中考物理复习阶段综合评价卷(一)声光专练课件(52页ppt)+试卷+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物理复习阶段综合评价卷(一)声光专练课件(52页ppt)+试卷+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24 11:21:35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评价卷(一)
1.B [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人掩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防止声音的产生,故C错误;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C [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筷子折断了,故B不符合题意;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气体可以传声,现场观众听到的美妙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故B错误;现场观众听到歌声的大小与距歌手的远近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错误;观众在现场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防止了声音的产生,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
4.A [从水面看向池底,感觉池水变浅是因为光线由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射击时,端枪瞄准靶心,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瞄准的,故B不符合题意;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光的折射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皮划艇运动员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学校周边“禁止鸣笛”,禁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正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人们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6.B [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检验真伪,故A不符合题意;感应干手器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B符合题意;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日光灯是利用电离汞蒸气发射紫外线(主要是254 nm)来激发涂在灯管壁上的荧光粉来发光的,故C不符合题意;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医用灭菌灯利用紫外线来杀菌消毒,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指人声的响度很高,故A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查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B。]
8.B [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的对称点,也可将像和“⊥”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一直变小。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0.A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通过水花来显示发声体的振动,这是转换法,故B错误;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科学推理法,故C错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光,是理想模型法,故D错误。故选A。]
11.A [图甲中,敲击音叉时用力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①正确;图乙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②正确;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传播声音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听到手机铃声的响度发生改变,③错误;图丁中,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等级,而无减弱噪声的功能,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12.A [蜡烛是点燃的,它的像也是比较亮的,如果环境较暗,与环境对比大,观察得更清晰,故①正确;B点燃后,它比A的像还要亮,无法观察到二者是否完全重合,故②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如果蜡烛距平面镜0.1 m,它的像距平面镜也是0.1 m,像物相距0.2 m,故③正确;蜡烛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的,故④错误。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3.C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①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遥控器的,故②正确;人发声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③错误;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遥控器识别指令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④正确。故C正确。故选C。]
14.D [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红外线,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①正确;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各种色光,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故②正确;“金光闪闪”的金子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③正确;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可能使人患皮肤癌,故④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5.C [题图中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为30.0 cm,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15.0 cm,介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焦距介于7.5 cm至15.0 cm之间,故①正确;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在光屏上可以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②错误;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将凸透镜移至35.0 cm处,此时物距等于图中的像距,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故③错误;只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再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透镜a,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透镜a可以使光线发散,则透镜a是凹透镜,故④正确。故选C。]
16.解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响度
17.解析: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天鹅在水中成像时,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天鹅到水面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为1.5 m,因此它在水中的倒影距天鹅3 m。
答案:3
18.解析: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答案:如图所示
19.解析: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眼时,人凭光沿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池底A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A′处,连接眼睛与A′,连线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AO,标上箭头为入射光线,O点与眼睛的连线为折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20.解析:(1)在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的条件下,琴弦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音调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要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故选择a和d。
(2)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选择a和b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长度和粗细相同,而琴弦b和c粗细不相同,故不可行,原因是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对比题图乙可知,甲和乙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答案:(1)a d (2)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不可行 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乙
21.解析:(1)当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上时,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同样不能发现入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法线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寻找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结论具有偶然性。
(3)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BO射向镜面时,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由此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4)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光沿着AO方向射向平面镜,可知AO为入射光线,由题图乙可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为60°,因∠DON=60°,故OD为反射光线,则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OD方向射出。
答案:(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分居法线的两侧 寻找普遍规律,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光路可逆 (4)OD
22.解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声=340 m/s,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t=×4 s=2 s,由v=可得,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s=v声t=340 m/s×2 s=680 m。
(2)若汽车在该处匀速行驶到山崖处,用时t′=34 s,由v=可得,汽车的速度为v车===20 m/s。
答案:(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680 m (2)汽车的速度为20 m/s
23.解析:(1)由题知,火箭弹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为4 s,所以火箭弹从爆炸到声音传到该舰的时间t1=9 s-4 s=5 s,由v=可得该舰与目标的距离s=v声t1=340 m/s×5 s=1 700 m。
(2)因为火箭弹通过的路程即为该舰与目标的距离s弹=s=1 700 m,火箭弹的速度v弹===425 m/s。
答案:(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1 700 m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425 m/s(共52张PPT)
阶段综合评价卷(一) 声光专练
一、选择题(共15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人掩住耳朵能防止声音的产生
D.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琵琶声的响度

B [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人掩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防止声音的产生,故C错误;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如图所示,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C [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筷子折断了,故B不符合题意;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下列有关唱歌比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观众听到的美妙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 m/s
C.现场观众听到歌声的大小只与距歌手的远近有关
D.欣赏歌曲期间,观众把手机调至静音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A [气体可以传声,现场观众听到的美妙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故B错误;现场观众听到歌声的大小与距歌手的远近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错误;观众在现场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防止了声音的产生,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
4.关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的一些场景及现象,其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A.观众看到游泳池清澈的池底,感觉池水很浅
B.射击运动员在射击前,端枪瞄准靶心
C.滑雪运动员在地面上的影子
D.皮划艇运动员在等待比赛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

A [从水面看向池底,感觉池水变浅是因为光线由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射击时,端枪瞄准靶心,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瞄准的,故B不符合题意;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光的折射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皮划艇运动员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人们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学校周边“禁止鸣笛”,禁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正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人们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6.南极科考队队员在对南极雪海燕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相机等先进技术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自动监测,如图所示。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的是(  )
A.验钞机
B.感应干手器
C.日光灯
D.医用灭菌灯

B [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检验真伪,故A不符合题意;感应干手器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B符合题意;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日光灯是利用电离汞蒸气发射紫外线(主要是254 nm)来激发涂在灯管壁上的荧光粉来发光的,故C不符合题意;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医用灭菌灯利用紫外线来杀菌消毒,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我们经常通过声音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指人声的音调很高
B.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我们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空气在振动

B [“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指人声的响度很高,故A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查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B。]
8.如图所示是“⊥”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B [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的对称点,也可将像和“⊥”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A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一直变小。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0.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方法,下列研究实例对应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B.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利用了科学推理法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逐渐减小,推理知真空不能传声——利用了转换法
D.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利用了类比法

A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通过水花来显示发声体的振动,这是转换法,故B错误;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科学推理法,故C错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光,是理想模型法,故D错误。故选A。]
11.关于图中声现象的四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敲击音叉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图乙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③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音色发生改变 ④图丁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污染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④ D.只有③④

A [图甲中,敲击音叉时用力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①正确;图乙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②正确;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传播声音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听到手机铃声的响度发生改变,③错误;图丁中,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等级,而无减弱噪声的功能,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1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境,下面关于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分析(  )
①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②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应将两支蜡烛都点燃 ③当蜡烛距平面镜 0.1 m 时,像距离蜡烛 0.2 m ④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A [蜡烛是点燃的,它的像也是比较亮的,如果环境较暗,与环境对比大,观察得更清晰,故①正确;B点燃后,它比A的像还要亮,无法观察到二者是否完全重合,故②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如果蜡烛距平面镜0.1 m,它的像距平面镜也是0.1 m,像物相距0.2 m,故③正确;蜡烛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的,故④错误。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3.人工智能已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某一款可声控的电视,使用时人只要对着遥控器说出调节指令,遥控器就会识别指令并完成相应调节任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人说话的声音是由遥控器振动产生的 ②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遥控器的 ③人发声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④遥控器识别指令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①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遥控器的,故②正确;人发声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③错误;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遥控器识别指令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④正确。故C正确。故选C。]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  )
①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②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③“金光闪闪”的金子不是光源 ④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无害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③正确

D [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红外线,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①正确;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各种色光,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故②正确;“金光闪闪”的金子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③正确;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可能使人患皮肤癌,故④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15.0 cm>f>7.5 cm ②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④只向左移动蜡烛,再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透镜a,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透镜a是凹透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题图中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为30.0 cm,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15.0 cm,介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焦距介于7.5 cm至15.0 cm之间,故①正确;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在光屏上可以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②错误;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将凸透镜移至35.0 cm处,此时物距等于图中的像距,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故③错误;只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再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透镜a,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透镜a可以使光线发散,则透镜a是凹透镜,故④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分)
16.中国古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解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
响度
17.如图所示,一只天鹅在水深为2 m 的水面上方水平飞行,若此时的天鹅距水面1.5 m,它在水中的倒影距天鹅________m。
[解析] 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天鹅在水中成像时,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天鹅到水面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为1.5 m,因此它在水中的倒影距天鹅3 m。
3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如图所示,请完成凹透镜的光路图。(画出作图时必要的辅助线)
[解析] 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答案] 如图所示
19.清澈的水看似很浅,实则很深,不明水情擅自下水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在学习了物理之后,我们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认识其中的原理,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池底A的大致光路图(A′是人眼看到的池底A的像)。
[解析] 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眼时,人凭光沿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池底A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A′处,连接眼睛与A′,连线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AO,标上箭头为入射光线,O点与眼睛的连线为折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共22分)
20.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是否可行?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d
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不可行
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图2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出的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和__________。

[解析] (1)在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的条件下,琴弦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音调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要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故选择a和d。
(2)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选择a和b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长度和粗细相同,而琴弦b和c粗细不相同,故不可行,原因是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对比题图乙可知,甲和乙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ENF是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1)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观察到纸板F上的反射光“不见了”。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发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小明还发现,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多次改变入射光位置进行实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
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分居法线的两侧
寻找普遍规律,使结论更
具有普遍性
(3)如图甲所示,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BO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光将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中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标有角度的半圆形硬纸板ENF竖直放置,平面镜紧贴硬纸板水平放置,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沿着AO方向射向平面镜,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________(选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光路可逆
OD
[解析] (1)当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上时,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同样不能发现入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法线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寻找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结论具有偶然性。
(3)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BO射向镜面时,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由此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4)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光沿着AO方向射向平面镜,可知AO为入射光线,由题图乙可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为60°,因∠DON=60°,故OD为反射光线,则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OD方向射出。
五、计算题(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共20分)
22.静止的汽车在山崖前某处按喇叭,4 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1)求汽车与山崖的距离。
(2)若汽车在该处匀速行驶到山崖处,用时34 s,求汽车的速度。
[答案] (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680 m (2)汽车的速度为20 m/s
23.解放军某舰进行实弹演习时发射火箭弹,发射后经过4 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9 s才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速为340 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
(2)火箭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1 700 m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425 m/s阶段综合评价卷(一) 声光专练
一、选择题(共15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人掩住耳朵能防止声音的产生
D.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琵琶声的响度
B [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在“掩耳盗铃”的故事中,盗铃人掩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能防止声音的产生,故C错误;弹琵琶时改变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D错误。故选B。]
2.如图所示,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游戏  B.“错位”的筷子
   
C.水中“倒影”  D.海市蜃楼
C [手影游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筷子折断了,故B不符合题意;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下列有关唱歌比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观众听到的美妙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 m/s
C.现场观众听到歌声的大小只与距歌手的远近有关
D.欣赏歌曲期间,观众把手机调至静音是在阻断噪声的传播
A [气体可以传声,现场观众听到的美妙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歌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故B错误;现场观众听到歌声的大小与距歌手的远近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错误;观众在现场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防止了声音的产生,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
4.关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的一些场景及现象,其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是(  )
A.观众看到游泳池清澈的池底,感觉池水很浅
B.射击运动员在射击前,端枪瞄准靶心
C.滑雪运动员在地面上的影子
D.皮划艇运动员在等待比赛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
A [从水面看向池底,感觉池水变浅是因为光线由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射击时,端枪瞄准靶心,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瞄准的,故B不符合题意;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光的折射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皮划艇运动员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C.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人们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学校周边“禁止鸣笛”,禁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正确;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人们利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6.南极科考队队员在对南极雪海燕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相机等先进技术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自动监测,如图所示。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的是(  )
A.验钞机 B.感应干手器
C.日光灯 D.医用灭菌灯
B [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检验真伪,故A不符合题意;感应干手器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B符合题意;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日光灯是利用电离汞蒸气发射紫外线(主要是254 nm)来激发涂在灯管壁上的荧光粉来发光的,故C不符合题意;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医用灭菌灯利用紫外线来杀菌消毒,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我们经常通过声音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指人声的音调很高
B.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我们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空气在振动
B [“路见不平一声吼”,是指人声的响度很高,故A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查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故选B。]
8.如图所示是“⊥”形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B [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我们可以选取“⊥”上几个特殊点,用刻度尺去找到其关于镜面的对称点,也可将像和“⊥”沿镜面这条线对折,能重合的就是正确答案,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A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体放在凸透镜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一直变小。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0.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方法,下列研究实例对应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B.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利用了科学推理法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逐渐减小,推理知真空不能传声——利用了转换法
D.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利用了类比法
A [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通过水花来显示发声体的振动,这是转换法,故B错误;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声音逐渐减小,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科学推理法,故C错误;为了描述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人们引入了“光线”,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光,是理想模型法,故D错误。故选A。]
11.关于图中声现象的四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敲击音叉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图乙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③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音色发生改变 ④图丁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污染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④ D.只有③④
A [图甲中,敲击音叉时用力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则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①正确;图乙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那么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②正确;图丙中,向瓶外不断抽气,传播声音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听到手机铃声的响度发生改变,③错误;图丁中,噪声监测仪只能显示噪声的等级,而无减弱噪声的功能,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
1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境,下面关于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分析(  )
①为了使烛焰的像更清晰,应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②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应将两支蜡烛都点燃 ③当蜡烛距平面镜 0.1 m 时,像距离蜡烛 0.2 m ④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②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A [蜡烛是点燃的,它的像也是比较亮的,如果环境较暗,与环境对比大,观察得更清晰,故①正确;B点燃后,它比A的像还要亮,无法观察到二者是否完全重合,故②错误;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如果蜡烛距平面镜0.1 m,它的像距平面镜也是0.1 m,像物相距0.2 m,故③正确;蜡烛通过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的,故④错误。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3.人工智能已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某一款可声控的电视,使用时人只要对着遥控器说出调节指令,遥控器就会识别指令并完成相应调节任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人说话的声音是由遥控器振动产生的 ②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遥控器的 ③人发声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④遥控器识别指令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①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遥控器的,故②正确;人发声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③错误;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遥控器识别指令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④正确。故C正确。故选C。]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  )
①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 ②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③“金光闪闪”的金子不是光源 ④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无害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③正确
D [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红外线,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故①正确;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各种色光,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故②正确;“金光闪闪”的金子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③正确;过量照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可能使人患皮肤癌,故④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15.0 cm>f>7.5 cm ②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只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④只向左移动蜡烛,再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透镜a,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则透镜a是凹透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题图中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为30.0 cm,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为15.0 cm,介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焦距介于7.5 cm至15.0 cm之间,故①正确;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在光屏上可以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②错误;将凸透镜向左移动适当距离,由于光路可逆,所以将凸透镜移至35.0 cm处,此时物距等于图中的像距,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故③错误;只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再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透镜a,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说明透镜a可以使光线发散,则透镜a是凹透镜,故④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分)
16.中国古诗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解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 响度
17.如图所示,一只天鹅在水深为2 m 的水面上方水平飞行,若此时的天鹅距水面1.5 m,它在水中的倒影距天鹅________m。
[解析] 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天鹅在水中成像时,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天鹅到水面和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为1.5 m,因此它在水中的倒影距天鹅3 m。
[答案] 3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如图所示,请完成凹透镜的光路图。(画出作图时必要的辅助线)
[解析] 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
[答案] 如图所示
19.清澈的水看似很浅,实则很深,不明水情擅自下水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在学习了物理之后,我们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认识其中的原理,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池底A的大致光路图(A′是人眼看到的池底A的像)。
[解析] 当折射光线射入人眼时,人凭光沿直线传播的感觉,认为池底A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A′处,连接眼睛与A′,连线与水面交于O点,则O点为入射点;连接AO,标上箭头为入射光线,O点与眼睛的连线为折射光线。
[答案] 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共22分)
20.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a=c=d(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
(2)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是否可行?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出的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和__________。
[解析] (1)在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的条件下,琴弦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粗细有关,在探究琴弦音调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要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故选择a和d。
(2)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故选择a和b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要控制琴弦长度和粗细相同,而琴弦b和c粗细不相同,故不可行,原因是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对比题图乙可知,甲和乙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声音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答案] (1)a d (2)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3)不可行 没有控制琴弦粗细相同 (4)乙
21.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ENF是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1)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观察到纸板F上的反射光“不见了”。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多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发现相同的实验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小明还发现,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多次改变入射光位置进行实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甲所示,让激光笔发出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BO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光将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中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标有角度的半圆形硬纸板ENF竖直放置,平面镜紧贴硬纸板水平放置,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沿着AO方向射向平面镜,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________(选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解析] (1)当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出现在纸板上时,保持入射光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在纸板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同样不能发现入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随着入射光位置的不断改变,反射光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它们始终位于法线ON两侧,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寻找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结论具有偶然性。
(3)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BO射向镜面时,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由此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4)用激光笔贴着硬纸板射出一束光,光沿着AO方向射向平面镜,可知AO为入射光线,由题图乙可知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为60°,因∠DON=60°,故OD为反射光线,则沿A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OD方向射出。
[答案]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分居法线的两侧 寻找普遍规律,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光路可逆 (4)OD
五、计算题(第22题8分,第23题12分,共20分)
22.静止的汽车在山崖前某处按喇叭,4 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1)求汽车与山崖的距离。
(2)若汽车在该处匀速行驶到山崖处,用时34 s,求汽车的速度。
[解析] (1)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声=340 m/s,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t=×4 s=2 s,由v=可得,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s=v声t=340 m/s×2 s=680 m。
(2)若汽车在该处匀速行驶到山崖处,用时t′=34 s,由v=可得,汽车的速度为v车===20 m/s。
[答案] (1)汽车与山崖的距离为680 m (2)汽车的速度为20 m/s
23.解放军某舰进行实弹演习时发射火箭弹,发射后经过4 s击中目标,同时看到爆炸的火光,而在发射后经过了9 s才听到爆炸声,已知声速为340 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多远?
(2)火箭弹飞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1)由题知,火箭弹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为4 s,所以火箭弹从爆炸到声音传到该舰的时间t1=9 s-4 s=5 s,由v=可得该舰与目标的距离s=v声t1=340 m/s×5 s=1 700 m。
(2)因为火箭弹通过的路程即为该舰与目标的距离s弹=s=1 700 m,火箭弹的速度v弹===425 m/s。
[答案] (1)该舰距爆炸目标有1 700 m (2)火箭弹的飞行速度是425 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