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题型突破专项卷(一)物理学史、估测组合式选择题课件(70页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物理复习题型突破专项卷(一)物理学史、估测组合式选择题课件(70页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24 11:30:44

文档简介

题型突破专项卷(一)
一、物理学史、估测
1.A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运动,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A [牛顿总结了笛卡尔、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综上分析知,A符合题意。故选A。]
3.D [一支刚买的2B铅笔,其长度在18 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 m/s,不可能达到100 m/s,故B不符合题意;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 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在14 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为18 cm,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 m/s≈1.1 m/s,故A不符合题意;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5 cm,全新2B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 cm 左右,故B符合题意;人的体温在37 ℃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是6 g,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根据生活实际可知,刚跑完1 000米的同学心跳一次约为0.5 s,故A不符合题意;讲桌上的一支粉笔质量约为20 g,故B符合题意;光在教室的空气内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50 dB,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故A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体重在G=500 N左右,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受力面积约为S=500 cm2=0.05 m2,对地面的压强p====1.0×104 Pa,故B符合题意;普通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故C不符合题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00 km/h,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50 g=0.25 kg,所受的重力为G=mg=0.25 kg×10 N/kg=2.5 N,故A不符合题意;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故B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即小于1×105 Pa,故C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重约500 N,从一楼走到二楼上升的高度约为3 m,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W=Gh=500 N×3 m=1 500 J,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C [两个鸡蛋的重力在1 N左右,由W=Fs可知,将两个鸡蛋举高1 m所做的功W=Fs=Gh=1 N×1 m=1 J,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D [初中生跑100 m所用的时间约为14 s,故A不符合题意;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因此夏季人们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约为26 ℃,故B不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正常的工作电流约为2 A,故C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身体的质量约为50 kg,人的密度与水接近,因此体积约为V===0.05 m3,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0.A [人步行的速度在4 km/h≈1.1 m/s左右,故A符合题意;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比500 mg=0.5 g大得多,故B不符合题意;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 V,故C不符合题意;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c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一枚鸡蛋的质量在50 g=0.05 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G=mg=0.05 kg×10 N/kg=0.5 N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 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5 cm左右,故B符合题意;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 000 W以上,故C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泰山顶上的大气压小于1.0×105 P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山东夏季高温炎热,但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0 ℃,所以平均温度更不可能达到40 ℃,故A不符合题意;家用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在5 A左右,其功率在P=UI=220 V×5 A=1 100 W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身高在160 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 cm=8 d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 m/s=1.1×3.6 km/h≈4 km/h,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3.B [一名中学生重约500 N,站立时地面受力面积约为=5×10-2 m2,中学生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1×104 Pa,故A不符合题意;家用空调是大功率用电器,功率约1 000 W,正常工作时电流约I===4.5 A,接近5 A,故B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 ℃,故C不符合题意;一瓶500 mL的矿泉水质量约为500 g,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在1 cm以内,达不到5 cm,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常见物体的质量可知,一部手机的质量大约180 g,故B符合题意;洗澡水的温度应略高于人的体温,42~45 ℃较适合,80 ℃的水做洗澡水太热,故C不符合题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高速列车的速度不大于340 m/s,更不可能达到1 000 m/s,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B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故A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故B符合题意;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且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一盏普通家用节能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0.2 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B [人体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 V,故A不符合题意;实验室用小灯泡的电流很小,约为0.2 A,故B符合题意;人体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103 kg/m3,一个中学生质量约为50 kg,体积约为V===0.05 m3,故C不符合题意;吹风机吹热风时电功率约为500 W,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组合式选择题
1.A [开始时,甲车从原点出发,乙车从距离甲车60 m 的位置出发,则甲、乙相距60 m,故①正确;由题图可知,前3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s甲=90 m,乙车运动的路程s乙=90 m-60 m=30 m,则甲车的速度v甲===30 m/s,乙车的速度v乙===10 m/s,甲车的速度比较大,两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由南向北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北运动;由题图可知,s-t图象都是一条斜线,则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甲车运动的速度始终大于乙车运动的速度,t=3 s时,甲和乙的速度不相等,故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A [题图甲: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①错误;题图乙: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②错误;题图丙:道路旁的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阻碍声音的传播,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正确;题图丁: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故选A。]
3.A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因此二维码不是光源,故①符合题意;二维码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故②符合题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所以反射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③符合题意;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二维码的黑色部分能吸收所有色光,故④符合题意。故选A。]
4.B [若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区域,则透镜的其它部位能使光线透过,光屏上烛焰的像仍完整,但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比以前暗一些,故①错误;如题图,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故②错误;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动,用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要减小像距,即光屏向左移动,所以光屏若不移动,就不再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确;将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处,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应成在二倍焦距以外,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5 cm,仅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正确。故选B。]
5.D [拉动木板时,B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实验中可以不匀速拉动A,故①错误;因B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受到的测力计向左的拉力和A对B向右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A对B=F示=2 N,故②正确;因A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B对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2 N,故③错误;因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B对A向左的摩擦力、地面对A向左的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地面对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地=F-fB对A=6 N-2 N=4 N,故④正确。故选D。]
6.C [A漂浮,可知A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悬浮,可知B球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故A球的密度小于B球的密度,①正确;A与B体积相等,由题图可知A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排开水的体积,根据F浮=ρgV排可知A球受到的浮力小于B球受到的浮力,②错误;两容器水面相平即容器底部距液面深度h相同,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可知,p甲=p乙,容器的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甲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③正确;已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由于甲容器底与口面积相等,甲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重力,乙的开口大,有一部分液体压在了容器侧壁,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重力,所以乙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大于甲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又因为容器质量相同,所以甲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对桌面的压力,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故选C。]
7.D [由题图甲可知金属球的重力G=5 N,则小球的质量m===0.5 kg,由题图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4 N,根据称重法可知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1=G-F1=5 N-4 N=1 N,由于小球处于浸没状态,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小球的体积V=V排1===1×10-4 m3,故①错误;小球的密度ρ===5×103 kg/m3,故②正确;由题图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 N,根据称重法可知小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2=G-F2=5 N-3 N=2 N,由于小球处于浸没状态,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液体的密度ρ液===2×103 kg/m3,故③错误;当测力计的示数为零时,所测的液体密度最大,则小球在密度最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max=G-0=5 N-0=5 N,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液体的最大密度ρmax===5×103 kg/m3,故④正确。故选D。]
8.D [由题图丙可知,0~2 s内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5 m/s,故①正确;由题图丙可知,2~4 s内物块移动的距离为0,说明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由题图乙可知,此时拉力为5 N,所以摩擦力为5 N,故②错误;物块在2~4 s内移动距离为0,由W=Fs可知,拉力F在2~4 s内做功为0,故③错误;拉力F在0~2 s内做功的功率P=Fv=10 N×2.5 m/s=25 W,故④正确。故选D。]
9.D [物块的重力为G=mg=4 kg×10 N/kg=40 N,由题图乙可知,物块在空气中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1=25 N,由题图甲可知绳子承重段数n=2,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G+G动),所以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nF1-G=2×25 N-40 N=10 N,故①正确;由题图乙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2=20 N,不计绳重和摩擦,由F2=(F拉+G动)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拉力为F拉=nF2-G动=2×20 N-10 N=30 N,因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浮力,所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F拉=40 N-30 N=10 N,故②错误;由F浮=ρ液gV排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1×10-3 m3,因为物块浸没在水中,所以物块的体积为V=V排=1×10-3 m3,则物块的密度为ρ===4×103 kg/m3=4 g/cm3,故③正确;物块浸没后在水中匀速下降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75%,故④正确。因此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D。]
10.B [只闭合开关S、S1,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1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当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时,滑动变阻器R1两端的电压最大,由题图乙可知,滑动变阻器R1两端的最大电压为U1大=4 V,通过的最小电流为I1小=0.2 A,由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R1大===20 Ω,故①正确;只闭合开关S、S1,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题图乙可知此时电路中电流为I1大=0.5 A,即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额=I1大=0.5 A,只闭合开关S、S2,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最小,由题图丙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2 V,由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灯泡额定电压为U额=U-U2=5 V-2 V=3 V,所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额I额=3 V×0.5 A=1.5 W,故②正确;由P=UI可知,电源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时,电路的电功率最大,由题意可知,两次电路中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因此两次电路中的最大电流都等于灯泡的额定电流,所以两次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为P=UI额=5 V×0.5 A=2.5 W,故③正确;只闭合开关S、S2,灯泡正常发光时,由题图丙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2 V,通过R2的电流为I2=I1大=0.5 A,由欧姆定律可知,R2接入的电阻为R2===4 Ω,故④错误。故B正确。故选B。]
11.A [甲:水蒸气把塞子推出去时,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①正确;乙:分子热运动受温度影响,题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②正确;丙: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故③错误;丁:用电加热器(稳定热源)给食用油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油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
12.D [题图甲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故①正确;题图乙中,当电磁继电器的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有磁性,衔铁被吸下,绿灯接通,绿灯亮,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故③错误;动圈式话筒的原理是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与发电机相同,是电磁感应现象,故④正确。故D正确。故选D。]
13.B [如题图所示的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电灯、电热壶均正常工作,三孔插座接入电饭煲,电饭煲正常工作几秒后,CD间出现断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由题图可知,电灯所在支路完好,即电灯仍能正常发光,故①正确;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开关闭合,则A、B、E点都与火线连接,用试电笔测A、B、E点,氖管均能发光,但F点与零线连接,所以用试电笔测F点时,氖管不能发光,故②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电热壶所在支路零线断路,不能构成回路,所以电热壶不能正常工作,故③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用试电笔测三孔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能发光,故④正确。综上所述,只有①④正确。故选B。]题型突破专项卷(一) 物理学史、估测 组合式选择题
一、物理学史、估测
1.通过不断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牛顿
C.哥白尼 D.开普勒
A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运动,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历史上首先发表这一规律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阿基米德
A [牛顿总结了笛卡尔、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综上分析知,A符合题意。故选A。]
3.(2024·泰安期中)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全新的2B铅笔长约10 dm
B.一般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100 m/s
C.普通中学生100 m短跑成绩约为8 s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
D [一支刚买的2B铅笔,其长度在18 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 m/s,不可能达到100 m/s,故B不符合题意;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 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在14 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为18 cm,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下列对生活中常见数据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 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6 ℃
D.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100 g
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 km/h=4× m/s≈1.1 m/s,故A不符合题意;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5 cm,全新2B铅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8 cm 左右,故B符合题意;人的体温在37 ℃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是6 g,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2024·泰安二模)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主场地。对教室内常见物品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刚跑完1 000 m的同学心跳一次约为0.2 s
B.讲桌上的一支粉笔质量约为20 g
C.光在教室的空气内传播速度约为3×105 m/s
D.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10 dB
B [根据生活实际可知,刚跑完1 000米的同学心跳一次约为0.5 s,故A不符合题意;讲桌上的一支粉笔质量约为20 g,故B符合题意;光在教室的空气内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50 dB,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托起一个鸡蛋的力约为1 N
B.一名普通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4 Pa
C.普通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m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00 m/s
B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故A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体重在G=500 N左右,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受力面积约为S=500 cm2=0.05 m2,对地面的压强p====1.0×104 Pa,故B符合题意;普通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故C不符合题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00 km/h,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2024·泰安期末)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100 N
B.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0 N
C.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强约为1.8×105 Pa
D.一名普通中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1 500 J
D [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50 g=0.25 kg,所受的重力为G=mg=0.25 kg×10 N/kg=2.5 N,故A不符合题意;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故B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即小于1×105 Pa,故C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重约500 N,从一楼走到二楼上升的高度约为3 m,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W=Gh=500 N×3 m=1 500 J,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人用力将两个鸡蛋提高1 m,所做的功大约是(  )
A.2 N B.2 W
C.1 J D.1 Pa
C [两个鸡蛋的重力在1 N左右,由W=Fs可知,将两个鸡蛋举高1 m所做的功W=Fs=Gh=1 N×1 m=1 J,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2024·泰安三模)以下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跑100 m所用的时间约为9 s
B.夏季人们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约为35 ℃
C.家用电冰箱正常的工作电流约为5 A
D.一名普通中学生身体的体积约为0.05 m3
D [初中生跑100 m所用的时间约为14 s,故A不符合题意;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因此夏季人们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约为26 ℃,故B不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正常的工作电流约为2 A,故C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身体的质量约为50 kg,人的密度与水接近,因此体积约为V===0.05 m3,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0.(2024·泰安二模)下列估测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 m/s
B.一个鸡蛋的质量是500 mg
C.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 V
D.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dm
A [人步行的速度在4 km/h≈1.1 m/s左右,故A符合题意;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比500 mg=0.5 g大得多,故B不符合题意;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 V,故C不符合题意;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c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2024·泰安一模)“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枚鸡蛋所受重力约为5 N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 cm
C.一台空调的功率约为300 W
D.泰山顶上的大气压约为1.01×106 Pa
B [一枚鸡蛋的质量在50 g=0.05 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G=mg=0.05 kg×10 N/kg=0.5 N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 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5 cm左右,故B符合题意;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 000 W以上,故C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泰山顶上的大气压小于1.0×105 P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2024·泰安三模)下列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山东夏季平均温度约为40 ℃
B.家用空调的电功率约为200 W
C.教室内课桌高约为70 dm
D.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 km/h
D [山东夏季高温炎热,但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0 ℃,所以平均温度更不可能达到40 ℃,故A不符合题意;家用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在5 A左右,其功率在P=UI=220 V×5 A=1 100 W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身高在160 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 cm=8 d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 m/s=1.1×3.6 km/h≈4 km/h,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3.(2024·泰安二模)关于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25×105 Pa
B.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电流约5 A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 ℃
D.一瓶500 mL的矿泉水质量约为500 kg
B [一名中学生重约500 N,站立时地面受力面积约为=5×10-2 m2,中学生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1×104 Pa,故A不符合题意;家用空调是大功率用电器,功率约1 000 W,正常工作时电流约I===4.5 A,接近5 A,故B符合题意;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 ℃,故C不符合题意;一瓶500 mL的矿泉水质量约为500 g,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2024·泰安二模)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 cm
B.一部手机的质量大约180 g
C.洗澡水的温度是80 ℃
D.高速列车的最大速度已达到1 000 m/s
B [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在1 cm以内,达不到5 cm,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常见物体的质量可知,一部手机的质量大约180 g,故B符合题意;洗澡水的温度应略高于人的体温,42~45 ℃较适合,80 ℃的水做洗澡水太热,故C不符合题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高速列车的速度不大于340 m/s,更不可能达到1 000 m/s,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2024·泰安二模)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km/h
B.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
D.一盏普通家用节能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1 A
B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故A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故B符合题意;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且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一盏普通家用节能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0.2 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2024·泰安二模)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 V
B.实验室用小灯泡的电流为0.2 A
C.一个中学生体积为50 m3
D.吹风机吹热风时电功率约为50 W
B [人体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 V,故A不符合题意;实验室用小灯泡的电流很小,约为0.2 A,故B符合题意;人体密度与水接近,约为1×103 kg/m3,一个中学生质量约为50 kg,体积约为V===0.05 m3,故C不符合题意;吹风机吹热风时电功率约为500 W,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组合式选择题
1.(2024·泰安期末)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由南向北运动,其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①开始时,甲、乙两车相距60 m ②以乙为参照物,甲一定向北运动 ③由图可知,甲车运动的速度始终大于乙车运动的速度 ④t=3 s时,甲和乙的速度相等,速度均为30 m/s
A.只有①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A [开始时,甲车从原点出发,乙车从距离甲车60 m 的位置出发,则甲、乙相距60 m,故①正确;由题图可知,前3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s甲=90 m,乙车运动的路程s乙=90 m-60 m=30 m,则甲车的速度v甲===30 m/s,乙车的速度v乙===10 m/s,甲车的速度比较大,两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由南向北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北运动;由题图可知,s-t图象都是一条斜线,则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甲车运动的速度始终大于乙车运动的速度,t=3 s时,甲和乙的速度不相等,故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2024·泰安期末)下列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②图乙: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③图丙:道路旁的隔音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图丁: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A.只有③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A [题图甲: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①错误;题图乙: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②错误;题图丙:道路旁的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阻碍声音的传播,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正确;题图丁: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故选A。]
3.(2024·泰安期中)智能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手机扫描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时下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二维码是光源 ②二维码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③二维码反射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④二维码的黑色部分能反射所有色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A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因此二维码不是光源,故①符合题意;二维码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故②符合题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所以反射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③符合题意;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二维码的黑色部分能吸收所有色光,故④符合题意。故选A。]
4.(2024·泰安三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区域,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不再完整 ②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 ③用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后,仅将光屏左移,能成清晰的像 ④将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处,仅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④正确
B [若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区域,则透镜的其它部位能使光线透过,光屏上烛焰的像仍完整,但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比以前暗一些,故①错误;如题图,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故②错误;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动,用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要减小像距,即光屏向左移动,所以光屏若不移动,就不再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确;将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处,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应成在二倍焦距以外,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5 cm,仅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正确。故选B。]
5.(2024·泰安一模)如图所示,用6 N的水平拉力F拉动木板A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运动,物体B相对地面静止不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 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必须使木板A做匀速运动才能测出B受到的摩擦力 ②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2 N,方向水平向右 ③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4 N,方向水平向左 ④地面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4 N,方向水平向左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②④
D [拉动木板时,B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实验中可以不匀速拉动A,故①错误;因B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受到的测力计向左的拉力和A对B向右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A对B=F示=2 N,故②正确;因A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B对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2 N,故③错误;因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B对A向左的摩擦力、地面对A向左的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地面对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地=F-fB对A=6 N-2 N=4 N,故④正确。故选D。]
6.(2024·泰安一模)水平桌面上甲、乙两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将两个体积相等、密度不同的小球A、B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容器中水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球的密度小于B球的密度 ②A球受到的浮力大于B球受到的浮力 ③甲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 ④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一定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③④
C [A漂浮,可知A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悬浮,可知B球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故A球的密度小于B球的密度,①正确;A与B体积相等,由题图可知A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排开水的体积,根据F浮=ρgV排可知A球受到的浮力小于B球受到的浮力,②错误;两容器水面相平即容器底部距液面深度h相同,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可知,p甲=p乙,容器的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甲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③正确;已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由于甲容器底与口面积相等,甲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重力,乙的开口大,有一部分液体压在了容器侧壁,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重力,所以乙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大于甲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又因为容器质量相同,所以甲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对桌面的压力,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故选C。]
7.创新小组自制简易“浸没式液体密度计”,过程为:a:将一实心小球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示数如图甲所示;b:将小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c:将小球浸没在某未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ρ水=1×103 kg/m3,g取 10 N/kg,则下列判断(  )
①该小球的体积为1.2×10-4 m3 ②该小球的密度为5×103 kg/m3 ③该液体的密度为2.5×103 kg/m3 ④该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为5×103 kg/m3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②④正确
D [由题图甲可知金属球的重力G=5 N,则小球的质量m===0.5 kg,由题图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4 N,根据称重法可知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1=G-F1=5 N-4 N=1 N,由于小球处于浸没状态,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小球的体积V=V排1===1×10-4 m3,故①错误;小球的密度ρ===5×103 kg/m3,故②正确;由题图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3 N,根据称重法可知小球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2=G-F2=5 N-3 N=2 N,由于小球处于浸没状态,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液体的密度ρ液===2×103 kg/m3,故③错误;当测力计的示数为零时,所测的液体密度最大,则小球在密度最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max=G-0=5 N-0=5 N,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液体的最大密度ρmax===5×103 kg/m3,故④正确。故选D。]
8.(2024·泰安期末)如图甲所示,物块M放在水平面上,力F沿水平方向拉动物块做直线运动,拉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M移动的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物块M在0~2 s内速度为2.5 m/s ②物块M在2~4 s内所受摩擦力大小为0 ③拉力F在2~4 s内做功为25 J ④拉力F在 0~2 s内做功的功率为25 W
A.只有①②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①④正确
D [由题图丙可知,0~2 s内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5 m/s,故①正确;由题图丙可知,2~4 s内物块移动的距离为0,说明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由题图乙可知,此时拉力为5 N,所以摩擦力为5 N,故②错误;物块在2~4 s内移动距离为0,由W=Fs可知,拉力F在2~4 s内做功为0,故③错误;拉力F在0~2 s内做功的功率P=Fv=10 N×2.5 m/s=25 W,故④正确。故选D。]
9.(2024·泰安三模)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利用滑轮组将 4 kg 的实心正方体物块从空气中匀速缓慢的放入水中(图中柱形容器足够高),绳子末端拉力F随正方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 N/kg,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动滑轮的重力为10 N ②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5 N ③物块的密度为4 g/cm3 ④物块浸没后在水中匀速下降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 D.只有①③④
D [物块的重力为G=mg=4 kg×10 N/kg=40 N,由题图乙可知,物块在空气中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1=25 N,由题图甲可知绳子承重段数n=2,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G+G动),所以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nF1-G=2×25 N-40 N=10 N,故①正确;由题图乙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2=20 N,不计绳重和摩擦,由F2=(F拉+G动)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拉力为F拉=nF2-G动=2×20 N-10 N=30 N,因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浮力,所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F拉=40 N-30 N=10 N,故②错误;由F浮=ρ液gV排可知,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1×10-3 m3,因为物块浸没在水中,所以物块的体积为V=V排=1×10-3 m3,则物块的密度为ρ===4×103 kg/m3=4 g/cm3,故③正确;物块浸没后在水中匀速下降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75%,故④正确。因此只有①③④正确。故选D。]
10.(2024·泰安二模)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5 V,电流表量程为0~0.6 A,电压表量程为0~15 V。在保证所有元件安全的情况下,只闭合开关S、S1,最大范围移动滑动变阻器R1滑片,绘制出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只闭合开关S、S2,最大范围移动滑动变阻器R2滑片,绘制出电压表示数与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阻值关系的图象,如图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20 Ω ②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5 W ③以上两种情况,电路最大功率为2.5 W ④只闭合开关S、S2,灯泡正常发光时R2连入电路的阻值是10 Ω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B [只闭合开关S、S1,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1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当滑动变阻器R1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时,滑动变阻器R1两端的电压最大,由题图乙可知,滑动变阻器R1两端的最大电压为U1大=4 V,通过的最小电流为I1小=0.2 A,由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R1大===20 Ω,故①正确;只闭合开关S、S1,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题图乙可知此时电路中电流为I1大=0.5 A,即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额=I1大=0.5 A,只闭合开关S、S2,灯泡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最小,由题图丙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2 V,由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灯泡额定电压为U额=U-U2=5 V-2 V=3 V,所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额I额=3 V×0.5 A=1.5 W,故②正确;由P=UI可知,电源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时,电路的电功率最大,由题意可知,两次电路中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因此两次电路中的最大电流都等于灯泡的额定电流,所以两次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为P=UI额=5 V×0.5 A=2.5 W,故③正确;只闭合开关S、S2,灯泡正常发光时,由题图丙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2 V,通过R2的电流为I2=I1大=0.5 A,由欧姆定律可知,R2接入的电阻为R2===4 Ω,故④错误。故B正确。故选B。]
11.(2024·泰安二模)如图所示,对于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甲:水蒸气把塞子推出去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小,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②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③图丙:注射器里装入一些空气,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 ④图丁:用电加热器(稳定热源)给食用油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油的内能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甲:水蒸气把塞子推出去时,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①正确;乙:分子热运动受温度影响,题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②正确;丙: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故③错误;丁:用电加热器(稳定热源)给食用油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油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
12.(2024·泰安期末)下列关于图中电磁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甲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②图乙,当电磁继电器的开关S闭合时,红灯亮 ③图丙是奥斯特发现的磁生电现象 ④图丁,动圈式话筒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工作的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④
D [题图甲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故①正确;题图乙中,当电磁继电器的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有磁性,衔铁被吸下,绿灯接通,绿灯亮,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故③错误;动圈式话筒的原理是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与发电机相同,是电磁感应现象,故④正确。故D正确。故选D。]
13.(2024·泰安二模)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电灯、电热壶均正常工作,三孔插座接入电饭煲,电饭煲正常工作几秒后,C、D间出现断路。下列说法(  )
①电灯仍正常发光 ②用试电笔测A、B、E、F点,氖管均能发光 ③电热壶仍正常工作 ④取下电饭煲,用试电笔测三孔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能发光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B [如题图所示的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电灯、电热壶均正常工作,三孔插座接入电饭煲,电饭煲正常工作几秒后,CD间出现断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由题图可知,电灯所在支路完好,即电灯仍能正常发光,故①正确;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开关闭合,则A、B、E点都与火线连接,用试电笔测A、B、E点,氖管均能发光,但F点与零线连接,所以用试电笔测F点时,氖管不能发光,故②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电热壶所在支路零线断路,不能构成回路,所以电热壶不能正常工作,故③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用试电笔测三孔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能发光,故④正确。综上所述,只有①④正确。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0张PPT)
题型突破专项卷(一) 物理学史、估测 组合式选择题
一、物理学史、估测
1.通过不断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牛顿
C.哥白尼 D.开普勒

A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运动,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历史上首先发表这一规律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阿基米德

A [牛顿总结了笛卡尔、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综上分析知,A符合题意。故选A。]
3.(2024·泰安期中)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全新的2B铅笔长约10 dm
B.一般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100 m/s
C.普通中学生100 m短跑成绩约为8 s
D.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

D [一支刚买的2B铅笔,其长度在18 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5 m/s,不可能达到100 m/s,故B不符合题意;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 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在14 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大约为18 cm,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下列对生活中常见数据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18 cm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6 ℃
D.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100 g

5.(2024·泰安二模)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主场地。对教室内常见物品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刚跑完1 000 m的同学心跳一次约为0.2 s
B.讲桌上的一支粉笔质量约为20 g
C.光在教室的空气内传播速度约为3×105 m/s
D.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10 dB

B [根据生活实际可知,刚跑完1 000米的同学心跳一次约为0.5 s,故A不符合题意;讲桌上的一支粉笔质量约为20 g,故B符合题意;光在教室的空气内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C不符合题意;根据生活实际可知,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声音约为50 dB,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托起一个鸡蛋的力约为1 N
B.一名普通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4 Pa
C.普通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 dm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00 m/s

7.(2024·泰安期末)下列估测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100 N
B.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0 N
C.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强约为1.8×105 Pa
D.一名普通中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1 500 J

D [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50 g=0.25 kg,所受的重力为G=mg=0.25 kg×10 N/kg=2.5 N,故A不符合题意;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故B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强小于1标准大气压,即小于1×105 Pa,故C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重约500 N,从一楼走到二楼上升的高度约为3 m,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W=Gh=500 N×3 m=1 500 J,故D符合题意。故选D。]
8.(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人用力将两个鸡蛋提高1 m,所做的功大约是(  )
A.2 N B.2 W
C.1 J D.1 Pa

C [两个鸡蛋的重力在1 N左右,由W=Fs可知,将两个鸡蛋举高1 m所做的功W=Fs=Gh=1 N×1 m=1 J,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2024·泰安三模)以下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跑100 m所用的时间约为9 s
B.夏季人们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约为35 ℃
C.家用电冰箱正常的工作电流约为5 A
D.一名普通中学生身体的体积约为0.05 m3

10.(2024·泰安二模)下列估测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 m/s
B.一个鸡蛋的质量是500 mg
C.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 V
D.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dm

A [人步行的速度在4 km/h≈1.1 m/s左右,故A符合题意;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比500 mg=0.5 g大得多,故B不符合题意;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 V,故C不符合题意;九年级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c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2024·泰安一模)“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枚鸡蛋所受重力约为5 N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 cm
C.一台空调的功率约为300 W
D.泰山顶上的大气压约为1.01×106 Pa

B [一枚鸡蛋的质量在50 g=0.05 kg左右,受到的重力为G=mg=0.05 kg×10 N/kg=0.5 N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 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5 cm左右,故B符合题意;家用空调的额定功率在1 000 W以上,故C不符合题意;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泰山顶上的大气压小于1.0×105 P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2024·泰安三模)下列数据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山东夏季平均温度约为40 ℃
B.家用空调的电功率约为200 W
C.教室内课桌高约为70 dm
D.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 km/h

D [山东夏季高温炎热,但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0 ℃,所以平均温度更不可能达到40 ℃,故A不符合题意;家用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在5 A左右,其功率在P=UI=220 V×5 A=
1 100 W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身高在160 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 cm=8 d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 m/s=1.1×3.6 km/h≈4 km/h,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3.(2024·泰安二模)关于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名中学生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25×105 Pa
B.家用空调正常工作时电流约5 A
C.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 ℃
D.一瓶500 mL的矿泉水质量约为500 kg

14.(2024·泰安二模)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 cm
B.一部手机的质量大约180 g
C.洗澡水的温度是80 ℃
D.高速列车的最大速度已达到1 000 m/s

B [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在1 cm以内,达不到5 cm,故A不符合题意;根据常见物体的质量可知,一部手机的质量大约180 g,故B符合题意;洗澡水的温度应略高于人的体温,42~45 ℃较适合,80 ℃的水做洗澡水太热,故C不符合题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高速列车的速度不大于340 m/s,更不可能达到
1 000 m/s,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2024·泰安二模)下列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km/h
B.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
D.一盏普通家用节能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1 A

B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故A不符合题意;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故B符合题意;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且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一盏普通家用节能灯的正常工作电流约为0.2 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2024·泰安二模)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 V
B.实验室用小灯泡的电流为0.2 A
C.一个中学生体积为50 m3
D.吹风机吹热风时电功率约为50 W

二、组合式选择题
1.(2024·泰安期末)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由南向北运动,其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①开始时,甲、乙两车相距60 m ②以乙为参照物,甲一定向北运动 ③由图可知,甲车运动的速度始终大于乙车运动的速度 ④t=3 s时,甲和乙的速度相等,速度均为30 m/s
A.只有①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2.(2024·泰安期末)下列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②图乙: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③图丙:道路旁的隔音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图丁: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A.只有③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A [题图甲: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①错误;题图乙: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②错误;题图丙:道路旁的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阻碍声音的传播,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正确;题图丁: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故选A。]
3.(2024·泰安期中)智能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手机扫描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时下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①二维码是光源 ②二维码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③二维码反射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④二维码的黑色部分能反射所有色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A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维码本身不发光,因此二维码不是光源,故①符合题意;二维码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故②符合题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所以反射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故③符合题意;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二维码的黑色部分能吸收所有色光,故④符合题意。故选A。]
4.(2024·泰安三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区域,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不再完整 ②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 ③用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后,仅将光屏左移,能成清晰的像 ④将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处,仅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②③正确 D.只有④正确

B [若飞来一只小虫落在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部分区域,则透镜的其它部位能使光线透过,光屏上烛焰的像仍完整,但由于透过的光线减少,像比以前暗一些,故①错误;如题图,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成像的,故②错误;蜡烛、凸透镜位置不动,用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替换该透镜,相当于增大了物距,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要减小像距,即光屏向左移动,所以光屏若不移动,就不再成清晰的像,故③正确;将蜡烛放置在35 cm刻度处,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应成在二倍焦距以外,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5 cm,仅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正确。故选B。]
5.(2024·泰安一模)如图所示,用6 N的水平拉力F拉动木板A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运动,物体B相对地面静止不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 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必须使木板A做匀速运动才能测出B受到的摩擦力 ②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2 N,方向水平向右 ③B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4 N,方向水平向左 ④地面对A的摩擦力大小为4 N,方向水平向左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②④

D [拉动木板时,B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实验中可以不匀速拉动A,故①错误;因B静止时处于平衡状态,水平方向受到的测力计向左的拉力和A对B向右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fA对B=F示=2 N,故②正确;因A对B的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B对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大小为2 N,故③错误;因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B对A向左的摩擦力、地面对A向左的摩擦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地面对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地=F-fB对A=6 N-2 N=4 N,故④正确。故选D。]
6.(2024·泰安一模)水平桌面上甲、乙两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适量的水,将两个体积相等、密度不同的小球A、B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容器中水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球的密度小于B球的密度 ②A球受到的浮力大于B球受到的浮力 ③甲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 ④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一定小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①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③④

C [A漂浮,可知A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悬浮,可知B球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故A球的密度小于B球的密度,①正确;A与B体积相等,由题图可知A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排开水的体积,根据F浮=ρgV排可知A球受到的浮力小于B球受到的浮力,②错误;两容器水面相平即容器底部距液面深度h相同,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可知,p甲=p乙,容器的底面积相同,根据F=pS可知甲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等于乙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力,③正确;已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由于甲容器底与口面积相等,甲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重力,乙的开口大,有一部分液体压在了容器侧壁,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重力,所以乙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大于甲中水和物体的总重力,又因为容器质量相同,所以甲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对桌面的压力,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故选C。]
7.创新小组自制简易“浸没式液体密度计”,过程为:a:将一实心小球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示数如图甲所示;b:将小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c:将小球浸没在某未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ρ水=1×103 kg/m3,g取 10 N/kg, 则下列判断(  )
①该小球的体积为1.2×10-4 m3 ②该小球的密度为5×103 kg/m3 
③该液体的密度为2.5×103 kg/m3 ④该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为5×103 kg/m3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②④正确

8.(2024·泰安期末)如图甲所示,物块M放在水平面上,力F沿水平方向拉动物块做直线运动,拉力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M移动的距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物块M在0~2 s内速度为2.5 m/s ②物块M在2~4 s内所受摩擦力大小为0 ③拉力F在2~4 s内做功为25 J ④拉力F在 0~2 s内做功的功率为25 W
A.只有①②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①④正确

9.(2024·泰安三模)如图甲所示,某同学利用滑轮组将 4 kg 的实心正方体物块从空气中匀速缓慢的放入水中(图中柱形容器足够高),绳子末端拉力F随正方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 N/kg,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动滑轮的重力为10 N ②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5 N ③物块的密度为4 g/cm3 ④物块浸没后在水中匀速下降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④ D.只有①③④

10.(2024·泰安二模)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5 V,电流表量程为0~0.6 A,电压表量程为0~15 V。在保证所有元件安全的情况下,只闭合开关S、S1,最大范围移动滑动变阻器R1滑片,绘制出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只闭合开关S、S2,最大范围移动滑动变阻器R2滑片,绘制出电压表示数与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阻值关系的图象,如图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20 Ω ②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5 W ③以上两种情况,电路最大功率为2.5 W ④只闭合开关S、S2,灯泡正常发光时R2连入电路的阻值是10 Ω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变阻器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当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欧姆定律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小,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R2两端电压最小,由题图丙可知此时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为U2=2 V,由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灯泡额定电压为U额=U-U2=5 V-2 V=3 V,所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额I额=3 V×0.5 A=1.5 W,故②正确;由P=UI可知,电源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时,电路的电功率最大,由题意可知,两次电路中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因此两次电路中的最大电流都等于灯泡的额定电流,所以两
11.(2024·泰安二模)如图所示,对于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甲:水蒸气把塞子推出去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小,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②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③图丙:注射器里装入一些空气,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 ④图丁:用电加热器(稳定热源)给食用油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油的内能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甲:水蒸气把塞子推出去时,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①正确;乙:分子热运动受温度影响,题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②正确;丙:用手可以推动活塞将空气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大,并不能说明分子之间不存在斥力,故③错误;丁:用电加热器(稳定热源)给食用油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油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
12.(2024·泰安期末)下列关于图中电磁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图甲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②图乙,当电磁继电器的开关S闭合时,红灯亮 ③图丙是奥斯特发现的磁生电现象 ④图丁,动圈式话筒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工作的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①④

D [题图甲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故①正确;题图乙中,当电磁继电器的开关S闭合时,电磁铁有磁性,衔铁被吸下,绿灯接通,绿灯亮,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这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故③错误;动圈式话筒的原理是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与发电机相同,是电磁感应现象,故④正确。故D正确。故选D。]
13.(2024·泰安二模)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电灯、电热壶均正常工作,三孔插座接入电饭煲,电饭煲正常工作几秒后,C、D间出现断路。下列说法(  )
①电灯仍正常发光 ②用试电笔测A、B、E、F点,氖管均能发光 ③电热壶仍正常工作 ④取下电饭煲,用试电笔测三孔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能发光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①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B [如题图所示的家庭电路,闭合开关,电灯、电热壶均正常工作,三孔插座接入电饭煲,电饭煲正常工作几秒后,CD间出现断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由题图可知,电灯所在支路完好,即电灯仍能正常发光,故①正确;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开关闭合,则A、B、E点都与火线连接,用试电笔测A、B、E点,氖管均能发光,但F点与零线连接,所以用试电笔测F点时,氖管不能发光,故②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CD间,电热壶所在支路零线断路,不能构成回路,所以电热壶不能正常工作,故③错误;因为断路出现在零线CD间,用试电笔测三孔插座的左右两孔,氖管均能发光,故④正确。综上所述,只有①④正确。故选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