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评价卷(三)
1.B 2.C 3.A 4.D 5.C 6.A 7.C 8.D
9.解析:先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即为发光点的像点S′;再作出像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就是发光点S的位置;从发光点S到反射点画出两条入射光线。
答案:如图所示
10.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它的本质是光的反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桥上一彩灯距水面2 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2 m。
答案:2
11.解析: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滑表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建筑物玻璃幕墙的强烈反光常使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这是因为光在玻璃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过于集中,会造成光污染。
答案:镜面反射
12.解析:绿色的裙子只能反射绿光,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所以红色光照射到绿色的裙子上会被吸收,没有光反射,因此裙子的颜色看上去是黑色的。
答案:黑
13.D [①利用光线来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②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够确定虚像的位置,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③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④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所以研究方法相同的是③④,故选D。]
14.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看到了红花,是因为花反射了红光,故①错误;“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②错误;“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彩虹是复色光变成七色光的色散现象,故③正确;“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山峰遮住太阳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④正确。故选B。]
15.B [消毒柜的灭菌灯是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的,故①错误;红外线波长较长,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故②正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用来鉴别真伪钞票,故③正确;红外线、紫外线都属于光,均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④错误。故选B。]
16.D [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所以看到了鱼的虚像,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故①正确,②错误;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岸上看到的水中“楼台”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像的大小和地上的楼台一样大,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
17.D [①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观察发声的音叉能否激起水花,采用的是转换法;②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③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研究像的特点,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④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的四周包上同样厚度的待测材料,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⑤研究物体的冷热程度时,观察比较同一液体温度计中液柱的长度,采用的是转换法;⑥通过观察到荧光物质发光,感知紫外线的存在,采用的是转换法。综上所述,所用研究方法大致相同的是①⑤⑥,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8.解析:小明同学站在平面镜前5 m处,若他向平面镜走近2 m,则他距离平面镜的距离为5 m-2 m=3 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 m,则镜中“他”与小明之间的距离为3 m+3 m=6 m。
答案:6
19.解析:做出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中),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则平面镜与法线垂直,如图所示: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20°+90°=110°,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110°=55°。
答案:55°
20.解析:(1)中性笔A的笔尖紧贴在玻璃板前,由于玻璃板的镀膜面向前,反射面在前,这样中性笔A的笔尖到镜面的距离为0,由于玻璃有厚度,后面的像成在玻璃内,所以后面的中性笔B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让中性笔A离开玻璃板一小段距离,这样中性笔A的像成在玻璃后面,可以确定中性笔A的像的位置了。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光屏放在中性笔B的位置上,光屏上不能承接到中性笔A的像。
(3)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让中性笔A远离玻璃板时,中性笔B应远离玻璃板,才能与中性笔A的像完全重合。
答案:(1)玻璃板的厚度影响 (2)确定中性笔A的像的位置 不能 (3)远离
21.B [“海市蜃楼”形成原理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折射现象。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的传播中发生折射,故B符合题意;树荫下圆形的光斑、阳光下人的影子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C [夜晚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不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清澈的池水看起来变浅了,是由光在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上发生折射引起的,故B错误;雨后的彩虹,是由于空气中的小水珠对光进行折射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在教室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课桌上的书,是由于光照到书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C。]
23.B [“潭清疑水浅”,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云在水中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
24.解析: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根据题意知道,装饰画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 m。
答案:3
25.解析:(1)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便于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前面的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证明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选择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到普遍规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多次测量,然后进行比较,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故A符合题意;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然后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1)距离 (2)大小 (3)虚像 (4)A课时分层评价卷(三) 光现象
1.(2024·泰安期中)我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墨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启发了量子通信。如图所示光现象的原理与墨子的这一解释相符的是( )
A.水中倒影 B.泰山皮影
C.雨后彩虹 D.耀眼幕墙
2.(2024·泰安期末)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医院的手术房、病房常用红外线灯灭菌
B.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成黄色光,所以用红光照绿色衣服时看到的衣服是黄色的
C.雨后彩虹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D.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容易发生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3.(2024·泰安期末)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一定等于对应的入射角
B.当一束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大小为90°
C.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中,传播速度不发生改变
D.电视机的遥控器主要是利用紫外线进行遥控的
4.(2024·泰安阶段练习)检查视力时要求被测者距离视力表5 m,由于室内空间不足,医生找来一块平面镜挂在墙壁上,让小明观察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如图是“C”形视力表上面医生所指的原图,则小明看到的形状应该是( )
A B C D
5.(2024·泰安期末)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向水中,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后彩虹与此现象的形成原理是相同的
B.经过三棱镜后的不同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C.实验中用白色屏幕的原因是它不能反射任何色光
D.若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红色光带消失,只留下其他颜色的光带
7.(2024·泰安一模)同学们游玩时,见到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美景。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的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潭底鱼的影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潭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D.看到的鱼是鱼的实像
8.(2024·泰安期中)下列现象:①夜视仪、②遥控器、③医院用的消毒灯、④使钞票上的防伪荧光物质发光,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如图所示,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A、B为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通过作图确定点光源S和它的像S′的位置。
10.(2024·泰安一模)夜晚桥上的灯光亮起时,水上实景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如图所示。若河水深3 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2 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________m。
11.(2024·泰安期末)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光污染,这是因为玻璃表面发生了________(选填“光的色散”“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12.(2024·泰安期末)只用红色光照射到绿色的裙子上,裙子的颜色看上去是________色的。
13.(2024·泰安期中)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以下几个实例,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①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③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 ④用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24·泰安期末)中华古诗词意境优美,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看到了红花,是因为花吸收了红光 ②“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③“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④“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山峰遮住太阳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③
15.(2024·泰安期中)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用消毒柜的灭菌灯是利用红外线进行消毒的
②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
③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鉴别钞票真伪的
④红外线、紫外线均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2024·泰安期中)小明暑假期间去附近的公园游玩,他发现公园里既有“楼台倒影入池塘”的静态美,又有“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美,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对于这些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鱼”是虚像 ②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低 ③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楼台”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④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楼台”比地上的楼台要小一些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17.以下几个研究实例:①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观察发声的音叉能否激起水花;②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③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研究像的特点,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④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时,要用同一声源,并在声源的四周包上同样厚度的待测材料;⑤研究物体的冷热程度时,观察比较同一液体温度计中液柱的长度;⑥通过观察到荧光物质发光,感知紫外线的存在。这几个实例的做法中,所用研究方法大致相同的是( )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18.(2024·泰安一模)小明同学站在平面镜前5 m处,若他向平面镜走近2 m,则镜中“他”与小明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
19.(2020·泰安)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图中的一束光竖直射入井中,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0.小明在进入某购物中心前,可以看到玻璃幕墙中自己的像,进入购物中心后,又可以透过玻璃幕墙看到外面的街景。心存疑惑的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该购物中心的玻璃幕墙使用了一种具有单面透视作用的镀膜玻璃。他用一块5 mm厚的镀膜玻璃和两支相同的中性笔等器材探究镀膜玻璃成像的特点。
(1)如图甲所示,让玻璃板的镀膜面向前并把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让中性笔A的笔尖紧贴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面无论怎么移动中性笔B,都不能让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让中性笔A离开玻璃板一小段距离,在玻璃板后移动中性笔B,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将光屏放在中性笔B的位置,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中性笔A的像。
(3)让中性笔A远离玻璃板时,中性笔B应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才能与中性笔A的像完全重合。
21.(2023·泰安)下列光现象中与“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B.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C.树荫下圆形的光斑
D.阳光下人的影子
22.(2021·泰安)生活处处有物理,下列生活现象所涉及的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夜晚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清澈的池水看起来变浅了,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
C.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在教室各个方向都能看到课桌上的书,是由于光照到书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23.(2020·泰安)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云在水中飘”,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24.(2021·泰安)一幅装饰画在平面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 m,则装饰画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m。
25.(2022·泰安)李华同学在实验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图所示,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取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利用直尺是为了便于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________关系。
(2)选择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4)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多次测量。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的是________。
A.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多次测量
B.用刻度尺测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被测物体的长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