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评价卷(二十)
1.D 2.C 3.D 4.C 5.D 6.B 7.A 8.A
9.解析: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闻到花香属于扩散现象,这个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扩散
10.解析:煮粽子时,粽子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粽子的内能。
答案:热传递
11.解析: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从阳光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的内能。
答案:热传递
12.解析:汤吸收的热量Q吸=cmΔt=4×103 J/(kg·℃)×2 kg×80 ℃=6.4×105 J。
答案:6.4×105
13.解析: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t-t0)=4.2×103 J/(kg·℃)×2 kg×(70 ℃-20 ℃)=4.2×105 J。
答案:水吸收的热量Q吸为4.2×105 J
14.解析:加热质量为2 kg的某金属块,温度升高10 ℃吸收的热量为1.8×104 J,根据Q吸=c金属mΔt可知,c金属===0.9×103 J/(kg·℃)。
答案:金属块的比热容为0.9×103 J/(kg·℃)
15.D [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舞台上弥漫的烟雾,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6.C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冷却后两根管子连接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选C。]
17.D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在相等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则0~10 min,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1;由题图可以看出,当甲、乙两物质都从0 ℃升高至60 ℃,甲需要加热 10 min,乙需要加热20 min,乙的加热时间更长,吸收热量更多,则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大于甲物质的吸热能力,吸收的热量之比为==,根据Q吸=cmΔt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也为1∶2。综上,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8.B [玉润饱满的黏豆包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故①正确;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馒头含有热量,故②错误;制作“糖画”时糖粘在玻璃板上,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此时分子间的斥力同样存在,只是斥力小于引力,故③错误;我们在厨房以外的房间可以闻到刚煮好的豆浆的香味,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故④正确。故选B。]
19.解析: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热气腾腾的美食的热量传递给舌尖,使得舌尖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了舌尖的内能;内能跟温度有关,舌尖的温度升高后,舌尖的内能也随之增大。
答案:扩散 热传递 增加
20.解析: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土壤、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升高得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降低得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所以修建人工湖可以有效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温;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一会就变凉了,这是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答案:比热容 热传递
21.A [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是热传递改变内能;压缩空气的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做功改变内能;搓手取暖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做功改变内能;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做功改变内能。A与B、C、D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不同,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2.C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微粒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并且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生活中的扩散、挥发等现象都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骏马奔驰、尘土飞扬、水滴石穿都不是扩散现象,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花香满园,是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能体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C。]
23.D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沙石的大,白天太阳照射时,水面温度上升得慢,陆地温度上升得快,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晚上,气温下降,水面温度下降得慢,温度高一些,热空气上升,风从陆地吹向海面,形成陆风,由题图可知,此时地面附近的空气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故出现如题图所示风向时,通常发生在夜晚,且海水温度较高,故选D。]
24.A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热传递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点灯后,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选A。]
25.解析: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答案:扩散
26.解析:谚语“有麝自来香,何用大风扬”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常搓手取暖,克服摩擦做功,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答案:运动 做功
27.解析:由题意知,水吸收的热量为Q吸=c水m水(t-t水),金属块放出的热量Q放=c金m金(t金-t),假设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Q吸=Q放,c水m水(t-t水)=c金m金(t金-t),4.2×103 J/(kg·℃)×0.2 kg×(30 ℃-25 ℃)=c金×0.1 kg×(100 ℃-30 ℃),解得c金=0.6×103 J/(kg·℃)。
答案:0.6×103
28.解析:由题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在AB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态;随着时间的增长,物体吸热越多,内能越大,故在t1时具有的内能小于在t2时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题图可知,物质固态时升温快,液态时升温慢,因此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答案:晶体 固液共存态 小于 大于
29.D [煤油和冰是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故A错误;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故B错误;由Q吸=cm(t-t0)知,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的比热容小,铜块的末温更高,故C错误;沿海地区水多,内陆地区水少、沙石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由Q=cmΔt可知,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小,故D正确。故选D。]
30.B [根据题意可知,甲、乙的初温相同,吸收相同热量后,甲的末温比乙的低,这说明甲的温度变化较小,则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甲的温度变化小,所以甲的末温高;由于不知道甲、乙的质量大小关系,根据c=可知,无法判定甲、乙比热容的大小,故B正确。故选B。]课时分层评价卷(二十) 内能
1.(2024·泰山区校级模拟)王安石的《梅花》诗,诗句中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有关的是( )
A.墙角数枝梅 B.凌寒独自开
C.遥知不是雪 D.为有暗香来
2.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
C.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3.(2024·东平县校级模拟)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4.(2024·宁阳模拟)如图,礼花筒利用筒内的高压空气膨胀,将彩带喷向空中,产生喜庆效果。则高压空气膨胀过程中( )
A.对外做功内能增加
B.分子热运动加剧
C.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气体温度升高
5.下表中有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小智同学根据提供的数据得出了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1]
水 4.2×103 铁 0.46×103
酒精 2.4×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干泥土 0.84×103
冰 2.1×103 水银 0.14×103
A.一杯水比一桶煤油的比热容小
B.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C.比热容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之一,只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D.水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本领较强,常用作冷却剂
6.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
A.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B.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
C.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
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7.关于下面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活塞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此过程与热机的压缩冲程原理相同
B.图乙:瓶内空气推开瓶塞,内能减少,瓶口出现的白雾是汽化现象
C.图丙:抽出玻璃板,下瓶中出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表明气体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D.图丁:悬挂重物不能把两块铅块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没有斥力
8.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D.物体内能减少时,一定对外做功
9.(2024·岱岳区校级模拟)“东岳泰山多美景,五月槐花又飘香。”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槐花飘香属于________现象。
10.(2024·东平县二模)我们在端午节有包粽子的习俗,煮粽子是利用________的方式增大粽子的内能。
11.(2024·岱岳区模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通过_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香炉峰的内能。
12.(2024·泰安模拟)小明在燃气灶上煲汤,将质量为2 kg、初始温度为20 ℃的汤,升高了80 ℃,汤吸收了__________J的热量。[汤的比热容约为4×103 J/(kg·℃)]
13.将质量为2 kg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从20 ℃升高到70 ℃。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4.2×103 J/(kg·℃)]
14.加热质量为2 kg的某金属块,温度升高10 ℃吸收的热量为1.8×104 J。求金属块的比热容c金属。
15.(2024·岱岳区校级模拟)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B.樟脑丸变小了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D.舞台上弥漫的烟雾
16.(2024·东平县期末)如图所示,用热熔法连接PPR管时,需先用热熔器加热粗管端口内层和细管端口外层使其软化,然后把细管插进粗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两根管子就连接在一起很难被拉开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空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分子间存在斥力
17.(2024·岱岳区一模)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小于甲物质的吸热能力 ②0~10 min 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③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1∶2 ④当甲、乙两物质都升高至60 ℃,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③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18.(2024·泰山区校级一模)春节期间,学校开展了“寻根同源,记住年味”的活动,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晒的“年味”照片,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玉润饱满的黏豆包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②图乙中,刚出锅的馒头入嘴时很烫,是因为馒头含有的热量很高 ③图丙中,制作“糖画”时糖粘在玻璃板上,说明分子之间只有引力 ④图丁中,我们在厨房以外的房间可以闻到刚煮好的豆浆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②④
19.品尝热气腾腾的美食时,闻到香味是因为________现象;入口后除舌尖上感觉到美味外,舌尖的温度也升高了,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舌尖的内能________。
20.(2024·泰山区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许多城市大力开发湿地公园,修建人工湖来调节气温,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较大。把瓶装水放在冰箱里,一会就变凉了,这是用________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1.(2023·烟台)如图所示的实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给水加热 B.压缩空气
C.搓手取暖 D.钻木取火
22.(2023·青岛)下列词语中,能体现分子热运动的是( )
A.骏马奔驰 B.尘土飞扬
C.花香满园 D.水滴石穿
23.(2023·苏州)在沿海地区,炎热、晴朗的天气里常常出现“海陆风”,当出现如图所示风向时,通常( )
A.发生在白天,且陆地温度较高
B.发生在白天,且海水温度较高
C.发生在夜晚,且陆地温度较高
D.发生在夜晚,且海水温度较高
24.(2024·广东)如图是古代省油灯的示意图。它下层盛水,能减慢上层油的消耗。点灯后,水在升温的过程中( )
A.吸热,内能增加 B.吸热,内能减少
C.放热,内能增加 D.放热,内能减少
25.(2021·泰安)将苹果放到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是________现象。
26.(2024·广西)关于分子动理论,谚语“有麝自来香,何用大风扬”表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________;寒冬,我们常搓手取暖,这是通过__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增大内能。
27.(2024·安徽)一保温杯中装有质量为200 g、温度为25 ℃的水。将一个质量为100 g、温度为100 ℃的金属块放入杯中,一段时间后杯内水和金属块的温度稳定在30 ℃,假设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该金属块的比热容为________ J/(kg·℃)。
28.(2024·大庆)如图所示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这种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AB段物质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t1时物体的内能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t2时物体的内能。若相同时间内该物质吸收热量相等,由图象可知,这种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29.(2023·常德)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 J/(kg·℃)],根据表中数据和生活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水 4.2×103 铝 0.88×103
煤油、冰 2.1×103 铁、钢 0.46×103
沙石 约0.92×103 铜 0.39×103
A.不同种类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
B.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C.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的末温更低
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30.(2023·广州)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 )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