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5 07: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特征,能通过观察土壤标本区分不同质地类型。
⑵理解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案例分析亚马孙土壤贫瘠的原因。
⑶分析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掌握土壤退化的防治措施。
2.思想方法目标
⑴运用 “要素 - 过程 - 功能” 思维链,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知框架。
⑵通过土壤剖面观察、质地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实证研究能力。
⑶采用 “问题 - 探究 - 解决” 模式,提升综合分析与区域认知水平。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通过亚马孙土壤退化案例,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⑵综合思维:构建土壤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模型。
⑶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区域土壤特征差异。
⑷地理实践力:掌握土壤质地测定方法,参与土壤养护实践。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⑴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⑵举例说明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⑶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2.教材分析
内容结构:教材以 “观察土壤 - 形成因素 - 功能养护” 为主线,强调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
⑴重点:土壤的物质组成、成土因素的作用机制、土壤功能与养护措施。
⑵难点: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亚马孙土壤贫瘠的成因分析。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⑴已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具备岩石风化、生物循环等基础知识。
⑵对土壤有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
2.认知特点
⑴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但仍需直观案例支撑。
⑵对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兴趣浓厚。
3.潜在难点
⑴理解成土因素的动态作用过程。
⑵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土壤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亚马孙雨林航拍视频,展示茂密植被与贫瘠红壤的对比画面。
提出问题:“为何亚马孙雨林植被茂盛,土壤却十分贫瘠?”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 P88 土壤剖面示意图,思考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土壤颜色、分层等特征。
小组讨论问题,尝试从气候、生物等角度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探究兴趣。
建立 “植被—土壤” 的关联思维,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土壤标本(砂土、壤土、黏土),指导学生观察颗粒大小、透气性等差异。
提出问题链:
⑴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
⑵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差异?
⑶为何亚马孙土壤以黏土为主?
学生活动
分组观察土壤标本,填写《土壤观察记录表》。
结合教材 P89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分析各组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
⑴通过实物观察培养实证意识,深化对土壤物质组成的理解。
⑵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三)新知探究(15 分钟)
环节一:土壤的物质组成与分层
教师活动
⑴展示土壤结构模型,讲解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的相互关系。
⑵播放土壤剖面形成动画,强调腐殖质层(A 层)、淀积层(B 层)、母质层(C 层)的特征。
学生活动
绘制土壤剖面图,标注各层名称与功能。
对比砂土与黏土的肥力差异,理解 “理想土壤” 的概念。
设计意图
模型与动画结合,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
环节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师活动
创设 “土壤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 1:不同岩石(花岗岩、石灰岩)在酸雨中的风化对比。
实验 2:腐殖质分解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模拟。
组织学生分组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完成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
小组汇报结论,分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作用机制。
设计意图
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控制变量法,突出各因素的独立作用。
环节三:亚马孙土壤贫瘠的成因分析
教师活动
提供亚马孙流域气候数据(年均温 26℃,年降水量 2000-3000mm)、植被类型、地形特征等资料。
引导学生运用 “成土因素” 理论,分析土壤贫瘠的原因。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绘制因果关系图。
代表发言,总结核心原因:高温多雨导致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设计意图
资料分析培养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因果关系图强化逻辑思维。
(四)深度学习(10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入 “土壤 - 生态系统” 互动模型,讲解土壤在碳循环、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播放纪录片《土壤的秘密》片段,展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提出问题:“如何修复亚马孙退化土壤?”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土壤的生态功能。
小组设计修复方案,参考教材 P96“案例: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设计意图
模型与影像结合,深化功能认知。
项目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五)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我国东北黑土退化”“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案例。
布置任务:
分析黑土退化的自然与人为原因。
提出盐碱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完成案例分析。
小组互评,修正答案。
设计意图
联系中国实际,增强区域认知。
评价机制促进知识内化。
(六)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绘制 “土壤形成与功能” 思维导图。
强调 “自然 - 人类” 双重作用的辩证关系。
学生活动
完成思维导图,标注重点知识。
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
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元认知训练提升学习能力。
(七)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
主题:“校园土壤质量调查”。
要求:采集土壤样本,测定 pH 值、有机质含量,提出改良建议。
推荐阅读:《寂静的春天》中关于土壤污染的章节。
学生活动
明确任务,制定调查计划。
记录阅读书目,准备后续研究。
设计意图
实践任务延伸课堂学习。
经典阅读深化环境意识。
五、教学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层(必做)
⑴完成教材 P97“活动:土壤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⑵绘制土壤形成因素概念图。
2.提高层(选做)
⑴分析家乡土壤类型及其成因。
⑵设计 “校园土壤改良方案”,提交可行性报告。
3.拓展层(研究性学习)
⑴调查本地土壤污染状况,撰写调查报告。
⑵参与 “世界土壤日” 宣传活动,制作科普海报。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⑴情景引入紧扣亚马孙案例,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⑵实验设计直观易懂,突破抽象概念难点。
⑶分层作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
2.改进方向
⑴增加土壤质地实验的时间,确保学生操作熟练。
⑵补充更多中国土壤治理案例,增强家国情怀教育。
⑶引入数字化工具(如土壤检测 APP),提升实践活动的科技含量。
3.学生反馈
⑴90% 学生认为实验环节最有趣,建议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⑵部分学生对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理解困难,需加强案例分析。
⑶研究性学习任务受到欢迎,希望延长实践周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