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专题18 生命系统相关的问题
【课程标准】
1、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④列举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2.细胞的结构
①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②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③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3.细胞与生命活动
①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②说明细胞的分裂的特点及其意义
③说明细胞的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4.组织、器官和系统
①知道组织是如何形成的,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②描述器官、系统的组成
5.生物的分类
①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②识别分类的依据
③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6.生物与环境
①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学业要求】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③说明细胞的分裂、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④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描述器官、系统的组成
⑤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命题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动植物分类的依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说明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知道组织、器官、系统的组成,题型较分散:选择、填空,探究等都会出现。
考点1:生物与非生物
考点解读: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生物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即生物有生命。生物的特征主要有:能生长、有应激性、能繁殖后代、能进行新陈代谢、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等,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进行新陈代谢。
例1:小墩是某公司专为4~12岁孩子设计的机器人,有可爱的企鹅型外观,大眼睛眨呀眨可爱极了,智力水平和三到四岁孩子差不多,同时具备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能根据主人要求自行走动,回答各种难题;还是孩子的忠实玩伴,一位机器人管家。
(1)那么小胖机器人属于 (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生命(填“有”或“无”)。
(2)请你根据(1)做出的判断,从生物的特征方面说明原因。(至少写出四点)
【答案】(1)非生物;无
(2)解:生物有以下特征:如生物能呼吸(能新陈代谢)、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1)生物指的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必须具备一些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繁殖;应激性。而机器人尽管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反应,这些都不具备生物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无生命。
(2)生物有以下特征:如生物能呼吸(能新陈代谢)、能生长发育、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需要营养、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考点2:显微镜的使用
考点解读:镜头的选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对光:①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②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找到被观察物,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在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转动转换器后,只调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物像,用高倍镜观察时,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增大。找标本:移动原则:标本的移动方向和我们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动方向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视野中的污迹位置确定: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污迹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或载玻片上。转动目镜,如果污迹也随之转动,则在目镜上;移动载玻片,如果污迹也随之移动,则在载玻片上;进行上述两种判断之后,污迹仍不动,则在物镜上。
例2:(2024·浙江模拟)学习小组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玻片时,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目镜以防错过清晰的像
B.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C.丙图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逆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的
D.丁图中黑色圆圈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不均
【答案】B
【解析】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解答】解:A、甲图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以防压坏玻片标本、损伤镜头,错误;
B、“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正确;
C、显微镜成像原理: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丙图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逆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是逆时针流动的,错误;
D、丁图中黑色圆圈是气泡,是由于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的,错误。
故选:B。
考点3:生物的分类
考点解读:以动物为例:分类是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按生活环境分类,可分为水生与陆生等;按生殖方式分类,可分为胎生与卵生等;按生理特征分类,可分为体温恒定与体温不恒定等;按体型大小分类,可分为大型动物、小型动物;按体内有无脊椎骨分类,可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二歧分类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再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二歧分类检索表。
例3:(2022·金华)植物豆腐柴(如图),其叶子是制作金华特色小吃“观音豆腐”的主要原料,豆腐柴一般生长在山坡、溪沟两侧的灌丛中,四月发芽,五月开花结果。豆腐柴所属的植物种类是(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解析】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重要方法,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解答】根据题干描述,豆腐柴有花、果实和种子,故其属于被子植物。
考点4: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考点解读:生物体的层次:生物的构成与宇宙的构成特点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体或动物体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或动物体。植物体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例4:(2023·金华)我国科研人员在鹿角中发现、鉴定并分离了一群具有强大骨再生潜能的干细胞。将此干细胞引入小鼠的头部,-段时间后 在小鼠头盖上形成类似鹿角样的”骨骼”。该研究可能在人体骨骼修复方面具有应用价值,甚至未来肢体再生也不是梦。回答下列问题:
(1)干细胞会在小鼠头盖上逐渐形成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属于 (填结构层次);
(2)干细胞最终成功地在小鼠头盖上形成类似鹿角样的”骨骼”,此过程细胞经历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还有 。
【答案】(1)组织(2)细胞生长
【解析】组织是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解答】(1) 组织是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干细胞会在小鼠头盖上逐渐形成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属于组织;
(2)干细胞最终成功地在小鼠头盖上形成类似鹿角样的”骨骼”,此过程细胞经历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还有细胞生长;
考点5: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考点解读: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1滴清水,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1滴生理盐水;目的都是维持细胞原有形态。③取: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用牙签刮取人体口腔上皮细胞。④展(或涂):把洋葱鳞片叶表皮展平在清水中;将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⑤盖: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⑥染:在盖玻片一侧用染色剂染色。⑦吸: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⑧观察: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
例5:(2022·衢州)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做了“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
(1)制作装片的步骤如图甲,小科在步骤a中滴加的液体是 。
(2)用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物像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发现视野太暗,他应该调节图乙中的 (填序号)。
【答案】(1)清水(2)②或③或②③
【解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7个字:擦、滴、撕、展、盖、染、吸。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的是清水;撕取洋葱表皮时要尽量做到薄厚均匀,否则会导致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盖盖玻片时应使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下,以防止气泡产生;染色时将红墨水或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能改变视野亮度。若想使视野变亮可以选用大光圈或反光镜的凹面,让更多的光线进入镜筒。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①清水、③稀碘液。科在步骤a中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2)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清晰,视野明亮。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可采取的措施是调节反光镜和光圈。故他应该调节图乙中的②或③或②③。
考点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结构
考点解读:(1)视野偏暗时的处理方法:①使用凹面镜: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凹面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反射光线较强。②调节遮光器:调节至大光圈,使视野内光线变强、视野变亮。(2)视野偏亮时的处理方法:与(1)相反。(3)在低倍镜下观察不到物像的原因:①标本有可能没有放在视野内。②物镜没有正对标本。③光线太强,视野太亮。④转动粗准焦螺旋的速度太快。(4)在高倍镜下观察不到物像的原因:①标本可能不在视野内,应先用低倍镜找到。②换高倍镜后焦距有所改变。(5)可以看到物像,但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时的操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6)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关系: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放大的虚像,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物像偏左上方,则应往左上方移动玻片,即同向移动原则。(7)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时,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例6:(2024·龙港模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先在低倍镜下将装片适当向右下方移动
B.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应调节细准焦螺旋①使像更清晰
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中细胞数目增多,视野变暗
D.观察细胞要双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
【答案】C
【解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A.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先在低倍镜下将装片适当向右下方移动 ,使像呈在视野的正中央,因为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实像,所以采用在哪移哪的方式进行移像,A正确;
B.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应调节细准焦螺旋①使像更清晰 ,该操作可以是图像变大,所以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是使图像变清晰,B正确;
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放大倍数增大发现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C错误;
D.观察细胞要双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 ,D正确;
故答案为:C
考点7:细胞的结构
考点解读:
例7:(2025九下·浙江模拟)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1)“绿叶海天牛”摄取藻类后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细胞内有了[5] 。
(2)同样是制作观察所用的临时装片,为什么涂抹人口腔上皮细胞前需要滴加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 。
【答案】(1)叶绿体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液浓度和 0.9% 的生理盐水浓度相近。如果滴加清水,细胞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滴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便于观察 。
【解析】(1)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以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它能够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葡萄糖 ),并释放出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结构。
(2)维持细胞形态:0.9% 的生理盐水浓度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相近。当滴加生理盐水时,细胞内外的渗透压相等,细胞能保持正常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如果滴加清水,由于清水的浓度远低于细胞液浓度,根据渗透原理,水分子会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吸水膨胀,甚至涨破,这样就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完整、正常的细胞结构,不利于实验观察。
【解答】(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绿叶海天牛” 摄取藻类后细胞内有了叶绿体,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胞液浓度和 0.9% 的生理盐水浓度相近。如果滴加清水,细胞会因吸水过多而涨破;滴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便于观察 。
考点8: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考点解读: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的变化,其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分裂的意义: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使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实现生物的繁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例8:(2020·湖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被称为“虫”的无脊椎动物中,不经历细胞分化的是( )
A.涡虫 B.草履虫 C.蛔虫 D.蝗虫
【答案】B
【解析】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所以不存在细胞分化的情况;
多细胞的生物,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组成,所以存在细胞分化。
A、涡虫是多细胞的扁形动物,不同结构的功能是不同的,存在细胞分化,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不存在细胞分化,B正确;
C、蛔虫是多细胞的线形动物,不同结构的功能是不同的,存在细胞分化,C错误;
D、蝗虫是多细胞的节肢动物,不同结构的功能是不同的,存在细胞分化,D错误。
一、选择题
2023年10月,在云南省发现距今约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古鱼类化石,命名为“圆尾滇东鱼”。下列对“圆尾滇东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胎生 B.体外受精 C.用肺呼吸 D.体温恒定
【答案】B
【解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解答】A.鱼类是卵生动物,它们通过产卵并孵化幼鱼来繁衍后代,而不是胎生,故A错误;
B.鱼类通常在水环境中进行繁殖,雄性鱼会释放精子到水中,雌性鱼则释放卵细胞到同一区域,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或水中受精),故B正确;
C.鱼类是水生动物,用鳃呼吸,鳃只能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故C错误;
D.鱼类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故D错误。
故选B。
(2023·浙江模拟)为治理春季杨柳飞絮造成的空气污染,园艺师像给病人打针一样,给杨柳注射一种抑制剂,通过抑制花芽分化来减少飞絮的形成。抑制剂应注入到树干的( )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答案】B
【解析】植物的五大组织:营养组织、输大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和机械组织;
【解答】给杨柳注射一种抑制剂,通过抑制花芽分化来减少飞絮的形成。抑制剂应注入到树干的输导组织,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故答案为:B.
1.(2021·衢州)下列属于没有茎和叶分化的植物是( )
A.黑松 B.蕨 C.大豆 D.海带
【答案】D
【解析】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解答】A、黑松属于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有根、茎、叶的分化,错误
B、蕨是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疏导组织
C、大豆是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D、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2.(2021·杭州)下列属于植物向性运动的是( )
A.菊花在秋天开花
B.某植物叶表面的气孔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C.含羞草的小叶受到振动后合拢
D.横倒在地上的番茄茎背地生长
【答案】D
【解析】植物向性运动是指在刺激方向和诱导所产生运动的方向之间有固定关系的运动.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主要包括向光性、向重力性、向肥性、向化性和向触性和向水性等.向性运动大多是生长性运动,是不可逆的运动过程;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对于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概念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A、菊花在秋天开花,是受光照的制约,与植物的向性无关,A不符合题意;
B、某植物叶表面的气孔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与植物的向性无关,B不符合题意;
C、含羞草的小叶受到振动后合拢,是感性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横倒在地上的番茄茎背地生长,属于向性运动,D符合题意.
3.(2023·台州)大熊猫最爱吃竹子。从生物体结构层次分析,大熊猫比竹子多了(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答案】D
【解析】 生物体结构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解答】在 生物体结构中只有动物具有系统,而植物却没有。
4.(2023·衢州)小科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操作时,调节的反光镜是图中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B
【解析】①是物镜转换器;②是载物台,③是反光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平面镜在光照亮时使用;凹面镜在光照暗时使用;
【解答】小科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操作时,调节的反光镜是图中的③;故答案为:B.
(2023九上·浙江模拟)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因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而得名。如图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龙井茶树照片。下列对茶树和龙井茶叶的观察和实验合理的是( )
A.茶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裸子植物
B.可用放大镜观察茶树根部根毛的着生部位
C.茶树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属于上皮组织
D.可用显微镜观察龙井茶水中分子的热运动
【答案】B
【解析】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植物的五大组织分别是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和营养组织;
【解答】A.茶树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A错误;
B. 可用放大镜观察茶树根部根毛的着生部位 ,B正确;
C. 茶树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织,C错误;
D. 无法可用显微镜观察到龙井茶水中分子的热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3·宁波)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调光结构有两个: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亮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我们用粗准焦螺旋在显微镜下找像;用细准焦螺旋找清晰的像;
【解答】A. 针对现象甲,调节反光镜到凹面镜或者换用大光圈可以使视野变明亮,A错误;
B.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针对现象乙,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 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图像变清晰,所以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错误;
D. 针对现象丁,可以重新盖片或者重新制作装片时黑眼圈消失,D错误;
二、填空
23.(2023·湖州)湖州人爱饮茶,长兴紫笋茶、安吉白茶和德清莫干黄芽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茶树是生物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茶农一般采用扦插方法获得茶树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3)三种茶树的叶片形状不同,这种性状差异由 决定。
【答案】(1)细胞(2)营养繁殖或无性生殖(3)基因
【解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生殖,其中扦插、嫁接、分根、压条都是属于无性生殖,或是营养繁殖
【解答】(1)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扦插是属于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
(3)三种茶树的叶片形状不同,这种性状差异由基因决定的
故答案为(1)细胞 (2)营养繁殖或无性生殖 (3)基因
24.(2023·绍兴)右图是小敏制作的简易显微镜,凸透镜B相当于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用该装置观察时,保持两凸透镜之间距离不变,缓慢向上移动两镜的过程是在 (选填”对光”或”调焦”)。 请对该装置提出一条合理的改进建议: 。
【答案】物镜;调焦;加装反光镜等(合理即可)
【解析】A目镜,B物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显微镜的调光装置是遮光器和反光镜;用粗准焦螺旋找图像,用细准焦螺旋将图像调清晰;
【解答】 右图是小敏制作的简易显微镜,凸透镜B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用该装置观察时,保持两凸透镜之间距离不变,缓慢向上移动两镜的过程是调焦; 改进建议可以加装反光镜,增加调光装置;
故答案为:物镜,调焦,加装反光镜;
25.(2020·嘉兴)如图,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茎黄色、叶退化,遇到适宜的植物就缠绕在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体内吸取有机养料。
(1)茎黄色、叶退化,说明菟丝子的细胞中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菟丝子要获得有机物,其吸根必须插入植物 A 茎的 。菟丝子与植物 A 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这在高等植物中极为罕见。
【答案】(1)叶绿体(2)筛管
【解析】1、 菟丝子叶退化(无叶),利用吸根从别的植物中吸取有机养料。从菟丝子茎黄色、无叶可知菟丝子的细胞结构中是不含叶绿体的;
2、植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韧皮部中的筛管。
【解答】(1)根据题中信息“ 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茎黄色、叶退化 ”可知, 菟丝子这种植物是不含叶绿体结构的,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植物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韧皮部的筛管,所以菟丝子要获得有机物,其吸根必须插入植物 A 茎的筛管。
三、解答
13.(2025九下·萧山模拟)某学校以“植物中的水”为主题开展相关学习。某小组利用头脑风暴绘制了如图1所示“植物中的水”思维导图,然后分若干子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1)小洲同学针对图甲内容画出叶片上物质流动图(图乙),其中代表水分路径的是 (填序号)
(2)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要求根毛区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浓度。
(3)如图丙是某项目小组利用橡皮泥制作的气孔生理活动模型。请结合下表的评价指标给出作品的等级,并提出改进办法 。
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形态相似,且能模拟气孔连续地进行关闭与张开 形态相似,只能分别模拟气孔的关闭与张开 形态相似,仅表示了气孔的关闭或张开
【答案】(1)①③
(2)>
(3)待改进, 用气球代替橡皮泥制作气孔
【解析】(1)根据植物中水分的运输路径解答;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3)根据气孔的结构和功能与现有模型进行对照,根据表格的标准分析判断。
【解答】(1)水分由根吸收,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由叶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排放到大所中,因此,其中代表水分路径的是③①。
(2)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要求根毛区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3)气孔生理活动模型,形态相似,仅表示了气孔的关闭或张开,无法模拟气孔连续地进行关闭与张开,因此评定为待改进,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装水代替保卫细胞。
14.(2024·绍兴模拟)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1)如图1为某“茶园养鸡”生态农业模式图。
图1 l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①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③如表为葫芦藓、蕨、茶、杉的检索表。茶在检索表中对强度应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④如图2是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当叶面积指数为 时,茶树积累有机物的效率最高。
图2
(2)泡茶品茶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文化。
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 现象。
(3)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①取少量茶叶放在洁净的烧杯中,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盐酸10毫升,摇动使茶叶充分浸泡,制得浅黄色茶叶浸泡液。取该茶叶浸泡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立刻由浅黄色变为血红色,说明茶叶中含有 元素。
②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化学式是C15H14O6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
【答案】(1)群落;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甲;5
(2)运动状态;扩散
(3)铁;15:8
【解析】个体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构成一个物种;多个物种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群落;当你考虑到非生物因素时,多种物种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现象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热运动从高浓度区域(或高化势)向低浓度区域(或低化势)的运输的过程。
【解答】(1)①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
②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一条食物链是: 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 ;
③茶属于被子植物,所以有种子,并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是甲;
④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所以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有机物有积累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叶面积指数为5时,茶树积累有机物的效率最高。
(2)① 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 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物体从高浓度的地方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的过程;
(3)①三价铁离子遇到氰化钾溶液会变成血红色,所以取该茶叶浸泡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立刻由浅黄色变为血红色,说明茶叶中含有铁元素。
②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化学式是C15H14O6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12×15:16×6=15:8
故答案为:(1)群落、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甲、5(2)运动状态、扩散(3)铁、15:8
26.(2023·宁波)在“观察细胞质在细胞中的流动”活动中,小宁观察到细胞质中叶绿体沿着液泡外缘流动缓慢。结合所学知识,他猜想:叶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的快慢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于是小宁开展了探究。
【实验器材】新鲜黑藻若干、8支大试管、4个水浴锅(水温可调,调至某一温度保持恒定)、4只灯泡(额定功率分别为25W、50W、75W、100W)、计时器、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8支装满水的大试管,编号1-8,各放入一株生长健壮、长势相近的新鲜黑藻。
②将1-4号大试管分别放入水温恒为15℃、20℃、25℃和30℃的水浴锅,给予强度相同的均匀光照,持续0.5h
③将5-8号大试管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的环境中,分别用25W、50W、75W和100W的灯光照射,持续0.5h。
④取各组植株相同部位的幼叶制作临时装片,选择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细胞进行观察,
记录叶绿体绕液泡外缘运动一周的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别记录结果于表I、表Ⅱ中。
【实验结果】
表I不同温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编号 1 2 3 4
水温/℃ 15 20 25 30
平均时间/s 182 133 116 118
表II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编号 5 6 7 8
灯功率/W 25 50 75 100
平均时间/s 110 108 100 97
【实验分析】
(1)表Ⅰ的实验数据表明:温度在 ℃左右时,细胞质流动最快。
(2)根据表Ⅱ的实验数据,初步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光照越强, 。
(3)细胞质的流动通常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胞质中叶绿体的运动来实现。下列实验中运用的方法与本实验观察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1)25
(2)细胞质流动越快
(3)A
【解析】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温度在25℃时,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最多,细胞质在细胞中流动的最快,所以 温度在25℃左右时,细胞质流动最快。
(2) 根据表II的实验数据,初步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光照越强,细胞质流动越快 ;
(3) 细胞质的流动通常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胞质中叶绿体的运动来实现。 属于转换法, 下列实验中运用的方法与本实验观察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B属于观察法,C属于模拟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专题18 生命系统相关的问题
【课程标准】
1、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④列举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2.细胞的结构
①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②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③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3.细胞与生命活动
①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②说明细胞的分裂的特点及其意义
③说明细胞的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4.组织、器官和系统
①知道组织是如何形成的,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②描述器官、系统的组成
5.生物的分类
①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②识别分类的依据
③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6.生物与环境
①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学业要求】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③说明细胞的分裂、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④说出动、植物的主要组织;描述器官、系统的组成
⑤学会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并练习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命题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动植物分类的依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说明细胞分裂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知道组织、器官、系统的组成,题型较分散:选择、填空,探究等都会出现。
考点1:生物与非生物
考点解读: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生物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即生物有生命。生物的特征主要有:能生长、有应激性、能繁殖后代、能进行新陈代谢、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等,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进行新陈代谢。
例1:小墩是某公司专为4~12岁孩子设计的机器人,有可爱的企鹅型外观,大眼睛眨呀眨可爱极了,智力水平和三到四岁孩子差不多,同时具备强大的语音交互功能,能根据主人要求自行走动,回答各种难题;还是孩子的忠实玩伴,一位机器人管家。
(1)那么小胖机器人属于 (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生命(填“有”或“无”)。
(2)请你根据(1)做出的判断,从生物的特征方面说明原因。(至少写出四点)
考点2:显微镜的使用
考点解读:镜头的选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对光:①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②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找到被观察物,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在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转动转换器后,只调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物像,用高倍镜观察时,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增大。找标本:移动原则:标本的移动方向和我们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移动方向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视野中的污迹位置确定:使用显微镜时,视野中的污迹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目镜、物镜或载玻片上。转动目镜,如果污迹也随之转动,则在目镜上;移动载玻片,如果污迹也随之移动,则在载玻片上;进行上述两种判断之后,污迹仍不动,则在物镜上。
例2:(2024·浙江模拟)学习小组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玻片时,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目镜以防错过清晰的像
B.滴在①处,吸水纸放置在③处
C.丙图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逆时针流动,则实际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的
D.丁图中黑色圆圈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不均
考点3:生物的分类
考点解读:以动物为例:分类是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如按生活环境分类,可分为水生与陆生等;按生殖方式分类,可分为胎生与卵生等;按生理特征分类,可分为体温恒定与体温不恒定等;按体型大小分类,可分为大型动物、小型动物;按体内有无脊椎骨分类,可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二歧分类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再根据另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二歧分类检索表。
例3:(2022·金华)植物豆腐柴(如图),其叶子是制作金华特色小吃“观音豆腐”的主要原料,豆腐柴一般生长在山坡、溪沟两侧的灌丛中,四月发芽,五月开花结果。豆腐柴所属的植物种类是(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考点4: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考点解读:生物体的层次:生物的构成与宇宙的构成特点一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体或动物体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或动物体。植物体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例4:(2023·金华)我国科研人员在鹿角中发现、鉴定并分离了一群具有强大骨再生潜能的干细胞。将此干细胞引入小鼠的头部,-段时间后 在小鼠头盖上形成类似鹿角样的”骨骼”。该研究可能在人体骨骼修复方面具有应用价值,甚至未来肢体再生也不是梦。回答下列问题:
(1)干细胞会在小鼠头盖上逐渐形成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群,这一细胞群属于 (填结构层次);
(2)干细胞最终成功地在小鼠头盖上形成类似鹿角样的”骨骼”,此过程细胞经历了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还有 。
考点5: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考点解读: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的步骤:①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1滴清水,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1滴生理盐水;目的都是维持细胞原有形态。③取: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用牙签刮取人体口腔上皮细胞。④展(或涂):把洋葱鳞片叶表皮展平在清水中;将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⑤盖: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⑥染:在盖玻片一侧用染色剂染色。⑦吸: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⑧观察: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
例5:(2022·衢州)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做了“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
(1)制作装片的步骤如图甲,小科在步骤a中滴加的液体是 。
(2)用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物像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发现视野太暗,他应该调节图乙中的 (填序号)。
考点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结构
考点解读:(1)视野偏暗时的处理方法:①使用凹面镜:用凹面镜代替平面镜,凹面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反射光线较强。②调节遮光器:调节至大光圈,使视野内光线变强、视野变亮。(2)视野偏亮时的处理方法:与(1)相反。(3)在低倍镜下观察不到物像的原因:①标本有可能没有放在视野内。②物镜没有正对标本。③光线太强,视野太亮。④转动粗准焦螺旋的速度太快。(4)在高倍镜下观察不到物像的原因:①标本可能不在视野内,应先用低倍镜找到。②换高倍镜后焦距有所改变。(5)可以看到物像,但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时的操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6)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关系: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放大的虚像,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例如:物像偏左上方,则应往左上方移动玻片,即同向移动原则。(7)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时,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例6:(2024·龙港模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先在低倍镜下将装片适当向右下方移动
B.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应调节细准焦螺旋①使像更清晰
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中细胞数目增多,视野变暗
D.观察细胞要双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同时把观察到的物像画在纸上
考点7:细胞的结构
考点解读:
例7:(2025九下·浙江模拟)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绿叶海天牛”的动物在摄取藻类后,能够将藻类的某一细胞结构置于自己的细胞内,从而使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1)“绿叶海天牛”摄取藻类后自身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细胞内有了[5] 。
(2)同样是制作观察所用的临时装片,为什么涂抹人口腔上皮细胞前需要滴加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 。
考点8: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考点解读:细胞的分裂: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的变化,其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分裂的意义: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使多细胞生物个体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实现生物的繁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逐渐出现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细胞变化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例8:(2020·湖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被称为“虫”的无脊椎动物中,不经历细胞分化的是( )
A.涡虫 B.草履虫 C.蛔虫 D.蝗虫
一、选择题
2023年10月,在云南省发现距今约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古鱼类化石,命名为“圆尾滇东鱼”。下列对“圆尾滇东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胎生 B.体外受精 C.用肺呼吸 D.体温恒定
(2023·浙江模拟)为治理春季杨柳飞絮造成的空气污染,园艺师像给病人打针一样,给杨柳注射一种抑制剂,通过抑制花芽分化来减少飞絮的形成。抑制剂应注入到树干的( )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1.(2021·衢州)下列属于没有茎和叶分化的植物是( )
A.黑松 B.蕨 C.大豆 D.海带
2.(2021·杭州)下列属于植物向性运动的是( )
A.菊花在秋天开花
B.某植物叶表面的气孔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
C.含羞草的小叶受到振动后合拢
D.横倒在地上的番茄茎背地生长
3.(2023·台州)大熊猫最爱吃竹子。从生物体结构层次分析,大熊猫比竹子多了(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2023·衢州)小科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操作时,调节的反光镜是图中的( )
A.② B.③ C.④ D.⑤
(2023九上·浙江模拟)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因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而得名。如图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龙井茶树照片。下列对茶树和龙井茶叶的观察和实验合理的是( )
A.茶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属裸子植物
B.可用放大镜观察茶树根部根毛的着生部位
C.茶树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属于上皮组织
D.可用显微镜观察龙井茶水中分子的热运动
16.(2023·宁波)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二、填空
23.(2023·湖州)湖州人爱饮茶,长兴紫笋茶、安吉白茶和德清莫干黄芽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茶树是生物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茶农一般采用扦插方法获得茶树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属于 。
(3)三种茶树的叶片形状不同,这种性状差异由 决定。
24.(2023·绍兴)右图是小敏制作的简易显微镜,凸透镜B相当于显微镜的 (填结构名称)。用该装置观察时,保持两凸透镜之间距离不变,缓慢向上移动两镜的过程是在 (选填”对光”或”调焦”)。 请对该装置提出一条合理的改进建议: 。
25.(2020·嘉兴)如图,菟丝子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其茎黄色、叶退化,遇到适宜的植物就缠绕在上面,形成吸根并插入植物体内吸取有机养料。
(1)茎黄色、叶退化,说明菟丝子的细胞中缺少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菟丝子要获得有机物,其吸根必须插入植物 A 茎的 。菟丝子与植物 A 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这在高等植物中极为罕见。
三、解答
13.(2025九下·萧山模拟)某学校以“植物中的水”为主题开展相关学习。某小组利用头脑风暴绘制了如图1所示“植物中的水”思维导图,然后分若干子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1)小洲同学针对图甲内容画出叶片上物质流动图(图乙),其中代表水分路径的是 (填序号)
(2)植物的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要求根毛区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浓度。
(3)如图丙是某项目小组利用橡皮泥制作的气孔生理活动模型。请结合下表的评价指标给出作品的等级,并提出改进办法 。
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形态相似,且能模拟气孔连续地进行关闭与张开 形态相似,只能分别模拟气孔的关闭与张开 形态相似,仅表示了气孔的关闭或张开
14.(2024·绍兴模拟)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1)如图1为某“茶园养鸡”生态农业模式图。
图1 l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①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③如表为葫芦藓、蕨、茶、杉的检索表。茶在检索表中对强度应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
④如图2是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当叶面积指数为 时,茶树积累有机物的效率最高。
图2
(2)泡茶品茶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文化。
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 现象。
(3)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①取少量茶叶放在洁净的烧杯中,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盐酸10毫升,摇动使茶叶充分浸泡,制得浅黄色茶叶浸泡液。取该茶叶浸泡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立刻由浅黄色变为血红色,说明茶叶中含有 元素。
②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化学式是C15H14O6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
26.(2023·宁波)在“观察细胞质在细胞中的流动”活动中,小宁观察到细胞质中叶绿体沿着液泡外缘流动缓慢。结合所学知识,他猜想:叶细胞中细胞质流动的快慢受温度和光照的影响。于是小宁开展了探究。
【实验器材】新鲜黑藻若干、8支大试管、4个水浴锅(水温可调,调至某一温度保持恒定)、4只灯泡(额定功率分别为25W、50W、75W、100W)、计时器、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①取8支装满水的大试管,编号1-8,各放入一株生长健壮、长势相近的新鲜黑藻。
②将1-4号大试管分别放入水温恒为15℃、20℃、25℃和30℃的水浴锅,给予强度相同的均匀光照,持续0.5h
③将5-8号大试管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的环境中,分别用25W、50W、75W和100W的灯光照射,持续0.5h。
④取各组植株相同部位的幼叶制作临时装片,选择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细胞进行观察,
记录叶绿体绕液泡外缘运动一周的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分别记录结果于表I、表Ⅱ中。
【实验结果】
表I不同温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编号 1 2 3 4
水温/℃ 15 20 25 30
平均时间/s 182 133 116 118
表II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运动一周时间记录表
编号 5 6 7 8
灯功率/W 25 50 75 100
平均时间/s 110 108 100 97
【实验分析】
(1)表Ⅰ的实验数据表明:温度在 ℃左右时,细胞质流动最快。
(2)根据表Ⅱ的实验数据,初步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相同条件下,光照越强, 。
(3)细胞质的流动通常不易直接观察,本实验通过观察细胞质中叶绿体的运动来实现。下列实验中运用的方法与本实验观察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