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测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英国科学家( )最早观察到了细胞,他用自制显微镜看到的其实是细胞的( )。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运输氧气。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 )、( )、( )…… 都有微生物。
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方法有( )、( )、( )等。
( )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草履虫是一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它通过鞭毛进行运动。( )
只要食物上出现了霉斑,就不能再食用了。( )
细菌对人类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观察微生物时,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把标本放在阳光下。( )
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
把水果放在冰箱里冷藏,是为了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
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
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滴加碘酒,对标本进行染色。(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细胞中,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的是( )。
A. 红细胞 B. 草履虫细胞 C. 神经细胞
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病毒的是( )。
A. 大肠杆菌 B. 噬菌体 C. 青霉菌
制作馒头时,使馒头膨大松软的是( )。
A.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霉菌
要观察细菌的形态,应该使用( )。
A. 放大镜 B. 光学显微镜 C. 电子显微镜
下列环境中,最容易使铁生锈的是( )。
A. 干燥的沙漠 B. 潮湿的海边 C. 寒冷的南极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A.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为了探究霉菌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小明准备了两块相同的面包,一块烘干后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另一块保持湿润,都放在相同的温度下。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 温度 B. 水分 C. 面包的种类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 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C.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
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衣物发霉的是( )。
A. 经常晾晒 B. 保持衣物干燥 C. 往衣柜里放樟脑丸并密封
D. 衣物洗净后直接放入衣柜
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它们是人们利用了( )的发酵作用。
A. 大肠杆菌 B. 酵母菌 C. 乳酸菌
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 )组成。
A.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B. 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
C. 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 B. 罗伯特 胡克 C. 列文虎克
下列关于发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发霉是因为空气中的灰尘落在食物上
B. 食物发霉是因为温度太低
C. 食物发霉是因为霉菌在食物上生长繁殖
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 变形虫 B. 海带 C. 衣藻
小明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他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由此可以判断污点在( )上。
A. 目镜 B. 物镜 C. 玻片标本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请简要说明细胞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为什么说霉菌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简述病毒的特点以及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食物发霉?
五、科学探究(8 分)
小明想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新鲜面包、塑料袋、冰箱、恒温箱。
实验步骤:
将新鲜面包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把其中一袋面包放在冰箱冷藏室(4℃),另一袋放在恒温箱中,设置温度为 25℃。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袋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
(1)在这个实验中,小明改变的条件是( ),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至少写出两个)。(3 分)
(2)请预测实验结果:( )。(2 分)
(3)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 分)
六、拓展长廊(2 个,共 12 分)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 分)
2.假设你是一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病毒。请你简要描述一下你可能会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的意义。(6 分)
答案以及解析
一、知识广场
罗伯特 胡克 、细胞壁
解析:罗伯特 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他当时观察软木塞切片,看到的小室实际是死亡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对细胞的认识。
红细胞
解析:红细胞独特的形态增加了表面积,使其能更高效地携带和运输氧气,体现了细胞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
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解析:微生物生存能力强,几乎无处不在,这些常见的地方都为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
解析:这些方法分别通过减少氧气、降低湿度、降低温度等方式,抑制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霉目的。
细胞
解析: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二.判断大厅
1.×
解析: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所以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2.×
解析:草履虫通过纤毛进行运动,而不是鞭毛。纤毛的摆动使草履虫在水中游动。
3.√
解析:食物上出现霉斑,表明霉菌已在食物上生长,霉菌可能会产生毒素,食用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再食用。
4.×
解析:细菌对人类既有危害,如导致疾病;也有好处,如制作酸奶用到的乳酸菌,以及帮助人体消化的肠道有益菌等。
5.×
解析:观察微生物通常在显微镜下进行,阳光直射会使视野过亮,反而不利于观察,应使用显微镜的光源进行照明调节。
6.×
解析:只有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才有叶绿体,如植物的根部细胞就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7.√
解析: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没有代谢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依靠宿主细胞才能开展生命活动。
8.√
解析:低温环境可减缓水果的呼吸速率,减少营养物质消耗,同时低温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水果保鲜期。
9.√
解析: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能分解垃圾和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其无害化并参与物质循环,对环境净化至关重要。
10.√
解析:细胞本身颜色较浅,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滴加碘酒等染色剂可使细胞结构对比度增强,便于清晰观察细胞结构。
三、选择乐园
1.B
解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等各项生命活动。红细胞和神经细胞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只能执行特定功能,需与其他细胞协作完成生命活动。
2.B
解析:噬菌体是一类专门寄生在细菌内的病毒。大肠杆菌是细菌,青霉菌是真菌,它们都具有细胞结构,与病毒结构不同。
3.B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膨大松软。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等,霉菌一般会使食物发霉变质,与馒头制作无关。
4.B
解析:细菌个体微小,放大镜放大倍数不足以看清细菌形态。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通常在几百倍到上千倍,可满足观察细菌形态的需求。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更微小的结构,如病毒、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等,观察细菌一般无需用到电子显微镜。
5.B
解析: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潮湿的海边空气中水汽含量高,盐分也较多,能加速铁的锈蚀。干燥的沙漠缺水,寒冷的南极温度低,都不利于铁快速生锈。
6.B
解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动物细胞没有。
7.B
解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霉菌生长与水分的关系,所以设置的变量是水分,一块面包烘干保持干燥,另一块保持湿润,其他条件如温度、面包种类等都相同,以便准确探究水分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8.A
解析:如前面所述,微生物对人类既有有益的一面,如参与食品制作、环境净化等,也有有害的一面,如引发疾病,A 选项说法错误。微生物具有分解动植物遗体的作用,且繁殖速度通常很快,B、C 选项说法正确。
9.D
解析:经常晾晒、保持衣物干燥可去除衣物中的水分,不利于霉菌生长;往衣柜里放樟脑丸并密封,樟脑丸可驱虫防霉,同时密封环境减少了霉菌接触的机会。衣物洗净后直接放入衣柜,若未完全干燥,残留水分会为霉菌生长提供条件,容易使衣物发霉。
10.C
解析: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糖类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变成酸奶,蔬菜制成泡菜,赋予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大肠杆菌一般与疾病相关,酵母菌主要用于酿酒、发面等,与酸奶和泡菜制作无关。
11.A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这是病毒区别于其他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重要特征。
12.A
解析: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罗伯特 胡克发现了细胞,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但细胞学说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
13.C
解析:食物发霉是由于霉菌在食物上生长繁殖,霉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霉斑。空气中灰尘不是食物发霉的主要原因,温度太低一般会抑制霉菌生长,而不是导致发霉。
14.B
解析:变形虫和衣藻都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海带是多细胞藻类植物,由多个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和结构,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15.B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时,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四.问题城堡
1. 答案: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则由众多细胞相互协作,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人体的神经细胞负责传递信息,红细胞运输氧气等。所以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解析:从细胞是基本单位出发,阐述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说明细胞对生命体的重要性。
2. 答案:在食品制作中,微生物应用广泛。如制作馒头、面包时利用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松软;酿醋利用醋酸菌,醋酸菌将酒精氧化为醋酸,赋予醋独特风味;制作酸奶和泡菜利用乳酸菌,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类转化为乳酸,使酸奶和泡菜具有酸味和独特口感。(4 分)
解析:列举常见食品制作实例,说明不同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及发酵产物对食品的影响。
3.答案:霉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它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能治疗多种疾病;一些霉菌还可用于制作腐乳等传统发酵食品,赋予食品独特风味。有害的方面,霉菌会使食物发霉变质,造成食物浪费;霉菌还可能引发人体疾病,如皮肤癣菌可引起皮肤病;在一些工业产品、建筑材料上生长,会造成损坏。(4 分)
解析:分别从医药、食品制作和危害食物、人体健康及工业产品等方面举例说明霉菌的两面性。
4.答案:病毒的特点:个体极其微小,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方面,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引发多种疾病,如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引发新冠肺炎等。另一方面,病毒也有有益之处,如利用病毒制成疫苗,可预防相应疾病;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作为载体运输基因。(4 分)
解析:先阐述病毒特点,再从危害和有益两方面举例说明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答案:预防食物发霉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控制湿度,将食物放在干燥环境中,如使用干燥剂,避免食物受潮;二是调节温度,低温保存食物,如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抑制霉菌生长;三是减少氧气接触,采用真空包装食物,隔绝氧气,使需氧型霉菌难以生长;四是保持食物清洁,食用前洗净,避免食物表面残留杂质为霉菌提供养分;五是尽快食用,缩短食物存放时间,减少发霉机会。(4 分)
解析:从湿度、温度、氧气、清洁及存放时间等方面阐述预防食物发霉的方法及原理。
五、科学探究
答案:
(1)温度;面包的种类、面包的质量、塑料袋的类型等。
解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所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温度外,其他可能影响霉菌生长的因素如面包的种类、质量、盛装面包的塑料袋类型等都应保持不变。
(2)放在恒温箱(25℃)中的面包上霉菌生长速度比放在冰箱冷藏室(4℃)中的面包快。
解析:一般来说,霉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快,25℃接近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而 4℃温度较低,会抑制霉菌生长,所以预测恒温箱中的面包霉菌生长快。
(3)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影响霉菌的生长速度,适宜温度下霉菌生长较快,低温会抑制霉菌生长。
解析: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霉菌生长情况,得出温度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结论。
六.拓展长廊
1.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污水处理方面,微生物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害物质,实现污水净化。例如,好氧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污水中的糖类、蛋白质等,降低污水的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在垃圾处理中,微生物可参与堆肥过程,将有机垃圾分解为腐殖质,制成肥料,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此外,微生物还能降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石油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恢复土壤生态功能。(6 分)
解析: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土壤修复等方面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原理。
2. 答案:
研究方面
病毒的形态结构:利用电子显微镜等高端设备,细致观察病毒的大小、形状、外壳组成以及内部结构。病毒的形态各异,如球状、杆状、蝌蚪状等,外壳的结构特点以及内部遗传物质的包装形式,这些特征对于认识病毒的特性、分类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至关重要。例如,冠状病毒呈球形,其表面有类似皇冠的刺突蛋白,这些刺突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了解这些结构信息,为后续深入研究病毒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病毒的遗传物质:深入分析病毒的核酸类型,确定是 DNA 还是 RNA 病毒,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基因序列蕴含着病毒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病毒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包括病毒的复制方式、感染宿主的特异性、抗原性等。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可以发现病毒的变异情况,追踪病毒的传播路径,同时为疫苗研发和特效药物设计提供关键靶点。比如,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对其基因序列的快速解析,为全球疫苗研发和疫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病毒的传播途径:综合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追踪、发病情况统计、地域传播特征分析等,结合实验室研究,确定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 - 口传播等。明确传播途径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关键,例如,如果确定为空气传播,就需要加强通风、要求公众佩戴口罩等;若是接触传播,则要强调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习惯。只有精准掌握传播途径,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疫情防控,切断病毒传播链条。
病毒的致病机制:探究病毒如何入侵宿主细胞,这涉及到病毒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过程,以及随后病毒进入细胞内的机制。此外,研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如何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自身复制,干扰宿主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以及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等。了解致病机制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开发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至关重要。例如,了解到某些病毒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来实现自身的大量繁殖,就可以研发药物来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对抗病毒感染。
研究意义
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通过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能够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例如,明确了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后,世界各国采取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加强环境消毒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播。此外,对病毒遗传物质的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的变异情况,评估变异对传播能力和致病性的影响,从而调整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大规模扩散,保护公众健康。
为疫苗研发提供依据:对病毒的形态结构、遗传物质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是疫苗研发的基础。疫苗的设计原理通常是基于病毒的关键抗原成分,使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产生免疫记忆,从而在真正感染病毒时迅速做出反应。例如,基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结构,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疫苗,这些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接种,大大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重症率。准确的病毒研究信息能够提高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尽快为公众提供有效的防护手段。
开发特效药物: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遗传信息,可以发现病毒在感染过程中的关键靶点,为开发特效抗病毒药物提供方向。药物可以针对病毒入侵细胞、复制、装配等关键环节进行干预,阻断病毒的生命周期,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例如,针对艾滋病病毒的逆转录酶和蛋白酶等靶点,开发出了一系列抗艾滋病药物,显著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效药物的开发能够为病毒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