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课程标准: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拉丁美洲完全处于
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
柏林会议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
鸦片战争之后
列强侵入中国
殖民体系基本形成
18
世
纪
20
世
纪
初
19
世
纪
19
世
纪
中后期
15
世
纪
末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拉开序幕
财富之线与罪恶之线
三洲怒吼震世界
俯瞰——
——广泛性
地图引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地质出版社,2020年1月,第54页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越南反抗法国
殖民统治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反英法占领斗争
印尼民族大起义
埃及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侵略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阿根廷工人运动
智利成立民族
阵线联合政府
廿载波澜无停歇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高涨?
纵览——
——持续性
【材料一】(一战期间和战后)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他顾,加之军事订货的增加,使(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反映到阶级关系上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了,力量增强了,贫苦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整个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了。
——王助民等著《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殖民力量的削弱(对欧洲列强)
民族经济的发展、新兴阶级的壮大(对殖民地)
民族矛盾的激化(对二者关系)
1919年 五四运动
突破重点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
1.大战的震荡——
【材料二】(一战后)“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或哈罗德·拉斯基的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思想的洪流——民族自决的传播、民族觉醒的强化
3.革命的浪潮——十月革命的鼓舞、共产国际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共产国际增添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增添了一个东方战友。
马林 1883-1942
【概念解析】民族自决: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突破重点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
共产党在亚非拉国家的成立(部分)
1918 阿根廷 1921 中国、南非
1919 墨西哥 1922 巴西
1920 印尼、伊朗、土耳其 1925 朝鲜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亚非拉三洲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中,最具代表性。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天京陷落,天国梦碎
北洋覆灭,国运维艰
血洒戊戌,无力回天
洪宪称帝,辛亥枉然
中共在困局下寻路
艰苦探索异抉择
独立之路
民主之路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细察项目 归纳内容
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
斗争方式
目标诉求
细察——
——多样性
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三罢运动、街垒战、游行示威、民主改革等
追求民族独立、实现政治民主、反抗法西斯势力、保障革命成果等
共产党、资产阶级政党、封建皇帝、部落酋长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三民主义、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等
【材料四】亚非拉不同于欧洲的基本特点是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力量的多样性和这种革命运动的多类型性。
——彭树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类型分析》
【教材链接】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3课第二目“亚洲的觉醒”
【史料阅读】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甘地对“自治”的含义做了新的解释:如有可能,在英帝国内自治;如有必要,就脱离英国独立。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3分册
细察——
——多样性
反动政变,革命危矣
疯狂围剿,红军危矣
日寇紧逼,国家危矣
阴谋内战,民主危矣
中共在危局里筑路
1.新高潮:亚洲民族民主运动
更多的政党、更大的范围、更高的追求
艰苦探索异抉择
注意两个阶段的变化
①领导者: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②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不合作政策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学思之窗】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
【材料五】(非暴力)的力量在于对真理坚忍不拔的追求。这种真理,用强有力的字眼来表达就是爱。爱的法则要求我们不要以怨报怨,以暴力对暴力,而要……以德报怨。
——甘地《论非暴力》
(1)思想内涵: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为精神武器
甘地 1869-1948
【材料六】甘地写道:“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从暴力到非暴力
(2)产生原因: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
一战中协助英军作战的印军
从合作到不合作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1919年 阿姆利则惨案
阶段 时间 背景 形式 结果
第一 1920-1922 阿姆利则惨案 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离职、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等 唤起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第二 1930-1934 英印当局食盐专卖 “食盐进军”、抗税 当局被迫答应部分要求
第三 1940-1942 二战 “退出印度” 甘地和国大党领导人
被捕,运动陷入低潮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3)实践历程:斗争艰难曲折、群众基础广泛
甘地的白衣白帽一时成民族服饰
食盐进军在全国得到巨大响应
甘地亲自纺纱
难点突破:如何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你赞同哪一观点?试说明理由,或者提出新的观点
观点1: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观点2:甘地常以违背“非暴力”原则为由,中止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非暴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
——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进步性: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
局限性:
把民族独立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反英斗争,且单纯依靠精神的力量不可能为印度赢得自由。
甘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Mahatma”(“马哈特马”,即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第61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圣雄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
4、评价: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24·广东高考·15)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 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
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024.1·浙江高考·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狱中的尼赫鲁写道,抗议、祈求、武装起义这些方式在印度都行不通,“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唯一形式
B.甘地的人格是印度群众接受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的首要原因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时就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主张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
B
D
思考: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新”在哪里?
广度:
涉及国家众多(广泛性)
深度:
①领导阶级多样性:共产党、资产阶级政党、民族主义政党
②斗争手段:暴力、和平(兼用性)
③斗争目标: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力结合
·20世纪上半期非洲独立意识觉醒概况·
埃及:
维护独立护宪运动
摩洛哥:
抗击西、法殖民军
埃塞俄比亚:
抗击意大利侵略
2.复觉醒: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
背景
领导者
斗争 方式
成果
一战期间英国为拉拢埃及参战四次许诺战后给予埃及独立,战后却拒绝履行诺言。
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
①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②建立君主立宪国家;颁布第一步宪法
1922年埃及宣布成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宪法。宪法规定:允许英军驻在埃及,聘请英国人为埃及政府财政及司法顾问,英国因条约和习惯而得到的利益仍予保留。
1928年,在英国的操纵下,埃及国王宣布宪法失效。从此埃及人民开展护宪运动。1936年,华夫脱党人组成新内阁,护宪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937年,埃及国王拒绝新宪法草案,迫使新内阁下台。1938年的议会选举中,华夫脱党遭遇失败,从此失势。
不完全的独立
护宪运动失败
扎格鲁尔(1857——1927年),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埃及独立后,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资产阶级领导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1912年,法国和西班牙政府迫使摩洛哥苏丹签订不平等条约,将4/5的国土分割为两国的“保护区”。1920年西班牙殖民军进犯里夫地区。
领导者
酋长克里姆
斗争方式
武装起义
斗争成果
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
最终结局
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克里姆(1882~1963年) 摩洛哥伊斯兰教法学家、政治家,里夫起义领袖。
性质
爱国民族主义运动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墨索里尼知道,侵占埃塞俄比亚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就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打击它们和亚洲殖民地的联系,有利于对英法两国的竞争。
——罗洪彰《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意军,1941年恢复了独立。
(1)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一度得逞;
(2)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尔比亚;
性质:既是反法西斯斗争,又是民族独立运动
思考: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相比,非洲独立运动有何特点?
①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
(东非、北非进程快)
②以民族独立为诉求
③领导阶级多样(资产阶级、部落酋长、封建王公)
④出现反法西斯的斗争
思考:拉美地区为什么独立100多年后仍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
(2)国内:
①政治上:
军事独裁统治,考迪罗主义盛行;
②经济上:
封建大地产制,经济结构单一;
(1)历史:西葡殖民烙印;
(3)国外:①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
②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
门罗主义
大棒政策
金元外交
3.再启程:拉丁美洲的革命与改革
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1926年
时 间
领导人
战 旗
结 果
意 义
桑地诺
“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
桑地诺“人民的良心”
“美洲自由的标志”
1933年美军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刺杀。
鼓舞了全拉美人民的反美斗志。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政治 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 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文化 发展教育,限制教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卡德纳斯
1934—1940任墨西哥总统。
卡德纳斯在30年代所进行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由于他全面而深入地实行了1917年宪法,因而理应被认为是墨西哥护宪运动的最辉煌的阶段。就其改革的深度和民主性而言,为同时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史上所仅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编》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材料十】由于自由主义思想长时间被推崇,美英等国的资本大量涌入墨西哥,外资基本上控制了石油、制造业及食品工业等产业……外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它们不惜压低墨西哥工人的工资,劳资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卡德纳斯依据1917年宪法的第27条,宣布将这些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设立了一个相对公正的国有企业墨西哥石油公司,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国有化以及民族企业的兴建……加速了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秦善进《从现代化角度浅析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根据材料指出卡德纳斯推行石油国有化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外资控制墨西哥经济命脉,危害经济安全,激化劳资矛盾
(2)影响:保障经济安全与独立,维护宪法权威,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工业现代化
艰苦探索异抉择
细察——
——多样性
3.再启程:拉丁美洲的革命与改革
(2024·重庆高考·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 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
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 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
B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突破重点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打击帝国主义,动摇殖民体系→冲击国际秩序
展望——
1942.1《联合国家宣言》26个发起国
美国 中国
英国 印度
苏联 南非联邦
澳大利亚 海地
比利时 洪都拉斯
加拿大 多米尼加共和国
新西兰 哥斯达黎加
荷兰 古巴
挪威 尼加拉瓜
捷克斯洛伐克 巴拿马
波兰 萨尔瓦多
卢森堡 危地马拉
希腊 南斯拉夫
《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发展国家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将其作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
1945 联合国创始成员国(部分)
亚洲 中国、伊拉克、叙利亚等9国
非洲 埃及、南非、埃塞俄比亚等4国
美洲 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22国
欧洲 略
大洋洲 略
第三世界崛起,国际关系调整→冲击国际秩序
突破重点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敢破陈规添亮色
展望——
改变政治格局,加剧国际竞争→冲击国际秩序
突破重点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敢破陈规添亮色
展望——
——剧烈性
两种制度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引自纲要下册第120页)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百年后,中共在变局中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百年前,奥运五环表达出夙愿
——团结友好,多元包容
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合作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方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奠定了基础,为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兴起开启了先机,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2、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进程,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
【重点】1.1914-1915年,英国对拉美的投资降至37亿美元,法国对拉美的投资降至12亿美元,德国对拉美的投资则丧失殆尽。同时,参战各国对原料和粮食的需求大为增加,拉美各国的工农业生产一度出现繁荣局面。由此可知,这时拉美国家
A.忽略了对外资的引进 B.在经济上仍然依附于欧洲列强
C.已经实现了政治独立 D.民主革命与改革条件逐渐成熟
【难点】2.甘地憎恶西方工业文明,主张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而应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建立在印度文明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该材料中甘地的主张
A.否定了印度传统社会的秩序 B.体现了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反思
C.脱离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初衷 D.违背了国大党争取平等的诉求
巩固练习
【重点】3.1918-1924年期间,英国先后遭到缅甸、阿富汗、伊朗、印度、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等众多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一致打击,不得不承认阿富汗的完全独立,退出侵略土耳其的战争,改变对埃及的殖民统治手法。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帝国主义势力持续衰弱
C.国际秩序已经受到冲击 D.反帝爱国运动收效甚微
D
B
C
拓展作业
撰写人物小传——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人物,通过阅读、观影等形式加以了解,写一篇人物小传,字数不限,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苏加诺
1901-1970
毛泽东
1893-1976
甘地
1869-1948
扎格鲁尔
1857-1927
桑地诺
1893-1934
卡德纳斯
1895-1970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