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梳理六幅风景的意象组合,理解“形散神聚”的散文结构特点。
探究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把握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特色,理解“人类更伟大”的哲学内涵。
了解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传承坚韧、奋进的民族精神,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课堂导入
同学们,当提到风景二字,你们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落日余晖或是晨曦初露?这些自然元素无疑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点缀着我们的世界,给予我们无尽的视觉享受。然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仅仅是这些静态的自然之美。试想,如果给这些风景注入人的精神,它们是否会因此而产生变化?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情感?带着这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谈》
知人论世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人,是著名革命作家、文化和社会活动家。他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起“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茅盾创作了众多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等,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1981年3月14日,茅盾病重时捐出25万元人民币设立茅盾文学奖,以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
1.茅盾
知人论世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风景谈”意指谈论风景,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表达方式。
“风景”被定义为“风光景色”,指的是那些能够供人欣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观等。
然而,茅盾提出,人不仅是风景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因此,在审视这六幅画面时,我们应当立足于课文的实际内容,通过风景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这需要我们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活动,二是人类活动所依托的自然环境。
3.解题
寻风景
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茅盾笔下共有几幅风景图,并试着给风景命名。
文章描绘了沙漠驼铃图、高原归耕图、延河夕照图、石洞雨景图、桃林小憩图和北国晨号图六幅风景画。
风景拼图赛
将六幅风景描写碎片化打印在不同色卡上,小组通过文本细读还原描写顺序,拼贴成思维导图。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1)营造独特氛围与背景
沙漠驼铃图描绘了一片广袤无垠、荒芜死寂的沙漠景象,这样的背景为全文奠定了独特而深沉的基调。黄沙漫漫、风沙肆虐,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神秘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1.茅盾先生为什么要以沙漠驼铃图作为开篇?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2)凸显人类活动的伟大
在如此荒凉贫瘠的沙漠中,驼队的出现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茅盾先生通过描写驼队的昂然阔步、神气勇敢,将人类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依然能够生存并展现出生命力的场景,凸显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和崇高。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3)引出文章主题与情感
沙漠驼铃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茅盾先生借以抒发情感和引出文章主题的媒介。通过描写驼队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茅盾先生表达了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和敬仰。同时,驼队的坚韧和毅力也象征着革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全文的主题和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1)在沙漠这一苍茫而单调的背景下,“猩红大旗”与“黑点”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这里的“黑点”可能指的是行进中的驼队或军人,而“猩红大旗”则是他们的标志和象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动态人物在静态景物中的存在,更赋予了沙漠这一死寂之地以生机和活力。
(2)“猩红大旗”代表着革命的力量和希望,它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高高飘扬,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2.“猩红大旗”与“黑点”的视觉对比有何深意?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3)而“黑点”则代表着这些英勇的军民,他们在沙漠中艰难前行,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4)“猩红大旗”与“黑点”的视觉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画面感和艺术效果,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军民英勇无畏、奋斗不息精神的赞美和敬仰。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寓于文本深处的意蕴和情思,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1)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
(2)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3)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的心情,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3.高原归耕图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延河夕照图表现了延安军民充实、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4.延河夕照图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1)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跌”字是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生动形象地呈现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态势。
(2)写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准确且生动。
5.延河夕照图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延河的水和延安的
解构“风景”的多重意蕴
(3)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在“物”与“人”的对比中,突出了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5.延河夕照图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延河的水和延安的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这幅画面描绘了荒山上雨天的景致。
特点: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两者都围绕“离别”展开,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1.石洞雨景图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1)一方面,“西装青年”代表着城市生活中安逸、闲适、追求物质享受的一群人。他们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的长椅上悄悄说话,享受着城市的繁华与舒适。这种生活虽然看似优雅,但往往缺乏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石洞雨景图为何特别强调“西装青年”与“持枪战士”的对比?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2)另一方面,“持枪战士”则象征着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革命理想、追求真理的青年男女。他们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依然能够摊开札记簿,头凑在一处共同学习。这种不畏艰难、好学上进的精神风貌,与“西装青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强调了人的活动和精神在风景构成中的重要性。即使自然环境恶劣,只要有人类的高贵精神存在,就能使大自然增色,创造出真正的风景。同时,这种对比也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艰苦朴素生活和探求革命真理的进取精神,是对他们崇高精神风貌的赞美。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1)原文中的桃林小憩图描绘的是一片宁静而自然的景象,桃花盛开,人们在树荫下小憩,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环境营造出一种恬淡、舒适且富有诗意的氛围。而豪华咖啡厅则代表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奢侈,是人工精心打造的休闲空间,充满了现代气息和都市的喧嚣。
3.若将桃林小憩图中的原文环境描写改为豪华咖啡厅,意境有何变化?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2)将环境从桃林改为豪华咖啡厅,原本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意境将被都市的浮华所取代。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物质享受和社交氛围,而非原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心灵的宁静。这种变化使得意境从田园诗般的宁静转向了都市生活的喧嚣与繁华。
因此,这样的改动将深刻影响读者对文章整体氛围和情感的理解,使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桃林虽平凡,却能更鲜明地衬托出“人类崇高精神的光辉,弥补了自然界之不足”这一主题。实际上,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修辞技巧。延安的知识青年在此休憩、学习、辩论,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了一处“胜景”。延安的进步青年宛若“仙”与“龙”,他们“缔造了第二自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4.“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连绿阴都是“简陋”的。既然这里条件差,又没有多少风景,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不太美的景观做为描写对象呢?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这运用了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他们不仅仅是孤单的两个士兵,而是代表了成千上万的抗日战士,象征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们所站立的,不只是北国的宝塔山,而是整个中华大地,守护着祖国的壮丽山河。
5.北国晨号图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排成队的士兵,而单写两个士兵呢?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1)小号兵:作者先写“贴照簿”上“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的小号兵,然后再写眼前的小号兵形象,他的号声使人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照相簿上的小号兵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更是令作者赞叹不已了。用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6.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
解构“人景”的多重意蕴
(2)荷枪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样。”使用比喻的手法突出荷枪战士的巍然屹立。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涵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灭亡,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6.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
诗意的风景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相较于自然更显伟大、庄严与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1. 作者所描绘的六幅风景画,究竟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诗意的风景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
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1. 作者所描绘的六幅风景画,究竟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诗意的风景
通过六幅风景画面的层递描写,赞颂抗战时期延安军民以昂扬精神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揭示“人类精神高于自然”的深刻主题。
(1)自然与人类的辩证关系
原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反复出现)
分析:以沙漠驼队突破“苍茫”(自然之荒芜)、延河青年身披“霞光”(理想之光辉)等场景,逐层论证人类通过劳动与斗争超越自然束缚。
2.主旨归纳
诗意的风景
(2)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原文:“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石洞读书)
分析:对比“天下最难走的路”与“温雅”形象,展现知识青年在革命熔炉中的精神升华。
(3)战时美学建构
原文:“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桃林小憩)
分析:将粗陶茶具、简陋石凳升华为“奇迹”,讴歌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
诗意的风景
(1)象征手法,意蕴深刻
示例:“黑点→猩红大旗”(沙漠驼铃)
分析:“黑点”象征人类渺小,“猩红大旗”隐喻革命力量,色彩对比强化精神伟力。
(2)视听结合,画面壮美
示例:“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仿佛凝视着山、河、田野”(北国晨号)
分析:以“破空”之声与“雕像”剪影塑造视听震撼,赋予战士神圣崇高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写作特点
诗意的风景
(3)对比映衬,突出主题
示例:“蓝天、黑的山、银色月光”与“掮着犁的人影”(高原归耕)
分析:冷色调自然与暖色人影对比,凸显“静穆自然”中“人的生命力”。
(4)诗化语言,虚实相生
示例:“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
分析:通感化视觉为触觉,营造澄明意境,暗示精神境界的升华。
3.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后作业
以“窗外的风景”为题,运用“景-人-神”三层结构写作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