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20:3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c
教学目标
深入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以及秦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仔细梳理文章的结构,深入理解秦川、秦人与秦腔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细致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深入探讨秦腔与秦地人民精神世界的紧密联系;
深入探究秦腔作为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贾平凹先生的《秦腔》,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曲西北大地的深情颂歌,也是对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让我们随着秦腔的悠扬旋律,探寻那些被岁月雕刻的面孔背后的故事,感受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士,1952年2月21日诞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自1982年起致力于专业创作。1986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废都》问世;2005年,他推出了长篇小说《秦腔》,并因此荣获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生动描绘了新时期西北农村的景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视野宏大,蕴含着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清新的艺术风格。
1.贾平凹
在散文领域,贾平凹同样成就斐然。早期作品如《月迹》和《一棵桃树》,细腻描绘了儿童眼中的美好与纯真世界,注重营造诗意的境界。到了80年代中期,他开始转向书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生活风貌。贾平凹的散文在思想深度、文化品味以及语言运用上,都深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崇尚简约古朴的风格和静谧虚无的境界,正如我们即将学习的与他同名小说相呼应的散文《秦腔》,便充分展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2.“秦腔”
汉族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起于西周时期,至秦代达到成熟。它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古时的陕西、甘肃一带,这些地方曾是秦国的领土,因此这种戏剧被称作“秦腔”。由于早期演出时经常使用枣木梆子作为敲击伴奏,它亦被称为“梆子腔”。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的表演风格质朴、豪放、细腻且深刻,情感表达真挚,具有鲜明的夸张性。
2.“秦腔”
秦腔的唱腔特点在于使用宽广的音域和宏亮的嗓音,旋律直接而有力,给人带来激昂、粗犷且朴实的听觉体验。
尽管本文标题为“秦腔”,但实际意图在于描绘秦川人的生活。通过叙述秦川人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秦腔的狂热传统习俗,本文旨在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3.写作背景
汉族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起于西周时期,至秦代达到成熟。它在我国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古时的陕西、甘肃一带,这些地方曾是秦国的领土,因此这种戏剧被称作“秦腔”。由于早期演出时经常使用枣木梆子作为敲击伴奏,它亦被称为“梆子腔”。2006年,秦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的表演风格质朴、豪放、细腻且深刻,情感表达真挚,具有鲜明的夸张性。
3.写作背景
贾平凹诞生于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那里度过了19个春秋。尽管他多次提及商州,但他认为,自己对棣花镇的书写过于泛泛,缺乏深度,正如他所言,《秦腔》是为那个孕育他、滋养他19载,并与他情感纠葛至今的棣花镇而作。
贾平凹无法隐藏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在变革中逐渐消逝的哀痛。因为“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他决心“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表达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秦腔》中的人物与事件大多有其现实原型。
寻秦人、秦腔、秦地
第一部分(1-3):点明秦腔的特点,指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9):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1.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请根据你对每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把握,梳理文章结构。
寻秦人、秦腔、秦地
2.请结合文本,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1)八百里秦川
(3)一个人独独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
(10)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
秦地:空旷平坦、广漠旷远
寻秦人、秦腔、秦地
秦腔:(2)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
(3)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震撼人心
2.请结合文本,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寻秦人、秦腔、秦地
秦人:(1)在西府,民性敦厚。
(2)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民。
(2)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
秦人:敦厚直率、勤劳粗犷、朴实豪放
2.请结合文本,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寻秦人、秦腔、秦地
秦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秦腔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而秦腔又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秦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习俗。
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和痴迷,反过来又推动了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构成了秦地、秦腔与秦人之间的“共生关系”。
3.请结合文本分析秦地、秦腔与秦人的“共生关系”。
寻秦人、秦腔、秦地
“苦音”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悲情的宣泄,也是生命力量的体现。两者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秦腔的声腔艺术与秦地人的精神内核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
(1)悲情宣泄:苦难情感的直陈与释放
苦音腔以“深沉哀婉、慷慨激越”为特点,其音调多表现悲愤、凄哀、怀念等情感,这种音乐语
(2)生存困境的映射
在文章中,面对传统瓦解、精神信仰崩塌等困境时,苦音成为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4.秦腔的“苦音”是悲情宣泄,还是生命力量的体现?
寻秦人、秦腔、秦地
“苦音”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悲情的宣泄,也是生命力量的体现。两者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秦腔的声腔艺术与秦地人的精神内核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
(3)精神升华的媒介
苦音并非单纯的哀叹,而是“压抑中求突破”的象征。秦地人通过高亢的苦音唱腔,将日常生活的困乏涤荡净尽,转化为精神上的自给自足。贾平凹笔下的苦音,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命运的抗争,展现了秦人在绝境中“向死而生”的韧性。
4.秦腔的“苦音”是悲情宣泄,还是生命力量的体现?
观秦戏
1. 阅读第4至第8段,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详细描绘了一场秦腔演出。请分别概述作者描绘了演出的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各自的表现如何?请填写下表。
段落 场景概括 场景特点 具体表现
段落 场景概括 场景特点 具体表现
第4段 排演的场景 男女老少 乐此不疲 ①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
②秦腔表演面前人人平等。
③秦腔排演的条件艰苦。(环境烘托)
④观看时间之长、热爱之深。(侧面烘托)
第5段 演出的前奏 观众期待 热闹非凡 ①全村盼望之急切。(繁笔烘托)
②戏台建造之讲究。(侧面衬托)
③开演前观众活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场面宏大,人头攒动。叫卖声,呼喊声,骂声,哭声。(“面”的描写)
④秦腔宪兵维持秩序:忠于职责。(“点”的描写)。
第6段 演出的精彩 技艺精妙 观众动情 ①演员技艺高超。(正面描写)
②观众好声不绝,酥爽过瘾。(侧面烘托)
第7段 观众的痴迷 兴致如一 各得其乐 ①总写:无论什么季节,不肯散场。
②分写:老秦腔迷,两侧听戏。
③分写:野孩子们,居高忘险。
④分写:更有甚者,扒草洞看。
第8段 秦腔的影响 评价考场 悲喜后续 ①演员要受全村人的评价。
②外村人通过看秦腔相亲。(喜中之悲)
③老头看秦腔入迷误孙子。(喜中之悲)
④刁钻老汉早起拾捡财物。(秦腔喜事)
⑤馋嘴孩子趁戏偷弄瓜果。(秦腔喜事)
观秦戏
2.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或事件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在内容层面,本文精选了戏班排练、戏台建设、演出前的准备、观众在演员表演时的反应、秦腔所引发的悲喜交织的剧情,以及以秦腔待客等场景或事件进行叙述和描绘,深刻展现了秦川人民对秦腔的热爱与执着。
(2)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场景描绘、细节刻画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技巧,生动地展示了观众对秦腔的狂热情感。
观秦戏
2.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或事件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场面描写,如在描写“演出前奏”时,通过描写不同人物推搡只为了争夺绝佳观看场地,写出了现场的热闹、嘈杂与喧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细节描写,写舞台上的慧娘“慢慢地,慢慢地”蹲下去,“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慧娘“慢慢地,慢慢地”站起来,“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生动且细致入微的刻画出秦人对秦腔的高度关注等。
观秦戏
2.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或事件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作者对秦人痴迷于秦腔的描写,多为一般性的“面”的描写,如描写了“排演的热情”;但也不乏“点”的描写,如写“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的小故事,爷爷带孙子看秦腔引出的一出小悲剧等。
品秦语
分组精读课文,寻找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1.拟声词:强化现场感与音乐性
原文:“广漠旷远的土地,咿咿呀呀的秦腔就吼起来了。”
特色与效果:用“咿咿呀呀”模拟秦腔的唱腔声,以声音入笔,瞬间将读者带入秦腔演出的具体场景,凸显秦腔的原始粗犷与生命力。
原文:“锣鼓‘哐哐哐’地敲,板胡‘吱吱吱’地拉。”
特色与效果:拟声词“哐哐哐”“吱吱吱”生动再现秦腔伴奏的节奏感和音色特点,增强听觉冲击力,渲染热闹激昂的氛围。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品秦语
分组精读课文,寻找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2.方言与口语:突显地域文化特色
原文:“戏场里人挤得满当当的,美得太!”
特色与效果:方言词“美得太”是典型的陕西口语表达,既传递出秦人对秦腔的由衷赞美,又强化了地域文化真实感。
原文:“老汉们端着茶壶,下巴上的胡子一撅一撅的。”
特色与效果:方言“一撅一撅”形象刻画老汉听戏时胡须随节奏颤动的细节,语言鲜活幽默,展现秦人质朴率真的性格。
品秦语
分组精读课文,寻找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3.排比与反复:增强情感与节奏感
原文:“唱得有劲,打得有劲,听得有劲!”
特色与效果:排比句式层层递进,三个“有劲”反复强调秦腔表演的酣畅淋漓,突出演员、伴奏与观众情感的共振。
原文:“一声‘走——’,台下便‘走——’;一声‘好——’,台下便‘好——’。”
特色与效果:通过台词的反复呼应,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回响,体现秦腔“群体狂欢”的特点,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感染力。
品秦语
分组精读课文,寻找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4.比喻与夸张:渲染艺术感染力
原文:“声如炸雷,震得人耳朵嗡嗡响。”
特色与效果:用“炸雷”比喻秦腔的高亢激昂,以夸张手法凸显秦腔穿透力极强的艺术效果,展现秦人豪迈之气。
原文:“那戏台像一口沸腾的锅,演员在锅里上下翻滚。”
特色与效果:将戏台比作“沸腾的锅”,生动表现演出场面的热烈与演员表演的投入,语言新奇,画面感极强。
品秦语
分组精读课文,寻找文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5.动词与动态描写:刻画人物与场景
原文:“演员一抖袖子,一瞪眼,台下便哗哗地鼓掌。”
特色与效果:动词“抖”“瞪”精准捕捉秦腔表演的程式化动作,配合“哗哗”的掌声,展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默契与激情。
原文:“老汉们张着嘴,烟锅子上的火星一明一灭。”
特色与效果:动态描写“张着嘴”“一明一灭”细腻刻画观众入迷的神态,侧面烘托秦腔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守护秦腔
1. 在当今社会,许多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许多蕴含着先人智慧和才华的手工艺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这实在令人惋惜。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传统文化传承危机是时代转型的必然阵痛。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式微,本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手工智慧与数字技术的代际碰撞。这种现象既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暴露出文化传承机制的深层困境。但若以“消亡宿命论”消极应对,则可能让千年文脉沦为文明的化石;唯有以创新思维重塑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才能让文化基因真正活态传承。
守护秦腔
2.我们该如何让传统焕发生机?
(1)传统艺术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认识到艺术需随时代变化,避免观众厌倦。传统文化艺术需创新,紧跟时代,吸引大众,才能传承并展现其美。
(2)传统艺术需在形式的多样性与传播的活跃性上实现突破。
传统艺术通过现代科技展现多样化。京剧利用舞台光影技术增强表演。一些艺人通过网络直播宣传,采用短视频到长直播形式,内容设计精心,特别是直播,打破传统宣传模式,深受观众喜爱。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强调内容需适应传播工具,以发挥优势。
守护秦腔
2.我们该如何让传统焕发生机?
(3)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
年轻一代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确保它能够世代相传。这不仅意味着要遵循传统道德规范,体验传统艺术形式,还要深入了解历史服饰文化。传统文化是生活的基石,是民俗活动的精髓,也是地域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每个地区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我们应当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致力于传播这些文化,让它们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
课后作业:
辩论稿书写:目前秦腔观众老龄化、剧团数量下降,请思考:“秦腔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