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学期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学期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1:5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学情评估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1~2题 13分)
学校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了解圆明园”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分)
圆明园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盛名曾远播至欧洲,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凡尔赛宫”。可一百多年前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让园中许多 甲 (冠冕堂皇/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光彩夺目的珠宝化为(huījìn)。如今,那些残垣颓壁默默地矗立在夕阳下,用一个个残缺的 乙 (倩影/剪影)静静地诉说着那场(jiélüè)带给自己的痛,更为后人敲响警钟□铭记历史,吾辈应自强!
圆明园的命运不仅是中西文化碰撞的见证,更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对文物保护和国家自强的重要教训。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珍惜和传承文化遗产,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今后的岁月中继续熠熠生辉。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huījìn) ___________ ②(jiélüè) _____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残垣颓壁(huán) 汲取(jǐ) B. 残垣颓壁(yuán) 汲取(jí)
C. 残垣颓壁(huán) 汲取(jí) D. 残垣颓壁(yuán) 汲取(jǐ)
(3)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4)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5)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 2024年3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大型特展——“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圆明园——清代皇家园居文化”,重现“万园之园”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为纪念这一盛事,老师写了几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书法作品。请你从书法字体的角度选择一幅最适合送给展览馆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共4分)
我选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18题 57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古诗大多有着含蓄隽永之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借 设想未来团聚的幸福衬托今夜的寂寥;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③ 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⑤ __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___”借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虽辞官归隐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
(二)阅读(共18分)
学习小组开展“诗圣杜甫”主题探究活动,小冀查找了一些资料,请你阅读,回答4~9题。(18分)
资料夹 资料一:月夜忆舍弟杜 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资料夹 资料二: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①,而一饭未尝忘君②也欤。 (选自苏轼《王定国诗集叙》)①〔用〕任用,举用。②〔君〕这里指皇帝。
资料三:【甲】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诗。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乙】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①欲奔行在②,为贼所得。 (均选自《新唐书》,有删改)①〔羸服〕破旧的衣服。②〔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资料四:【甲】关辅①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②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乙】数尝寇乱,挺节③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④,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卷二·杜甫》,有删改)①〔关辅〕指关中和三辅地区,京城附近的地方。②〔严武〕时任剑南节度使,对杜甫多有关照。③〔挺节〕坚守节操。④〔伤时挠弱〕感伤时事,同情弱者。挠,这里指同情。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况乃未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邕奇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辄弃官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负薪拾橡栗自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资料三”中两处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①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B. ①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C. ①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D. ①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7. 同样是借月抒情,“资料一”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8. “资料二”中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9. “资料四【乙】”中认为杜甫“数尝寇乱”“情不忘君”。请从其他资料中找到事实依据。(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共8分)
善读无字之书
齐 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学习和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证明了良友的益处。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守仁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走遍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守仁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之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在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做出正确决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来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有删改)
10.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第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B. 第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C. 第③段列举鲁迅与瞿秋白等多位名人交往的事例,论证了“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D. 第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11. 选文第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3分)
12. 小冀所在的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以“走进田间”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7题。(共15分)
杨家埠的画儿
冯骥才[注]
由济南驱车出来,一路向东,顺顺溜溜几个小时跑到了潍坊。再拐一个弯儿,便进入了寒亭区一个宁静和优美的小村,这就是数百年来四海闻名的画乡杨家埠。
杨家埠的男女老少,全都人勤手巧。既精于种庄稼种菜,又善于印画扎风筝。老时候这样,今儿还是这样。他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人却不闲,比方现在——他们全都在家里忙着画画呢!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说话时咧着笑嘴,龇着白牙,很是自豪。
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画上的姑娘们,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嘴巴红扑扑,好比肥城的桃儿。你再抬眼看一看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边的全是她们自己。
他们不单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杨家埠年画的需求者全是农民,农民钱少,年画便采用套版印刷技术,很少手绘。这样,刻版和套版的技术就很高。杨家埠年画一般是六套版。墨色线版之外,再套印五种颜色:红、绿、黄、紫、粉。红与绿,黄与紫,都是对比色。年画艺人有句歌:“红配绿,一块肉;黄配紫,不会死。”故此,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强烈,鲜亮,爽朗,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的冲击、喜庆和兴奋。
我这次来杨家埠,是要拜访一位老艺人,名叫杨洛书,七十多岁。听说他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他家经营的“同顺德”画店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而且老人仍在刻版印画。我想,在如今全国许多木版年画产地几乎灭绝而成为历史的大背景中,这位老艺人该是一位罕世奇人了。而且,为什么单单杨家埠的年画古木不倒,反而生机盈盈呢?
杨洛书老人住在村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小院里,院内堆着许多刻版用的木头。刻版不是一件容易事。印画的木版为了坚实耐用,选材都是梨木,又沉又硬,年逾七旬的老人哪有这样大的力气?老人个子又小,也不壮,与我站在一起,竟矮两头。但是他伸出两只手给我看,骨节奇大,还有些变形。他说:
“这手是刻版刻的,走样了。刻版得使大力气。白天刻一天,夜里两只手疼啊。”
老人去年刻了《一百单八将》,一个好汉一张画,一张画儿五六块版。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开始刻《西游记》,至少又是四百块版。他从哪里获得这样的激情?老人又是为谁付出这样巨大的劳动?
老人告诉我,他爹杨俊三那代人把“同顺德”画店经营到了顶峰。杨俊三还将画店开到俄罗斯的莫斯科。他拿出1917年3月13日俄罗斯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签给杨俊三赴俄开店的护照。护照上将莫斯科译成“毛四各瓦”。直叫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一时,与我同来的一行人全笑了起来。
老人却没笑,脸上充满对先人成就的自豪。保住先人的业绩应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是不是他依然奋力劳作的动力?
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最主要的需求者仍是沂蒙山区里的农民,他们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我对老人说:
“他们还这么爱年画吗?”
老人忽然变得挺激动,他说:
“没有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这句话,使我一下子懂得了年画的意义。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早已是灿烂地融为一体。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年节的饰物,而是老百姓心灵最美好的依托。大概杨洛书老人深深感受这一点,他才一直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
于是,我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也对民间艺术心生敬意。
走出老人宅院,到了村口,见到几位姑娘在放风筝。这里初冬季节也放风筝吗?一问,原来杨家埠人扎好的风筝,全要试放一下。今日无云,碧空如洗,悬浮在高天的风筝叫阳光一照,极是艳丽。三五只蜻蜓,一只彩蝶,还有一幅方形的画儿,画上画着胖娃娃,这些不全是年画上那些常见的形象吗?
放风筝的姑娘见我很感兴趣,叫我也放一放。我大概有四十多年没放过风筝了。待怯生生接过风车和线绳,但觉线绳颇有韧性和弹力,透明的风已经强劲地传递到我的手上。我顺着线绳抬头望去,只见银白的线极长极长,划着弧线,飞升而上,到了半空,便消没在蓝天里,然后在极高的空中飞着一只大红色的蜻蜓。但是它混在其他几只风筝里,弄不清到底是不是我的。我用手抻一抻线,高天上的大红蜻蜓与我会意地点点头;我把线向旁侧拽一拽,大红蜻蜓随即转了半圈。我忽然觉得,久违的儿时的快乐又回到了身上。这使我不觉玩了好一会儿。
待到了杨家埠年画博物馆,人们叫我题诗留念,提笔在手,立时有了两句:
民间情味浓似酒,乡土艺术艳如花。
写了字,返回来坐在车上时,情不自禁接着又冒出了几句:
年画上天变风筝,风筝挂墙亦年画。
七十三叟三十七,杨家埠村寿无涯。
(有删改)
[注] 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13. 简要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3分)
14. 当大家对护照上“莫斯科”的译名感到好笑时,老人为什么没有笑?(3分)
15. 杨洛书是一个怎样的老艺人?(3分)
16.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7. 文章表达了“我”哪些情感?(3分)
三、整本书阅读
18. 下面的诗歌均节选自《艾青诗选》,读一读,回答问题。(共10分)
【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乙】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1)诗人在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甲、乙两诗均写于20世纪_________年代,此时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2分)
(2)如何理解乙诗中的“沙漠风”这一意象?(4分)
(3)结合甲、乙两诗,说说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特点。(4分)
第三部分(19题 50分)
19. 学校开展创建“成长银行”的活动,号召大家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存款”。下面是具体要求:
存款方式 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真实的经历与感悟
存款目的 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有借鉴价值或启迪意义的范例
请你写一篇文章,作为你在“成长银行”中的“存款”。(5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1. (1)①灰烬 ②劫掠(每空1 分) (2)B(2 分) (3)甲 富丽堂皇 乙 剪影(每空1 分) (4):(1 分) (5)将“中西文化碰撞的见证”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互换位置。(2 分)
2. 示例:A A 幅中的字体是篆书,浑厚古朴,字形匀称,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作品内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呼应本次展览,而且字体和雕塑也有相似性。(选择任意一幅,结合字体特点给出恰当的理由即可,4 分)
3.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
④忽复乘舟梦日边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空1 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4. (1)停止 (2)以……为奇(认为……奇特) (3)就 (4)背,用背驮东西(每空1 分)
5. C(2 分)
6. (1)自古至今的诗人有很多,但其中以杜甫为第一。(2 分)
(2)严武因为自己家与杜甫家是世交,对待杜甫十分友好,亲自来到杜甫家中。(2 分)
7. “资料一”认为故乡的月亮更亮,这是诗人思亲念家的特殊感觉,抒发了诗人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分散在各处的亲人的担忧、思念,对战争早日平息的渴盼。(2 分)苏轼的词以“月有阴晴圆缺”类比“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美好祝愿。(2 分)
8. 示例一:“一饭未尝忘君”可以理解为杜甫每次在吃饭时,都会想到处在战乱中的皇帝是否也能吃得好,表现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2 分) 示例二:“一饭未尝忘君”可以理解为杜甫每次看到黎民百姓吃不饱,都想上奏皇帝,希望皇帝能听取意见,改善民生。(2 分)
9. 杜甫“数尝寇乱”的依据:杜甫遭遇安禄山之乱,被擒;后来又流落到剑南。(1 分)“情不忘君”的依据:唐肃宗登基后,杜甫马上就从鄜州出发,去投奔新君。(1 分)
【参考译文】
资料二:自古至今的诗人有很多,但其中以杜甫为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君王吗?
资料三:【甲】杜甫自幼好学,七岁能写诗。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往见他。(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未能考中,困居长安。
【乙】正遇上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杜甫也避难逃往三川。唐肃宗即位后,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从鄜州出发,想要前往肃宗的临时驻地,但在途中被叛军俘获。
资料四:【甲】关中和三辅地区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火、拾橡栗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家是世交,就对杜甫十分友好,亲自来到杜甫家中。
【乙】(杜甫)多次经历战乱,始终坚守节操,不沾染任何污点。他创作诗歌,感伤时事,同情弱者,时刻不忘君主和国家,人们都同情他的遭遇。
10. B(2 分)
11. 不能调换。(1 分)因为这两段属于递进关系,只有先走遍天下,广接地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在经历的事上懂得思考,做事有道,成事有方。游历是基础,经事是提升,所以不能调换。(2 分)
12. 示例:小冀,你担心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会影响学习,这是你热爱学习的良好表现,但是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走进社会读无字书,它可以让你拥抱生活、认识社会,让你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所以我建议你积极参加此次活动。(3 分,意思对即可)
13. 具有强烈的个性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内心的向往;采用套版印刷技术,色彩鲜明。(3 分)
14. ①老人对先人的成就充满自豪。他的父亲杨俊三将画店经营到了顶峰,还将画店开到俄罗斯的莫斯科,这在他看来是家族的荣耀,而非可笑之事。②他认为保住先人的业绩是后人起码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使他无法以轻松或嘲笑的态度对待先人的经历。③老人对待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是严肃和尊重的,不会因为译名的特别而觉得好笑。(3 分)
15. ①技艺高超:尽管年逾七旬,老人依然致力于刻版工作,他的手因长期刻版而变形,显示出他技艺的高超和对这门手艺的执着。②勤奋刻苦:年逾七旬依然坚持刻版印画,一年多时间刻了几百块版,今年又开始刻《西游记》。③坚守传统:他年纪很大,经营的“同顺德”画店拥有至少二百年的历史,他仍在坚持刻版印画。(3 分)
16. 这句话表明作者瞬间领悟到了年画对于老百姓的深层价值和重要性:年画与年俗、与人们的生活理想融为一体,是老百姓心灵的美好依托。(3 分)
17. ①对老艺人的敬意:通过描述杨洛书老人的坚守和执着,表达了“我”对他深深的敬意。②对民间艺术的赞赏:通过对杨家埠年画特点的描述,表达了“我”对这种乡土艺术形式的赞赏和喜爱。③对传统文化的感慨:在了解完年画的意义后,“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的感慨。④对儿时快乐的怀念:在放风筝的经历中,“我”重温了儿时的快乐,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3 分,答出3 点即可)
18. (1)大堰河——我的保姆 30(每空1 分) (2)诗人借助“沙漠风”这一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北方的“悲哀”,(1 分)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衬托出北方人民在长期的战乱中和日寇的奴役下深重的悲哀。(1 分)同时,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以沉重、徐缓的节奏,表达出极为强烈的爱国之情。(2 分) (3)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2 分)例如甲诗中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乙诗中的“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扫荡过大地”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 分)
19. 略(5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