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水浒传》背景知识,梳理与本章节相关的前因后果,理清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变化。
理解文本情节内容,能够抓取关键的细节描写并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体会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感悟林冲被迫反抗的无奈与挣扎。
作者介绍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施耐庵(约1296-—约1370),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
元至顺年间,施耐庵考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
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在张士诚起义失败后,逃回兴化,隐居著书。相传《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他的弟子。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
《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聚集了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都加了这个队伍。
前情提要
岳王庙前妻受辱
白虎堂上设奸计
野猪林中谋性命
章回体小说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清代章回体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的高峰。
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公众号
学校文学社在微信公众号开创了“课本中的小说人物赏评”读书札记专题系列推文, 已发布《关于祥林嫂的“他杀案”》《别里科夫的“茧房”》和《格里高尔的“异化”》几篇推文,目前正准备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撰写推文,现面向全校同学征稿。
梳理故事拟标题
请结合文本情节,探究小说主题,为公众号推文拟写标题。
要求:标题格式参考已发表推文标题,并且阐述拟题思路。
林冲的“复仇”
明线
暗线
林冲


沧州遇旧——买刀寻仇——接管草场——怒杀复仇
酒馆密谋——安排美差——火烧草场——庙前被杀
林冲的“复仇”是情节的高潮
双线叙事 明暗交织
林冲的“突围”
安于现状委曲求全
丢掉幻想杀死仇敌
林冲的性格由“忍”变“狠”,发生蜕变,迎接新生。
情节 林冲反应
岳王庙前妻受辱 “不合吃着太尉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买刀示威,但不敢到太尉府要人
白虎堂上设奸计 认罪休妻
野猪林中谋性命 继续忍让
细读文本画插图
公众号推文需要设计插图,现在向全体同学征稿。
要求: 关注文本中的环境、细节。为作品命名,构思画面内容,阐释创作理念。
细读文本画插图
作品1 名称:风雪之夜 画面内容 夜色沉沉,漫天风雪。林冲挑一杆长枪,转身,走远。
创作理念 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由很多,风雪贯穿了全文,也是林冲复仇的“背景”。风雪之苍茫、雄浑,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细读文本画插图
作品2 名称:告别过去 画面内容 远处冲天大火,近处山神庙大门洞开,林冲挺身而出,身后留下一个歪道的酒葫芦。
创作理念 文中多次写林冲喝酒。首先突出天气寒冷,林冲以此御寒;其次从人物上看,借酒消愁,烘托林冲此时孤独愁绪;再者从情节上看“酒壮人胆”。林冲多次喝酒,使后文他一气之下怒杀仇敌这一情节显得更加合理。“多次不忘酒葫芦”,从人物上看既突出了他细心认真的性格也侧面反映出他对看管草料场的重视,他打算在这里暂时呆下去,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从情节上看为结尾写扔掉酒葫芦埋下伏笔。最后“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这是对过去的告别,寓指着林冲的重生,也寓指着林冲走上了与这个现实世界对抗的道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风雪紧逼,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③暗示情节,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如果林冲不出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去山神庙过夜。
知人论世探主题
公众号推文筹备过程中,有同学发出疑问,林冲作为“体制内”官员,为什么会选择杀人复仇?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黑暗、腐败。
林冲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广大的劳动群众更是痛苦不堪,这就说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
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进行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遍民反”,表明了封建社会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时代背景
林冲,一个被逼成英雄的英雄,身处那个时代,林冲是不能不惨的,林冲不惨,不知道社会的暴戾黑暗,不知道官场的沆瀣一气;林冲是不能不反的,林冲不反,看不见百姓的水深火热,看不见顺民的走投无路。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施耐庵设置这样一个结局,是为了从一个侧面展现那样的社会现实——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就是小说揭示的沉重主题。
课堂总结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水浒传》中的定场诗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拓展延伸
《水浒传》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它的成功离不开许许多多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样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所谓“闲笔不闲”,“闲笔”的插入让叙事空间得到提升、叙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丰盈饱满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试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
示例一:小说开头林教头与旧识李小二重逢。李小二曾说“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营前”指收管发配囚犯的牢城前,李小二的茶酒店就坐落于此,这一细节无不使二人的碰面变得更加合情合理,且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亦让林冲与李小二的交往更加频繁,以至最后李小二能及时将陆谦等人的阴谋告知林冲。话说至此,李小二又怎么得知陆谦等人的阴谋呢 这一细节同样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茶酒店,在我国古代多招待附近百姓以及路上各色人物,且茶酒店位于营前,陆谦等人在此见面、密谋阴谋,且让李小二发现便不足为奇了。
拓展延伸
示例二:文中关于地理位置的描写,“(天王堂)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只出草场投东大路走,三二里便有市井”“(林冲)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从天王堂到林冲买酒的市井,全文高潮部分所涉及的场景一路向东,而非循环闭合的回路,平直的道路,为的是共合同空间距离上的优势(实在妙哉!),这大大排除了双方在矛盾激化到极端前碰面的可能,使小说情节更加延宕。同样使小说在情节发展上环环相扣,为陆谦等人放火焚烧草料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而在前文一系列细节的铺陈下,草料场被烧,林冲同时得知自己被陷害,双方矛盾到达顶峰,情节发展迎来最激烈的部分,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英勇果敢、愤而抗争的豹子头林冲。
作业布置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林冲接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的情节,是由陆虞侯等人的谋害到林冲杀敌报仇的过渡。表面上的平静之下暗藏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生死搏斗。
B.林冲看到草屋四下里崩坏,还想待雪晴了,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买酒途经山神庙时,祈求“神明庇祐”。说明林冲已经放下对陆谦等人的戒备。
C.文中先写老军向火,再写林冲生火、盖火,对火的描写前后相映,别具匠心,既反衬天气酷寒,也反衬后面草料场必必剥剥爆响的熊火。
D.林冲在杀陆谦前说“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表现其举刀杀人的理直气壮、正义凛然,充分揭露出高太尉、陆虞候等人的卑鄙、狠毒。
 B
作业布置
2.赏析下列句子。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正下得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①三处都是对风雪的直接描写。第一处直接写风雪初起,后两处两个“紧”字,写出雪势之盛。
②雪势越来越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矛盾冲突的加剧与决战时刻的到来。
③风雪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烘托出苍凉悲壮的情境。
④风雪这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人物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