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了解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疏通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
体会本文语言、声韵之美和骈散结合的清新文风。
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代表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等。
知人论世
高清复原图
知人论世
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
时太尉郗(chī)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至信,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比佳婿邪!”访之,及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伯父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袒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知人论世
王羲之轶事——袒腹东床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
知人论世
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知人论世
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知人论世
王羲之轶事——以书换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山园小梅》)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
陶渊明爱菊
王羲之爱鹅
周敦颐爱莲
林和靖爱鹤
写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写作背景
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写作背景
解题
文体知识
古代人们每年三月初三,为驱邪消灾、祈福安康,都有到水边嬉游的习俗,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一同来到兰亭雅集,共赴修禊盛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是为《兰亭集序》。
解题——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跋”相当于后记。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序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散文——宴集序)
文体知识——序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自主归纳概括文章情节结构层次,加深对本课行文思路结构的理解。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1-2段)
第一部分
(3-4段)
第二部分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情
信可乐也!(第1—2段)
岂不痛哉!(第3段)
悲夫!(第4段)
情感梳理
乐
兰亭盛会
人生感慨
痛
作序目的
悲
情感梳理
文本梳理
文本梳理-第一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年号纪年法-帝王年号+基数词
癸丑:干支纪年法
暮春:“孟仲暮”纪月法
会:聚会(状语后置句)
修禊:修-从事
贤:形-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毕:都,全
少长:形-名,年轻的,年长的
咸:全,都
修:高高的样子
映带:辉映环绕,
带:名-动,环绕
流:使……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
丝竹:泛指音乐,借代
盛:形-名,热闹的场面
觞:名-动,喝酒
畅:充分
文本梳理-第一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把它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文本梳理-第二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这
惠风:和风
和畅:温暖舒畅
之:定后标志
品类:
游:使动,放纵
骋:开畅,舒展。使动: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可:值得(判断句)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文本研读-第一、二段
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参加者
自然环境描写,以传神为主:山高形胜,林密气爽,流清境幽——“幽”“雅”
以曲水流觞,将笔触拉回聚会上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以“是日也”三字承上启下,从写具体的景物、氛围转向整体的天气、环境,从列坐山水之间,到畅观宇宙万物,文章的境界陡然变得宏阔起来,充满无尽生机。
文本研读-第一、二段
这部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目的:
活动:
感慨:
天气: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时节难得
聚地清雅
欢欣之事
名士相聚
环境优美
活动有趣
气候宜人
悦目赏心
文本研读-第一、二段
这部分是如何记述兰亭集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文本研读-第一、二段
乐之因:王羲之的快乐体现在哪些层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加以论述。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人与自然的和谐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与人的和谐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人与自我的和谐
生命的第一重超越
——发现自我
流
觞
曲
水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我国古代纪年法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如: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公三十三年
《廉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帝王纪年法
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来纪年的方法就是帝王纪年法。如:
“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
我国古代纪年法
3. 天干地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地支的“丑、卯、巳、未、西、亥”相配),配成六十对。
这六十对组合中,从第一对“甲子”到第六十对“癸亥”为一周称“六十花甲子”,即六十干支。历法上用干支表示年、月、日的顺序主要用来纪日和纪年。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
《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纪月法
1. 时节纪月法
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2.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即事》诗:“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十二地支与月份的对应关系为: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已(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我国古代纪月法
3. 花名纪月法
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文本梳理-第三段
夫:发语词
之:取独
相与:互相交往
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或:有的人
取诸:从……取得
诸:兼词-之于
怀抱:心怀
悟言:对谈,悟通“晤”(省略句)
因:凭借
形骸:人的躯体
趣:通“取”
殊:不同
静躁:静与动
欣:意动,对……感到欣喜
所遇:所字结构
得:意动,对……满意
老:形-名,老年
之:取独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文本梳理-第三段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襟怀抱负,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不受约束地生活。虽然取舍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文本梳理-第三段
及:等到
之:到
所之:所到的,所得到的
迁:变化
系:连接
向:从前
俯仰:形容时间短
犹:尚且
以:因为
兴:发生,引起
况:何况,况且
修短:长短
化:自然
终期:终究
大:形-名,大事
岂不…哉:怎么能不让人…呢?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注定到尽头。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文本研读-第三段
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用原文回答)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作者因何而痛?梳理本段情感脉络。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5.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文本研读-第三段
作者由宴饮之乐引申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同)
当其…及其…:但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人生感受——:
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得意)—欢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失意)—悲
3. 向之所欣—暂
已为陈迹—久 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是永恒的。
4. 修短随化—生
终期于尽—死 人生的长短,活着还是死亡都不是自己决定的。
5. 引申思考与结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由眼前之乐引申出人生之悲。)
文本研读-第三段
痛之由:怎样理解“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
(1)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
生命的第二重超越
——由发现自我到发现群体
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由聚到散,由宴会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本梳理-第四段
之:的
契:符契
未尝:没有不
临:面对
嗟悼:叹息哀伤
喻:明白
一:意动,把……看作一样
虚诞:虚妄荒诞
齐:意动:把……看作相等
妄作:虚妄之谈
之:取独
犹:好像
之:取独
虽:即使
所以:……的原因
致:意态,情趣
斯文:古今异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本梳理-第四段
每当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面对文章时叹息悲伤,不能从心里明白。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本研读-第四段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
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词?
悲!
固知一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49
悲!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王羲之的“千古同悲”
悲古人、悲今人、悲后人。
悲古人(昔人):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自己与古人都不能回避生死问题,都不能看透生死。
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批判“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是妄作。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生死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
文本研读-第四段
悲之源:“痛”与“悲”的区别是什么?
生命的第二重超越
——由共时思考到历时思考
痛 悲
横坐标 纵坐标
共时 历时
“痛”:对当下群体的痛心
“悲”:对人类命运的悲叹
文本研读-第四段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
全文总结
1-2段兰亭盛会
乐
第3段写人生感慨
痛
第4段交代作序目的
悲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情感变化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用形容语,却将宴会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是历来脍炙人ロ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吗。
④议论。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批判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的作风。作者能时风相悖,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
写作特色——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①生动、准确的词语。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如“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②工整、华丽的对偶。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句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写作特色——骈散结合
③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如文章第3段中的“夫人之相与……感慨系之矣”,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理解性默写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5.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6.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 , , , 。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 。
8.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0.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理解性默写
11.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2.《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内容: , !
13.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句子: , , , 。
14.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 , , 。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