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5 BBCDA 6-10 DBCAB 11-15 BCCAD 16-20 ACA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
(1)(3分)朝代:隋朝。(1分)特点:自由报考;考生不受身份限制;考试内容涉及国计民生;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公平公正等。(任2点即可2分)
(2)(2分)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任1点即可1分)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任1点即可1分)
(3)(3分)A. ( 错误 ) B.( 未涉及 ) C.( 正确 )
(4)(2分)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或使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有利于社会稳定(或大大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推动教育发展(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思想统一。(任2点即可2分)
22.(10分)
(1)(3分)水利工程:大运河。(1分)后果:导致隋朝灭亡(或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1分)积极作用: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或至今千里赖通波)(任1点即可)(1分)
(2)(3分)不同:《忆昔》描绘的是开元时期农业丰产丰收、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1分)《无家别》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土地荒芜、百姓四处逃难、家破人亡的景象。(1分)(社会现象言之有理即可) 统治者:唐玄宗(或李隆基)。(1分)
(3)(3分)史实:李白诗反映了日本派大量遣唐使、留学生来华,学习唐朝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等;(任1点言之有理即可1分)王维诗反映了外国派使臣来华;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等(任1点即可1分)。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1分)
(4)(1分)关系:很多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唐诗能够多角度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等。(任1点言之有理即可)
23.(10分)
(1)(3分)方式:出兵发动战争;和亲。(2分)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2)(3分)宋辽维持和平局面:②;辽国贵族奢华生活:③;对北方的军事分析:①。(每点1分)
(3)(2分)事件:金灭北宋(或北宋灭亡)。(1分)心情:率军北伐,收复失地、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言之有理即可)(1分)
(4)(2分)史实:元朝定都大都(或元朝的统一)。(1分)现象:民族交融。(1分)■ ■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姓名 考号
考场 座号
填涂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缺考 (考生禁填)
一、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请用2B铅笔填涂)
二、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贴条形码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姓名、考号、考场、座号填写清楚。
2.选择题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笔迹清楚。
4.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做标记。
1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
21.(共10分)
21(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3)(3分)A. ( ) B.( ) C.( )
2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共10分)
22(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共10分)
23(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3分)
宋辽维持和平局面
辽国贵族奢华生活
对北方的军事分析
23(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第1页(共2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测评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部分(共2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指出,“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急政)。”下列皇帝的统治与该论断最相符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推行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B.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C.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唐代将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使犁辕的长度缩短,犁架变小、变轻,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材料表明,曲辕犁的出现
A.推动工商业发展 B.加速井田制走向瓦解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5.经济繁荣的唐朝,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A.手工业技术高超 B.丝织工艺水平突出
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
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写的诗句。唐朝后期,黄巢带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唐都,建立政权。黄巢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C.揭开五代十国序幕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A.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B.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C.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D.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8.9世纪,回鹘部众离散,汗国灭亡。余众一部分人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今天一少数民族先民的主体。这一少数民族是
A.藏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9.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修建了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右图),它现已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它所能见证的历史说明了鉴真东渡
A.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B.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繁荣
C.加强了民族的交流融合
D.学习了日本的先进文化
10.据记载,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的民间多“以版印(雕版印刷)历日”,以致朝廷历书还没有颁布,而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这说明,雕版印刷
A.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 B.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播
C.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 D.增加了书籍制作的成本
11.下面的示意图呈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处应填入
战国 东汉 唐朝
A.华佗发明“麻沸散” B.孙思邈《千金方》
C.憎一行《大衍历》 D.白居易《长恨歌》
12.《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向唐宪宗上的一篇奏表,韩愈在表中主张:应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万代之惑”。这表明韩愈
A.主张复兴儒学 B.要求理性对待佛教发展
C.强烈抨击佛教 D.主张加大对佛教的投入
13.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他们展示的汇报内容。由下图可知,他们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_______吟诵《全唐诗》,回顾唐朝诗坛气象欣赏《颜氏家庙碑》,领略唐朝书法魅力赏析《送子天王图》,感受唐朝绘画风格
A.民族关系,开放包容 B.经济发达,贸易繁盛
C.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D.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14.武成王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B.文臣才能高于武将
C.重视军队建设和武备 D.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15.《文献通考》记载: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万石,即使与治平(1064一1067年)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在实施中流于形式 B.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
C.已实现了富国强兵 D.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16.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17.与下方框中历史信息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灭西夏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元世祖
18.元人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反映出元朝行省制度
A.制约地方行政权力 B.出现反制中央现象
C.导致地方权力失控 D.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19.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唐朝建立 B.陈桥兵变 C.南宋抗金 D.南宋抗元
20.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因地制宜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非选择题部分(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1.(10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科举制产生之日”的“政府”所处的朝代。(1分)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至少答出两点)(2分)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私下登上)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一个接一个出来),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有才能的人,全都被我网罗来了)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编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武)则天初革命(改革初期),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广泛搜罗散落在各地的贤能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前来应试的人多达数万人)。(武)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亲自到洛阳城南门主持考试)。——摘编自【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具体措施。(2分)
材料三 宋初继承了“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的传统。随着士子数量的大大增多,宋太祖采取了大开“恩科”的举措。宋仁宗更是规定“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唐代科举得第,只是得到做官的资格,而宋代科举得第即可授官,且授官的级别也有提高。鉴于唐代“公荐”制的弊端,宋代统治者规定“诸王、公主、近臣,勿得以下第亲族宾客求赐科名”,还在实行糊名弥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以防阅卷者认识考生笔迹。
——摘编自王炳照、周慧梅《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3分)
A.宋代科举得第,仅能得到做官资格。 ( )
B.为削弱相权,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
C.科举制随着社会变化不断创新发展。( )
材料四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使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科举制向中小地主打开了入仕的门路,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的中小地主,大大地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摘编自俞启定主编《中国教育简史》
(4)据材料四,归纳科举制对政治统治发挥的作用。(2分)
22.(10分)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发起了“搜集唐诗,解读历史”的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的唐诗,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首诗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胡曾认为“长河”开凿导致了什么后果?皮日休认为“此河”开通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节选
(2)据材料二,说说杜甫两首诗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有何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是发生在哪位统治者在位时期?(1分)
材料三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译文:九重天门似的宫殿大门打开,万国使臣朝拜大唐皇帝。)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节选
(3)据材料三,写出两首诗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写出两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1分)
(4)综合上述探究材料,请你谈谈唐诗和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1分)
23.(10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640年10月,禄东赞到达长安,朝见了唐太宗,陈述了仰慕大国,请求接亲的愿望和诚意。太宗下诏准其所请。
——摘编自孙英刚《隋唐五代史》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治理西南地区的方式。(写出两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1分)
材料二 宋辽往来的近120年中,北宋先后向辽国遣使130次。北宋使者将所见所闻记录在了出使报告中。
序号 出使报告 出处
① 古北之险,虽可守,而南有潮里平碛百余,可以方车连骑…… 沈括《熙宁使虏图抄》
②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干》
③ 昔使契丹,戎主觞(宴请)客,悉以玉杯,其精妙,殆未尝见也。 王钦臣《契丹风物》
(2)据材料二,将材料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空格内。(3分)
宋辽维持和平局面
辽国贵族奢华生活
对北方的军事分析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岳飞《满江红》节选
(3)材料三中的“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材料四 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考订发现“胡同”来自于蒙古语“水井”即hutong的读音,水井在草原民族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资源,水井周围常常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后来蒙古人将这一名称带入大都,元大都的汉族人逐渐将“胡同”转为街巷之意。
——摘编自张清常《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4)据材料四,指出与北京出现“胡同”一词相关的历史史实。说明其出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
?(1162-1227)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