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八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期中模拟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27分)
1.(本题12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做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西元前一一〇),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司马迁却跟去了。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shuāi微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sōu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旌( )旗 呜咽( ) shuāi( )微 sōu( )集
(2)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正确的一些是( )
A.文段中加粗字体“典礼”“很”“伟大”分别是名词、副词、形容词。
B.“病得很重”“继承先业”“未竟之志”“小心整理”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画线句子的复句类型是顺承复句。
D.“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句子主干是“父亲指示了路”。
(3)以上文段出自朱自清《经典常谈》的《 》。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及本篇读起;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这里宜采取的阅读方式是 。
(4)在《经典常谈》一书中,你比较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除本篇外)?请说说你的理由。
2.(本题3分)下列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千声万声呼唤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拟人,表达了对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比喻,描绘了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欢乐场面)
D.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比喻,抒发了诗人再回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本题3分)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引用 作比较
B.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C.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D.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4.(本题3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髻”指小孩,“花甲”指人六十岁。
C.谥号是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私谥“五柳先生”。
D.“记”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5.(本题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B.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草长莺飞”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目空一切”指什么也看不见。)
D.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6.(本题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 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二、名句名篇默写(共13分)
7.(本题13分)主题型默写
(1)我们通过古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我们在《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中感受到诗歌主人公不断追寻的过程;在《式微》里充分感受劳役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恨:“ , ”;在《子衿》里体会独自徘徊城头的女子对心上人“ , ”的思念,它在两种时间的反差下显得如此深刻;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中感受到“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
(2)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 ”,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式微》“ ,胡为乎泥中”,体会苦于劳役的人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读《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
三、综合性学习(共12分)
8.(本题12分)某校八年级(1)班将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品古诗】
(1)同学们策划了下面表格中的活动栏目,请你帮忙补全活动形式和内容。
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栏目 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
诵诗 声情并茂 ① 配合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古诗
品诗 诗中有画 举办“古诗意境绘画”展 ②
辑诗 佳作荟萃 举办“优秀专题诗集”评选活动 ③
【悟古诗】
(2)活动结束后,班长写了一段感悟,有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 古诗文的学习让我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染,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汲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领悟人生的真谛。【乙】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①【甲】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请做出修改“ ”。
四、诗歌鉴赏(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2分)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歌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
B.诗歌首联“辅”和“望”均为动词,描写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辽阔景象,将长安和蜀州联系起来,意境开阔。
C.诗歌颔联是借二人相同的处境安慰友人,此时诗人要和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时像青年男女一般哭哭啼啼。
10.(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水,清泠可鉴。溪中白石磊磊,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游鱼往来,翕忽成趣。溪行数百步,见一亭翼然临于泉上,名曰“忘归”。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若琴筑①之奏。
客有问余曰:“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余笑曰:“石潭凄寒,使人愀然;青溪明澈,令人忘返。各适其性耳。”
(节选自《游青溪记》)
[注]①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筝。
11.(4分)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水尤清冽 结合语境 (1)尤:
白石磊磊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磊:①堆积②圆润③分明 (2)磊:
日光下澈 词类活用 (3)澈:
各适其性 参考成语法:适得其所 (4)适:
12.(2分)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B.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C.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D.余与客坐亭中/酌泉而饮/听溪声泠泠
13.(4分)翻译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此间之乐,何如柳子厚小石潭耶?
14.(2分)【甲】【乙】两文均以水石之景寄情,但作者心境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共21分)
(本题12分)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剌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5.(2分)选文①至③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6.(2分)“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加点词“许多”为什么不能删掉?
17.(2分)选文第⑤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8.(3分)依据选文④⑤两段的内容,回答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有哪些重要性?
19.(3分)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阅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滋养精神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阅读也有“深”“浅”之分。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为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这种阅读方式如今广为流行。深阅读是指对有价值的作品进行反复揣摩、深刻思考的阅读,如沉浸在一部纸质经典书中的阅读。深阅读的过程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质疑、探究,形成更深层价值取向、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注]数字化阅读方式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
数据来源于《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和《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阅读方式之一。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浅阅读流行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数字阅读工具的普及,让人们能够将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起来。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上,还是午休间隙,掏出手机或平板,就能轻松获取海量信息,这种便捷性是传统阅读难以比拟的。浅阅读的文本融合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元元素。视觉图像摆脱了高度抽象的文字束缚,读者无需繁琐的文字解码过程,仅凭视觉感受就能轻松理解内容,阅读体验更加直观生动。浅阅读几乎没有门槛,不依赖阅读者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化知识储备,只要具备基本的视觉感知能力,就能参与其中,整个过程轻松愉悦,没有负担。
浅阅读多是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这种浅显化、碎片化的阅读,导致读者语言运用能力弱化,知识难成系统。浅阅读中,读者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使读者对外来信息只简单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思考,浅尝辄止。同时数字阅读中各种各样的链接和音像让青少年很难养成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弱化了他们的专注力和阅读理解力。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必导致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的萎缩。
(选自王晓敏《数字语境下“浅阅读”利与弊的辨析》有删改)
【材料三】
著名心理学家内尔发现,当读者进行深阅读时,阅读速度会变慢。这使得读者能通过反思、分析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阅读的内容,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意蕴。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体会的阅读。当然深阅读不等于慢阅读。阅读程度的深浅跟阅读速度的快慢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看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深度加工。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本书,只要在阅读中思考深,或者感悟深,都是深阅读。
没有深阅读,阅读的很多内容就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深入思考,深度挖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阅读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比起浅阅读来是呈几何增长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的浮躁情绪,让深阅读变得困难。
怎样才能深阅读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寻找关联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联想,从本书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书籍里面,寻找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二、纵向挖掘
遇到一些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要去深度挖掘它背后的原理和背景知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知识融会贯通。
三、精准转化
在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整理和讲述。这是一个对书本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和整理,然后重新阐述的过程。当你进入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你就迈进了深阅读的门槛。
四、圈画批注
在阅读中带着问题思考,把问题或内在的理解感悟转化成文字。通过思维导图、文字批注等方法,来实现你与所读材料的互动,让阅读向纵深行进。
其实,阅读的“深”与“浅”可以并行不悖。鲁迅主张读书既要“泛览”“多翻”,又要“专精”“读活”。书海无涯,采用何种方式阅读最终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及阅读目的。
(选自叶峰《阅读的正餐与快餐——深浅阅读的利弊分析》,有删改)
【材料四】
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补充与提升。这一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持久阅读习惯,进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对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的有益拓展,更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他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阅读能力,对于养成学生终身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整本书阅读正在重塑语文教育生态:当学生能对《经典常谈》中文化背后的思想产生深刻思考,能在《简爱》里发现人格独立的自尊自爱的美好,这种深度阅读带来的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提升,更是建构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认知立交桥。这正是新课标期待的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呈现。
以下是deepseek关于《西游记》一书的深阅读建议:
1绘制关系图谱。《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神话体系,涉及天庭、地府、龙宫、佛界等众多势力,还有各路神仙、妖怪、菩萨等角色。仔细阅读原著,梳理出所负责部分的角色信息,可以绘制各种关系图谱。促进全班对《西游记》神话体系的深入理解。
2成长轨迹分析。学生各自选择一个唐僧师徒中的角色,深入研究原著中该角色从开始到取经结束的一系列经历,分析其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结合所选角色的成长轨迹,思考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比如从唐僧的坚持中,明白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对于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3“朋友圈”创作活动。假设师徒四人拥有智能手机,他们会如何记录取经经历?引导学生结合抖音短视频语言、弹幕文化等新媒体形式重构文本,在解构中理解师徒四人不同的人物形象。
4创意写作拓展。改写经典的情节,可以创作后续故事,也可以从不同角色的视角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比如,从牛魔王的视角,讲述他在铁扇公主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内心想法和行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选自网络,有删改)
20.(2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介质没有改变。
B.2021~2023年,国民图书阅读率逐年增加,说明深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浅阅读的人数逐年减少。
C.利用数字化阅读工具进行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
D.标题浏览式、内容跳跃式的阅读是一种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追求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容易浅尝辄止。
21.(2分)请结合上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浅阅读”流行的原因。
22.(2分)请你根据材料三,为小渝解决阅读困惑。
小渝:《桃花源记》该怎样进行深阅读呢?请你帮我推荐两种方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
你:
23.(3分)材料四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请你以材料四中关于《西游记》深度阅读建议为参考,谈一下你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中会运用哪两种方法进行深阅读。
七、语言表达(共10分)
24.(本题10分)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筹备过程中,小豫发现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古诗文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意义,开展本次活动意义不大。他安排你在班会上针对以上现象,就开展活动的意义进行发言。(250字左右)
八、作文(共50分)
25.(本题50分)阅读下面图文,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写作。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什么是你们生活中的“船”,带着你航行到何处?什么是你心中的“海”,你领略到了怎样的风光?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结合《经典常谈》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jīng yè 衰 搜
(2)A
(3) 《〈史记〉〈汉书〉第九》 选择性阅读
(4)示例:我喜欢的经典是《论语》,书中记录了关于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引导我成为一个坚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自省的人。
2.C
3.C
4.C
5.C
6.C
7.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微君之故/微君之躬 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波撼岳阳城 微君之躬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纵我不往
8.(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 结合诗歌内容,将诗歌以画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选诗歌组成专题诗集,在班级内进行评选
(2) 熏染 熏陶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陶冶我们的情操。
9.C 10.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11. 格外 堆积 穿透 顺应、满足 12.D 13.(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2)此地的乐趣,与柳子厚(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相比如何呢? 14.柳宗元因贬谪而触景生哀,通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等描写,以幽寂冷清之景暗含贬谪后的孤寂与失意。袁中道以“忘归亭”“酌泉听溪”等闲适场景,表现对青溪明澈之景的沉醉,通过“令人忘返”“各适其性”展现超然物外的豁达与恬淡的心境。
15.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6.“许多”表大部分,含不确定因素,如果去掉,将变成“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7.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北京1962年的物候记录实例,说明了物候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8.(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2)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农业上的损失就可能避免 19.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如同人类的语言一样,传达着关于季节、气候等信息,既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0.D 21.①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②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直观易懂。③浅阅读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获取大量信息,方便快捷。④阅读者可以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读起来轻松愉快。⑤快节奏的生活和一部分人浮躁情绪的影响 22.①你可以运用“寻找关联”法,去读陶渊明的《饮酒》,多方面感知陶渊明的隐世理想;也可以去读《十五从军征》等与战争相关的诗文,理解百姓想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和平世界的迫切愿望。②你可以运用“纵向挖掘”法,去查阅陶渊明写作此文时的背景,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他反对剥削、反对战争的愿望。③你可以运用“精准转化”法。读完此文后想象渔民“诣太守,说如此”的心理动机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帮助自己深刻理解文章的“虚构”。④你可以运用“圈画批注”法,边读边做批注,记下自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对文中精彩语句的赏析,对陶渊明的理想的领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3.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①我会使用“朋友圈”,假设保尔拥有智能手机,他会如何记录筑路经历,他会怎样表达对丽达的情感,借助新媒体形式重构文本,在解构中理解保尔的崇高。②我会撰写保尔成长小传,演成戏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自己更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
24.示例:同学们,学习古诗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品质:同时陶冶情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应该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