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第2讲声现象课件(86页ppt)+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物理复习第2讲声现象课件(86页ppt)+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25 00:12:51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第2讲 声现象
过教材 串知识 夯基础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特点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
振动
振动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形式 声音以__________传播
声速 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_______________
回声 定义 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_______而形成的
利用 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回声测距等
介质
真空
波的形式
340 m/s
v固>v液>v气
被反射回来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高低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音调 声音的
______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 声音的“粗、细”;调子“高、低”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响度 声音的
______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距发声体的______和分散程度有关 音量的“大、小”;“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声音洪亮”均指响度
音色 声音的
______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______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区分各种乐器
强弱

远近
品质
不同
温馨提示:(1)音调与响度无关;(2)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3)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音调和音色均不变。
知识点3 声的利用
定义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频率高于_____________的声音 回声测距、B超检查、测速雷达、超声探伤、探测鱼群等 声波洗涤、超声碎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________ 的声音 地震、海啸、风暴等 核爆炸
20 000 Hz
20 Hz
知识拓展: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 000 Hz;
(3)声音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理学角度 发声体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通常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控制
途径 ①在______处减弱,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或换声源;
②在__________中减弱,如: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障或路边植树造林;
③在______处减弱,如:戴耳塞或耳罩等护耳器具
做无规则
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知识延伸:听觉下限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研重难 学方法 提能力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典例1】 (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②图乙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为理想化模型法
③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④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题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采用了转换法,故①正确;题图乙实验中乒乓球的跳动表示音叉的振动,用到的物理方法为转换法,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采用了理想实验法,故③正确;题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伸出长度越短的锯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④正确。故选C。]
【变式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D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按住鼓面,鼓面不再振动,声音立即消失。故选D。]

【变式2】 (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声音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只要物体振动就会让人耳听到声音
B.如图乙所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如图丙所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D.如图丁所示,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D [物体虽然振动,但产生的声音如果是次声波或者超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就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铃声随罩中空气抽出逐渐减弱,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不但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液体、其他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噪声的控制有3种方式,分别是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接收处,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正确。故选D。]
重难点2 声音的特性辨识
【典例2】 (2023·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音调
B.弹奏吉他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C [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减小声音的振幅,是指要控制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弹奏吉他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则弦振动的频率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不同的乐器其音色不同,故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当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时,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
规律总结:
乐器种类 发声部位 音调 响度 示例
弦乐器 琴弦 弦绷得越紧,弦越细、越短,音调越高 拉、弹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二胡、古筝
管乐器 空气柱 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吹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竖笛、箫
打击乐器 被击打部位 被击打部位的表面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打击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鼓、锣
【变式3】 (2024·泰安一模)如图所示,二胡是具有中国民乐气质的弓弦类乐器。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D.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二胡的声音

C [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根据音色辨别二胡的声音,故D错误。故选C。]

重难点3 噪声的控制方法
【典例3】 (2024·泰安期中)为防止噪声带来的危害,机场工作人员会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防止噪声入耳
C.防止风吹头部 D.阻断噪声传播
B [机场工作人员会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防止噪声入耳,故B符合题意。故选B。]
【变式4】 (2024·泰安期中)下列方法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
A.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B.有些车间的工人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
C.工厂四周植树
D.高速公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A [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工厂四周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高速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重难点4 声现象综合
【典例4】 (2020·泰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要低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A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故A正确;“隔墙有耳”可以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响度小一些,故C错误;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
【变式5】 (2024·泰安三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先后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
B.在高架桥两侧修建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
D.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C [先后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在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噪声遇到隔音墙会反射回来,阻断声音向外传播,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表面是真空,因此不能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C符合题意;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传回的超声波分析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6】 (2024·泰安期末)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趴桌上的同学可以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②图乙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③图丙中,放在发声喇叭前的烛焰会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④图丁中,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题图甲中,该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桌面)可以传声,故①正确;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若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是为了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②错误;喇叭发声时,放在前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③错误;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④正确。故选C。]
课时分层评价卷(二) 声现象

1.(2024·泰安期中)古筝,作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深受大家喜爱。关于表演者弹奏古筝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奏时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C.弹奏古筝时振动越快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弹奏古筝时发出的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乐音
C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与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弹奏古筝时振动越快的琴弦,即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古筝发出的声音如果打扰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音,故D错误。故选C。]
2.(2024·泰安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航天员可以在空间站交谈,说明真空可以传声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引吭高歌”是指歌声的音调高
C.医生通过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震耳欲聋”和“引吭高歌”都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医生通过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C。]
3.(2024·泰安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歌声嘹亮”是指唱歌的响度大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C.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D.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使钢尺振动幅度相同,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越长,钢尺振动的越慢

C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歌声嘹亮”是指唱歌的响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噪声的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来确定目标的位置,故C符合题意;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控制钢尺振动幅度相同,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4·泰安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B.“闻其声而识其人”是通过音调来判断的
C.军舰的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的

C [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错误;不同人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而识其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故C正确;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故选C。]
5.(2024·泰安二模)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下列关于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欢快的音乐声一定不是噪声
B.唱高音的时候声波的频率高于20 000 Hz
C.距离歌手很近的歌声传入人耳不需要介质
D.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歌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音色不同

D [欢快的音乐声如果影响到人们正常的休息,也会成为噪声,故A错误;唱高音的时候声波的频率不可能高于20 000 Hz,高于
20 000 Hz的声波为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距离歌手很近的歌声传入人耳也需要介质,故C错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歌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音色不同,故D正确。故选D。]
6.(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用硬卡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发出声音的响度会发生改变
B.图乙: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图丙: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B [用硬卡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可以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7.(2024·泰安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逢年过节,当社区举行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时,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一定不是噪声
D.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B [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表明运动员听到了音乐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故B正确;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逢年过节,当社区举行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时,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可能是噪声,故C错误;声呐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故D错误。故选B。]
8.(2024·泰安期中)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先以正常速度播放一段录音,再以较快速度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复读机发出声音的(  )
A.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B.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C.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D.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A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决定的;音量不变是指声音的大小不变,即响度不变;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发出声音的振动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A符合题意。故选A。]
9.(2024·泰安期末)音乐喷泉给游客带来声光电的视听盛宴,音乐喷泉可以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实现音乐、水、灯光气氛的统一播放。其中音乐喷泉的高度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控制。
[解析] 音乐喷泉可以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实现音乐、水、灯光气氛的统一播放。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则音乐喷泉的高度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控制的。
音调
10.(2024·泰安阶段练习)城市的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器,控制噪声传播,图甲所显示的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________(选填“乙”或“丙”)最有可能是此时声音波形图。
dB
变大

[解析] 题图甲所显示的数字是噪声的监测数值,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dB。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强度变大,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变大。汽车发出的是噪声,是杂乱无章的,题图丙所示的波形不规则,最有可能是此时声音波形图。
11.(2024·泰安期中)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是根据________(选填“音色”或“响度”)能辨别出“猿声”的。
[解析] 不同的发声体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李白根据音色能辨别出“猿声”。
音色
12.(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如果某处海水深3 000 m,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大约经过多长时间会收到回波?(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 500 m/s)
[答案] 大约经过4 s会收到回波
13.(2024·泰安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 ②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③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④人耳能区分编钟与其他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A [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故①正确;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②错误;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由于振动频率不同,所以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③正确;人耳能区分编钟与其他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④正确。故选A。]
14.(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转换法 
②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理想模型法 
③这样做延长了音叉的振动时间
④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用了转换法。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C。]
15.(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的音色相同 ②乙、丙的音调不同 ③丙、丁的频率相同 ④乙、丙的响度相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甲、丙、丁的波形相同,音色相同,甲、乙、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甲、乙、丁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B正确。故选B。]
16.(2024·泰安期中)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②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③发生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会发出次声波 ④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D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音色不同,所以分清是哪些乐器在演奏是依据音色不同,故①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声,故②错误;发生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会发出次声波,故③正确;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④正确。故选D。]
17.(2024·泰安阶段练习)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不同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②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③乙的响度最大 ④甲和丙的响度相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甲在0.2 s内振动了2次,丙在0.4 s内振动了4次,甲和丙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甲和丙的音调相同,故①正确;在相同的时间0.2 s,甲振动了2次,乙只振动1次,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因此甲和乙的音调不同,故②错误;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故③正确;甲和丙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它们的响度相同,故④正确。故选C。]
18.(2024·泰安期末)用小锤敲击两个音叉,在相同时间内取敲击时的两列声波图,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解析] 两幅图中音叉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不同,振动快慢不相同,即频率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不相同,但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响度
19.(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小明用音叉、乒乓球等器材做了下面的实验。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探究________。
A.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B.声音的音色与什么有关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C
(2)音叉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入人耳,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3)小明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发现音叉发声的音量越大,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空气
振幅
[解析]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变大,音量变大,即响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20.(2024·泰安期末)在某地至新泰的高速公路上上午8:00汽车行驶到甲地,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看见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8:30汽车行驶到乙地,此时司机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汽车下高速后以20 m/s的速度正对一座高山匀速直线行驶,途中鸣了一次笛,5 s后听到回声。若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 (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90 km/h (2)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900 m远
21.(2024·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植树造林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区分的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闻其声知其人”是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A。]
22.(2022·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A错误;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振幅,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故“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正确;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23.(2021·泰安)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故C错误;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
24.(2024·烟台)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钟时,钟振动发声,故A错误;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正确;敲钟时,用力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
25.(2024·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高声是指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听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山鸟闹”若干扰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
26.(2024·菏泽)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则行驶了________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________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 200
静止
声源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特点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 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 m/s。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回声 定义 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利用 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回声测距等
温馨提示:(1)人耳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即到人耳的距离至少为17 m;
(2)回声测距的原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测出声音反射回来的时间t,则声源距物体的距离为s=v·t。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音调 声音的 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的“粗、细”;调子“高、低”
响度 声音的 强弱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发声体的远近和分散程度有关 音量的“大、小”;“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声音洪亮”均指响度
音色 声音的 品质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区分各种乐器
温馨提示:(1)音调与响度无关;(2)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3)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音调和音色均不变。
知识点3 声的利用
定义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 回声测距、B超检查、测速雷达、超声探伤、探测鱼群等 声波洗涤、超声碎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 Hz 的声音 地震、海啸、风暴等 核爆炸
知识拓展: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 000 Hz;
(3)声音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理学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通常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控制 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或换声源;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障或路边植树造林;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或耳罩等护耳器具
知识延伸:听觉下限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典例1】 (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②图乙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为理想化模型法
③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④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题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采用了转换法,故①正确;题图乙实验中乒乓球的跳动表示音叉的振动,用到的物理方法为转换法,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采用了理想实验法,故③正确;题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伸出长度越短的锯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④正确。故选C。]
【变式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D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按住鼓面,鼓面不再振动,声音立即消失。故选D。]
【变式2】 (2024·泰安一模)下列有关声音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只要物体振动就会让人耳听到声音
B.如图乙所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如图丙所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D.如图丁所示,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D [物体虽然振动,但产生的声音如果是次声波或者超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就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铃声随罩中空气抽出逐渐减弱,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不但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液体、其他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噪声的控制有3种方式,分别是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接收处,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正确。故选D。]
重难点2 声音的特性辨识
【典例2】 (2023·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音调
B.弹奏吉他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C [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减小声音的振幅,是指要控制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弹奏吉他时按压弦的不同位置,则弦振动的频率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不同的乐器其音色不同,故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超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当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时,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
规律总结:
乐器种类 发声部位 音调 响度 示例
弦乐器 琴弦 弦绷得越紧,弦越细、越短,音调越高 拉、弹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二胡、古筝
管乐器 空气柱 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吹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竖笛、箫
打击乐器 被击打部位 被击打部位的表面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打击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鼓、锣
【变式3】 (2024·泰安一模)如图所示,二胡是具有中国民乐气质的弓弦类乐器。下列关于二胡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D.人们根据音调辨别二胡的声音
C [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错误;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一般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根据音色辨别二胡的声音,故D错误。故选C。]
重难点3 噪声的控制方法
【典例3】 (2024·泰安期中)为防止噪声带来的危害,机场工作人员会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防止噪声入耳
C.防止风吹头部 D.阻断噪声传播
B [机场工作人员会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防止噪声入耳,故B符合题意。故选B。]
【变式4】 (2024·泰安期中)下列方法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B.有些车间的工人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
C.工厂四周植树
D.高速公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A [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工作时佩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工厂四周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高速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重难点4 声现象综合
【典例4】 (2020·泰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播声音
C.“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要低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A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长笛和二胡发出的声音,故A正确;“隔墙有耳”可以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响度小一些,故C错误;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
【变式5】 (2024·泰安三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先后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
B.在高架桥两侧修建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
D.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声能传递信息
C [先后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在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噪声遇到隔音墙会反射回来,阻断声音向外传播,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表面是真空,因此不能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故C符合题意;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传回的超声波分析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变式6】 (2024·泰安期末)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甲中,趴桌上的同学可以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②图乙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③图丙中,放在发声喇叭前的烛焰会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④图丁中,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题图甲中,该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桌面)可以传声,故①正确;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若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是为了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②错误;喇叭发声时,放在前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③错误;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④正确。故选C。]
课时分层评价卷(二) 声现象
1.(2024·泰安期中)古筝,作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之一,深受大家喜爱。关于表演者弹奏古筝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奏时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声音的响度分辨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C.弹奏古筝时振动越快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弹奏古筝时发出的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乐音
C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与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弹奏古筝时振动越快的琴弦,即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古筝发出的声音如果打扰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音,故D错误。故选C。]
2.(2024·泰安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航天员可以在空间站交谈,说明真空可以传声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引吭高歌”是指歌声的音调高
C.医生通过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震耳欲聋”和“引吭高歌”都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医生通过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C。]
3.(2024·泰安期末)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歌声嘹亮”是指唱歌的响度大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C.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D.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使钢尺振动幅度相同,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越长,钢尺振动的越慢
C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歌声嘹亮”是指唱歌的响度大,故A不符合题意;控制噪声的途径: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原理来确定目标的位置,故C符合题意;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控制钢尺振动幅度相同,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4·泰安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B.“闻其声而识其人”是通过音调来判断的
C.军舰的声呐系统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装置
D.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的
C [发声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A错误;不同人的音色是不同的,“闻其声而识其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B错误;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探测敌方潜艇的,故C正确;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故选C。]
5.(2024·泰安二模)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下列关于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欢快的音乐声一定不是噪声
B.唱高音的时候声波的频率高于20 000 Hz
C.距离歌手很近的歌声传入人耳不需要介质
D.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歌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音色不同
D [欢快的音乐声如果影响到人们正常的休息,也会成为噪声,故A错误;唱高音的时候声波的频率不可能高于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波为超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距离歌手很近的歌声传入人耳也需要介质,故C错误;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歌会给人不同的感觉是因为音色不同,故D正确。故选D。]
6.(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用硬卡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发出声音的响度会发生改变
B.图乙: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图丙: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B [用硬卡片先后在木梳的齿上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可以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7.(2024·泰安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逢年过节,当社区举行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时,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一定不是噪声
D.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B [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表明运动员听到了音乐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故B正确;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逢年过节,当社区举行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时,从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可能是噪声,故C错误;声呐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故D错误。故选B。]
8.(2024·泰安期中)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先以正常速度播放一段录音,再以较快速度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复读机发出声音的(  )
A.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B.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C.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D.响度减小,音调不变
A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决定的;音量不变是指声音的大小不变,即响度不变;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发出声音的振动频率加快,声音的音调变高,A符合题意。故选A。]
9.(2024·泰安期末)音乐喷泉给游客带来声光电的视听盛宴,音乐喷泉可以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实现音乐、水、灯光气氛的统一播放。其中音乐喷泉的高度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控制。
[解析] 音乐喷泉可以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变化,实现音乐、水、灯光气氛的统一播放。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则音乐喷泉的高度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控制的。
[答案] 音调
10.(2024·泰安阶段练习)城市的主要街道上装有噪声监测器,控制噪声传播,图甲所显示的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图________(选填“乙”或“丙”)最有可能是此时声音波形图。
[解析] 题图甲所显示的数字是噪声的监测数值,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dB。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噪声强度变大,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变大。汽车发出的是噪声,是杂乱无章的,题图丙所示的波形不规则,最有可能是此时声音波形图。
[答案] dB 变大 丙
11.(2024·泰安期中)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是根据________(选填“音色”或“响度”)能辨别出“猿声”的。
[解析] 不同的发声体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李白根据音色能辨别出“猿声”。
[答案] 音色
12.(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如果某处海水深3 000 m,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大约经过多长时间会收到回波?(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 500 m/s)
[解析] 超声波经过的路程为s=2×3 000 m=6 000 m,收到回波的时间t===4 s。
[答案] 大约经过4 s会收到回波
13.(2024·泰安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 ②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③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④人耳能区分编钟与其他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A [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故①正确;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的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②错误;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由于振动频率不同,所以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③正确;人耳能区分编钟与其他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④正确。故选A。]
14.(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转换法 
②这样做用了实验中常用的理想模型法 
③这样做延长了音叉的振动时间
④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用了转换法。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C。]
15.(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的音色相同 ②乙、丙的音调不同 ③丙、丁的频率相同 ④乙、丙的响度相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甲、丙、丁的波形相同,音色相同,甲、乙、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甲、乙、丁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B正确。故选B。]
16.(2024·泰安期中)在地球上,生灵之声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天地之声吐露着无穷无尽的秘密,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交响音乐会中,我们通过音色能分辨出乐器的种类 ②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③发生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会发出次声波 ④中考期间,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D [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音色不同,所以分清是哪些乐器在演奏是依据音色不同,故①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声,故②错误;发生火山喷发、雷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会发出次声波,故③正确;禁止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④正确。故选D。]
17.(2024·泰安阶段练习)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不同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②甲和乙的音调相同 ③乙的响度最大 ④甲和丙的响度相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甲在0.2 s内振动了2次,丙在0.4 s内振动了4次,甲和丙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甲和丙的音调相同,故①正确;在相同的时间0.2 s,甲振动了2次,乙只振动1次,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因此甲和乙的音调不同,故②错误;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故③正确;甲和丙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它们的响度相同,故④正确。故选C。]
18.(2024·泰安期末)用小锤敲击两个音叉,在相同时间内取敲击时的两列声波图,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次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或“音调”)相同。
[解析] 两幅图中音叉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不同,振动快慢不相同,即频率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不相同,但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答案] 响度
19.(2024·泰安期末)如图所示,小明用音叉、乒乓球等器材做了下面的实验。
(1)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会被弹开,这个实验主要是用来探究________。
A.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B.声音的音色与什么有关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音叉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入人耳,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3)小明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发现音叉发声的音量越大,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解析]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故选C。
(2)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变大,音量变大,即响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答案] (1)C (2)空气 (3)振幅
20.(2024·泰安期末)在某地至新泰的高速公路上上午8:00汽车行驶到甲地,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看见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8:30汽车行驶到乙地,此时司机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若汽车下高速后以20 m/s的速度正对一座高山匀速直线行驶,途中鸣了一次笛,5 s后听到回声。若此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多远?
[解析] (1)从8:00到8:30,用时t=30 min=0.5 h,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v===90 km/h。
(2)汽车5 s匀速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 m/s×5 s=100 m,声音5 s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 m/s×5 s=1 700 m,汽车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s′===900 m。
[答案] (1)汽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90 km/h (2)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900 m远
21.(2024·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植树造林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区分的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闻其声知其人”是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A。]
22.(2022·泰安)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
C.“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利用了声传递能量
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声音无法传播,故A错误;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振幅,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故“暮鼓晨钟”里的鼓声和钟声主要是依据音色来分辨的,故C正确;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时,是利用了声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C。]
23.(2021·泰安)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
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故C错误;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
24.(2024·烟台)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乐器,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钟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B.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音调不同
C.敲钟时,用力越大,钟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钟声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钟时,钟振动发声,故A错误;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声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正确;敲钟时,用力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通过钟声能判断钟是否破损,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
25.(2024·滨州)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高声是指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听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山鸟闹”若干扰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故选A。]
26.(2024·菏泽)中国高铁正在高速发展。在旷野里,远远看到疾驰的列车犹如一枚“白色子弹”,如图所示。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则行驶了________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是________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这是在________处减弱噪声。
[解析] 若它以100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12 s,由v=得,高铁行驶的距离为s=vt=100 m/s×12 s=1 200 m,以列车为参照物,座位上安静看书的乘客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列车上交谈的乘客自觉压低声音,减少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 1 200 静止 声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