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六下( 第四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六下( 第四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9: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篇目 课时目标 单元主题
10.古诗三首 会写“络、锤、凿、焚”等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指定篇目。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及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通过所写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理想和信念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会写“阀、避、啪”等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关注对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他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2.为人民服务 会写相关生字词语,理解“泰山、鸿毛、死得其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体会议论文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能找出“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会写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经过。体会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感受他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革命热情。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 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能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情怀。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搜索、查阅书籍报刊、访问长辈等,广泛搜集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图片影像、文献档案等。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内涵,体会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增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厚植民族自豪感。
语文园地 回顾本单元课文,梳理并总结文章开头与结尾的不同方式,如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以景衬情,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引发思考等,培养对文章结构布局的敏锐感知;研读古代诗词,精准识别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归纳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的妙处;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借助注释、典故及生活实例,深入理解名言警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处世智慧等,能在恰当情境中灵活引用,丰富语言表达,提升文化素养。
一、易读错的字
“僻”读pì,声母是p,不是b;
“靴”读xuē,韵母是ue,不要读成xiē;
“彻”读chè,翘舌音,不能读成cè;
“炊”读chuī,翘舌音,不要读成cuī;
“匐”读fú,不要读成fǔ;
“迸”读bèng,后鼻音,不要读成bìng。
二、易写错的字
“锤”右边的“垂”,笔顺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共8画,注意第三笔是竖,不要写成撇;
“彻”右边的“切”,第二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勾;
“葬”下面是“廾”,不要写成“开”。
三、生字组词
络(联络、络绎不绝)、锤(铁锤、千锤百炼)、凿(开凿、凿壁偷光)
焚(焚烧、玩火自焚)、稚(稚嫩、稚气未脱)、避(躲避、望风而避)
啪(噼啪、噼里啪啦)、瞪(瞪眼、目瞪口呆)、僻(偏僻、穷乡僻壤)
瞅(瞅见、东瞅西望)、靴(皮靴、雨靴高筒)、魔(魔鬼、妖魔鬼怪)
刑(刑罚、严刑拷打)、哼(哼唱、哼哼哈哈)、绑(绑架、五花大绑)
啃(啃食、啃老族)、袍(长袍、旗袍大褂)、执(执着、执法如山)
彻(彻底、大彻大悟)、迁(迁移、乔迁之喜)、泰(泰山、国泰民安)
迫(压迫、迫不及待)、批(批评、自我批评)、标(标记、标新立异)
牺(牺牲、自我牺牲)、炊(炊烟、炊烟袅袅)、葬(葬礼、葬身鱼腹)
炸(爆炸、炸雷滚滚)、匐(匍匐、匍匐前行)
四、多音字
夹:jiā(夹子、夹道欢迎);jiá(夹袄、夹被)
难:nán(困难、艰难险阻);nàn(灾难、患难与共)
削:xiāo(削皮、削铅笔);xuē(剥削、削减开支)
炸:zhà(爆炸、轰炸袭击);zhá(油炸、炸油条)
五、形近字
络(联络)-洛(洛阳)-骆(骆驼)
锤(铁锤)-捶(捶打)-陲(边陲)
避(躲避)-僻(偏僻)
魔(魔鬼)-磨(折磨)-摩(摩擦)
执(执着)-纨(纨绔)
彻(彻底)-砌(砌墙)-沏(沏茶)
爆(爆炸)-瀑(瀑布)-曝(曝光)
匐(匍匐)-葡(葡萄)
六、重点词语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象征马受到重用。
等闲:平常,轻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情操。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丧失生命,文中指李大钊被杀害。
会意:会心,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严峻:严厉、严肃,多形容形势或人的态度。
僻静:偏僻清净,少有人来。
泰山:古人以泰山为高山代表,常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有价值的事物,文中用“重于泰山”形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重大。
精兵简政:缩小机关,精简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震撼:震动、摇撼,使人心受到强烈冲击。
迸射:由内而外地强烈放射出,四处喷溅,如“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匍匐:爬行,身体贴近地面向前移动。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可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坚毅:坚定有毅力,多形容人的性格和神情。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七、近义词
会意—领会:都有理解、明白对方意思的含义。
占据—占领:都表示取得并控制一定的区域或事物。
沉着—冷静:都形容人在面对情况时,能保持镇定,不慌乱。
粗野—粗暴:都体现行为、态度等方面缺乏教养、鲁莽。
兴旺—旺盛:都表示繁荣、昌盛,充满活力。
压迫—欺压:都有凭借权势或力量压制、欺负他人的意思。
寄托—寄寓:都有把情感、希望等放在某人或某物上的含义。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都表示范围广泛,各个地方。
恳切—诚恳:都表示真诚而殷切,态度坦率真诚。
疯狂—猖狂:都形容行为、状态不受约束,放肆、嚣张。
隐蔽—隐藏:都有借助别的东西遮盖、藏匿,不让人发现的意思。
嘹亮—响亮:都形容声音清晰、宏大。
坚毅—坚韧:都体现坚定、不屈服,有顽强的意志。
惊天动地—震天动地:都形容声音巨大,声势浩大。
八、反义词
含糊—清楚:“含糊”指不明确、不清楚;“清楚”表示清晰、明白。
残暴—仁慈:“残暴”意为残忍、凶暴;“仁慈”表示仁爱、慈善。
幼稚—成熟:“幼稚”形容思想、行为等不成熟;“成熟”表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粗暴—温和:“粗暴”指鲁莽、暴躁;“温和”表示温柔、平和。
九、句子积累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借马抒情,表达诗人渴望被重用的雄心壮志。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表达诗人坚守高尚品格的决心。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通过语言描写,体现父亲对革命工作的高度负责。
4.“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从“我”的感受和神态体现当时紧张恐怖的氛围。
5.“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运用排比,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
6.“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通过关联词层层递进,说明接受批评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7.“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论述缜密,告诉人们正确对待牺牲。
8.“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通过神态描写,表现董存瑞对敌人的仇恨。
9.“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刻画董存瑞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形象。
十、背诵内容整理
《古诗三首》全诗背诵;《为人民服务》背诵第2-3段。
《古诗三首》
一、作者简介
1.李贺:约公元790-约817年,字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诗作多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追求理想抱负,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受剥削的社会现实,想象丰富,常借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称为“诗鬼”。
2.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登进士第。
3.郑燮(xiè):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代表性文人画家,著有《郑板桥集》。
二、古诗译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覆盖着广袤的沙漠,在月光下犹如皑皑白雪,燕山之上,高悬的明月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佩戴上华贵的金络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尽情地驰骋,踏遍这万里清秋的原野!
通过描写塞外大漠如雪的沙和如钩的月,表达诗人渴望披上金络脑,在清秋时节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的愤慨。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历经千万次的锤击开凿,才得以从深山之中开采出来,面对熊熊烈火的焚烧,它却把这当作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它一心只想把高洁清白的品质留在人世间。
借石灰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即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过程,表达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历经无数次的磨难打击,它依然坚韧挺拔,不管是来自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的狂风,都不能将它吹倒,它始终傲然挺立。
描绘竹子在青山破岩中扎根,历经无数磨难仍坚韧挺拔、任凭风吹也不动摇的形象,表明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作者信息
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本文是她在 1943 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主要内容
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李大钊被捕前烧掉文件书籍、工友被捕,被捕时的情景,法庭上与敌人斗争,以及被害后全家的悲痛,展现李大钊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明 1927 年 4 月 28 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总领全文,奠定悲痛基调。
2.第二部分(第 2 - 7 自然段):叙述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局势紧张,父亲仍坚守工作岗位。
3.第三部分(第 8 - 18 自然段):描述父亲被捕时的情景,敌人的粗暴与父亲的沉着形成对比。
4.第四部分(第 19 - 29 自然段):记叙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展现父亲的镇定、从容。
5.第五部分(第 30 - 33 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后的悲痛。
四、重点句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语言描写,“坚决” 体现父亲留下的决心,突出他把革命工作置于首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不惧危险。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和神态描写,“乱蓬蓬” 表明敌人的酷刑,“平静” 展现父亲的坚定从容,“慈祥” 体现对亲人的爱。
五、疑难解读
1.概括课文按时间顺序写的事件:
依次为父亲被捕前(烧文件、工友被捕)、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这些事件完整展现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
2.分析课文首尾呼应的作用:
开头点明父亲被难日,结尾再次提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更强烈地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
3.探究课文的表达特点:
运用人物描写(语言、外貌、神态等)塑造英雄父亲形象;对比手法(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沉着)烘托革命者形象;前后照应(如李大钊遇害日期),增强文章感染力,表达作者的追思之情。
《为人民服务》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本文是他 1944 年 9 月 8 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
二、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 “为人民服务” 这一中心,阐述树立正确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克服困难等观点,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三、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指出 “我们这个队伍” 的性质是为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
2.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论述对待 “死” 的态度,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反之轻于鸿毛。
3.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阐述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第四部分(第 4 自然段):说明如何对待困难,要团结、提高勇气、减少牺牲。
5.第五部分(第 5 自然段):论述对待队伍里死去同志的态度,要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四、重点句子
1.“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排比句,强调在困难面前要积极乐观,看到希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运用关联词,层层递进,说明要虚心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3.“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 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论述逻辑严密,先讲奋斗责任,再谈牺牲,最后强调减少不必要牺牲,引导正确对待牺牲。
五、疑难解读
1.概括围绕 “为人民服务” 讲的方面:一是树立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鼓足勇气、互相爱护,团结人民。
2.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结合 “阅读链接”,其意思是人都会死,但死的意义不同,为正义或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重。如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巨大,他的死就重于泰山。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主要内容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董存瑞在解放河北隆化战斗中,为开辟部队前进道路,舍身炸毁敌人暗堡的英勇事迹,歌颂他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交代部队进攻受阻,被敌人凶猛火力阻击。
2.第二部分(第 2 - 4 自然段):董存瑞主动请战炸暗堡并获批准。
3.第三部分(第 5 - 7 自然段):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桥下,炸掉暗堡,英勇献身。
4.第四部分(第 8 自然段):战士们消灭全部敌人,前进道路被炸开。
三、重点句子
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神态描写,“瞪着”“迸射” 表现董存瑞对敌人的极度仇恨和为战友报仇的急切心情。
2.“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 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从动作、神态、语言多方面刻画董存瑞,展现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扁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凤头豹尾”是人们对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赞誉。好的开头犹如美丽的凤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两句话点明了父亲李大钊的遇难日,表达了自己的深切缅怀。结尾再次强调“4月28日”这个时间,前后照应,首尾相连。
二、日积月累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译文:用心去栽花,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枯萎了;无心去插的柳枝,最终却是绿树成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译文: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译文:树希望静静地待着,可是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亡故。告诉人们要及时赡养父母,不要等待。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译文: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那些贫穷的日子,而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劝诫人们要居安思危,注意节约。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告诫人们要认真学习,亲身经历,多学多练。
三、拓展延伸——积累蕴含哲理的民谚名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珍惜时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学习)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坚持不懈)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学习的重要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重要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懂得感恩)
统编版语文六下第四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基础梳理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