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2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清朝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是在(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雍正时期
2.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哪一朝代( )
A.唐朝 B.两宋 C.元朝 D.明朝
3.下表是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的情况,这些农作物的传入( )
农作物名称 传入情况
玉米 16世纪70年代引入,19世纪以后,玉米种植出现了“遍山漫谷皆苞谷”的景象
甘薯 明万历年间传入,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多省已有甘薯,多用作蔬菜、粮食
马铃薯 1650年左右传入中国,由于耐寒、耐旱,在我国南北得到广泛种植
A.加快了人口南迁的步伐 B.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C.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优势 D.推动了经济格局的改变
4.《清世祖实录》载:“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方议征收钱粮”。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 B.推动了农业发展
C.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D.破坏了天然植被
5.清朝前期,江苏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材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增长 B.晋商发达 C.商业繁荣 D.农业发达
6.关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作物传入我国 B.苏州是明代的经济中心
C.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7.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A.铁犁和牛耕的出现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8.“明初《明实录》载:‘洪武三年,令商人输粮于边,给以盐引,商贾趋之若鹜,晋地多商。’”材料反映晋商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朝廷推行“开中法” B.江南手工业繁荣
C.运河漕运开通 D.海外贸易需求
9.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推断,清朝时期( )
A.耕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迅速 C.商业发达 D.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10.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下图信息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各级官吏大肆兼并土地,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垦荒政策的推行使耕地面积增加
11.清政府1759年颁布《防夷五事》,1809年的《民夷交易章程》,1831年的《防范夷人章程》,内容包括: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居住,不得私雇中国人当差,外国妇女不得进广州城等。这说明清朝( )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自给自足无需交流
C.迁界禁海应对倭患 D.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12.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需求量的激增,康、雍、乾三代时,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材料直接反映出( )
A.商业需求促进制瓷业发展 B.手工业发展达到顶峰
C.景德镇成为当时制瓷中心 D.清代统治者推崇瓷器
二、材料题
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组史料 A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划时代地成为五霸之首,在诸侯中特出一头地,在这儿可以找出它的物质根据。煮海为盐积累了资金,铸铁为耕具提高了农业生产。 ——摘自《郭沫若全集》 B唐代北方出现了用木桶相连汲井水的水车。长江流域出现了形似纺车的筒车。筒车的轮子周围缚有竹桶,由水流推动而旋转,把水由低处送到高处。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隋唐》
第二组史料 ——整理自统编版历史七年级教材
材料二 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唐前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快人口再生产。唐代开元、天宝之际,人口数量为6000万左右;宋代自宋仁宗时起,户口即超过1200万……唐宋的水路运输发达,承接了隋代开凿大运河带来的便利,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得以连接贯通……这个时期,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他们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使各地互通有无……据《通典》记载,当时全国有耕地620万顷,以1唐亩合今0.786市亩和以每市亩产粮154斤计算,全国粮食总产量为750428万斤;宋徽宗时垦田面积达到1000万顷,耕作技术进步和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摘编自欧阳峣《唐宋时期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及商品经济发达的府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江南地区尤多。刘家港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发达的航运,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甚至销往欧洲,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明中后期的苏州,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员在当地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销往外地,江南地区自古就有“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的商贸传统。江南市镇从农村商业产业链的发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手工制造业,向内、向外拓展交易市场,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
——摘编自张轶伦《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请在以上两组史料中,选择相互印证的史料,提取两则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原因。
三、综合题
14.【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
——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
15.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的政策和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在当时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B C D D A D A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3.(1)信息:史料AD相互印证,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史料BF相互印证,唐朝时出现了生产工具筒车。
(2)表现: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了船户、挑夫和舵工等职业劳动者,把产品运转到全国各地;垦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3)新变化:江南工商业市镇快速发展;海外市场十分广阔且与西欧资本主义市场存在联系;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
原因: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国内外交通条件的便利;世界市场的拓展;中国手工产品的竞争优势。(答出三点即可)
14.(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5.(1)奉行积极政策,市舶司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或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开放使国家强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