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文学文化常识
修订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专题复习
一、考点分析
文学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一般出自课下注释,多考查时代国别、风格流派、地位评价、文章体裁、题材人物、作家作品、字号称呼、文体特点等。
注意课下注释,弄清楚一些常见作家的作品、风格流派、写作特点等。要时时关注相关的文化常识专有名词,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识记这些文化常识的具体内容,并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内容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加以整理。
复习备考文学常识要做到——
二、复习策略
1.加强对重点篇目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篇目名称、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等相关知识的梳理;
2.利用时间、国别、体裁等穿针引线加强识记。
3. 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文学体裁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常识展开复习。
三、文学文化常识梳理
(一)教材中的特殊文体
1.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写“自传”。“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两大特点。
传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性传记,以记叙史实为主;一类是文学性传记,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质等。
例如:《邓稼先》
2. 通讯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和消息一样,用事实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更详尽、具体、形象。
通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生动性:通讯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②完整性:通讯要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③评论性:通讯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直接做出评论。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4.颂歌
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5.散文知识
(1)散文定义: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3)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4)散文的鉴赏技法:①读散文要识得“文眼”。②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③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④品味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⑤领会作品的内涵。
6.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
(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7.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8.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文辞简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例如:《陋室铭》
9.说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例如:《爱莲说》
10.哲理诗
①哲理诗的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
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
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11.歌行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例如:《登幽州台歌》
12.科幻小说
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它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教材中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拓展:
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1.唐代
(2)杜甫
《望岳》的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登高》《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拓展:
阴:山北水南为阴;阳:山南水北为阳
五岳: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为五岳之首。
(3)刘禹锡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拓展:
古四灵:龙、凤凰、麒麟、龟
古代对“平白百姓”的称呼:布衣、白丁、庶民、草民、黔首、黎民、黎元等。
2.北宋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拓展:
常见君王自称:朕、孤、寡人、不穀(gǔ)
史学双璧: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
《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拓展: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品。
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等。《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运用史传叙事技巧写成的笔记小说 。
★拓展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巧记: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1.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2.文人居士。
青莲居士(李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东坡居士(苏轼) 易安居士(李清照)
文化拓展
文化拓展
古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
代 词 例 句
汝(女) ①汝亦知射乎 (《卖油翁》)
②由,诲女知之乎?(《论语》)
尔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若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而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作者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拓展
“莲花的别称”——芙蕖、菡萏、
水芝、水芙蓉等。
《活板》的作者是北宋(朝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梦溪笔谈》是他的代表作。
★拓展
《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文学文化拓展——“四书” “五经” “六艺”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3.南宋
《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作品有《示儿》《书愤》《关山月》等。
《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龚自珍(1792一1841),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4.清代
文学文化拓展——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特有的历法,将“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文化拓展——“孔子”“老子”的“子”
据先秦文献记载,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来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后来作为一种称谓被保留下来,成为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都有姓有名,人们之所以在其姓氏后加“子”来称呼他们,就是对他们表示尊敬。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子”,是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后来又出现了“夫子”的称谓,它是在“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更郑重的称呼,是对年老而有德行、有声望的人的尊称,多用来指老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所以也被称为“夫子”
“孔夫子”,如“夫子何哂由也”中的“夫子”。
(三)教材中现当代文学文化常识
《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拓展
“北京旧称”——北平、燕京、燕都、大都等。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臧克家,诗人。他的成名作是《老马》,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拓展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文化常识拓展——《楚辞》
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
西汉刘向辑屈原、宋玉、景差等人的赋体作品,书名亦定为《楚辞》。
《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先秦诗歌的双璧,《诗经》为现实主义源头,《楚辞》为浪漫主义开端。
★文化常识拓展——先生
①老师。②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如“鲁迅先生”。③尊称有身份、有声望的女性,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④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做定语)。⑤方言,医生。⑥旧时称管账的人。⑦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文化常识拓展——中国古代见面礼仪
打拱:双手抱拳于胸前表示敬意。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行礼。
跪拜:跪在地上磕头。
★文化拓展——古时的“姓”与“氏”
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等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不是一个词。
具体说来,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同姓,即子女随母姓。后发展到父系社会,子女则随父姓。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产生了“氏”。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制度几经变革,“姓”与“氏”逐渐合一,遂称“姓氏”。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等。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文化常识拓展——故乡为何称作“桑梓”
桑梓,即桑树和梓树。在汉语中,“桑梓”一词常被人们用来代指“故乡”。在我国众多的树种中,古人为何偏偏选中桑树梓树来代指故乡呢?
在我国古代,桑树、梓树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果实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叶、果、根、皮皆可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可入药,木材轻软耐朽,能制作家具、乐器等。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常被古人用作薪炭。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常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诗经·小雅·小弁(biàn)》中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漂泊在外、客居他乡的人们在见到这两种树木时往往会心生思乡之情,久而久之,“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热风》《坟》等。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文化常识拓展——《山海经》
《山海经》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海经》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综合而言,《山海经》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现代学者研究后认为,《山海经》并非作于一人一时,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不断增益成书。古时的《山海经》还附有图画,可惜,这些图画早已失传了。
李森祥,浙江衢州人,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台阶》等。
★文化拓展——房和屋有什么不同
房,古代宫室中供人居住的房间,位于堂之后,室之两侧。在室之东者为东房,室之西者为西房,又叫右房。东房、西房都有门与堂相通,东房后部还有阶通往后庭。后来,住宅内凡是居室皆可称房。
屋,从尸,从至。尸,与房屋有关,至,表示来到。“屋”即人来到这里居住之意。
因此,房屋一般指上有顶,周围有墙,有门、窗,能防风避雨、御寒保温,供人们在其中生活和储藏物资,并且有固定基础的居住场所。
文化拓展——汉字是谁造的
关于汉字的缘起和产生,历来有各种假说,如“结绳说”“八卦说”等。关于汉字的最初创造者,流传最广的是仓颉。其实,汉字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创造出来的,而应该是造字时期最需要使用文字的人们集体创造的。
上古时期,祭祀和巫术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字”是巫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巫史是后代知识分子的先驱,是当时社会中最需要使用文字的人群之一。因此,文字产生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巫史,巫史集团是文字的最初创造者和使用者。
各个方国、部落基本都有自己的巫史集团,不同的部落之间最初所使用的文字符号不尽相同,因此,在黄帝之前,中国大地上曾有过文字“百花齐放”的时代。
后来,随着各个方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互相之间的交往也越发频繁,各个方国使用的文字符号也逐渐融合统一。在文字的融合统一过程中,对文字的规范统一最具有权威的人,应该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方国部落的巫史。仓颉就是势力最强大的黄帝部落的史官,因此说,仓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人。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疆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驿(yì)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文化拓展——著名的古驿道
秦驰道 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下令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
茶马古道 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陆上丝绸之路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商人、使者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等,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便是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唐蕃古道 从今天的西安出发,经过甘肃,进入青海,最后到达西藏拉萨的古道。唐朝的文成公主就是由此道进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小说家、散文家。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代表作有小说《红豆》《三生石》等。
文化拓展——古人赏花的讲究
观花“色” 古人赏花首先是看花之色。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花之最美色是“国色”,“国色”的代表色是红色。但古人所欣赏的红色并非纯红,而以粉中带红为佳,“粉红”色系中,又以“桃红”为古代女性的最爱。《诗经·桃夭》里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闻花“香” 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花香、桂花香等,都曾被称作“天香”,如唐朝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就是桂花香。
赏花“姿” 花姿有横、斜、曲、直、垂、悬之分,各有特长。花的斜姿曲势更受古人欣赏,而其中以梅姿最为典型。明清以来,人们喜欢斜姿曲势的梅花。据清朝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当年江浙人的赏梅观是:“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品花“韵” 花韵乃花之品质和精神。古人认为,“不清花韵,难入高雅之境”。花韵可以“养心”“怡神”。常见花卉之韵,古人都有说法:梅标清骨,兰挺幽芳,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特级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获颁“航天功勋奖章”。
★拓展——古代重量单位
钧:一钧等于三十斤。
锱(zī)、铢(zhū):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文化拓展——英雄的由来
现代汉语中,“英雄”主要指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其实“英”和“雄”最初并不是指代人的。“英”常用来指花,比如“落英”就是落花的意思。因为开花的时刻是最灿烂美丽的,所以古人常用“英”比喻事物的精华,后来又引申为“才能或智慧出众的人”“才能或智慧出众”,如我们常见到的“英才”“英姿”“英武”“英气”“英明”等。“雄”原指公鸟,在鸟类世界里,雄鸟要通过美丽的外表和有力的搏击来赢得雌鸟的青睐,一般比雌鸟漂亮,因此“雌雄”常用来比喻“胜负、高下”。后来,“雄”引申为“有气魄的,强有力的”,如“雄心”“雄壮”“雄健”等。经过长期演变,人们才将“英”“雄”连用,使之成为一个褒义词。
刘慈欣,山西阳泉人,首位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其小说《三体》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代表作《流浪地球》《三体》等。
文化拓展——月亮的别称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别称,比如:称呼初月为银钩、玉钩;称呼弦月为玉弓、弓月;称呼满月用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等。
传说月亮上有桂树和嫦娥,因此月亮又称桂月、桂轮、桂魄、婵娟、素娥等。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于是月亮又有了“兔”字系列别称:银兔、冰兔、兔月等。
(四)教材中外国文学文化常识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史称“俄国文学之父”。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被称为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五)课外文学文化常识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诗成就最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文化拓展——唐代诗人的别称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佛:王维
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
诗奴:贾岛
诗豪:刘禹锡
诗狂:贺知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合称“李杜”。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他的边塞诗语言奇丽、情调鲜明。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拓展——故乡的别称
乡关、桑梓、梓里、故里、故园、故国等。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师说》《马说》等。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文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写出流传千古的《贾生》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其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代表作品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赵师秀(1170一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清苑斋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