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向命题大联考(河南)
2024 一 2025 学年(下)高一年级 4 月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部分解析
命题说明:在现代文阅读 2 中,6、7 选择打破传题出题思路,考向走向情感,题目告别冗杂但难度不减。古
诗文阅读中,题目创新,难度增加,考查学生综合素养,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20 分
1 C
思路点拨:A、B、D 均为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C 项直接指出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符合“双刃
剑”的辩证性。
2 B
思路点拨:材料二明确提到“63%的 Z 世代青年通过短视频了解传统文化,但仅有 28%能完整复述一项非遗
技艺的起源”,反映文化认同感下降。
3 C
思路点拨:材料三既肯定了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作用,也指出“文化同质化”的担忧,体现辩证态度。
4 参考答案:5 分
机遇:①技术赋能: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如故宫 VR、敦煌 3D 扫描);②形式
创新: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如短视频、游戏),降低文化接触门槛(如直播教学);③全球对话:通过国际平
台推动文化对话,提升本土文化自信(如 TikTok 上的古琴演奏)。
挑战:①认知异化:算法推荐导致文化消费碎片化,削弱深度思考能力;②版权危机:数字版权保护不
足,滋生文化盗用与伪造(如“伪文化”短视频);③代际断裂: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强势渗透,挤压
本土文化生存空间(如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退化)。
5 保护:6分
教育固本:将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体系,通过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实体场景强化体验;
技术存真: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文化基因库,确保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如 3D 扫描记录非遗技艺);
监管护航: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打击文化盗用与低俗化改编。
创新:
代际对话:鼓励数字原住民以“数字解构”方式重构传统文化(如《原神》璃月港设计),但需加强引
导,避免过度娱乐化;
跨界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科技、艺术、时尚的跨界合作(如 AI 与《山海经》的结合);
{#{QQABCQSw5ggYgBaACD5LAwESCEuQkIIgLaoExUCWOAxDQBNAFIA=}#}
国际传播:通过数字平台推动文化“走出去”,但需警惕文化本质的异化(如茶道与“减压疗法”的区
分)
(二)15 分
6、B(解析:从文中“我总爱趁父母不在家,偷偷溜上阁楼,翻找那些神秘的宝藏”可以看出,“我”对未
知充满好奇,体现了“我”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
7、C(解析:从文中“信中,他没有过多的叮嘱和教诲,只是简单地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
得自己的根在哪里。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港湾。’”可以看出,父亲主要表达了对“我”的深深牵挂与期望。)
8、①爷爷写给奶奶的信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②一方面,它引出了木箱中旧信的故事,为后文
介绍其他信件做了铺垫;③另一方面,通过这封信,读者可以感受到爷爷对奶奶的深情承诺,以及那份跨越
时空的爱情力量④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情感色彩。
9、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旧信的珍视和对家族记忆的怀念。②旧信不仅是纸张上的文字,更是家族情感的
载体,它们记录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爱与牵挂,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迁。③当作者再次打开这些信件时,仿佛
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温暖与力量。④这句话在文章中
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了家族记忆和情感传承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加富有深意和感染力。⑤同时,它
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家族、亲情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二、古诗文阅读
10、B
11、应思量在岭外(岭海)一年的官场生涯中,月光本就照耀陪伴,自己的心胸全部像冰雪一样明洁。
12、我站在这洞庭湖上,望着这如玉鉴琼田般的湖水,心中满是悠然。这洞庭的月色与银河共影,表里澄澈,
正如我这颗澄澈的心。回想在岭南为官的日子,虽历经艰辛,但我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纯净,如这孤光自照。
如今,我泛舟在这沧浪之上,尽挹西江之水,细斟北斗之酒,让这天地万物都成为我的宾客。我扣舷独啸,
忘却了今夕是何年,只愿沉醉在这美景与这澄澈的心境之中。
13、D(解析:文中并未提及作者在仕途上力不从心,只是说责任重大,当以家国为己任,尽心竭力)
(二)
三(或具体数字,表示时间长久即可)
胜景(或山川、美景等,符合文意即可)
繁花似锦(或类似描绘春日繁花的形容词短语)
丝竹之音(或鸟鸣、清音等,指代悦耳之音即可)
怅然若失(或孤寂、落寞等,表达内心孤寂即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类似表达友情珍贵的文言文名句)
旧情(或往日情谊、同窗之谊等)
{#{QQABCQSw5ggYgBaACD5LAwESCEuQkIIgLaoExUCWOAxDQBNAFIA=}#}
感怀不已(或感动至深、泪湿衣襟等,形容感动至深即可)
切磋学问(或共探经史、同研诗文等,表达共同追求学问之乐即可)
庭(或庭院、阶除等,指代庭院即可)
三、18 分
15、A
16.A:另辟蹊径(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B:恰到好处(自然而然)。
17.①缺少主语,去掉“在”:
③介词使用不当,“关于”改成“对”或“对于”:
⑤“打碎”与“常规”搭配不当,把“打碎”改为“打破”。
(每点 2 分,写出序号 1 分,改对 1 分)
18.(甲)具有镇静舒缓的特性(意思接近即可给分)
(乙)不仅是一场视觉(或:色彩)盛宴(答出“不仅”之意 1 分,答出“色彩视觉”等词语 1 分)
19.观点一:可以使用。(1 分)理由:“跳跃”赋予色彩一种灵动感,与足球翻滚飞跃的状态吻合。(2 分)微
信公众号朝文道 CwD 观点二:不合逻辑。(1 分)理由:能够“跳跃”的只有足球本身,说“色彩跳跃”不
合情理。(2 分)
(观点 1 分,理由 2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略(60 分,参照河南高考评分标准)
{#{QQABCQSw5ggYgBaACD5LAwESCEuQkIIgLaoExUCWOAxDQBNAFIA=}#}差异。一项针对全国5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63%的Z世代青年通过短视频了解传统文化,但仅有28%
能完整复述一项非遗技艺的起源。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游戏、动漫等数字化载体接触文化,例如《王
河南省高考2025“新考向”全新思路命题联考
者荣耀》中以敦煌壁画为灵感的“飞天”皮肤,上线首日销售额突破2亿元,但鲜有人关注其背后的
高一年级4月期中考试
佛教艺术与壁画修复技术。
数字媒介的即时性与娱乐性,使得传统文化中的“慢功夫”(如书法、茶道)被视为“过时”
语文
的象征。某高校书法社团的招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报名人数下降了70%,而电竞社团的规模
却增长了300%。然而,数字原住民也展现出文化创新的潜力。他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漫、游戏、
国潮设计,如《原神》中的璃月港以敦煌壁画为原型,结合现代建筑美学,引发全球玩家对东方美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贴
学的关注。这种“数字解构”虽具争议,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例如,某大学生团队利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AI技术,将《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与3D打印结合,创作出可穿戴的“神兽铠甲”,在纽约时装
周上引发轰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材料三:文化传承的全球化悖论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输出与输入的失衡加剧了文化焦虑。西方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社交媒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体平台强势渗透,导致部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危机。某国教育机构数据显示,超过70%的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青少年认为“英语比汉语更实用”,甚至出现“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现象。一项针对小学生的汉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书写测试显示,能正确书写“饕餮”“魑魅魍魉”等复杂汉字的比例不足5%。
(一)阅读现代文I(共5小题,20分)
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TikTok、YouTube等平台成为非遗技艺的
材料一:数字浪潮下的文化新形态
“国际舞台”,中国古琴演奏、日本茶道、印度瑜伽等文化符号跨越国界,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对话。
在5G、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文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以故宫博物院
例如,一位中国古琴演奏家在TikTok上发布《广陵散》演奏视频,获得超过2000万次播放,评论区
为例,其通过VR技术复原《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场景,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宋代青绿山水的壮
出现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国语言的赞美。然而,这种“数字文化混血”也引发了争议。
美,更通过交互式设计,允许用户“穿越”至北宋画院,与虚拟画师对话,了解画作背后的历史故
部分学者认为,过度依赖数字平台可能导致文化本质的异化,例如,某些国家将日本茶道包装为
事与技法传承。敦煌研究院则利用3D扫描与全息投影技术,将洞窟壁画“搬”进城市展厅,观众可
“减压疗法”,忽视其背后的禅宗哲学。
通过手势操作,自由旋转、放大壁画细节,甚至“剥离”表层颜料,观察千年前的原始画稿。
短视频平台上,非遗传承人以“手作直播”形式传授剪纸、皮影戏等技艺,单场观看量破百万。
1、根据材料,以下哪项最能体现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双刃剑”效应?(3分)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文化消费的深层危机。算法推荐机制下,用户被困于“信息茧房”,难
A.故宫博物院利用VR技术复原《千里江山图》
以接触多元文化:表情包、短视频等碎片化内容取代深度阅读,导致文化认知的浅层化。更严峻的
B.短视频平台上的“手作直播”普及非遗技艺
是,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滞后,大量传统文化资源被非法复制、篡玫,甚至被包装成“伪文化”牟利。
C.算法推荐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文化认知浅层化
例如,某些短视频博主将传统戏曲片段剪辑为“鬼畜视频”,以低俗化改编吸引流量,严重损害了
D.《原神》游戏中的璃月港设计引发全球玩家关注
文化原真性。
2、材料二中“数字原住民的文化疏离”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3分)
材料二:代际断裂:数字原住民的文化疏离
A.传统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
“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方式与前代存在显著
B.青少年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下降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