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7:12:00

文档简介

方城一高 2025 年春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模拟演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
1.D 2.C 3.B
【1 题详解】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结合原文“‘春
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
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
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
“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2 题详解】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
影响的原因”错。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
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
“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选项“不能建立……原因,是……”绝对化。
【3 题详解】A.“三子者出,曾哲后”,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合对“以下犯上”的批判。
C.“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
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
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
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 (4 分)
5.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
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
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和话语模式。
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6 分)
(二)【答案】
6.D 7.D
6. D.“突出了老爹平时对老刘的严厉管教,也表现了老刘的知错就改,悔过自新”错误,老刘梦见
老爹要用铡刀将自己处死,更多地是体现出老刘内心深处对自己过往错误行为的愧疚、恐惧以及深深
的自责,重点在于凸显他内心的煎熬和自我反省,而非突出老爹平时的严厉管教。 故选 D。
7. D.“进行对比”分析有误,小说并没有将二人进行对比,而是通过老爹的形象、教导以及老刘的
经历等,来展现老刘在人生道路上的迷失以及内心的挣扎、反省等,重点在于刻画老刘的人物心理变
化和成长历程。
8.(1)人生如戏,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如同戏剧中的转折点。如老刘在关键时
刻迷失了自我,内心饱受痛苦和煎熬,警醒人们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每个人都是自己戏剧的
主角,在短暂的一生中要演绎好自己的故事。文中“老爹”正直、热忱而内心安宁的一生,引发人们
对于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
9.(1)借梦境揭示人物心理。小说通过老刘在梦中的语言、行动、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他复杂的心
理状态,并且借梦境披露老刘心灵深处的难以启齿的隐私,让读者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贪赃枉法后
的焦头烂额与备受煎熬。 (2)以梦境勾连起故事情节,展示老刘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使小说结
构完整严密。 (3)用梦境点化小说的主题。小说借梦境揭示了贪赃枉法必定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主题,
警醒人们要洁身自好,廉洁自律,干净清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0.答案 CDG
解析 “轻”是“捐”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捐”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
开,应在“势”后面断开,即 C 处断开;“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 D 处断开;
“遗”的宾语为“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 G 处断开。
11.D A.没有/轻。B.正确。C.称道/取道。D.“意思相同”错误。放弃/背叛。
12.B “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错误。由原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
知者 ”可知,项羽认为富贵后应衣锦还乡,这只能说明项羽沽名钓誉,并不能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
且根据原文“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自矜功伐……霸王之业”可知,项羽争夺天
下,并且自称为“霸王”,可见项羽也有雄心壮志。
13.答案 (1)但是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草野中起兵,三年的时间,
就率领五国诸侯灭掉了秦。
(2)如果舍弃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
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 (1) “尺寸”,形容数量少;“陇亩”,田野,草野;“将”,率领。
(2)知识点:以为把它当作,行李:出使的人。乏困: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14.答案 ①“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 ②“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③“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解析 由原文“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可知,德行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所以,①处应填“德非羽之
所得言者矣”。由原文“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可知,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
帝而自立为王。所以,②处应填“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由原文“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可知,项羽认为自己追求的是霸王的事业,想依靠武力征讨来统一天下。所以,③处应填“欲
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称王天下的人,他们的依托有三种:有依靠德行得到天下的,有依靠武力吞并天下的,有依靠智
慧获取天下的。依靠德行得到天下的,夏、商、周三代就是这样;依靠武力吞并天下的,秦人就是这样;
依靠智慧获取天下的,刘汉就是这样。大概依靠武力得到天下的不如依靠智慧得到天下的美好,依靠智
慧得到天下的不如依靠德行得到天下的完美。
德行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他在智慧和武力两方面的依托也都没有。然而后人的议论竟说:“项羽的
不幸是(因为)遇到了汉王这个敌人,才失掉了天下。”唉!即使没有汉高祖,项羽也必然要失掉天下的。
汉王在智慧方面大概是不够的,但是他能了解真正的智慧的所在之处,这就是(他)称王天下的原因;项
羽在武力上曾经强盛一时,因为他不了解真正的力量的所在之处,这是他败亡的原因。
观察他所依赖的资本,大概有像力量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武力,(不过是)对内依靠自身的勇敢,大喝
发怒,足以威慑匹夫;对外依靠部众的强劲,搏打决战,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河山的险要之地,
占据有利的地形,低下头向东看,治理天下,保持王业稳固,留给后世强盛,所谓真正的力量,他本来或
许就不懂。因此(他)轻率地舍弃关中天然的险要地方的力量,焚烧屠戮以显示其凶暴,最后把关中留给
了秦的几个降将,反而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并且把返回故乡看作莫大的荣耀。他竟说:“富贵荣华了,
如果不回故乡,就像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晚上走路一样,谁能知道呢 ”这种特别短浅的气量,怎么值得有
志于天下的人去称道呢 后来列举项羽罪过的人都说:“(他)夺取了汉王的关中,背信弃义于天下,这就
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如项羽无意于称王,只是夺取汉王的关中,那么可以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
小小的信义。如果他有意于称王而夺取关中,那正是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只是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
懂得保全它,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啊。
材料二:
太史公说:但是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草野中起兵,三年的时间,就
率领五国诸侯灭掉了秦,分裂天下,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
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
怨恨王侯们叛离了自己,这就是灾祸啊。居功自傲,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追求的是霸
王的事业,想依靠武力征讨来统一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也
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他)竟然说“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B【解析】 B. “透露出他向往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通过对闲适的野凫、开花的老树、
整齐的蒲茸、平整的沙石等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在家闲居时恬静自得的情趣。再由“情虽不厌住不
得”知,诗人最后从哪里来还是要回哪里去。故选 B。
16.意趣新颖:①意象选取的意象特点新颖,不落俗套,采用乡村常见的“野凫”“老树”等意象,
却能以“有闲意”“着花无丑枝”写出新意;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出的情感新颖,“野凫眠岸”,野
鸭岸边休憩,“老树着花”,老树枝头花繁叶茂,既写出了诗人此时恬淡闲适的心境,又流露出了内
心老当益壮之志。
【解析】首先注意答题要求“如何体现‘意新’”,“意新”即“意趣新颖”,作答时可以从内容和
情感两个角度进行作答。 从内容上,本联选取的意象特点新颖。本联选用的意象为“野凫”“老树”,
本为平常的事物,但诗人却引出常人不能道的特点。环境优雅,野鸭戏水后酣眠于溪岸之上,用“有
闲意”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诗人却说“老树”“无丑
枝”,是诗人的新意。 从情感上,本联表达的情感与众不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凫”以
人“闲意”的情态,实则表现人的“闲意”:渴望像鸭子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老树着花无丑
枝”句十分俏皮,就如彼时人老心依然年轻的诗人,犹自焕发着老当益壮的青春气息。本联描绘了一
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一个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
17.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里澄江似练 (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
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答案:“聊缩力”指的是在聊天时让对方丧失聊天欲望甚至产生反感的能力。(单句 3 分,意思对
即可)
19.答案:A 敷衍了事/心不在焉 B 难以为继/戛然而止(每空 1 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答案:“唐”改为“搪”,“形”改为“型”,“班”改为“斑”。(每改对一处 1 分,改对任意两
处即可)
21.答案:甲:你会怎么回复(回应)呢 乙:还会转移话题(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①主动建设性回应: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主动破坏性回应:这点进步算什么 以后考试还
多呢。②效果:主动建设性回应能让对方继续分享对数学进步的喜悦,并加深与对方的关系。主动破坏
性回应打消同学主动分享的积极性,破坏和对方的关系。(回应内容 2 分,具体效果 2 分。若有其他答
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B【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指团体中的某个个体。与 A、C 两项都特指说话对象。D 项中
的“你”属于泛指任何一个人。B 项“你”跟“我”或他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共同活动,是
团体中的某个个体,和例句相同。
四、写作(60 分)
24.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看开的智慧。 2.对待个人得失要看开,面对国家利益则要担起。
3.担得起,也要看得开。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围绕“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一核心展开。《庖
丁解牛》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烛之
武的做法体现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看开,担起,虽是两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无论是道家的“看开”,还是如
烛之武般的“担起”,都是生存于世的姿态,体现人生的智慧。 “新时代青年”是写作身份,在行
文时要有身份体现,能联系时代、联系现实体现自我的思考和感悟。切忌把此题当作“担起”“看开”
的话题作文。 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一或者结合二者来写,表明态度的同时,分析选择这种生存于
世的姿态的原因或意义。要论述何时需要“看开”,何时应当“担起”:“看开”可以是面对无法逆
转的困境,或者面对个人利益失去时的豁达;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当代青年更应有如烛
之武般的“担起”,这样的生存于世姿态更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心胸、格局与情怀。二者并不矛盾,恰
恰体现人生的智慧,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生存姿态。
【例文】:
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抉择与挑战,“看开”与“担起”成为两种鲜明的生存
姿态。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倡导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回避矛盾以保自身,此为道家的“看开”;
而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拯救郑国,尽显“担起”的大义。于新时代青年而言,
我们应将二者辩证统一,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
“看开”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智慧,是对世间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坦然接受。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与
不可控因素,若一味地执着于眼前的困境与得失,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就像庄子所主张
的,依循自然之道,不强行与现实的矛盾对抗,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苏轼
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但他却能“看开”命运的起伏,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
在黄州,他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困境中寻得内心的自在;在岭南,一句“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尽显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这种“看开”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一种在困境中自我调适、积蓄力量的智慧。
然而,仅仅“看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有“担起”的勇气与担当。“担起”是对责任的勇敢承
担,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担起”为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放下个人恩怨,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劝退
秦军的重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担起”了重大责任。他不顾高龄,奔波于田间地头,
只为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
在疫情期间挺身而出,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看开”与“担起”缺一不可。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此时,我们需要“看开”暂时的失败与不如意,保持
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打倒。同时,我们更要以天下为己任,“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看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担起”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以“看开”之心,行“担
起”之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享受沿途的风景,又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的辉煌篇章。
4方城一高2025年春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模拟演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
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
态度,而以曲折迁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
“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
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
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
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
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
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哪》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
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
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
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
的结构,将严于斧钱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袭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
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
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
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
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偶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
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
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