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1.D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结合
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
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
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
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2.C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
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
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
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
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是…”绝对化。
3.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合对“以
下犯上”的批判。
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
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
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表达严密。(每点2分)
5.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
蓄。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③“春
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和话语模式。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
式也有贡献。(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6.B
7.D
8.①借助其他人物衬托,如文中“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了”,通过齐竞的观察和感受侧面表现了汪可逾年轻美丽的形象:
②借助物象衬托,如文中“宋代古琴”从侧面衬托出汪可逾出身世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知
识青年的形象;③借助环境衬托,如文中“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
断的炮声”“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
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紧张的战争环境衬托了汪可逾面对炮火镇定自若、勇敢无畏
的形象。(每点2分,答出两点满分)
9.①人物形象:汪可逾纯洁美丽、高雅多才,齐竞学识渊博、为人儒雅,人物形象美
好而浪漫。②情节设置:吟诵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
气息。③主旨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富于浪漫气息。④物象选择上: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古诗和古
琴等,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
10.BDG
11.B
(A.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建都/驻军。句意:可以在此建都来称霸天
下。/晋军驻扎在函陵。B.“用法不同”错误。都是意动用法,认为…苦/把…当做边邑。
句意:士兵们苦于长期行军作战。/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C.正确。责备,列举罪状/
屡次,多次。句意: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范增多次用眼光示意项羽。D.正确。句意:
这是他灭亡的原因。/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
12.B(“何去非据此认为项羽无意称王”错误。此项为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第二
段表述,何去非认为“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这是项羽见识短浅的表现,
并没有认为他无意称王。)
1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
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袭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
明态度,而以曲折迁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
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
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袭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
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袭贬。实录和我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
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剂寄托若作者的袭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
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
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
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邪》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
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问像两国国
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
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袭宇,也不着一贬字而袭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
结构,将严于斧战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袭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
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
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病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
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
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祸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火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
体现了中国人的思雏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
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痘变,发展至今,
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
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城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
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
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闸释,将古典赋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