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试卷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综合试卷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17: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综合试卷
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选择题
1.“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3.单县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正在准备一部校园话剧,下表内容是话剧的剧本大纲。据此判断,该话剧的主角是( )
第一幕 至尊红颜
第二幕 大明宫词
第三幕 一代女皇
第四幕 无字碑歌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4.我国自古强调“农为邦本,本国邦宁”。下图是唐朝发明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生产工具,它们是( )
A.铁农具、牛耕 B.耧车、水排 C.筒车、曲辕犁 D.浑天仪、秧马
5.唐朝时期,越窑工艺极为精湛。越窑瓷器受到推崇与唐代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越窑瓷器主要是( )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6.它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其建筑布局被诗人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座城市是( )
A.隋东都洛阳 B.唐长安城 C.北宋开封 D.元大都
7.“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请问这场动乱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8.下表内容表明,五代十国实质上是( )
朝代 开国君主
后梁 朱温(前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前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璃(前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前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前天雄节度使)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
9.“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在2024年取得重大进展,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等最新考古成果显示出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下图所示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了唐代( )
大食金币 波斯金币 东罗马金币
A.货币样式多样 B.外商财力雄厚 C.币制管理混乱 D.中外贸易繁荣
10.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11.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12.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
A.开启了古代思想理性化
B.肯定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
C.可为反佛思想提供依据
D.深受道家唯心思想的影响
13.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下图),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14.为了写一篇论文,某同学阅读了《辽史》《陈桥驿兵变》和《西夏史》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钱币博物馆有下列展品,观察下列图中的货币样式。它们可以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辽宋时期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辽宋时期农业发展非常迅速
C.辽宋时期对外交通非常发达 D.辽宋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借鉴
16.下表内容是小历同学在“听歌曲,学历史”主题学习活动中展示的一首歌词。歌词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在绍兴十年沙场 点兵 旌旗上的岳字宛如魅影… 用金兵的血祭旗 一颗精忠的报国心 世间纷争唯我独行
A.诸葛亮 B.寇准 C.岳飞 D.文天祥
17.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线划定分界线,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
A.辽与北宋 B.辽与南宋 C.西夏与北宋 D.金与南宋
18.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下列属于“一代天骄”完成的主要业绩是( )
A.统一蒙古,建立政权 B.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C.抗击倭寇,反抗侵略 D.平定叛乱,巩固边疆
19.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并依照儒生刘秉忠的建议定国号为元,他的这一做法( )
A.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 B.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进步
C.提高了汉人的政治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0.有同学在搜集史料中发现,元朝统一后,许多南方士人前往北方旅行考察,从河川到山岳,从城邑到宫阙,他们走访孔子故里曲阜、汉唐故都长安、洛阳、北宋故都开封等地。这段史料可以用于佐证( )
A.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 B.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
C.国内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D.南方士人社会地位提高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
材料四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张国刚《唐朝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唐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 据材料,概括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
(3)据材料三,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指出“诗仙”是谁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请你分别举一例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大进”和“大出”的具体实例。
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以后历代王朝为巩固统治不断完善。
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称雄的地理基础。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省制的开始,影响历经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直到今天。
——摘编自李俊刚、韩冰《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该制度开创于哪个朝代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例宋太祖“制其钱谷”采取的具体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划分疆域的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行省制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据题干“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和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先后降服契丹、吐谷浑,分裂突厥,把国界推到青海湖、新疆等地,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修建贯通南北大运河,南方又降服了安南,占婆,国力达到极盛。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激发了社会矛盾,隋朝由盛转衰,引发隋末民变 ,二世而亡。因此这个朝代是隋朝,B项正确;汉朝、唐朝都并非二世而亡,排除AC项;宋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疆域并未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南北的统治,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被称为永济渠,C项正确;邗沟、通济渠、江南河都不经过涿郡,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依据关键信息“一代女皇”’“无字碑”,可知人物是武则天。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综上该话剧的主角是武则天,D项正确;隋文帝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但与“一代女皇”无关,排除A项;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但与“一代女皇”无关,排除B项;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但与“一代女皇”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C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为筒车,亦称“水转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右图是唐朝时期发明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所以它们是筒车、曲辕犁,C项正确;铁农具、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开始推广,不属于唐朝发明并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生产工具,排除A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耧车是西汉时期的,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与农业生产工具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B项正确;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排除A项;越窑生产青瓷且青花瓷技术成熟于元朝,排除C项;越窑生产青瓷,非唐三彩,排除D项。 故选B。
6.B
根据题干“中世纪最伟大的都城,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座城市是唐长安城。唐朝的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B项正确;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隋炀帝营造东都洛阳,但洛阳没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描述,排除A项;北宋时的开封、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但北宋开封、元大都都没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描述,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唐朝由盛转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集权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均与本题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根据题干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开国君主的前身份均为节度使可以看出,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B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故其不属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同时也不属于皇族内部的权力争斗及豪强地主势力,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根据材料“大食货币、波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信息可知,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食、波斯、东罗马等国的金币,说明唐朝时,中外交流非常频繁,经常有贸易往来,体现唐代中外贸易繁荣,D项正确;图片中外国的金币都呈现为圆形,样式相对统一,而不是样式多样,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唐代对外贸易繁荣,说明不了外商财力雄厚,排除B项;唐代墓葬出土外国钱币体现出中外贸易频繁,体现不出币制管理混乱,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根据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所以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鉴真东渡,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为开通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A项;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根据材料“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分析可知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体现了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B项正确;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没有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比较,无法得出吸收了外来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明,没有出现对其他国家之间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唐本草》分别属于科技层面,与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根据材料“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可知,佛教宣扬有超自然的神灵、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等观念。而柳宗元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意志,这与佛教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观点相悖。所以他的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作为反佛思想的依据,C项正确;这一思想有利于古代思想理性化,但“开启”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材料与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没有关系,排除B项;柳宗元强调宇宙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万物运动是自然的结果,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与道家的唯心思想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材料所述的壁画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排除A项;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排除B项;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学者的发掘,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史》是关于辽国的历史;《陈桥驿兵变》是关于北宋的历史;《西夏史》是关于西夏的历史。这三个政权在历史上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A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未涉及民族政权的繁荣,排除C项;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根据题干“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可知,他们都是圆形方孔的铜钱,少数民族契丹钱币和西夏钱币吸收了中原王朝钱币的设计样式,体现了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D项正确;货币样式并不能直接反映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钱币主要用于商业交换,与农业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货币样式学习中原王朝,并没有涉及对外交通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根据歌词“岳字”、“用金兵的血祭旗”、“一颗精忠的报国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怀着”精忠报国“之心,统率“岳家军”北伐,所以歌词反映的历史人物是岳飞,C项正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丞相,与”金兵“不属于一个时期,排除A项;寇准是宋真宗时期丞相,力劝宋真宗亲征来到澶州城下,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与”金军“无关,排除B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将,失败被俘后从容就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由此可知,淮水至大散关是南宋与金的分界线,辽与北宋、辽与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或议和内容中,均没有划定双方的分界线,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A
根据题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表达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军事才能的肯定,但同时也隐含了对其文化成就的相对忽视。成吉思汗,即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帝国的奠基者,他通过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A项正确;建立元朝,统一全国。这一业绩并非成吉思汗所完成,而是其后继者忽必烈所实现的,排除B项;抗击倭寇,反抗侵略。这主要与中国明朝时期的抗倭斗争相关,与成吉思汗无关,排除C项;平定叛乱,巩固边疆虽然与统治者的军事活动有关,但并未特指成吉思汗的业绩,且不是其最显著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材料表明忽必烈推崇儒家思想,效仿汉人治国方略,这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忽必烈效仿汉人制度,并不能看出是否推动中原文化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忽必烈效仿汉人制度,无法得出提高汉人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中南方士人前往北方考察的广泛活动,正是元朝统一后南北联系加强的生动体现。通过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和实地考察,南北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得以加深,所以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统一加强南北联系,B项正确;史料中并未提及南方缺少历史文化资源,反而描述了南方士人前往北方考察的广泛活动。此外,从历史常识来看,南方地区同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排除A项;“国内民族矛盾完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史料中并未提及民族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南方士人前往北方的游历活动,没有涉及社会地位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1.(1)制度:科举制;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2)皇帝:唐玄宗。
社会状况: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手工业发达。
(3)表现:诗作数量多;诗歌内容丰富;作者范围广。
诗仙:李白。
(4)大进:玄奘西行;
大出:鉴真东渡。
(1)制度: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能让平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的制度是科举制。因为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这一举措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选拔人才有了客观的标准,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平等的晋升机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皇帝: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元” 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所以描述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景象。
社会状况:根据材料“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当时的城市和乡村人口众多,反映出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安定,有条件生育和抚养更多的人口。根据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粮食产量很高,米粮色泽上好,无论是官府还是私人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发达,经济繁荣,物资充足。根据材料“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全国的道路上没有盗贼横行,人们出行不需要选择吉日,侧面反映出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稳定。根据材料“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知,各地的丝绸等手工业品运输繁忙,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表明手工业发达,社会生产秩序正常。
(3)表现:根据材料“《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 48000 多首”可知,唐朝诗歌的数量众多;根据材料“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可知,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材料“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可知,诗歌创作群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以及不同国籍的人,这充分展现了唐朝诗歌繁荣的景象。
诗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众多诗人中,李白以其豪放飘逸、意境奇妙的诗歌风格著称,被后人誉为 “诗仙”
(4)大进:根据材料“'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和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就是很好的例证。玄奘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前往天竺,在那里学习佛教经典,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并将其翻译传播,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内涵,同时也吸收了天竺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果,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和包容。
大出:根据材料“'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就是典型代表。鉴真六次东渡,历经磨难,最终到达日本。他带去了唐朝的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医学知识、书法绘画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帮助日本修建唐招提寺,传播戒律,对日本的宗教、建筑、艺术、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唐朝文化在日本得以传播和发展,彰显了唐朝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魅力。
22.(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朝代:隋朝
作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流程;分割相权,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原因:藩镇割据。
具体措施: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特点:打破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影响深远。
意义: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隋朝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尚书省负责行政实施,中书省负责审核政令,说明三省六部制可以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体现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2)原因:据材料二的“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地方上实力太强,君弱臣强。
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制其钱谷”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特点:根据材料“元朝行省的置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称雄的地理基础。”可知,元代行省制划分疆域打破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消除了地方称雄的地理基础。
影响:根据材料三“消除了地方称雄的地理基础。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省制的开始,影响历经明朝、清朝以及近代,直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为明清所沿用,对今天的行政区划也产生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