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17: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份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话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现场表演,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给观众。
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戏剧表演已经具备了话剧的一些基本元素,如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展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话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在欧洲,从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到现代派的先锋话剧,话剧的形式和内容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现实。
在中国,话剧是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20世纪初,话剧传入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艺术。中国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借鉴了西方话剧的表现手法,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在主题表达上,紧密围绕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作品。例如,曹禺的《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话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现场性和直观性。观众在剧场里与演员同处一个空间,能够直接感受到演员表演的情感张力和舞台氛围的渲染,这种现场的互动和共鸣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同时,话剧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灯光音效等元素,营造出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世界,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摘编自唐颖《浅谈话剧艺术的发展与魅力》)
材料二: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扣人心弦的剧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
从思想主题来看,《雷雨》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本质。剧中的周朴园是封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自私、虚伪、专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维护家族的体面,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和生命。他对侍萍的始乱终弃,对工人的残酷剥削,都展现了封建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人性在封建礼教和社会压迫下的扭曲与挣扎。繁漪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内心的情感被扭曲,她与周萍的不伦之恋,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人性被压抑后的爆发。
在人物塑造方面,《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曹禺先生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赋予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周朴园可以随意开除闹事的工人,是说一不二的董事长,他保持家中的原有布置和个人喜好来怀念几十年前被她抛弃的侍萍,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他的威严与伪善。繁漪不堪忍受家中的压抑,她爱上了周萍,渴望周萍能救她于水火,繁漪的热情与叛逆,让这段不伦之恋最终走向毁灭。周萍屈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反抗,他希望能与四凤逃走,可见内心充满了懦弱与矛盾。而单纯与善良的四凤,不幸堕入这个充满罪恶与扭曲的家庭之中,受尽伤害与折磨。人物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父子、母子、夫妻、恋人等,交织成了一张紧密的网,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雷雨》的剧情结构紧凑而巧妙。全剧以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将各种人物关系和事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整个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例如,周朴园与侍萍的意外重逢,揭开了多年前的往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此外,《雷雨》的语言极具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身份和性格不同,语言也截然不同。周朴园是周公馆的大家长,又是有头有脸的董事长,他的语言更庄重和威严;而鲁贵作为鲁公馆的下人,说话做事,处处小心,他的语言则充满了市井气息。同时,语言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蕴含着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让观众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摘编自刘飞《评话剧<雷雨>的艺术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借助现场表演,让观众直接感受演员的情感张力和舞台氛围的渲染。
B.话剧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演变,如欧洲话剧,就经历了从莎士比亚剧作到现代派先锋话剧的变革。
C.以《雷雨》为代表的中国话剧经过多年努力,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话剧终于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话剧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为后面一系列矛盾冲突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剧情结构的紧凑和巧妙,也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剧具有现场性和直观性,互动和共鸣容易让观众沉浸其中,近距离感受剧情和人物的命运,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
B.《雷雨》深刻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本质,周朴园的种种行为展现了封建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C.曹禺通过细腻描写赋予《雷雨》中人物独特性格和命运,人物之间复杂关系推动剧情发展,如周萍与繁漪、四凤的情感纠葛。
D.《雷雨》中繁漪的生活环境压抑,但她充满热情,有叛逆精神,相比于懦弱与矛盾的周萍,繁漪给观众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关于《雷雨》“人物塑造”观点的一项是( )
A.周朴园的形象在其对家人和工人的不同态度中,不断走向清晰和鲜明。
B.繁漪寄希望于周萍,可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开始选择妥协与顺从。
C.周萍的懦弱,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威严,另一方面,他要为四凤着想。
D.鲁贵的市井语言与四凤的单纯善良形成对比,凸显了底层人民的愚昧。
4.材料二在分析《雷雨》的语言特色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雷雨》如何体现中国话剧的本土化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8.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9.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宣公会晋侯、卫侯同盟于断道①。二年春,齐伐鲁北鄙,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城破,齐师遂南侵。鲁遣使如晋乞师。夏四月丙戌,卫师及齐师战于新筑②,卫师败绩,亦如晋乞师。晋侯遣师八百乘,命郤克将中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③。
前夜,韩厥梦其父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逐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④,骖挂于木而止。前日,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辱两君。”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会齐师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克将戮之。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断道:晋国地名。②新筑:古邑名。③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④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下臣不幸A属B当戎C行D无所逃E隐F且惧G奔辟H而辱两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古人使用干支记日序,“干支”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文中“丙戌”指后者。
C.御,属使动用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欲辟土地,朝秦楚”中的“朝”用法相同。
D.为,表示被动,与《庖丁解牛》中“视为止,行为迟”中的“为”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卫两国与晋国结盟,遭到齐国侵伐,两国军队都被齐军击败,先后派遣使者到晋国求援,晋国派遣郤克和韩厥率军前去救援。
B.齐晋两军交战不久,解张便中箭受伤,但他折断箭杆照常驾车,以致左边的车轮被血染得殷红,并且在主帅受伤后他又边驾车边击鼓
C.齐侯坚守春秋义礼,不让邴夏射“君子”御者韩厥,韩厥心下十分感念,在追击齐侯成功时也对齐侯修君臣之礼,没有丝毫怠慢。
D.逢丑父与齐侯换了位置,并机智地让他去取水,使齐侯得以逃脱,这种替代国君受难的忠义精神让人感佩,也最终让他免于被杀。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14.晋军能够战胜齐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山村午景,随着镜头由近及远拉开,一派日暖花繁的景象,如画般徐徐展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诗人直书所见,随意书写,不假思索,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注重全诗气势连贯,进退有法,张弛有度。
C.诗人眼中的山村自由和谐、宁静安谧,让人可以想见村民田园生活的闲适恬淡、悠然自得,令人顿生向往之情。
D.诗人向人谈起自己远足归来的感受,觉得此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
16.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说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他自己的这首《即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请结合本诗做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间接称赞了公西华但又言其过分谦虚的句子是“ , ?”
(2)《荀子 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 。”
(3)小刚画了一幅以“草”为主要对象的图画,并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同桌建议他可以直接用古诗词中“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先浓后淡,时隐时现,最终在暮色苍茫时,宛如一抹天边的流云,飘然离去,消失不见。很多时候回到老家,尤其是在冬日的傍晚,站在故土山梁上,我都傻傻分不清楚,哪是薄雾, ① 。它们都是那样的缥缈而虚无、梦幻且短暂,却又给冬日的乡村平添几许诗意、几多浪漫。不然,这雾茫茫、冷飕飕的冬日黄昏,岂不显得太过孤寂、清冷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A]应该是从小在乡间长大的缘故,[B]我和炊烟有着天然的热爱,[C]每当看见它们从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徐徐升起,[D]飘荡开来,[E]弥漫在整个村庄,[F]我的心里总会一种归属感。我感觉,炊烟里承载着( 甲 )的希望,传递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予的慰藉与温暖。因此,看到炊烟,我便仿佛看到了自己( 乙 )的家园。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在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我曾见识过绵绵春雨中的炊烟。在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我所见到的炊烟,又是“一条门巷成村落,几处炊烟锁翠微”的另外一番情景。在重庆酉阳的龚滩古镇乘船畅游乌江画廊时,其更多了些“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的( 丙 ):在贵州贵阳的青岩古镇, ② ,则是“高下人家密不分,炊烟处处映朝曛”的热闹景观 当然, ③ ,可能还是家家饭菜煮熟时争先恐后升腾飘散的炊烟,那“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的浓浓烟火气,真叫人垂涎欲滴。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
20.下列对文中相关标点符号及其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段的四个顿号皆表示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
B.文中的双引号皆表示引用,引用诗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
C.文中第三段加点的三个句号可改为分号,句子的原意没有发生变化。
D.文中第三段的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可见“我”见过多种炊烟。
21.请赏析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23.请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信息。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70个字。
随着时代发展,铁路供电系统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也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广泛应用的高科技设备,不仅极大地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更以高效、精准著称,成为秋季鉴定工作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但奋战在一线的铁路职工们深知,技术的进步只是工具上的革新,真正保障铁路供电安全、提升作业质量的,是那份永不改变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六、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群机器人整齐划一地扭起秧歌,它们灵活的动作、精准的节奏把控,与喜庆的传统秧歌音乐完美融合,既有科技的酷炫感,又不失传统秧歌的民俗韵味,引得观众掌声雷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传统文化传承”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两种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来展示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例如,文中提到周朴园的语言庄重威严,而鲁贵的语言则充满市井气息。这种举例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人物语言的差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②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突出语言与人物身份、性格的紧密联系。例如,周朴园与鲁贵的语言对比,展示了社会地位和性格对语言的影响。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人物语言的独特性,还加深了读者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效果:这两种论证方法使得分析更加具体、生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雷雨》中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通过举例和对比,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语言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从而加深对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 5.①主题本土化:《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②人物塑造本土化:剧中人物如周朴园、繁漪、周萍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特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和人性挣扎。
③语言本土化:人物语言个性化,符合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特点,如周朴园的庄重语言和鲁贵的市井语言,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
④文化融合:《雷雨》在借鉴西方话剧表现手法的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6.A 7.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8.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了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9.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0.ADF 11.C 12.C 13.(1)人不把用自己的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当作难事,我杀掉他是不吉利的。赦免他,用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 14.①晋军仗义相救鲁卫,师出有名,且同仇敌忾,英勇作战。②齐军发动侵略战争,不合道义,且骄傲轻敌。
15.B 16.(1)遣词造句精巧工致。①颔联貌似平常,实则“纵”与“横”,“高”与“下”,“一”与“数”对仗工稳恰切,且经纬交错,画面谐和匀称、清晰可辨,诗人炼字炼句功夫了得。②颈联“荒寻犬吠昏”一句更是“以少许胜多许”,寥寥五字就将“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这一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诗人的语言表现能力真不一般。
(2)构思选材独具匠心。前六句所描绘的意境与《桃花源记》中的相关语句颇为一致,简直是一幅形象的桃源图。尾联又以“武陵源”(世外桃源)结之。可见,诗人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有成竹在胸,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这种千锤百炼而以平淡出之的手法,正是诗家化境。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7.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甲:生生不息
乙:魂牵梦萦
丙:悠然自得 19.B.修改为:我对炊烟有着天然的热爱。
F.修改为:我的心里总会产生一种归属感 20.D 21.
①运用比喻,把炊烟比作天边的流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炊烟在暮色笼罩下,轻柔、淡薄、缓缓飘动的形态,给人美的享受。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多用四字短语,既舒缓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2.①哪是炊烟
②我所目睹的炊烟
③最打动人心的
23.示例一:虽然高科技设备极大地方便了铁路供电系统的维护和检修,但铁路职工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永远不可替代。
示例二:虽然高科技设备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铁路供电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但铁路职工的严谨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永远不可替代。
24.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