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四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来展示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
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培养人温顺、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
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 当然可以。窦娥善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人心之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一新。
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
材料二:
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以带给审美主体痛感与压迫感,抑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悲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
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
(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易与观众互动,唤起观众的情绪。
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道德教化、君子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
C.相对人物形象,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剧美渗透到每一幕中,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响,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
B.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悲剧的美有着不同的认识。
C.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剧,给悲剧戴上了一道光环。
D.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中不具备“悲剧美”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雷雨》中的繁漪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新女性,最终被封建家庭所蚕食,变得乖戾、偏执、绝望。
B.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信仰,不惧以死明志。
C.《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美丽动人、淳朴天然,但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变得疯癫后失足落水溺毙。
D.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相国府婢女红娘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勇敢机智地帮助莺莺和张生,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观点的。(4分)
5.结合材料一和《雷雨》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周冲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
张爱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
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8.本文中大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臣闻谋泄者A事无功B计不决者C名不成D今君留E太子者F以市G下东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语意不一致。
B. 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 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的含义不同。
D. 甲文“唯君图之”的“唯”是“请,希望”的意思与成语“唯利是图”的“唯”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应去劝说秦国。
B. 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名。
C. 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 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自《齐桓晋文之事》)
14. 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 “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 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 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来展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的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在《鸿门宴》中,樊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承载着深厚的思念,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 甲 ),语文生活发生了 A 的变化。
①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语文在创新中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海洋不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波光粼粼,等待着每一位求知者的探索。曾经,夜读是油灯下的坚守,如今,夜读成了屏幕前的徜徉——信息时代让知识的获取不再受限于昼夜交替。在社交媒体上,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同古代文人的酬唱,只是这一次,诗意的羽毛飘得更远,触及更多的心灵。以“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小组,如“古诗文小组”“原创文学小组”等。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与其他成员交流写作经验,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由此可见,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 乙 )。
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丝隐忧。在这片由光纤和代码编织的广袤天地,人们习惯于浏览碎片化的信息,在阅读名著、文言文等经典作品时,往往 B ,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等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往往词汇匮乏、语句单调。②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以更加深遂的目光,穿透信息时代的迷雾,握紧语文学习的灵魂。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题。
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如出一辙。审美标准的单一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比如一些并无多少审美价值的“网红”品牌不过是跟风模仿之作,部分年轻人仅仅因为看到别人“喜欢”,就跟着追捧起来。
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 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21.下列句子中的“不过”和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
B.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D.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请简述文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邵东四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B (A.“完全贴近现实”错,材料一第一段写“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C.“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并没有提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
D.“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故选B。)
2.A (A.“受此影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三段“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可见“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是原因。故选A。)
3.D (D.红娘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热心,《西厢记》并不属于悲剧,不具备悲剧美。)
4.(4分)①首先概述了悲剧情节、主人公和内容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②接着分析了中西悲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处;③然后举例论证,分别以《哈姆莱特》和《窦娥冤》为例来论证人们对中西悲剧的不同认知。④最后阐明悲剧的美学意义。
5.(6分)①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的周冲,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②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③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
5.解析:①材料一“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周冲同情四凤,想要帮助她,反对父亲周朴园用暴力形式镇压工人运动,他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②材料一“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
③材料一“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
6.D “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曲解文意。我们早已不稀罕吃鸡腿子,是因为生活富裕之后,鸡腿子变得平常,可以经常吃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故选D。
7.D “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错误。肖像描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大姑的肖像进行描写。故选D。
8.①慈爱和蔼。大姑对我们嘘寒问暖,得知“我”吃了鸡腿子也没有生气而是自责。
②坚强。大姑本就生活困难,再加上没了姑父,生活处境艰难,再这样的情况下仍努力生活。
③热情好客。大姑为迎接客人,特地做了精心准备各样吃食。
9.①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一探究竟。
②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③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10. BD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
“事无功”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 处断开;
“谋泄者”与“计不决者”对应,“事无功”与“名不成”主谓结构,两者对应,D处断开;
“……者,……也”表判断,F处断开。
故选BDF。
A
【11题详解】A.错误。含意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B.正确。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C.正确。何,为什么/什么。句意: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
D.正确。请,希望/只。句意:希望您考虑一下!/只贪图利益。
12. D “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臣请为君之楚”可知,是苏秦自己愿意为孟尝君出使楚国,而不是让孟尝君出使楚国。
13.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
(2)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制”,规定;“仰”,向上;“蓄”,养活。)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
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甲】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乙】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您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这样我就空有人质,反而落得在天下行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您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得到下东国之地,恐怕楚人计谋有变,有变则您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楚国与我们完成和谈,您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扣留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看楚国的情势),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忠于太子),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15. C
16. ①乐景衬哀情。首联登楼观赏,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②借景抒情。颔联描绘壮美的山河景观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③直抒胸臆。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时局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感时伤乱,忧心国家。
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典故,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无奈感伤。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翻天覆地(天翻地覆) B.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19.①“唤发”改为:“焕发”
②“深遂”改为: “深邃”
20.甲: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乙: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1.B
22.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的群体在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后,除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能。
23.因为人们在从众心理下有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所以“网红”审美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四、作文(60分)
24.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围绕“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一核心展开。《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烛之武的做法体现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看开,担起,虽是两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无论是道家的“看开”,还是如烛之武般的“担起”,都是生存于世的姿态,体现人生的智慧。
“新时代青年”是写作身份,在行文时要有身份体现,能联系时代、联系现实体现自我的思考和感悟。切忌把此题当作“担起”“看开”的话题作文。
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一或者结合二者来写,表明态度的同时,分析选择这种生存于世的姿态的原因或意义。要论述何时需要“看开”,何时应当“担起”:“看开”可以是面对无法逆转的困境,或者面对个人利益失去时的豁达;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当代青年更应有如烛之武般的“担起”,这样的生存于世姿态更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心胸、格局与情怀。二者并不矛盾,恰恰体现人生的智慧,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生存姿态。
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看开的智慧。
2.对待个人得失要看开,面对国家利益则要担起。
3.担得起,也要看得开。
评分标准: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扣分标准:
不足200字不超过5分;
超过200字,不足400字不能超过10分;
超过400字,不足600字不能超过20分。
以上三种情况,只打内容和表达分,发展等级不打分。
600字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只写标题给1分。写标题加一到两行字,给1-2分。
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扣完3分为止,同一个字重复错误不扣分,没有标题扣2分。
抄袭作文:通篇抄袭试卷中文本内容,1-2分。70%抄袭,少于10分。
跑题作文:不超过20分。
例文:
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抉择与挑战,“看开”与“担起”成为两种鲜明的生存姿态。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倡导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回避矛盾以保自身,此为道家的“看开”;而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拯救郑国,尽显“担起”的大义。于新时代青年而言,我们应将二者辩证统一,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
“看开”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智慧,是对世间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坦然接受。人生充满了诸多无奈与不可控因素,若一味地执着于眼前的困境与得失,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就像庄子所主张的,依循自然之道,不强行与现实的矛盾对抗,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但他却能“看开”命运的起伏,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在黄州,他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困境中寻得内心的自在;在岭南,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尽显对生活的热爱与洒脱。这种“看开”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一种在困境中自我调适、积蓄力量的智慧。
然而,仅仅“看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有“担起”的勇气与担当。“担起”是对责任的勇敢承担,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担起”为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放下个人恩怨,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劝退秦军的重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担起”了重大责任。他不顾高龄,奔波于田间地头,只为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在疫情期间挺身而出,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看开”与“担起”缺一不可。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此时,我们需要“看开”暂时的失败与不如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打倒。同时,我们更要以天下为己任,“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看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担起”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享受沿途的风景,又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邵东四中 2025 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语
文
(本试卷共 150 分,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悲剧作为戏剧文学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舞台,是真实人物运用肢体动作、语言、
表情等来展示情节内容。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
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一方面需要和现实人物有某种契
合点,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取材
于距现今时代比较悠远的故事,这样可以引发人们的想象,令人更容易带着一种崇敬感和神秘
感去看待困境中仍然保持着尊严和正义行为的主人公,让人们在敬畏和惊奇之后得到一种灵魂
的洗礼,精神焕然一新。这种堪称震撼人心的美,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同时又让
人难以忘怀,值得细细品味。
悲剧的美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然而中西方文化在源头上对悲剧的美却有
着不同的认识。
中国文化中注重的是道德教化、君子风范,即孔子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它要求
培养人温顺、柔和、忠厚、礼让的君子品德。与老子“柔弱胜刚强”美学特质结合在一起,形
成了一种刚不至刚、柔不至柔的传统美学观念。“悲剧”在中国出现后,就带有了明显的民族
特色,常把悲剧主人公的艰辛奋斗与最后的理想实现结合起来,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
和颠沛流离的窘境。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
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
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
真实性和彻底性。
作为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手刃凶手、替父报仇,杀
死了自己的叔父,又被自己的叔父暗算,付出了生命,既没有实现重振乾坤的理想,也牺牲了
自己的爱情。哈姆莱特复仇战斗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斗争的残酷无情
都令人心惊。然而正是他与社会的极端冲突,个人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引发人们
思考自身与现实的关系,折射出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精神的痛苦。相对于西方悲剧,中国杂剧
的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女性形象。从窦娥的三桩誓愿来看,这
部戏剧无疑蒙上了浓重的“悲”的氛围,我们从这里能品味出“美”吗 当然可以。窦娥善
良、孝顺、贞烈正派的优良品质和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正是这部悲剧震撼人心之
处,其中不可阻挡的“美”也就显现出来了。
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符合人
们的情感需求。而且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
态去处理悲剧,这恰恰是给悲剧戴上了一道炫目的光环。
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这是种归
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
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美,它彰显着正义、
透露着真理。通过欣赏此类悲剧,可以拉紧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令现实自我的平淡生活焕然
一新。
1
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剧美感的
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悟、体现较
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
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直接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摘编自张军强《中西古典悲剧之美探微》)材
料二:
不论是何种形态的悲剧,都被作家的悲剧思维阐述成为充满恐怖、痛苦与苦难、灭亡,
以带给审美主体痛感与压迫感,抑或是崇高的审美体验。然而,《雷雨》却未囿于传统意义上
的悲剧理论范畴,极具创新性地糅合了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以及性格悲剧等多种悲剧元素,突
破了传统悲剧中“大喜大悲”的绝对悲剧理论,又超越了这些固有的模式,将悲剧性根源转向
了人类生存本身,曹禺的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含蓄、真实而又绝望的悲
剧美一点一滴渗透到每一幕中,融入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并非“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悲
壮,而是“于无声处闻惊雷”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更多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
与喜。
曹禺将自己的美学理想构建在整部作品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物的身上。他塑造了特定时
代背景下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繁漪,塑造了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冲,这些角色无
不显示了曹禺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冀。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
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的而且能做到的那样的人物。”越是苦难压抑的
环境,越能体现悲剧人物与其抗争的美学价值。
(摘编自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和悲剧内容,需要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并完全贴近现实,这样才
易与观众互动,唤起观众的情绪。
B.中国的悲剧鲜见西方悲剧那种杀戮、血腥和颠沛流离窘境等内容,这与中国文化中注重
道德教化、君子风范等美学观念有关系。
C.相对人物形象,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能唤起
人们的审美感受。
D.曹禺悲剧创作思维来源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将悲剧美渗透到每一幕中,就是为了使观
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西方文学从开始就特别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受此影
响,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于冒险和竞争。
B.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悲剧的美
有着不同的认识。
C.悲剧的艺术性压倒了悲剧内容,令审美主体可以在美的享受中用审美的心态去处理悲
剧,给悲剧戴上了一道光环。
D.悲剧不仅是人类文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而且悲剧的美对现代人类也存有潜移默化
的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中不具备“悲剧美”特点的一项是( )(3 分)
A.《雷雨》中的繁漪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的新女性,最终被封建家庭所蚕食,变得乖
戾、偏执、绝望。
B.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虽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柔弱女子,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
洁和信仰,不惧以死明志。
C.《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亚美丽动人、淳朴天然,但因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最终变得
疯癫后失足落水溺毙。
D.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相国府婢女红娘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勇敢机智地帮助莺莺和
张生,最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观点的。(4 分)
5.结合材料一和《雷雨》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周冲这一悲剧人物的美学价值。(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张爱国
1985 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
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
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
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
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
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
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
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
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
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
“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
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
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
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
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
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 原来,这些鸡腿子
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
“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
子里。
“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
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
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
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
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
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
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
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 胖
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
“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
就能吃,对吧?”
“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
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
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
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
“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
“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
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
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
我哇哇大哭。
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
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
“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
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
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
已不再稀罕吃它。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
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
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
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
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
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
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
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
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
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
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
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
D.文章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
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8.本文中大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
题。
【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①
曰:
“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
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
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
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
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与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
国,则太子具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
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
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
尚恐事不成。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三》)
【注】①薛公:即孟尝君。
10.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和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臣闻谋泄者 A 事无功 B 计不决者 C 名不成 D 今君留 E 太子者 F 以市 G 下东国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
语意不一致。
B. 甲文“因人之力而敝之”与乙文“因献下东国”两句中,“因”的含义不相同,一个是
“依靠”的意思,一个是“于是”的意思。
C. 乙文“君何不留楚太子”中“何”指“为什么”,与《鸿门宴》“大王来何操”中“何”
的含义不同。
D. 甲文“唯君图之”的“唯”是“请,希望”的意思与成语“唯利是图”的“唯”含义不
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但烛之武推辞,郑伯向烛之武道歉并阐述亡郑的利害关系,烛之武答
应去劝说秦国。
B. 苏秦建议孟尝君扣留太子,以获得下东国之地,孟尝君担心这样做会让自己落得不义之
名。
C. 苏秦让楚太子用更多的土地贿赂齐国,以获得齐国的支持。最终楚王割让更多的土地。
D. 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劝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孟尝君采纳了苏秦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自《齐桓晋文之事》)
14. 烛之武和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登 楼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
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
皓而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 “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 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 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来展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三)名篇
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的措施后,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 在《鸿门宴》中,樊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成大事者应不拘小
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 AI 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
小刚同学向 AI 提出问题后,AI 给出的答案:
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承载着深厚
的思念,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 甲 ),语文生活发
生了 A 的变化。
①随着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兴文化形式的产生,语文在创新中唤发出新的生命力。一部
手机,一台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海洋不再遥
远,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波光粼粼,等待着每一位求知者的探索。曾经,夜读是油灯下的
坚守,如今,夜读成了屏幕前的徜徉——信息时代让知识的获取不再受限于昼夜交替。在社交
媒体上,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同古代文人的酬唱,只是这一次,诗意的羽毛飘得更远,
触及更多的心灵。以“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小组,如“古诗
文小组”“原创文学小组”等。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与其他成员交流写作经
验,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由此可见,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
( 乙 )。
信息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它在赋予语文生活以无限生机的同时,亦不免为我们带来了一
丝隐忧。在这片由光纤和代码编织的广袤天地,人们习惯于浏览碎片化的信息,在阅读名著、
文言文等经典作品时,往往 B ,使得阅读长篇而深刻的文字变得愈发困难。长此以往,我们的
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人们越来越依赖表情包、网络流
行语等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往往词汇匮乏、语句单调。②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需以更加深遂的目光,穿透信息时代的迷雾,握紧语文学习的灵魂。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有一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网红”范本的模仿,
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如出一辙。审美标准的单一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
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比如一些并无多少审美价值的“网红”品牌不过是跟风模仿之作,部
分年轻人仅仅因为看到别人“喜欢”,就跟着追捧起来。
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
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
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 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
心理研究》中指出:“ 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
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
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
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21.下列句子中的“不过”和文中加点的“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
B.我的不远千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D.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2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 分)
23 请简述文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40 个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告诉我们:人应当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道路,
回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就不会受到伤害。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材料二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他的“担
起”。
“看开”与“担起”是两种生存于世的姿态,身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人应该以怎样的姿
态生存于世?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邵东四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1.B (A.“完全贴近现实”错,材料一第一段写“另一方面,悲剧的内容必须与现实有
一定的距离”;
C.“悲剧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于文无据。材料一第
一段“且情节来源于生活,易与观众互动,容易唤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唤起隐藏在人内心深处
的道德感”,并没有提到“跌宕起伏的情节才是产生悲剧美感的最主要的因素”。
D.“就是为了使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更多是为了使
观众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悲与喜”。故选 B。)
2.A (A.“受此影响”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三段“相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西方社会是
商业性的,需要冒险和竞争,这样西方人勇敢的性格和力量崇拜、英雄崇拜的观念就有了基
础。因此,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性和自由,以及富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西方文学从开始就
推崇悲剧,倾向于欣赏悲剧的强烈性、真实性和彻底性”,可见“西方社会充满商业性,热衷
于冒险和竞争”是原因。故选 A。)
3.D (D.红娘热情正直、机智勇敢、善良热心,《西厢记》并不属于悲剧,不具备悲剧
美。)
4.(4 分)①首先概述了悲剧情节、主人公和内容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②接着分
析了中西悲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之处;③然后举例论证,分别以《哈姆莱特》和
《窦娥冤》为例来论证人们对中西悲剧的不同认知。④最后阐明悲剧的美学意义。
5.(6 分)①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的周冲,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
情感需求。②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
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③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的周
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希
冀。
5.解析:①材料一“悲剧的内容是令人伤心的,但是它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爆发出强有力
的生命力,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周冲同情四凤,想要帮助她,反对父亲周朴园用暴力形式
镇压工人运动,他崇尚善良和正义,憎恶虚伪和暴力,彰显了可贵的人性,符合人们的情感需
求。
②材料一“悲剧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与时代的抗争,在种种人物关系中坠入黑暗之渊,
这是种归于死亡的命运,将悲剧的美推向更高的层次,使我们体会到正义的能量,体会到理想
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的巨大力量”,周冲的死,是纯洁灵魂的葬
送,也是美好理想的陨落,使我们体会到理想世界实现过程中的坎坷,领略到维护尊严和人格
的巨大力量。
③材料一“悲剧的美对促进社会文明,尤其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
剧美感的形成过程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公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觉
悟、体现较高的积极性、坚定正确的信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敢于挑战礼教,碰撞伦理道德
的周冲,提高了读者的觉悟、增强了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发了我们对于新社会,新秩序的
希冀。
6.D “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曲解文意。我们早已不稀罕吃鸡
腿子,是因为生活富裕之后,鸡腿子变得平常,可以经常吃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忘
记曾经的贫困。故选 D。
7.D “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错误。肖像描写无中
生有,文中没有对大姑的肖像进行描写。故选 D。
8.①慈爱和蔼。大姑对我们嘘寒问暖,得知“我”吃了鸡腿子也没有生气而是自责。
②坚强。大姑本就生活困难,再加上没了姑父,生活处境艰难,再这样的情况下仍努力生
活。
③热情好客。大姑为迎接客人,特地做了精心准备各样吃食。
9.①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
人想要一探究竟。
②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③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
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10. BDF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
之地。
“事无功”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 处断开;
“谋泄者”与“计不决者”对应,“事无功”与“名不成”主谓结构,两者对应,D 处断开;
“……者,……也”表判断,F 处断开。
故选 BDF。
11. A
【11 题详解】A.错误。含意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
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B.正确。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C.正确。何,为什么/什么。句意: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太子?/大王来的时候拿什么了?
D.正确。请,希望/只。句意:希望您考虑一下!/只贪图利益。
12. D “苏秦建议孟尝君亲自去楚国”错误。由原文“臣请为君之楚”可知,是苏秦自己愿
意为孟尝君出使楚国,而不是让孟尝君出使楚国。
13.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
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肆”,延伸,扩
张;
“阙”,侵损,削减。)
(2)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制”,规定;“仰”,向上;“蓄”,养活。)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
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关系。
参考译文:
【甲】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
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
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
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
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
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
10
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
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
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
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
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
了郑国。
【乙】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您何
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
子,而楚国另立新君,这样我就空有人质,反而落得在天下行不义之名。”苏秦说:
“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您大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
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
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
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得到下东国之地,恐怕楚人计谋有变,有变则您便
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
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楚国与我们完
成和谈,您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扣留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
之地。现今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
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看楚国的情势),还可以多割占些土
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
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忠于太子),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
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
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
“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
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15. C
16. ①乐景衬哀情。首联登楼观赏,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
漂泊与伤感。
②借景抒情。颔联描绘壮美的山河景观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③直抒胸臆。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时局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感时伤乱,忧心国家。
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典故,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
道、任用奸佞的无奈感伤。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A.翻天覆地(天翻地覆) B.浅尝辄止(浮光掠影)
19.①“唤发”改为:“焕发”
②“深遂”改为: “深邃”
20.甲: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乙: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1.B
22.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
所特有的激情的群体在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后,除极端轻信之外再无别的可能。
23.因为人们在从众心理下有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所以“网红”审美受到了很多人的追
捧。
四、作文(60 分)
24.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围绕“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一核心展开。《庖丁解牛》告诉我们要顺其
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烛之武的做法体现的是
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不计较个人得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看开,担
起,虽是两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无论是道家的“看开”,还是如烛
之武般的“担起”,都是生存于世的姿态,体现人生的智慧。
“新时代青年”是写作身份,在行文时要有身份体现,能联系时代、联系现实体现自我的
思考和感悟。切忌把此题当作“担起”“看开”的话题作文。
写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其一或者结合二者来写,表明态度的同时,分析选择这种生存于世的
姿态的原因或意义。要论述何时需要“看开”,何时应当“担起”:“看开”可以是面对无法
逆转的困境,或者面对个人利益失去时的豁达;但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当代青年更
应有如烛之武般的“担起”,这样的生存于世姿态更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心胸、格局与情怀。二
者并不矛盾,恰恰体现人生的智慧,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生存姿态。
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看开的智慧。
2.对待个人得失要看开,面对国家利益则要担起。
3.担得起,也要看得开。
评分标准: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
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扣分标准:不足 200 字不超过 5 分;超过
200 字,不足 400 字不能超过 10 分;超
过 400 字,不足 600 字不能超过 20 分。
以上三种情况,只打内容和表达分,发展等级不打分。
600 字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
只写标题给 1 分。写标题加一到两行字,给 1-2 分。
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扣完 3 分为止,同一个字重复错误不扣分,没有标题扣 2 分。
抄袭作文:通篇抄袭试卷中文本内容,1-2 分。70%抄袭,少于 10 分。
跑题作文:不超过 20 分。
例文:
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抉择与挑战,“看
开”与“担起”成为两种鲜明的生存姿态。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倡导依道而行、顺应规律,
回避矛盾以保自身,此为道家的“看开”;而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拯救
郑国,尽显“担起”的
大义。于新时代青年而言,我们应将二者辩证统一,以“看开”之心,行“担起”之事。
“看开”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智慧,是对世间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坦然接受。人生充满了诸多
无奈与不可控因素,若一味地执着于眼前的困境与得失,往往会陷入痛苦的泥沼无法自拔。就
像庄子所主张的,依循自然之道,不强行与现实的矛盾对抗,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
到内心的宁静。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多次被贬,但他却能“看开”命运的起伏,以乐观豁达的
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在黄州,他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困境中
寻得内心的自在;在岭南,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尽显对生活的热爱与
洒脱。这种“看开”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一种在困境中
自我调适、积蓄力量的智慧。
然而,仅仅“看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有“担起”的勇气与担当。“担起”是对责任的
勇敢承担,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担起”为使命,为国
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放下个人恩怨,毅
然决然地肩负起劝退秦军的重任,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在当
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担起” 了
重大责任。他不顾高龄,奔波于田间地头,只为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
想。还有无数的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在疫情期间挺身而出,为守护人民的生命
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看开”与“担起”缺一不可。我们生活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时代,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此时,我们需要“看开”暂时的失败与
不如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被困难打倒。同时,我们更要以天下为己任,“担起” 时
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看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担起”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以“看开”之心,
行“担起”之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既能享受沿途的风景,又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书写属于
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