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小学毕业会考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一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时间chǐ lún( )往复如飞。从2019到2025,每一段历程都分外珍贵。刚入学时的yòu zhì( ),戴上红领巾那一刻的会心wēi xiào( ),学习时的quán shén guàn zhù( ),比赛中的心惊胆战……我们就在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中遇见最好的自己。成长,就像蝶变的过程。幼虫在huā pǔ( )中kěn( )食鲜嫩的树叶,犹如yī wēi( )在母亲怀中的我们,汲取着营养。经历成长,蝴蝶展翅,好像现在的我们,在广阔的天地实现líng( )云壮志。
1.根据语境和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词语。
2.画线词语中的“líng”字,根据字典里的意思,在此处应该选( )
A.侵犯;欺侮 B.逼近 C.升空;在空中
3.在横线上填写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不同词语。
看着班级荣誉墙上一张张金灿灿的奖状,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如在眼前:运动会百米接力赛上,我和队友 ;经典诵读大赛中,我们班 ;学校科技节创新大赛我们获得冠军……
二、选择题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进入体育场,大家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旗帜和欢呼声。
B.为了提高我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建立了“小书虫读书吧”。
C.小王经过六年的努力学习,毕业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学习是否努力,是我们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面对重重压力,华为迎难而上,依然勇敢前行。
B.见到非洲人吃蚂蚁,我们大感惊奇,但导游却说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C.妈妈经常把影视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啼笑皆非。
D.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6.在故事分享中,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完成了四幅作品,以下选项中有误的一项( )
A.四幅作品按照顺序书名分别是《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传》《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B.《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
C.《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都有怀乡之情。
D.我们在写作品名著梗概的时候可以先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再进行概括筛选,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三、按要求填空
7.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万象 箱 柜 心 气
四海 司空 见 知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的科学家都对从样本中收集到的信息寄予厚望。这些样本的分析,要求科学家们要有 的意识和能力。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四、填空题
8.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诗词如歌】“谁道人生无再少? ! 。”这是苏轼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 , 。”这是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表达的乡愁之歌;“ , 。”这是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赞美的春日之歌。
(2)【读书立志】于谦如此赞美石灰的坚贞不屈:“粉骨碎身浑不怕, 。”李贺用“何当金络脑, 。”表达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
(3)【时光匆匆】朱自清感叹:“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时间的易逝,启迪我们要珍惜时间。
(4)【恭勤不倦】跟老师交谈过后,我深受启发,这是我读的书中没有的,这真是“ , ”,以后我要多和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交流。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今乃掉尾而斗( ) ②处士笑而然之( )
10.翻译下列句子。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11.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一 日 曝 书 画,有 一 牧 童 见 之,拊 掌 大 笑
12.《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现代文阅读
13.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完成小题。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⑩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选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话题转换
B.解释说明
C.语意转折
D.说话中断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在这一“瞅”一“望”中,李大钊该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女儿说啊!请你联系上下文,先理解人物的内心,再试着写一写。
14.现代文阅读。
长好“骨头”
①结识大张一家,缘于他的儿子亮亮。
②我们这栋楼在小区最北边,隔着一堵墙就是报社的大院。墙并不算高,小区里的孩子放学后经常三五成群翻墙到大院里玩耍,于是,墙上不时出现豁口。时间久了,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每次都是绕一大圈从报社的正门走进大院。翻墙的孩子再多,他也从不翻墙而过。这个小男孩就是亮亮。
③起初,我以为亮亮胆子小,怕翻墙摔了。可是有一次,几个孩子踢球时皮球落到了高高的白杨树的树杈上。那一天,风很大,树梢随风摇来晃去,孩子们望着树杈上的球一筹莫展,没有人敢爬上去。这时亮亮二话不说,脱下鞋子“噌噌噌”就爬上了高高的白杨树。他攀着细细的树枝荡秋千般把球踹向地面去,看得我心惊胆战。
④大张一家住在地下室——那里住的大都是报社的临时工。地下室光线不好,亮亮每天放学后都会趴在我家楼门口的乒乓球台上写作业。一天,路灯已经亮起来,他还趴在那里,我便隔窗问他怎么还不回家,他说有一道题没做出来。我问他:“要不要叔叔帮你?”他朝我笑笑,坚定地说:“老师说了,要独立完成作业,我再想想吧。”听邻居讲,亮亮成绩优秀,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呢。
⑤北京多风,晾在阳台上的衣服经常会被吹落在地上。每次只要我喊一嗓子,亮亮就会欢快地帮我捡起来送上楼。为此,我总觉得欠了孩子一份情。
⑥不久,机会来了。那些日子,小区里的孩子们流行玩轮滑,亮亮也喜欢。不过,别人的行头是正定的轮滑鞋,配有颜色鲜艳的防护手套、护膝、护肘、头盔,神气十足。而亮亮的装备,显然是大张给做的:一块木板上用铁丝缀了四个轴承,木板的另一面和平时穿的旅游鞋固定在一起。护膝、护肘也都是用三轮车的外胎做的。看着亮亮的另类装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亮亮却穿着那双“特制”的轮滑鞋玩得不亦乐乎。
⑦有一次上街,我专门去了儿童用品商店,轮滑鞋、护膝、护肘、头盔一应俱全。我兴冲冲地买给亮亮,孩子很高兴,激动得脸色通红,眼睛闪着亮光,但他摆弄了好大一阵子后还是还给了,他说:“谢谢叔叔,爸爸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最后,我只好去找大张,希望他能说服亮亮收下这套轮滑用品。这个憨厚的汉子,态度和儿子一样,他搓着粗糙的大手说出这样一句话:“从小,就要让他长好‘骨头’。”
⑧好些年过去了,随着工作的变动,我和大张一家早就失去了联系。不过那句“长好‘骨头’”始终在我的耳畔回响。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心惊胆战:
②一应俱全:
(2)文章写了有关亮亮的五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把另外三件列出来。
→(捡送衣服)→ →(爬树拿球)→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完成下面的练习。
a.从第③自然段画“ ”句子中“二话不说”一词,可以看出亮亮 ;从“噌噌噌”一词,可以体会到亮亮 。
b.第⑦自然段画“ ”句子主要运用了 和 描写方法,从“脸色通红”“眼睛闪着亮光”“摆弄了好大一阵子”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亮亮拿到“我”送给他的那套轮滑装备时 的心情。
(4)题目“长好‘骨头’”喻义深刻,对于亮亮的表现,下面哪一项在文中没有明显体现?
A.守规则,堂堂正正做人。
B.勤俭节约,热爱劳动。
C.艺高胆大,助人为乐。
D.助人不求报,人穷志不短
15.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①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个节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②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③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船只的样子,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船体又长又窄,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以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鼓手和锣手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把锣鼓敲打起来,调理桨手的划桨节拍。划船的快慢靠的就是这锣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好事的军人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鞭炮。
④赛船过后,城中的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把三十只大雄鸭,放入河中,熟识水性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管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⑤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晚上才结束。
(1)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以纪念 的说法流传最广。
(2)短文是按 顺序描写端午日的活动的。
(3)下面不是茶峒的端午风俗的一项是 。
A.捉鸭子
B.用雄黄蘸酒在额角画王字
C.逛河街
D.划船比赛
(4)船上鼓手、锣手的主要作用是 。
(5)短文划线的三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6)短文详写了哪个场景?略写了哪个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书面表达
16.轻松习作。
题目:生活中处处有
提示与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诗歌除外);不要少于400字哟。
(3)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4)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名称。否则,要扣除5分。
参考答案
1.齿轮 幼稚 微笑 全神贯注 跌跌撞撞 花圃 啃 依偎 凌 2.C 3. 摘得桂冠 名列前茅
1.本题考查的是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拼音读准,知道要写的词语是什么,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特别是“稚、微、撞、圃、啃、偎”笔画较多,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美观。
2.本题考查的是字词释义。
在“经历成长,蝴蝶展翅,好像现在的我们,在广阔的天地实现líng( )云壮志”这句话中,结合“蝴蝶展翅”“广阔的天地”以及对“凌云”一词的常见理解,可判断出“凌”在这里是“升空;在空中”的意思。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运用。
句子回忆班级在不同比赛中获奖经历,需结合场景填“获得冠军”同义表达。“获得冠军”强调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运动会百米接力赛上:接力赛竞争激烈,充满速度与激情,是团队协作对抗的赛事。可填:勇夺桂冠、力压群雄等。
经典诵读大赛中:这是展示文化素养与诵读能力的比赛,氛围相对文雅庄重。可填:拔得头筹、荣登榜首、独占鳌头等。
4.C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搭配不当,“看到”和“欢呼声”搭配不当,应去掉“欢呼声”;
B.搭配不当,“提高”和“校园生活”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丰富”;
D.两面对一面,“是否”表示有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只对应了一种情况(即努力),应去掉“是否”。
故选C。
5.D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A.迎难而上:意思是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符合语境,故正确。
B.司空见惯:意思是古代官名。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符合语境,故正确。
C.张冠李戴:意思是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符合语境,故正确。
D.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不合适,可用“谦虚谨慎”。故错误,选D。
6.A
本题考查经典名著、作家作品及实践作业。
A.从图三中“诸葛亮治蜀”可知,这幅作品出自《三国演义》。
故选A。
7. 更 新 翻 倒 平 和 五 湖 见 惯 微 著 五湖四海 见微知著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补充再选词填空。
“万象更新”: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心平气和”:指心情平静,态度温和,不急躁,不生气。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根据题目中的句子内容强调来自各地,这里指各地的科学家,故选“五湖四海”,符合对样本分析需要的敏锐洞察力和推断能力,故选“见微知著”。
8.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要留清白在人间 快走踏清秋 轻烟 薄雾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归家的深切情感。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自: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意思: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以及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的哲理。
书写时注意“前”“流”“能”“将”“唱”“鸡”“黄”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留”“清”“踏”“秋”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烟”“薄”“雾”的正确写法。
(4)“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很多年的书。
9. 却 认为他说得对 10.牛在争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 。 11.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12.要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各有所长。
《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与杜处士的对话,揭示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经验的关系。牧童以日常观察指出戴嵩画中的错误,表明艺术虽源于生活,但需真实反映生活细节。杜处士欣然接受批评,体现了虚心求教的态度。文章结尾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强调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今乃掉尾而斗”意思是现在这幅画(画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这里“乃”表示转折,可解释为“却、竟然” ,强调现实中斗牛时尾巴的状态与画中不同。
“处士笑而然之”意思是:杜处士听了,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然”是“认为……对”“赞同”的意思,“之”指代牧童说的话,“然之”就是认为牧童说的话是对的,赞同牧童的说法。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斗”是“争斗、搏斗”的意思;
“牛”就是指牛这种动物;
“力”即“力量”;
“在角”表示“在牛角上”;
“尾”指“尾巴”;
“搐”是“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的意思;
“入”是“夹进、夹入”;
“股”在古代指“大腿”,所以“两股间” 就是“两条大腿之间”。
整句话可翻译为:牛在搏斗时力量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大腿中间。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题关键要理解句子含义,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停顿来划分。先看整体意思,再找标志性字词或短语。
“一日”是时间状语,表明时间,单独停顿,即“一日/”。
“曝书画”是动宾结构,“曝”是动词,“书画”是宾语,不能断开,应连在一起。
“有一牧童见之”,“有一牧童”是主语部分,“见之”是谓语和宾语部分,中间可停顿,即“有一牧童/见之”。
“拊掌大笑”是连贯的动作描述,不能断开。
所以正确停顿为: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12.本题考查文章的道理。
理解文言文故事蕴含的道理,关键要梳理情节,从人物行为和事件发展中提炼。故事中牧童凭借生活常识指出戴嵩画中斗牛姿态的错误,杜处士认可了牧童观点,结尾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强调不同行业有专业之人。所以道理需从尊重专业知识、实践出真知角度思考。
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实践经验,专业的事要请教专业的人,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珍爱,用锦囊包裹,玉轴装裱,常常随身携带。
一天,他晒书画时,有一个牧童看见,拍手大笑,说:“这幅画是斗牛。斗牛时,力量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中牛却摇着尾巴斗,这是错误的。”杜处士笑着点头赞同。古语有云:“耕种的事应该问农夫,织布的事应该问织女。”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
13.(1)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
(2)这个句子是对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从中我感受到李大钊受过苦刑后,仍然临危不惧、坚强不屈。
(3)B
(4)孩子们,对不起了,为了革命胜利,这是我应该做的。将来胜利一定会来到的,我相信虽然我不在了,你们一定会过得很好。
(1)本题考查概况选文内容。
结合第①自然段“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和第⑩自然段“ 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可知,节选内容主要写了:在法庭上,“我们”和父亲相见的情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可知此句运用了外貌描写,从“平静而慈祥”可知此句还运用了神态描写。李大钊之前是戴眼镜的,现在却没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说明了他被敌人用了重刑。受到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后仍然很“平静”,说明了李大钊非常的坚强。“慈祥”的意思是和蔼安详,说明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3)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伟大的力量”是指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破折号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
故选B。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在这一“瞅”一“望”中,李大钊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根据人物的心理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通顺的话即可。示例:孩子们,爸爸知道你们很想我,很想跟我说话。但是,我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我不能让你们受到牵连。爸爸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坚定不移,这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为了你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你们还小,可能不理解这一切,但请相信,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14.(1) 形容非常害怕 应有的一切都很齐全,指应有尽有。
(2) 绕远进院 独立完成作业 谢绝轮滑装备
(3) 憨厚、热心、乐于助人 勇敢、艺高胆大 神态 动作 亮亮对这套轮滑用品非常喜爱
(4)B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心惊胆战: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恐惧或担忧而内心极度惊恐不安,仿佛心和胆都在发抖。它表达了人在面对危险、不确定或恐怖情境时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在文中第③自然段指的是我看亮亮爬高高的白杨树,看得让“我”害怕。
②一应俱全:这个词语表示应该有的全部都有了,一样也不缺。它强调了一个事物的完整性或完备性,即所有必要的部分或要素都已经齐备。在文中第⑦自然段指的是“我”给亮亮买齐所有的装备。
(2)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
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写了小区里的孩子放学后经常三五成群翻墙到大院里玩耍,但是亮亮每次都是绕一大圈从报社的正门走进大院。尽管翻墙的孩子再多,他也从不翻墙而过。可概括为“绕远从正门进大院”或者“不翻墙院”。
文章③自然段写了亮亮“爬树拿球”。
文章第④自然段写了亮亮每天放学后都会趴在“我”家楼门口的乒乓球台上写作业。有一天有一道题没做出来,亮亮却拒绝“我”的帮助,说它要独立完成作业。可概括为“独立完成作业”或者“乒乓球台上写作业”。
文章第⑤自然段写了亮亮“捡送衣服”。
文章第六、七自然段写了亮亮用爸爸做的简陋轮滑玩,谢绝我给他买的正宗轮滑装备。可概括为“谢绝正宗轮滑装备”或者“玩简陋轮滑”。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运用。
a. “二话不说”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亮亮在面对需要爬树取球的情境时,没有任何犹豫或迟疑,立刻就采取了行动。这可以看出亮亮性格中的果断和勇敢,他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并付诸实践,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噌噌噌”则是一个象声词,用来模拟亮亮爬树时迅速而有力的动作。这个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亮亮爬树的速度之快和动作之敏捷,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勇敢和爬树技术的高超。通过“噌噌噌”这一生动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亮亮在树上灵活攀爬的身影。
b. 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两种描写方法。从“脸色通红”、“眼睛闪着亮光”这些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亮亮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而“摆弄了好大一阵子”则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亮亮在拿到轮滑装备后仔细查看、爱不释手的情景。这些描写共同传达了亮亮在收到“我”送给他的轮滑装备时既高兴又有点不知所措的复杂心情。他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这份礼物,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父亲的教育而内心有所挣扎,是否应该接受这份来自他人的馈赠。
(4)本题考查标题理解。
A.守规则,堂堂正正做人:这一点在文中是有所体现的。亮亮从不翻墙进入大院,而是选择绕远路从正门进入,这体现了他对规则的遵守和正直的品格。
B.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这一点在文中并没有明显体现。虽然亮亮的轮滑装备是父亲自制的,但这主要是为了反映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并未直接展现亮亮的勤俭节约或热爱劳动的品质。
C.艺高胆大,助人为乐:这两点在文中都有体现。亮亮能够迅速爬上高高的白杨树取球,展现了他的勇敢和高超的爬树技能;同时,他也经常帮助“我”捡送衣服,体现了他的助人为乐精神。
D.助人不求报,人穷志不短:这一点也在文中得到了体现。亮亮在帮助“我”和其他人时,从未寻求过回报,而且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故选B。
15.(1)屈原
(2)时间
(3)C
(4)调理桨手的划桨节拍
(5)这三句话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来形容场面的热闹,写出了茶峒人过端午时人人参与无人漏下的热烈气氛。我从中读出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6)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对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上,至于赶鸭子的情况,则在此一笔带过,点到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1)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虽然文章中没有直接提及端午节纪念屈原,但从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的各种热闹、富有意义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捉鸭子等,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传统传承的节日。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最广泛被接受的起源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本题考查的是写作顺序。
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端午日的活动的。文中第③自然段“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文中第④自然段“赛船过后……”等表述,清晰地按照时间的先后,依次描述了上午准备观看比赛、中午的划船比赛以及比赛结束后的捉鸭子活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活动的先后顺序和进展过程。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文章第④自然段 “赛船过后,城中的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把三十只大雄鸭,放入河中,熟识水性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可知端午风俗捉鸭子。
B.根据文章第②自然段“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可知端午风俗用雄黄蘸酒在额角画王字。
C.“逛河街”并非是茶峒特有的端午风俗,只是人们观看比赛的地点选择之一。
D.根据文章第③自然段“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可知端午风俗划船比赛。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
船上鼓手、锣手的主要作用是:调理桨手的划桨节拍。文中第③自然段提到“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以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鼓手和锣手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把锣鼓敲打起来,调理桨手的划桨节拍”,清晰地说明了鼓手和锣手通过锣鼓声来控制桨手划桨的节奏,以保证船只能够协调、快速地前进。
(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这三个句子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都使用了“莫不”这一词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来加强肯定的语气。
“莫不穿了新衣”强调了当地妇女、小孩子在端午日都穿上新衣的普遍现象,从中可以读出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通过新衣来展现节日的喜庆氛围。
“莫不倒锁了门”突出了全茶峒人在端午日都出门去看划船比赛,以至于家家户户都锁门的情况,体现出大家对比赛的热情和期待,整个城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进一步加强了人们聚集在税关前观看比赛的热闹场景,反映出这个活动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
从这三个句子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端午日在茶峒是一个全民参与、热闹非凡的重要节日,这也是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短文详写了划船比赛的场景,略写了捉鸭子的场景。
文章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划船比赛,包括船只的模样、参赛人员的配置、比赛的指挥方式以及比赛时激烈紧张的氛围等,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比赛的精彩和热烈。
对于捉鸭子的场景则描写简略,只提到“赛船过后,城中的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派兵把三十只大雄鸭,放入河中,熟识水性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好处在于:重点突出了划船比赛这一最能体现茶峒端午特色和热闹氛围的活动,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其精彩之处;略写捉鸭子,既丰富了节日活动的内容,又避免了文章过于冗长,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读者对茶峒的端午日有更清晰深刻的印象。
16.例文:
生活中处处有快乐
要说让我感到最快乐的是,莫过于“十一”长假去乡下奶奶家参加家人们组织的“挖土豆大赛”了。
去年“十一”长假,我终于盼来了去乡下奶奶家的机会,可以去令人向往的农村,看望奶奶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农家小院特有的朴素与宁静,这一切对我这样一个城市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奢求。在享受的同时,我当然没有忘记要帮助奶奶秋收。这不,我们现在就开始了“挖土豆大赛”,比比谁挖的土豆最大。
脱下外衣,换上轻便的工作装,拿起工具,准备开工喽!
由于初来乍到,对比赛工作很不熟悉,照猫画虎是不可以的,没办法,为了取得好成绩,只好请教“资深”农民——奶奶,来解答我的疑问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讲解,我终于初步了解了最简单的步骤。在我看来,这挖土豆的难度一点都不比语文、数学等功课来得容易。
接下来就是比赛的时间了。我先用手试探地摸了摸方向,确定后,我双手握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我挖土豆的处女作,几番努力之后,在弄坏五六个土豆宝宝的前提下,终于挖出了那如同宝藏的完整的一个土豆,尽管它才像新生婴儿的小拳头一般大,可我还是很高兴,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劳动果实”啊!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更加有了获得“挖土豆大赛”冠军的信心,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我挥动着锄头,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土豆,而它似乎也对我有了好感,越挖越大,最魁梧的居然像吃饭用的小碗一般大小,上天对我可真是眷顾,这个土豆让我成了“挖土豆大赛”中名副其实的冠军!得了冠军,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当然,不仅高兴比赛结果,更快乐在比赛过程中。最后奶奶用我挖到的土豆王和其它几个“土豆小兵”做了炒土豆丝,我吃起来比任何一顿都香,因为那有我的一份功劳啊!
由于这场特殊的比赛,让我倍感今年的“十一”过的具有更大的意义,在举国欢庆佳节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农民伯伯为了全社会人民辛勤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以后,我会帮他人多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人变得快乐,自己也变得快乐。
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审题: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需要先补充完整题目。 题目强调“生活中处处有”,意味着所补充的内容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随处可见的。 写作要求重点部分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不少于 400 字,且不能出现真实个人和学校信息。
立意:
通过描写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某种事物、情感、现象等,表达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提纲:
开头: 用简洁的语言引入主题,比如可以通过描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或自己的一段经历,引出要写的内容,完成题目补充,如“生活中处处有温暖”。
中间: 详细列举生活中能体现所补充内容的多个具体事例。比如写“温暖”,可以写陌生人的一次帮助、家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等。 每个事例都要描述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突出“处处有”这一特点。 适当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结尾: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所补充的内容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或从中获得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