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喀什市三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18: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三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专家考证,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等已有原始文字,尤其陶寺陶器上的朱书文字已与殷墟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从甲骨文、金文发展演变到现在的汉字,之间没有任何缺坏。这可以用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
A.突出文化领域的统一性 B.体现多样性和创新性
C.彰显区域交流的实用性 D.具有本土性和连续性
2.如图为汉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数量升降比较。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A.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B.地方教育水平决定文学成就
C.政治中心的重大调整 D.文化重心已出现南移的趋势
3.“上封事”即用书面章奏陈述为政得失的一种谏议形式。开元十二年(724年)四月,唐玄宗下令说:“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由门司不得停滞。”乾元二年(759年),唐肃宗又下令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据此推知,唐代对于“上封事”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吏治清明 B.减少决策失误
C.调整统治矛盾 D.展示纳谏胸怀
4.明清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塑造大量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等形象,比如明代教化剧《伍伦全备》塑造了伍伦、伍全、伍备等人物,他们践行五伦之道;在清代宣扬“臣事君以忠”的三国戏、杨家将戏以及岳飞戏等戏曲中,塑造了岳飞、杨家将等精忠报国的忠臣形象。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
A.体现了文学的世俗化倾向 B.推动了儒学正统思想的复兴
C.具有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5.1927年2月,江西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指出:“现在我们觉悟了,我们知道了痛苦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军阀、大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而具体的事实就是重租、重息、重税及其他敲索;我们也知道了解决痛苦的方法是自己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求自己的解放!这就是要组织农民协会。”该宣言意在( )
A.用行动回击国民党叛变行径 B.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斗争
C.践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推翻农村社会家族伦理体系
6.对如表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1980—1984年我国农民收入情况统计
年份 人均纯收入(元) 生产性纯收入(元) 农业生产收入 非农业收入
数量(元) 比重(%) 数量(元) 比重(%)
1980年 191.3 166.4 149.6 78.2 16.8 8.8
1982年 270.1 237.2 203.7 75.4 33.5 12.4
1984年 355.3 315.1 250.4 70. 5 64.7 18.2
A.城乡差异呈现缩小 B.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C.政策调整效果显著 D.所有制变革释放农村活力
7.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王宫规模宏大。宫殿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效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王宫建筑( )
A.成为宫殿建筑范本 B.吸纳兼容了多元文化 C.耗尽了帝国的国力 D.成为古代文明的缩影
8.19世纪巴西以出口初级产品为特征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迅速。1833—1889年间巴西的外贸总额增加6—7倍,咖啡出口成为民族经济发展增长点。1860年后,巴西在独立后第一次出口超过进口,外贸实现顺差。这有助于( )
A.根除考迪罗制度不利影响 B.推动民族经济的现代化
C.促进种族之间的平等交流 D.促进社会阶层顺畅流动
9.下表中“印度尼西亚”名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 )
时间 所属 名称变化
1512年 葡萄牙 葡萄牙印度
1613年 荷兰 荷属东印度群岛
1914年 日本 东印度,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
A.荷兰率先成为海上霸主 B.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
C.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世界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10.下表是某些年份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部分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情况。这可以说明苏联(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煤炭 6 4 3 4 3
钢 5 5 4 3 2
A.摆脱经济危机阴影 B.国家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C.经济结构不够平衡 D.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大幅提高
11.二战后初期,顺差是美国货物贸易收支的常态。但1968年、1969年连续两年,美国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逆差额分别为12.87亿美元、9.80亿美元,1971年逆差额为47.93亿美元,1972年货物贸易逆差额翻番至96.63亿美元,逆差从此成为美国货物贸易收支的常态。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国际秩序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多极化趋势获得发展
C.欧洲联盟实力有所提升 D.美苏两国的经济竞争加剧
12.20世纪80年代,瑞典年收入20万克朗者平均税率超过60%,而病假的补贴高达工资的90%。对于西方国家的类似情况,美国经济学家吉尔德抨击道“失业补贴促进失业人数增加”。据此可知,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 )
A.未能有效兼顾公平与效率 B.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C.成为滞胀危机出现的根源 D.导致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企业。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并简要归纳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对这一重大经济建设战略进行分析。
14.沉沦与探索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按照文明成长的历程,宣示中国特色文明定义,揭示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其中,用“沉沦探索”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并在某章列出四节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文明蒙尘1.西方文化侵略与渗透 2.文明自信的削弱 3.民族觉醒与浴血抗争 第二节 救亡图存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体西用” 3.改良与革命思潮兴替 第三节 新知识新体系1.传统学术文化新成就 2.新式教育的探索 3.近代知识体系建立 第四节 社会新风貌1.新兴阶层 2.日常生活 3.文明交流互鉴
阅读材料,任选一节大标题,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
三、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而且大都是贫瘠地区。罗马向地中海扩张时,大力发展造船技术,建立了海军。布匿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地区霸权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彻底失败,随后被消灭。罗马通过战争壮大起来,从陆上帝国同时转变成为海上帝国,侵略扩张成为它生存的基本状态。
宋代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航行使用指南针、普遍采用水密舱技术。南宋时,偏安江左,面向大海,深得工商业之利。为解决财政困难,挽救危亡,都需要向海洋发展。在军事力量上,南宋用海军打败金兵,保住了偏安局面,但是武力太弱,无力出海发展,不久被元朝灭亡,向海洋国家发展的势头就此结束。
——摘编自马克垚《古代世界各国向海洋发展的比较》
材料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显,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摘编自王元《十八大之海洋强国战略》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古代罗马和南宋向海洋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罗马和南宋对当代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B
6.C
7.B
8.B
9.D
10.B
11.B
12.A
13.(1)特点:适应抗战需要;以大企业和技术设备先进企业为主;包括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规模巨大;工业内迁带动了技术设备、人才的内迁。
影响:促进了西南等内地近代工矿业迅速发展;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成就: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强了国防建设;推动了西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分析:三线建设是在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际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三线建设蓬勃开展;显示了国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计划经济的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线建设开展为此后的西部开发奠定基础;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4.示例:标题:救亡图存 主题: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亡之路
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危局,社会各阶级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
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探索。林则徐办译馆,译成《四洲志》;魏源在其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其次,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代表了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继而,清政府发动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康、梁等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最终失败。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综上所述,面对列强侵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虽未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由于救亡图存的合力,最终击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事实证明,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中华文明也牢固凝聚,引领中华民族奋力探索,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15.(1)同:都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都依赖了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异:罗马以侵略扩张为目的,南宋侧重经济贸易和防御;罗马成功建立地中海霸权,南宋向海洋的发展最终受阻。
(2)启示:借鉴古代罗马主动向海洋发展,将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南宋自主创新为鉴,加大海洋核心技术研发;依托南宋设置市舶司有效管理、和平开放的经验,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