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19: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秦统一中国;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及影响
1. 秦兼并六国
(1)原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经过: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继续统一: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2. 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措施的及影响
方面 措施 作用(影响)
政治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僵一切军政大权。并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之间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思想 焚书坑儒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和文化,造成社会恐怖
军事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四通八达;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措施及作用
方面 措施 作用
政治 接受祖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在各州委派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文化思想 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 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 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以及中外交往
2.结果: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局面。
考点3 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陆上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3)主要商品和技术:
①中原外传:丝和丝织品、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
②西域传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
③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最大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1)第一条:山东沿岸——朝鲜、日本
(2)第二条: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考点4 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
1.道教产生
(1)原因: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兴起提供了土壤。
(2)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亲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层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在汉中、巴蜀一带,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2.佛教传入
(1)佛教诞生: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教义: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3)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是逐步在社会上传开。
(4)意义: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5 《史记》
1.时代、作者:西汉、司马迁。
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3.叙述范围: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4.价值: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考点6 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1.造纸术
(1)发明:西汉早期,人民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出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麻纸,出土于甘肃天水一座汉墓中。
(2)改进:东汉蔡伦
(3)意义: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使得了典籍的流传。
(4)对传播文化的作用: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5)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医学家 时间 成就 地位
张仲景 东汉末年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 东汉末年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被后世誉为“神医”。
重点难点精讲
【易错易混】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2.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御史大夫,负责行政的中央官职是丞相。
3.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通过再分封削弱王国势力。
4.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和道教都麻痹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求同存异】
1.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的措施
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
外交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郡县制 分封制
不同 是在国家实现大一统的前提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而且不能世袭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和军政管辖权和收税权
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巩固国家统一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相同 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中国的控制,都在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评价】
1. 评价秦始皇
(1)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统一了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2)过:他好大喜功,不惜役使民力,大兴土木,使得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
总评: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万世暴君”。
2.评价汉武帝
(1)功: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晚年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民力、物力,使社会出现动荡。
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
【拓展延伸】
1.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要作用
(1)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外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理解)知道秦统一中国,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典例】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D )
A.延续分封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实行中央集权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而不再是层层分封,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在地方的具体表现。
战术小结: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通过这一制度,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变式拓展1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但是被封子弟之侯国,在管理上并不属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而是归汉郡所辖。此举目的是( C )
A.提升诸侯国实力 B.减轻百姓负担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思想控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推恩令。汉武帝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但是被封子弟之侯国,在管理上并不属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而是归汉郡所辖。此举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其对中央的威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易混】
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通过层层分封产生的,可以世袭;而郡县下,地方长官是中央直接任命的,不能世袭。
跟踪2 (识记)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典例】诗句“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遥远)。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反映了( A )
A.陆上丝绸贸易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下西洋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材料中的“波斯老贾”就是今天伊朗人的祖先,他们来自西亚,在古代,他们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来中国的。
战术小结:丝绸之路因这条商路上流通的商品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而得名,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变式拓展2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几乎隔绝的状态,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材料叙述的是丝绸之路的( D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易错易混】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南沿海。
跟踪3 (识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典例】“世界受蔡侯的是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是因为“蔡侯”( A )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印刷术 C.研制的指南针 D.配置的火药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材料中的“蔡侯”是指蔡伦,因为他被封为“龙亭侯”,他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降低了纸的成本,并提高了质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战术小结: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材料易得,质量好,价格便宜,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变式拓展3
(原创)一位同学将与书写材料相关的主要内容按下表的形式整理出来,但是该同学却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笔记本上。如果请你帮助他重新填写污点处的内容,你的正确选择是( C )
A.西汉、张骞 B.西汉、晁错
C.东汉、蔡伦 D.东汉、班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纸的发明和改进,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西汉时已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东汉时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
【易错易混】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早在西汉初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成祖
【解析】选A。材料主要描述了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全国,自称皇帝的史实。
2.“公元前 3 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因此,材料中的“庞大帝国”是秦朝。
3.右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①、②分别是( D )
A.大学土、州长
B.大学士、郡守
C.相、州长
D.丞相、郡守
4.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右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 B )
A.文字
B.货币
C.思想
D.度量衡
5.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B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9·浙江舟山)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刺史的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7.右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
【解析】选B。通过观察图片可知,诸侯的封地一分为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除了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将封分封给其他子弟,以削弱王国势力。
8.“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B )
A.李冰 B.蔡伦 C.祖冲之 D.毕昇
9.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
10.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
——《汉书》
(1)汉朝时的西域是指哪里 张骞是哪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2)请列举一例材料二中“自西来”的“佳种”。
(3)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据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结合所学可知,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始开西域之迹”的。
(2)据材料二“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自西来”的“佳种”具体指西域的苜蓿、葡萄、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
(3)据材料一“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材料二“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了解与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
答案:(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1分) 时间:公元前138年。
(2)示例: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3)意义: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了解和交往,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采意给分,意思相同即可)
课时提升练习
1.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一统。换种历史时间表述,此事发生在( B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2.以下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政权并立 B.发展教育 C.巩固统一 D.文化交流
【解析】选C。本题考查巩固统一的措施。据所学知,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大修驰道,统一车轨、统一道路的宽窄;汉武帝的推恩令。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巩固统一。
3.为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体系严密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设立了( C )
A.御史大夫 B.户籍制度 C.州部刺史 D.使者校尉
4.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修筑灵渠 B.统一文字
C.加强中央集权 D.在长安兴办太学
【解析】选C。本题以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共同的历史功绩。依据题干信息“秦始皇、汉武帝”“共同的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5.由如图所示目录内容可知,该著作是一部(  )
A.史书 B.医书 C.诗集 D.历法
【解析】选B。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医书。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仔细观察图片,据文字信息“平脉法”“伤寒例”等可知,这是一部中医学著作。
6.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宗教,宗教形成后又反作用于社会。东汉时期,哪一宗教在中国形成?( B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7.“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它”是(  )
A.《论语》 B.《史记》 C.《大明历》 D.《道德经》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史记》的有关内容。掌握《史记》记述的历史。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你可以通过读《史记》了解的历史事件有(  )
①武王伐纣 ②长平之战 ③焚书坑儒 ④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秦汉史学成就。重点掌握《史记》记载内容的时间。《史记》是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④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在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此项的ABD。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开通了丝绸之路的西段。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使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唐代中期以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基本上是通过陆上丝路进行的。唐中叶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蓬勃兴起。
一一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等
材料二:汉初,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管闽中故地,在今福州冶山一带筑城建都。
汉武帝元丰元年(前110年),闽越国因反叛被汉朝中央派兵攻灭,闽越国亡。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立冶县以治之,隶属会稽郡。
隋大业三年( 607年),设建安郡,辖闽县、建安、南安、尤溪四县,郡治在闽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在闽县。
﹣﹣摘编自汪征鲁《福建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全线贯通”的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到唐初福建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汉唐走向兴盛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开通了丝绸之路的西段。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使丝绸之路全线贯通”可知,“丝绸之路全线贯通”的标志性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
(2)据材料二“汉初,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管闽中故地,在今福州冶山一带筑城建都。汉武帝元丰元年(前110年),闽越国因反叛被汉朝中央派兵攻灭,闽越国亡。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立冶县以治之,隶属会稽郡。隋大业三年( 607年),设建安郡,辖闽县、建安、南安、尤溪四县,郡治在闽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仍在闽县”可知,汉初到唐初福建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是闽越国﹣﹣冶县﹣﹣建安郡﹣﹣建州。
(3)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汉唐走向兴盛的因素是对外开放、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张骞出使西域。
(2)闽越国﹣﹣冶县﹣﹣建安郡﹣﹣建州。
(3)对外开放、国家统一。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甲骨文距今天3500年,却能够被全国人民所识别。山、水、日、月眼今天写的文字基本差不多,相当一部分文字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篆书、楷书,文字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说,中华民族象形文字被历代国人所辨识,书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文字没有发展出一种艺术形态﹣﹣书法而走向消亡。中国书法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存在的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仍然生生不息地存在着。
一一摘自王岳川教授访谈《中国书法:经典传承与当下危机》
(1)据材料一,指出图1文字统一后的字体名称及统一文字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一概括图2反映的汉字演变趋势。
(3)据材料二,概括书法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解析】略。
答案:
(1)小篆;消除文字差异,有助于国家政令的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写出一点即可,)
(2)由繁到简等。
(3)有助于后人识读古代文字;为中国文字及其文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艺术形式。(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连续性:中国文字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楷书等形式,演变过程相当部分文字形态变化不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本土性:书法是中国独有艺术形态,中国文字因其保存下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本土。(答案能从不同角度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