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19:5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的特点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措施
方面 范围 措 施 影 响
军事方面 (“收其精兵”) 在中央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方面 (“削夺其权”)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分割行政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
财权方面 (“制其钱谷”) 在地方 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
(2)作用(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2)表现:
①文臣统兵格局: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让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影响:
①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由于宋代重视文教和发展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消极影响:使北宋政权出现“三冗(rǒng)”(冗兵,冗官,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宋军对外作战非常被动。
考点2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
1.政权的建立
2.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的关系
(1)辽先与北宋交战,然后订立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此后双方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
(2)西夏与北宋交战之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双方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
(3)南宋初年,金兵南下,遭到岳飞等爱国将领及北方义军的抵抗,岳飞被杀之后,金与南宋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考点3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代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特点:南方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②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以及宋代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和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③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A.粮食作物: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业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宋朝将水稻推广到北方;宋朝时,水稻越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中下游的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B.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后期,植棉地区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
①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②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等地)。
③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
①出现商业都市:黄河、长江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店铺不断增加;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出现了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市场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活动范围广,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纸币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中原汉人举家南下,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等等。
(2)过程:
①出现南移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③完成:南宋时期。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考点4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草原各部,于1206年完成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与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之后,蒙古军队进攻南宋,双方持续争战四十多年。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2)元朝统一全国:
①概况: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②意义: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5 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考点6 宋代的都市生活
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行多次庙会。
3.热闹的瓦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5.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考点7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贡献
1.印刷术
(1)发展过程
①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②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2)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
2.指南针
(1)概况: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传播和作用:由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火药
(1)概况: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2)传播和作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辽宋夏金元的更替过程
2.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思维导图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历史启示】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发展经济要重视引进技术和人才。
(3)要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易错易混】
北宋并未实现全国性统一,只是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其周边还有辽、西夏、金等政权与之并立。最后结束唐中期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的是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并且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历史评价】
评价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
(1)积极性:双方结束大规模的冲突状态,使得边境保持长期的和平,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消极性:岁币加重宋朝人民的负担。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识记)知道宋朝南方生产发展。
【典例】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 B )
A.乡村文化繁荣 B.夜市已经出现
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直至天明”,这告诉我们北宋东京酒店和粥饭点从晚上营业到天明,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战术小结:宋代商业繁荣,都市云集各地商贾,他们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变式拓展1
如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 A )
类别 发展集中的区域
农业 粮食作物 苏州、湖州等
经济作物 福建、成都平原等
手工业 制瓷业 江西、江南地区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
商业 都市商贸 杭州
海外商贸 广州、泉州
A.南方经济繁荣 B.民族交流频繁 C.都市生活繁华 D.科技文化昌盛
【解析】题以“如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格”为切入点,考查了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出现了一批大的商港,如广州、泉州等。A符合题意。
【易错易混】
唐朝都市经商时间受时间限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宋代都市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此外,唐朝都市坊、市分开,宋代都市打破坊、市界限。
跟踪2 (识记)知道元朝的统一。
【典例】(2018·福建)1271年,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是( D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铁木真建立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战术小结:1271年,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变式拓展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方框处的朝代应是( C )
A.西汉 B.东汉 C.元朝 D.清朝
【易错易混】
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忽必烈在1271年改国号为元。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3.题5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题5表
A.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4.我国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内蒙古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5.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 )
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
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 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
6.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 ②在“瓦子”里听说书 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 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构建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小涵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括号内的内容应是( )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突火枪
8.培根评价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这三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其中“第三种”指的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在加强对广袤疆域管理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解答各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秦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三:
材料四:元朝时,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当地汉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被统称为汉人。一些由中亚、西亚迁到中国居住的各族人,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并且都信奉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反映的制度最早建立于哪个朝代?材料一中的“新皇帝”指的是谁?
(2)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材料二中反映的措施外,还推行了哪些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政策?
(3)材料三是某学生未完成的《唐蕃关系图》,请根据图片内容,把①②的空缺补充完整。(①②表示民族交融的方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时出现民族交融局面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分)
(5)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多民族大家庭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请你就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课时提升练习
1.宋朝政治的特点是(  )
A.科举制 B.重文轻武
C.三省六部制 D.中央集权制
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3.“澶渊之盟”是哪些政权订立的盟约(  )
A.辽与南宋 B.南宋与金 C.金与北宋 D.辽与北宋
4.奋勇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的抗金名将是(  )
A.岳飞 B.卫青 C.寇准 D.魏征
5.下列史实能够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①“苏湖熟,天下足”②东京商业繁荣 ③江西景德镇兴起 ④广州外贸发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6.《千年风云第一人》展示了成吉思汗的传奇一生。下列能体现成吉思汗“传奇一生”的史实是(  )
A.宋金和议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统一全国
7.如图是小史在学习中列举的史实,由此推测其学习主题是(  )
A.唐朝的边疆治理 B.宋朝的文人政治
C.元朝政府的统治 D.明朝的君主专制
8.宋朝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满足大众享乐消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  )
A.瓦子 B.早市 C.夜市 D.草市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材料二 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宋朝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造船业突飞猛进,制瓷业、纺织业等手工业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旱的纸币,城市的勃兴,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摘躺自白寿鼻《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的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请说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解析】选D。通过比较分析题干中北宋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中文臣和武将的人数可知,文臣人数明显高于武将人数,由此可见,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2.【解析】选B。皮水囊来源于汉族,辽代酱釉马镫壶造型仿照皮水囊,说明了当时契丹族与汉族的交往十分密切,因此,这件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3.【解析】选B。表格数据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所占比重超过北方,说明了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4.B
5.C
6.C
7.【解析】选C。毕昇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匠人,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解析】选D。注意关键词“在航海上”,通过比较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指南针的应用才能为远洋航行创造条件,因此,材料中的“第三种”指的是指南针。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主要涉及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要熟悉各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1)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由材料一看出,新皇帝采用法家思想,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根据所学知道,这是秦始皇采取法家学说进行统治,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郡守、县令、县长等由皇帝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
(2)魏孝文帝改革,除迁都洛阳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由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体现唐蕃和亲政策;由823年正式结盟体现会盟政策。
(4)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5)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贫富差距;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等。
答案:(1)西周;秦始皇。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①和亲;②会盟。
(4)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5)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贫富差距;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等。
课时提升练习
1.B
2.B
3.D
4.A
5.【解析】选A。本题以某班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为切入点,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还表现在江西景德镇兴起,广州外贸发达,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
6.B
7.【解析】选C。本题以题干图片史实为依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仔细观察小史在学习中列举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学习主题是元朝政府的统治。
8.【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9.【解析】本题考查了少数民族南迁、江南经济的开发、经济重心南移等史实。
(1)根据材料一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移民南下主要分布的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2)根据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终始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实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其他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
(3)根据材料三“宋朝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造船业突飞猛进,制瓷业、纺织业等手工业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旱的纸币,城市的勃兴,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为农业:“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手工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业与海外贸易: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坊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达到空前高峰;广州、莆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中央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
答案:
(1)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实行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政策;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民辛勤劳动。(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
(3)表现:农业:“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手工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业与海外贸易: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坊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达到空前高峰;广州、莆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中央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1)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毕昇发明的。
(2)材料主要讲述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提供出观点“科技发明促进社会进步”,然后结合三大发明的作用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
(1)毕昇。
(2)观点:科技发明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火药和火器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和作战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上述三大发明的应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因此说,科技发明促进社会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