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兰封建社会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背景:
①国际背景: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改变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国内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危机四伏;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概况: 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3)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其借口,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2)概况:
①第一阶段:封锁珠江口(1840年6月)→攻陷定海→直趋天津→强占香港岛(1841年初)
②第二阶段:攻虎门(关天培战死)→犯吴淞(陈化成英勇牺牲)→到南京下关江面(1842年8月)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
(4)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南京条约》
(1)签订:1842年8月。
(2)内容
类别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赔款 2100 万元 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 开放 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 我国东南门户洞开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3)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挑起国家:英国、法国。
4.起止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列强罪行
⑴英法联军: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⑵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中国近代史分期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3.鸦片战争基本脉络
【历史启示】
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给我们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中华民族只有自强不息,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于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具有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易错易混】
1.中英《南京条约》是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不是割让整个香港地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
2.近代最早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是英国,《南京条约》割占中国香港岛;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瑷珲条约》一次性割占最多领土,有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求同存异】
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和扩大 原因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是帮凶
侵略范围 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一直打到北京
危害和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 增开沿海所有通商口岸,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国割占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 主权进一步丧失,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延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
(1)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虽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仍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因此发动侵略战争。
(2)从侵略力量上看,也有所扩大。第一次的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又有美、俄等“调停”。
(3)从侵略区域看,也呈现扩大之势。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4)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种种主权,这种结果也表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综上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因此,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史评价】
评价林则徐:
(1)林则徐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也是世界禁毒第一人。
(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研究欧美国家历史地理情况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3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识记)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
【典例】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 A )
A.领导虎门销烟 B.撰写《海国图志》 C.抗击沙俄入侵 D.指挥黄海海战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林则徐在1839年6月3日至25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被誉为民族英雄。
战术小结: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他在1839年6月3日至25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被誉为民族英雄。
变式拓展1
对联“御侮制夷销烟禁毒振民魂彰国格:防边备塞治水屯田利百姓固西疆“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聂士成
【易错易混】
民族英雄是指在反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跟踪2 (理解)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典例】(2019·福建)《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说明( A )
A.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思维破冰:《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说明了中国再也无权自主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战术小结:《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变式拓展2
(原创)右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C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捍卫了国家领上主权的完整
C.隐含着天朝大国的外交理念
D.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重大掌握《南京条约》。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仍有体现,故C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颁布于鸦片战争期间,A项错误。由谕旨内容可知“捍卫了国家主权的完整”B项错误。由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项错误。
【易错易混】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他所说的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虎门销烟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阅读右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4.中国海关开始失去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在( )
A.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之后 B.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之后
C.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之后 D.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之后
5.图片是历史的浓缩,它见证和诉说着历史。右图中的“废墟”是西方列强在哪次侵华战争后造成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俄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课时提升练习
1.仔细阅读表,该表所反映的战争是表中国历史上一次战争前后社会对比情况表( )
时段 政治 经济 领土 社会分期
站前 主权独立 自给自足农业经济 完整 古代
战后 主权不独立 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不完整 近代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60年10月,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的是( )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3.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直言不讳:“野蛮战争的邪恶,必然导致这些与我们自诩的文明格格不入的种种行径。”这里评说的史实是( )
A.贩卖鸦片烟 B.割占台湾岛 C.火烧圆明园 D.占领南京城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哪个国家趁火打劫,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A.英国 B.法 国 C.美国 D.俄国
5.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签订《瑷珲条约》
6.有人说:“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据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日本 B.俄国 C.美国 D.德国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 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 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A B.B C.C D.D
8.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本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B.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体现了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C.在近代历史上,沙俄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D.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军焚毁圆明园最终、最根本的原因,即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以表明吾人之愤怒’。其最根本的目的则在于,通过这一打击行动,迫使清廷从此彻底对外屈服,使中国彻底变成其殖民地。”因此王开玺认为英法联军是为了对清朝皇帝及清政府进行精神打击,使其对外国人更加驯服才焚毁圆明园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玺《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请回答:
(1)圆明园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2)你同意王开玺关于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所持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三: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国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
(1)材料一中“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哪一历史?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它是哪一年签订的?
(3)材料三中这一条款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民除受地主剥削外,还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他们将战争的恶果转嫁到农民身上,给农民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新税。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农民背上三把刀,徭役苦,租米重,利钱高”。而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沦为通商口岸“猪仔馆”买卖人口的对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B
2.【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外界交往,结果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开放国门,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也逐渐从梦中清醒过来,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复兴之路。
3.【解析】选B。通过观察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可知,1842年以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明显上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中有一条款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因此,B项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
4.A
5.B
6.A
课时提升练习
1.B
2.B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日本军队
3.【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题干中的“导致这些与我们自诩的文明格格不入的种种行径”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做法。
4.D
5.D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因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另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俄国。ACD不符合题意。
7.A
8.【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史实。历史观点是指有人参与的观点,即主观的,既可以是主流的,也可以是非主流的。比如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客观的,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发生了就发生了。也可以说是历史的真相,但是它可能是人所认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暂时不了解的事情。ABD是历史观点,C是历史史实。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9.【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熟练掌握火烧圆明园。
(1)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后,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
(2)通过分析材料可知,王开玺认为英法联军是为了对清朝皇帝及清政府进行精神打击,使其对外国人更加驯服才焚毁圆明园的,的确,战后,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列强获得了比《南京条约》规定的更多利益,说明了列强的目的已经实现。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同意。鸦片战争后,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遭到拒绝,因而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为使清政府彻底屈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列强的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且扩大到长江中下游流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据材料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可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鸦片战争。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据材料二“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材料二出自《南京条约》,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3)据材料三“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国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可知,这一条款的主要影响是材料一中这一条款的主要影响是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若要变动关税,须经英国同意,英国取得了协定关税权。
答案: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
(2)《南京条约》。
(3)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若要变动关税,须经英国同意,英国取得了协定关税权。)
11.【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民除受地主剥削外,还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他们将战争的恶果转嫁到农民身上,给农民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新税。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农民背上三把刀,徭役苦,租米重,利钱高’.而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沦为通商口岸‘猪仔馆’买卖人口的对象”可知,围绕主题可以提炼观点为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理由是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
(1)《南京条约》。
(2)观点: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论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