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校2025年春高2023级期中学习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革命文学的论争在鲁迅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给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更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928年1月,冯乃超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其突出之处固然在于明确提倡革命文学,但更引人注目之点是对鲁迅等作家的攻击。这些攻击性文章一方面以激进的态度提倡革命文学和阐述了他们所谓的革命文学理论;另一方面集中围攻了鲁迅,不仅批判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而且大都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论定”了鲁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甚至对鲁迅作了一些人身攻击。李初梨质问“鲁迅究竟是第几阶级的人?”他认为鲁迅是站在阶级对立间,以中立的态度也不“革命”,也不“反革命”。
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提倡革命文学,而是在于怎样提倡和提倡什么样的革命文学。
首先,对于在新的时代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当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鲁迅思考和提出革命文学远在论战之前,因此,本质上,在是否提倡革命文学这一点上,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主张是一致的。在鲁迅看来,“斗争呢,我倒以为是对的。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但鲁迅在这个时候更倾向于实际的政治斗争,相信“武器的铁和火”,即使是文学,也会是一种斗争的文学。
第二,在文学的阶级性和作家的世界观问题上,鲁迅坚定地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不存在超时代的文学,要做革命文学,首先要做革命人,而不是简单地以“无产阶级意识”写出的文学就是革命文学了。如鲁迅所说:“近大半年来,征之舆论,按之经验,知道革命与否,还在其人,不在文章的。”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都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和时代变革中阶级的分化,但一方面,他们自己奉行的是“突变”,一夜之间变为无产阶级作家,这种被鲁迅后来称之为“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鲁迅在提出文学的阶级性的同时,也对唯我独尊的革命文学家提出了质问,他认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一切“都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可以说,鲁迅对文学阶级性的辩证看法最是符合唯物史观。
第三,关于文学的功能和作用,鲁迅同意革命文学提倡者们所信奉的“一切文艺是宣传”的主张,认为“一切文艺是宣传,只要你一给人看,即使个人主义的作品,一写出,就有宣传的可能,除非你不作文,不开口。那么,用于革命,作为工具的一种,自然也可以的”。但鲁迅反对过分地夸大文艺的作用,特别强调文艺在宣传中的艺术性,他说:“但我以为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鲁迅既反对没有切实的革命文学创作而空洞地提倡理论的行为,同时也反对缺乏艺术性的、标语口号式的所谓革命文学,在肯定文艺的宣传功能和斗争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文学“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摘编自《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
材料二:
文学艺术以美来感动受众,但“美”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和“真”与“善”结伴而行,相互依存。于是有了“真、善、美”之说,而且“真”与“善”还置于“美”之前。这就是说,只有真实的、引人向善的东西,才是美的,否则,就成为它的对立面:假、恶、丑。
但在中国文学中,真实性曾是一个大问题。鲁迅曾写过一篇杂文《论睁了眼看》,就指责“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比如: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是早就感到了的,这才有“私订终身”的诗文和戏剧出现,但明末作家便闭上眼睛,并将这一点也加以补救,说是“才子及弟,奉旨成婚”,这样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鲁迅认为这是一种“瞒和骗的文艺”。
这种“瞒和骗的文艺”的产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即作家不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写作,而是以某种理念为依据。在过去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这个通行的理念,就是孔子所说的“礼”。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从大成殿的高位上跌落了下来,这才把“礼”也顺带地打破了。在文艺上提出了“写真实”的要求:打破思想上的迷信观念,要求将一切事物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价值重估;打破头顶上的“天地君亲师”的重压,要求个性解放,在文学上充分地表现自我;反对从观念出发看问题,弃儒家的“礼”于不顾,要求面向现实,敢于直面人生。
五四文学的新面貌,就与这种对“真”的追求分不开。鲁迅有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1933年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1934年1月25日致姚克信中说:“先生作小说,极好。其实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这就是说,直到晚年,鲁迅仍坚持五四的启蒙主义和写真实论,要求作家勇敢地揭示病苦,写出中国的实情来,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对中国有益。
(摘编自吴中杰《文学报——他的理念、探索与实践早已深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骨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处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漩涡中心,深受重创,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也因此受
到阻碍。
B. 鲁迅坚持唯物史观,因此他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和创造社、太阳社存在
着本质分歧。
C. 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艺术性更加重要,因为没有真实性,也就谈不上审美
性。
D. 在鲁迅看来,但凡文学作品中出现“大团圆”的结局,都是“瞒和骗的文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基本主张一致,都在切实地践行革命文学,只是在具
体观念上有分歧。
B. 革命者绝不怕批判自己,革命的艺术家应该坐在无产阶级的阵营中,相信“武
器的铁和火”。
鲁迅批评创造社挂了革命文学的“招牌”后,却不重视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
D. 反对“瞒和骗的文艺”,要求写出生活的实情来,这并非鲁迅个人的要求,而
是时代的呼声。
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文学作品最符合“写真实”的文艺价值要求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并序》 B.《促织》
C.《牡丹亭》 D.《红楼梦》
4. 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鲁迅所倡导的“革命文学”具备哪些特点。(4分)
5. 1928年,钱杏邨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一文,认为鲁迅创作所表现的时代仅仅
局限于清朝末期,没有现代意义;其次,认为鲁迅是在丑化革命,使人看不到光明
与希望。联系以下《阿Q正传》中阿Q想象中的革命场景,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
谈你对以上看法的认识。(6分)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
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
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
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
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
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
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节选自《阿Q正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头。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
【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
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
B. 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
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
C. 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最让他开心的是雨后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
现了孩子烂漫的天性。
D. 沈从文写上学路上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
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永远必有”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
宁静。
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
一气呵成。
C. 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
满童趣。
D. 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
的乐趣。
8. 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6分)
9. 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
子的幸福与自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失怙,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后,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辞母老不就。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筠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材料二: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已仇。若王沈《魏录》滥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裁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内篇·曲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3分)
张华将举A寿为中书郎B荀勖忌华C而疾D寿E遂讽吏部F迁寿为长广太守G
辞母H老不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中
的“相”意思不同。
B. 肇,开始,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肇”意思相同。
C. 靡,无、没有,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靡”用法相同。
D.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
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宦官黄皓独揽权柄,大臣多违心讨好,只有陈寿不屈从。为父守丧期间,陈寿
生病,派婢女伺侯服药,引发乡党非议。这都影响了他仕途升迁。
B. 时人称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范颓、张华等人也都认可陈寿记述历史才能,
夏侯湛看见他的作品后,甚至毁掉了自己已经编撰完的《魏书》。
C. 刘知几抨击了若干史学家为了博取官位荣利玩弄文词、诋毁侮辱他人的史书记
事行为,但同时他又站在君臣父子的立场上认可了某些避讳之言。
D. 《晋书》记述了陈寿不秉笔实录而受非议之事,《史通》在表明作者史学观点
的同时也态度鲜明地批判了陈寿记史时的不当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4分)
(2)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4分)
14.曲笔,指古时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隐瞒、掩盖事实真相的记载。陈寿在编写史书时有哪些曲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5~16 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
行是想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两句摹写途中所见秀丽景色,正表现了诗人南行投奔友人的急切和欢愉。
B. 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道出老杜人生之艰辛。
C. 颈联的“老病”二字既写自己现状之不堪,也传达诗人壮志难酬的志士情怀。
D. 尾联“百年”“未见”,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孤独情绪,境界苍茫高远。
16.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比较“更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
实写眼前扬州的残破,在对比中突出词人的黍离之悲。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描写与李白在
《蜀道难》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既用“空”字写景状物,如“ ”,又用“空”
字表达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电影《林则徐》中,中国政府严禁贩卖鸦片,说如有违令者,(1)“船货交公,人即正法”。外商有不明白“正法”含义的,中国官员答道:“就是杀头!”前者庄严典雅,和郑重①申明政令的语境相符;后者②俚俗浅显,和一般对话的语境相适应。阿Q痛恨假洋鬼子:“(2)……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也是用“杀头”而不用“正法”,而且还用上了“嚓!嚓!”的象声词,叫人(3)设身处地,这是阿Q性格化的语言。如果用到禁烟令中,作“船货交公,人即杀头,——嚓!嚓!”C那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令人啼笑皆非了。
又如“革命者受了骗,(4)以为他(指袁世凯)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于是引为④同志,流了大家的血,将他( )上总统的宝位去”。再如,“党八股的第六条罪壮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拿洗脸作比仿,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翻,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可见,在特定的语境里,做某些变通,如词语迁移、大词小用、句势变换等,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文中划横线的四个词语(成语)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申明 B. 俚俗浅显 C. 设身处地 D. 同志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双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与括号,请指出这四处标
点符号的用法。(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1.如从“选、抬、浮、捧”几字中选一个字填入文中括号内,你认为哪个字最合适,
为什么?(3分)
22.在特定语境中做某些变通,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材料第二段中有一个词符合
“大词小用”特征,请找出它并分析其用法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焦仲卿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女行无偏斜。”而焦母是这样评价刘兰芝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会被人评价,我们应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呢?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阆中中学校2025年春高2023级期中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A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也因此受到阻碍”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表明,此次论争“既给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更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B项,强加因果。D项,说法过于绝对。鲁迅虽有举例,但并未否定全部)
2.(3分)A【解析】A项“都在切实地践行革命文学”错误,由材料一的“突变”说可以看出,太阳社、创造社有些成员很大程度上阶级立场还不够明确与坚定,这就不能切实地写出优质的革命文学作品)
3.(3分)D【解析】A项《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之后合葬,坟墓两边的各种树枝覆盖连通,树中的鸳鸯日夜相伴相鸣,象征着两人的爱情,浪漫主义结尾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悲剧意味。B项《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弄死了献给官府的促织而自杀,后化为促织,使抚军、县宰、成名都得到了好处,后来他自己也“精神复旧”。C项杜丽娘在梦中爱上柳梦梅,并在受伤后死去,变成了一个灵魂。她与柳梦梅的鬼魂相恋,并最终复活,与柳梦梅在人世间收获了幸福,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4.(4分)①有压迫就有反抗,革命文学应具有斗争性;②坚持唯物史观,切实理解革命意义;③立足真实,强调“内容的充实”,注重宣传,强调“技巧的上达”。(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6分)①要做革命文学,首先要做革命人,深刻理解革命、反思革命。《阿Q正传》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但不影响其所带来的反思价值;
②阿Q想象中的革命场景体现出革命失败的种种原因,这符合实际,有现实警示意义;
③鲁迅提倡敢于写“真”,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虽然基调沉重,但也有寻求改变的希望。(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分)B 【解析】B.“小孩子的慌张”错。结合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可知,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
7.(3分) C 【解析】C.“‘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说明并未真正吃到。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8. (6分)①运用儿童视角。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上学路上的多元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让原本平常的事物变得新鲜有趣。
②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风箱当作人来写,发出吼声,单调中不失乐趣,生动形象地再现打铁细节,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
③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小饭铺的大竹筒发出引诱主顾上门的声音,突出小孩天真有趣,极具想象力,又自然贴切。
④刻画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群像。他们是磨针的老人、腆着肚皮的皮匠、呆呆的剃头师傅、小腰白齿的苗妇人等,民国乡村底层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解析】①儿童视角。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对上学路上的各种店铺和人物展开的细致描写,如针铺的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伞铺的学徒“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增添了新鲜感。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在溪水中行走“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
②拟人手法。在描述铁匠铺时,作者写道:“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这里把风箱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生命和声音。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单调的打铁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也体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③想象手法。在描述小饭铺时,作者想象大竹筒发出引诱主顾上门的声音,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这种想象不仅突出了小孩的天真有趣,也使得小饭铺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诱人的声音。
④鲜活的人物群像刻画:文本中刻画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如磨针的老人、腆着肚皮的皮匠、呆呆的剃头师傅、小腰白齿的苗妇人等。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民国乡村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使得这段上学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9. (6分)①上学既学知识,也培养社会责任感,使知识分子充满社会关怀。沈从文在上学途中走向芸芸众生,观察人生百态,“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②少年求学经历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成为心底的基石。沈从文趣味盎然、自由自在的上学之路成就了其精神的丰盈,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底色。 (每点3分,答出2点,得6分)
【解析】①文本二中,“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
文本一中沈从文的童年经历也体现了这一点。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比如他学会了打铁的程序,“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这是对知识的获取;“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这是思想的丰富和成熟;还有“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这体现了他朦胧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上学路上”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沈从文通过这些经历,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感,这与葛兆光所说的“让精神生活成为心底的基石”相契合。沈从文的经历和成长过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不断追求理性和社会责任的缩影。
②文本二中“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这“另外一个天地”指的是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体现了对自由的渴;“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就是好奇,于是沈从文每天的上学路上充满了童趣。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
10. (3分)BEG 【解析】句意:张华准备举荐陈寿担任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且厌恶陈寿,于是暗中示意吏部将陈寿调任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拒绝赴任。
“张华”是主语,“举”是谓语,“寿为中书郎”是宾语,结构完整,句意清晰,在B处断开;
“荀勖”是主语,“忌华而疾寿”是并列结构,作句子的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E处断开;
“为”的宾语是“长广太守”,在G处断开。
11.(3分)A 【解析】A.“意思不同”错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应当把撰写《晋书》的事交给你(陈寿)了/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焦仲卿)的要求。B.正确。开始。句意:自从开始有了人伦/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
C.正确。“靡”没有、无,所以福祸的征兆都没有记载。/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做的。 D.正确。
12.(3分) B 【解析】B.“范颓、张华等人也都认可陈寿记述历史的才能”错误。材料一“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能体现夏侯湛看到陈寿作品后毁掉自己的《魏书》,张华认可陈寿的才能。但文中并没有提到“范颓”,只提到“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筠等上表”。 “已经编撰完”错,应为”正在编撰中”。
13. (4分)(1)司空张华欣赏/爱惜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为孝廉。
(4分)(2)(史料)取舍全凭(没有根据的)主观猜测/随意陈述的言论,奖惩在自己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
【解析】(1)“以”,认为;“原情”,推究情理;“贬废”,被动句式,应为“被贬废”;“举”,推举。(各1分,共4分。)
(2)“臆说”,主观推断;“威福”,指赏罚之权;“疾”,厌恶;“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判断句式,判断标志“乃”、“也”。(各1分,共4分。)
14.(3分) ①因父亲被马谡牵连被诸葛亮处髡刑,陈寿为诸葛亮立传时,说诸葛亮用兵谋略不高超,又无克敌制胜之才。②诸葛瞻轻视自己,陈寿因私怨贬低诸葛瞻的才学;③陈寿因父亲受刑一事在《三国志·刘后主传》中谤议蜀国没有史官,史实记载不详。(3点,各1分,共3分)
【解析】①材料一原文“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从这段原文可以清晰看到,陈寿的父亲因为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后,陈寿父亲也受牵连被处以髡刑。而陈寿在为诸葛亮立传时,作出“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这样的评价。结合其父亲的遭遇,很可能存在因私怨而在史书中不据事直书的情况,这就属于曲笔行为。
②材料一“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这里表明诸葛瞻轻视陈寿,而陈寿在作传时评价诸葛瞻仅仅擅长书法,名声超过了实际才能。可以推测陈寿是因为诸葛瞻对自己的轻视这一私怨,从而在史书中对诸葛瞻的才学进行了贬低,没有客观真实地记载,符合曲笔“不据事直书,有意隐瞒、掩盖事实真相”的定义。
③材料二原文“陈氏《三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秭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这段原文先是指出陈寿在《三国志·刘后主传》中称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灾祥之事没有记载。但紧接着列举了一些灾祥之事,说明如果没有史官,这些事不可能有记录。最后推测是因为陈寿父亲受髡刑这件事,所以陈寿作出了这样的谤议。由此可知,陈寿很可能是因为父亲的遭遇而在史书中对蜀国史官情况进行了不实记载,属于曲笔行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郡人。自幼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在蜀汉任观阎令史。宦官黄皓专横弄权,大臣都曲意附从他,而陈寿独不向他屈服,因此多次被贬谪。恰逢父亲去世,守丧期间生病了,因病让婢女伺侯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指责议论他。等到蜀汉亡国,陈寿因此多年不得升迁。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他虽然不能远避嫌疑,但推究情理不至于被贬黜废弃,于是推举(他)为孝廉。撰写《蜀相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官。当时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销毁自己的《魏书》而作罢。张华倍加赞赏,对陈寿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被时人器重。有人说丁仪、丁廙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你送千斛米给我,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最终不为他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处髡刑,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用兵的谋略不高超,又无克敌制胜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论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张华将荐举陈寿为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而讨厌陈寿,便暗示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就职。元康七年,陈寿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筠等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重,可派人把他著的书都取来。’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封禅的事,汉天子大为惊奇。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劝诫之言,明于政治得失,有益于风化,虽然文采不及司马相如,但质直超过了他,恳请陛下采录其书。”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抄写其书。
材料二:
自从开始有了人伦,就产生了家国。史官记事涉及君王、父亲,一定用词有很多隐讳,虽然不够直白,但是维护了名教。有玩弄文词,掩饰过错的,像虞预对王隐诋毁欺辱,子野、休文消除纷争并互相道歉。 (史料)取舍全凭主观猜测,奖惩在自己的笔下执行,这是作者的丑恶行径,是人们所共同厌恶的。也有记事常常凭空无据,言词多属虚设:有的赞美别人,借以获取私利;有的污蔑别人,借以公报私仇。比如王沈写《魏录》滥述贬谪甄后的诏文,陆机写《晋史》夸大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的声势。班固接受金钱才撰写史书,陈寿向人借米才肯为人立传。这些又是记载历史的奸贼,撰注史书的恶人,即使把他们的丑恶行为宣扬于闹市朝堂,把他们扔给豺狼虎豹去吃都不过分。陈寿《三国志·刘后主传》说:“蜀国没有史官,所以福祸的征兆都没有记载。”但是又说黄气在秭归出现,群鸟坠落于江水之中,成都有瑞星出现,益州没有宰相之气。如果蜀国没有设置史官,这些事从何得知?大概是因为陈寿的父亲在蜀国被羞辱,受了髡刑,所以才加上这些诽谤。
15.(3分)A 【解析】A.“表现了诗人南行投奔友人的急切和欢愉”错误,联系颔联可知,首联虽是轻快明丽之景,“岸”“云帆”表明乃是辗转漂泊途中,“欢愉”二字解读不当。
16.(6分)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
异:①《南征》中“更沾襟”照应前句的“偷生”“适远”,表现出晚年颠沛流离的诗人的无限悲情。②《蜀相》中“泪满襟”含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表达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共情之悲。 (答出“同”一点,“异”两点,一共三点,得6分)
【解析】相同点:《南征》的尾联写到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诗人一生抱负远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所以“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蜀相》的尾联写到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这里面的“英雄”可以指蜀相诸葛亮、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但是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想要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却一生不得志,所以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不同点:《南征》的颔联写到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所以“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蜀相》的尾联中“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可以联系“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知,诸葛亮并未实现收复失地的壮志,所以“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因为“英雄”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所以“泪满襟”不仅是为诸葛亮而流泪,也为自己,为天下的那些怀有壮志但是却不能实现的“英雄”。
17.(6分) ①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②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隔夜黄鹂空好音(夜静春山空/凤去台空江自流/空山新雨后)
塞上长城空自许(怀旧空吟闻笛赋/是非成败转头空)
【解析】易错字词:荠、扪、胁、膺、坐、鹂 。
18.(3分)C
【解析】①“申明”,郑重说明。后接“政令”一词,可见此处指对政令的郑重说明,故正确。
②“俚俗浅显”,指语言粗俗,简明易懂。由语境“外商有不明白‘正法’含义的,中国官员答道:‘就是杀头!’前者庄严典雅……后者……”可知,此处指“杀头”这一说法虽粗俗但易懂,故正确。
③错误。“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与境遇中。前文是“而且还用上了‘嚓!嚓!’的象声词,叫人……”,可知这里指对阿Q性格化语言的感受,故错误。应该用“得闻其声”或“如闻其声”,得闻其声(如闻其声):能够听见他的声音一样,或像听到他的声音一样。
④“同志”,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由前文“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指袁世凯)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于是引为”可知,此处指有共同理想的人,故正确。
19.(4分)A引用 B引文的省略(省略) C插入语 D解释说明 (一处1分,共4分)
【解析】A处,双引号是引用禁令的内容。B处,省略引文的内容。
C处,表示在“那简直就是令人啼笑皆非了”这句话中间插入的内容。D处,解释说明前面的“他”是谁。
20.(3分)(1)“壮”修改为“状”(2)“仿”修改为“方”(3)“势”修改为“式” (一处1分,共三分)
【解析】(1)“罪壮”的“壮”应写作“状”;
(2)“比仿”的“仿”应写作“方”;
(3)“研究一番”的“翻”改为“番”
(4)“句势变换”的“势”应写作“式”。 (一处1分,改对3处得3分)
21.(3分)选“浮”字。“浮”与上文的“血”的照应,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革命者流血之多、牺牲之大、受骗之深。 (选出1分,理由2分)
【解析】“选”字强调的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标准进行挑选,放在此处不能体现出革命者对袁世凯不恰当的拥护;
“抬”字虽然也有使物体升高的意思,但缺乏那种过度尊崇、拥戴的意味;
“浮”字本来是一个极平常的词,但与上文的“血”的照应,顿时生色不少,流血之多,牺牲之大,受骗之深,自在不言中。
“捧”字有双手托着、奉承、吹嘘等意思,但用在此处无法与上文的“血”相照应。
故填“浮”。
22.(5分)“调查研究”。该词原指“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文中把它用在洗完脸照镜子这样的小事上。这是大词小用,批评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显得新颖巧妙,令人捧腹。(或:巧妙诙谐地批评了……,令人耳目一新)(找出1分,原词意义2分,语境意义2分,共5分)
【解析】“调查研究”一词具有“大词小用”的特征。该词原指“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本身具有正式、严肃且常用于重要事务、学术研究、工作决策等较为重大场合的语义特点,而文中却将其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洗完脸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这样的小事,形成了明显的语义反差。该词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批评了“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种错误行为。因为如果人们在小事上都能做到像“调查研究”一样仔细认真,就不至于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不负责任。这种以小见大、用轻松方式批评严肃问题的手法,使批评更易于被接受,不会让读者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大词小用的手法使表达显得新颖巧妙,给人带来新鲜感,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甚至令人捧腹大笑,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23.(60分)【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刘兰芝对自己的评价,另一个层面是焦仲卿及其母对刘兰芝的评价,前者属于“自我评价”,后者属于“他人评价”。“也难免会被人评价”指向的是“他人评价”,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高度和人生观、经历不同,在对待“他人评价”时的反应也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会淡然处之,有的会愤怒,有的会反击,有的会伤心或高兴等。不同的反应代表了我们生活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内心是否强大和从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呢?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需要有智慧去判断哪些可以接纳,哪些需要拒绝。接纳有益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拒绝无益或有害的评价则可以避免走弯路。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也可开门见山地表达观点:理性接纳他人评价,但也要做好自我认同,不被他人评价所裹挟。对此,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宁,在同学都经商、从政的背景下,不惧他人的眼光与评价,毅然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留下美名的事例,论证我们要坚定自我选择,不顾外界流言等等。
立意:
1.用心聆听,闻而审之。
2.在别人的评价中看清自我、提升自我。
3.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评价。
例文:
听众之声,坚己之识
刘兰芝面对丈夫和婆婆截然相反的“他者”评价,却始终对自己“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清醒认知。斗转星移几度秋,如今,身处信息繁杂的网络时代,我们很多人却会被网上的声音所左右,从而迷失了对自我的认识,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明白:倾听他人评价固然重要,坚持完善自我认识亦很珍贵。
听众之声是坚己之识的前提。与自我评价不同,他人评价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全面地评判一件事物,不会主观立场的干扰和影响。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人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加以改进,达到至高的境界,古时魏征言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借此劝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推动开创贞观之治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今时天才少年曹原在研究超导材料石墨烯的过程中,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与评价,从不固守己见,不断改进研究方法,进而诞生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由此可见,善于倾听与吸取他人宝贵的评价,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加以吸取,是完善自我认识,推动自我发展的重要通道。
坚己之识是听众之声的基础。在日益纷杂的网络世界中坚持自我清晰的认识,保持定力是不被网络良莠不齐、众口难调的声音影响的关键因素。屈原被放逐后高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抱负,坚守自己的为政初衷,不被众人的声音所扰,即使沉江后这份精神历经千年也丝毫未衰减;董宇辉身陷“小作文”的风波中,面对网上的巨量声音,选择不争,只坚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终等来了属于他的第二个春天。正如古人云:“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经常会面临选择听信他人评价和坚持自我认识的难题。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我们既需要有“乱云风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又需要有广开言路的耐心。须明白:听众之声是坚己之识之前提,坚己之识为听众之声之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能听得进他人善意、正确的评价,又要保持自己的定力,逐渐对自我形成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