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21: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9课
一、选择题
1.依据下表的信息分析,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表的历史主题是( )
唐 精美冠全国的蜀锦、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宋 瓷器的辉煌时代、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明 棉纺织业的推广
清 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A.日益繁荣的纺织业 B.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C.手工业的巨大成就 D.传统制瓷业的辉煌
2.清朝前期可耕土地不断增加,顺治末年为五亿五千万亩,康熙中期增加到六亿亩,雍正初年为七亿二千万亩,乾隆中期七亿八千万亩,乾隆末年达到九亿多亩。其主要原因是清初统治者( )
A.重视发展农业 B.推行垦荒政策 C.扩大对外交流 D.关心百姓疾苦
3.题26表中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因素是( )
时代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数(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明万历时 1.2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5.6 1434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激增 D.经济作物的推广
4.据记载,清朝前期(即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结合下表数据,反映清朝前期( )
时期 人口 耕地面积 征收粮食
顺治末年 不到2000万 约549万顷 640多万石
乾隆末年 3亿左右 约741万顷 830多万石
A.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B.出现手工业工场
C.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D.形成了农村集市
5.在海南历史课《古代经济发展》的课堂上,符同学提出“海南古代的槟榔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一观点。以下材料,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栽槟榔以供税役”
B.“亲宾往来,非槟榔不为礼”
C.“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出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者十之七”
D.“槟榔产琼州,以会同为上,乐会次之,儋……文昌、澄迈、定安、临高、陵水又次之”
6.观察下列曲线图的形式,对明清科技水平“落后”,解释正确的是( )
A. B.
C. D.
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清朝奠定了我国现在疆域的基础。下列四幅地图中属于清朝疆域图的是( )
A. B.
C. D.
8.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以下可作为二手史料的是( )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的相关记载
9.下列言论共同反映出( )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宋应星 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
A.加强中央集权 B.以农为本的思想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民贵君轻的思想
10.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后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由此可知(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较快
C.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 D.全国性的商业网正式形成
二、简答题
11.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能够以民为本,发展经济。自汉唐以来,瓷器和丝绸 享誉海内外,展示了我国的风采。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昌盛,史称什么 唐朝手工业发展 水平很高,其中最有名的丝织品是什么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具有瓷都之称的是哪里
(3)随着精美的瓷器和丝绸的远销,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什么进入鼎盛时期 远至什么地方
(4)明代手工业继续发展。当时的哪种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朝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科技巨著是什么
(5)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请列举出当时颇具规模的机户两例。
(6)通过以上内容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12.清前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版图基本奠定。
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写出清朝前期疆域内岛屿两例。
(2)写出清朝前期管辖新疆地区的官职名称。
(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写出富甲一方的两大商帮。
(4)明清(前期)时期人口增长快速,问题增多。请列举一个。
13.概括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4.概括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列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15.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是否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该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主题式学习任务。
材料一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 无主荒芜土地,准许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于是许多旷野改造成农田。清朝前期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也有大发展,花卉、水果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三 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说说经济发展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17.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典藏品,它也有鲜活的生命。穿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文物会以它原本的姿态,讲述它的所有经历和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A.开元通宝 B.隋大运河河道图 C.清朝开荒执照
D.郑和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E.元杂剧陶俑 F.纸币铜版拓片
(1)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整理上述文物资料。(填字母4分)
(2)除了按照时间来整理文物外,也可以根据内容来对文物进行分类整理。请根据下面的分类,填入对应的文物。(填字母)
示例:表演艺术方面:E
商业繁荣: ;农业发展: 交通的发展:
18.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 这是一部明代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材料四 ……而明代之后,易种而又高产的“五大农作物”被引进并迅速推广于中华大地,一举改变了中华农业产业的基本生态景观,改变了中国人的衣食结构。
——《“五大农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图一、图二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指出其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提到的有关宋朝时闻名天下的“粮仓”的谚语,并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部“农业百科全书”的名称和作者。
(4)依据材料四例举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的两种农作物新品种。并说明其引进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得到的启示。
19.17、18世纪的中国和法国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彩篇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是中法两国正式交往的开启之年。紫禁城和凡尔赛宫是17、18世纪中法两国交往的见证地。紫禁城中有大量直接从法国订购的玻璃制品,还有法国数学家白晋等为康熙皇帝学习数学而编译的满文版《几何原本》等书籍。凡尔赛宫有景德镇出品的印着法国王室标志的日常用具和大量来自中国的工艺品,诸多法国王室成员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688年,白晋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到北京,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并得到任用。1693年,康熙皇帝派白晋携带赠送给路易十四的珍贵书籍回法国,并延聘学者来华。1699年,白晋率领十名数学家返回北京,并带来路易十四回赠的名贵雕刻。白晋除了在紫禁城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将《易经》等中国哲学典籍介绍到法国。1730年,白晋卒于北京。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法两国交往的特点。
(2)白晋在华30余年,假如他要著书向法国读者介绍当时的中国盛世,请为该书籍命名并设计简单的目录。(可参照但不必拘泥于示例)
示例:
书名: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目录:第一章 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
第二章 铁器时代的经济大发展
第三章 大变革时代的多元文化
20.经济发展繁荣,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代诗人杜甫《忆昔》
材料二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材料四 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开元全盛”是哪位皇帝当政时期?
(2)材料二中的灌溉工具是什么?这一时期还出现一种新的耕地工具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两点)
(4)请写出我国明朝时期引进的国外农作物一例。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19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C B D D B B
1.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宋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规模较大,领先世界,说明历史主题时手工业的巨大成就,C项正确;表格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纺织业,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各个朝代的手工业成就,并非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业,排除B项;虽然有提到制瓷业,但只是表格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概括表格主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据题干“清朝前期可耕土地不断增加,顺治末年为五亿五千万亩,康熙中期增加到六亿亩,雍正初年为七亿二千万亩,乾隆中期七亿八千万亩,乾隆末年达到九亿多亩。”和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耕地面积的扩大的主要原因,重视发展农业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推行了垦荒政策,排除A项;扩大对外交流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对外交流的问题,反映的是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关心百姓疾苦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统治者关系百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从明万历时期到清雍乾时期的变化是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增加,说明粮食亩产量增加,耕作技术的提高使粮食亩产量增加,B项正确;耕地面积扩大是总量变大,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增加,但与人均粮食占有量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在粮食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作物的推广使得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不是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建立后,统治者注重农业发展,积极调整农业政策,鼓励垦荒运动,使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C项正确;商帮与征收粮食无关,排除A项;手工业与耕地面积无关,排除B项;题干表格显示人口增多,无法说明形成了农村集市,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出售于东西两粤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者十之七"说明海南槟榔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C项正确;."栽槟榔赖以供粮税"说明槟榔是海南人的主要粮食,不能佐证海南古代的槟榔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排除A项; "亲宾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说明槟榔是海南人的主要礼品,不能佐证海南古代的槟榔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排除B项;"槟榔产琼州,以会同为上,乐会次之,僧……文昌、澄迈、定安、临高、陵水又次之"说明海南槟榔的产地,不能佐证海南古代的槟榔贸易已形成一定规模,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对明清科技水平‘落后’,解释正确的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中国整体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逐渐被西方超过,明清之后,中国科技近代化举步维艰,但仍有所发展,中西比较凸显中国科技水平“落后”,B项正确;该图是一条以明清为顶点的抛物线,体现明清科技“落后”是断崖式倒退,没有看到明清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图也用以明清为顶点的抛物线来呈现明清科技“落后”是断崖式倒退,没有看到明清中国科技的发展,这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清之前,中国科技不断发展,并没有出现起伏大的波浪式前进景象,该图不符合古代中国科技水平发展的基本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D地图里有“京师、伊犁、乌里雅苏台”,京师是清朝的都城,清朝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设有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等管辖边疆地区,D是清朝疆域图,D项正确;A地图里有“咸阳、南海郡、桂林郡”,A是秦朝疆域图,排除A项;B地图里有“大都、辽阳行省”,B是元朝疆域图,排除B项;C地图里有“唐、长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C是唐朝疆域图,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所以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的相关记载,是经过作者对史料的加工,是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是二手史料,D项正确;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是考古史料,是一手史料,排除A项;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是当时的文字,是一手史料,排除B项;《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是反映当时生活的文学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贵五谷而贱金玉”、“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关心百姓生活,心存百姓,以农业为本的思想,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在材料中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传统乳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盛泽镇由一荒村发展为工商业繁荣的市镇,说明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较快,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清代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彻底改变,排除C项;清代全国性的商业网形成,但材料强调的是市镇,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1.(1)史称:贞观之治
丝织品:蜀锦
(2)瓷都:景德镇
(3)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最远: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4)瓷器:青花瓷
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5)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6)感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详解】(1)史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以民为本,虚怀纳谏,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丝织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手工业发达,陶瓷业方面唐三彩最负盛名。丝织品中,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最为有名。
(2)瓷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鼎盛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 盛时期。
最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4)瓷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科技巨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被成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5)机户: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6)感悟:根据上述问题可知,问题所涉及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高,属于领先地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1)库页岛、台湾岛、钓鱼岛、赤尾屿、海南岛、南海诸岛(任意两个)
(2)伊犁将军
(3)晋商;徽商
(4)垦荒增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疆域内岛屿有:库页岛、台湾岛、钓鱼岛、赤尾屿、海南岛、南海诸岛等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管辖新疆地区的官职名称是伊犁将军。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富甲一方的两大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前期)时期人口增长快速,问题增多,如:垦荒增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3.原因: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用: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详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对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4.(1)原因: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很大的发展。
(2)作用: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新的变化: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②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③形成了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④人口的增长。⑤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答出任意两点)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很大的发展。
(2)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新的变化:本题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角度去说明变化,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出现的新变化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形成了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人口的增长等。
15.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能。作为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御政策,闭关锁国不可能也没有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影响:妨碍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朝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形同外国互通有无,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来往危机自己的统治。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的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能阻挡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的侵略的。根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曾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它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限制中外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近代陷入了别动挨打的局面。
16.(1)趋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垦荒;人口快速增长促使进一步垦田;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关系: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从5493576顷增加到7414495顷,反映出清朝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原因:根据材料二“无主荒芜土地,准许流民及官兵屯种……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永远归自己所有),于是许多旷野改造成农田。清朝前期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增加”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鼓励垦荒,人口快速增长促使进一步垦田,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
(3)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清朝前期商品经济发展。
(4)关系: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稳定,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7.(1)填空:B-A-F-E-D-C
(2) AF C BD
【详解】(1)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从隋炀帝时期开始,A开元通宝为唐朝时期的货币;F纸币铜板拓片为北宋时期兴起的纸币;E元杂居陶俑体现了元朝时期的娱乐方式;D郑和绘制的航海图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C清朝开荒执照反映了清朝的农业发展状况,故正确的排序是B-A-F-E-D-C 。
(2)分类整理:
商业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开元通宝的流通体现了唐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F纸币铜板拓片体现了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主要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交易规模量大的需求。因此AF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为了鼓励农业发展为开荒颁布开荒执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故C体现了农业发展的状况。
交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郑和绘制的航海图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是我国 航海交通的主要体现。因此BD体现了交通的发展状况。
18.(1)筒车、曲辕犁。
(2)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3)《农政全书》徐光启
(4)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任两例)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
(5)启示: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社会进步;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明成果,重视科技创新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详解】(1)农具: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图一是曲辕犁,曲辕犁有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图二是筒车,筒车是唐朝发明的一种灌溉工具。
(2)谚语:根据材料二“两宋期间”“粮仓”和所学可知,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理解:根据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和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答案为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3)名称和作者:根据材料三“这是一部明代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和所学可知,《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故答案为《农政全书》;徐光启。
(4)农作物新品种:依据材料四“而明代之后,易种而又高产的‘五大农作物’被引进并迅速推广于中华大地,”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明代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也在更多的范围推广。故答案为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任两例)
影响: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从粮食产量,解决人口温饱和促进人口增长的角度回答。例如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
(5)启示:根据材料可从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稳定、自然环境、对外交流、知识创新等角度谈启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社会进步;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明成果,重视科技创新等。
19.(1)特点:政府主导;平等交往;开放包容。
(2)示例
书名:盛世王朝
目录:第一章 科举考一公平的选官方式
第二章 活跃的民间市场
第三章 提倡民本的儒家思想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紫禁城中有……凡尔赛宫有……”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1688年,白晋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到北京,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并得到任用”“1699年,白晋率领十名数学家返回北京,并带来路易十四回赠的名贵雕刻。白晋除了在紫禁城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将《易经》等中国哲学典籍介绍到法国”可知,平等交往,开放包容。
(2)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局面,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农业、工商业有新的发展,实行科举考试,公开公平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治国,提倡民本思想。
20.(1)唐玄宗统治前期。
(2)筒车。曲辕犁。
(3)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4)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优良品种的发现和推广、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等。
【详解】(1)皇帝: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因此“开元全盛”是唐玄宗当政时期。
(2)工具:根据材料二“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灌溉工具筒车。新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新的耕地工具有曲辕犁。
(3)信息: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信息是北宋时,南方已是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根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能够提取的信息是太湖流域已是全国重要的粮仓;根据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可知可提取的信息是经济重心已移到南方。
(4)农作物:根据材料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明朝时期引进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技术、良种和政策等方面进行论述,如: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优良品种的发现和推广、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