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
1.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著作属于我国古代中医药成就的有( )
①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②贾思勰《齐民要术》
③李时珍《本草纲目》 ④宋应星《天工开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游览的鸭绿江边的长城,其修筑时间是在( )
A.清朝 B.明朝 C.西汉 D.秦朝
3.小茗同学是历史宣传委员,在班级板报栏目设计了如下题目,该板报主题是( )
主题
① 元朝加强对台湾和西藏行政管辖
②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③ 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④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强力反击外国侵略者 B.专制统治的强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
4.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 )
A.台湾 B.蒙古 C.西藏 D.新疆
5.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是(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志通俗演义》
6.“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该言论意在表明(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地方权力的削弱
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7.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 )
A.君权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趋势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
8.楹联广告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广告形式。以下广告形式表明( )
“世间无此酒;天下有名楼” 酒楼
“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理发店
“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过常山,去斩草寇;小红娘,坐荷车,头戴金银花,到熟地、接见槟榔” 药材庄
A.广告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标志
B.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对联
C.知识分子开始涉足广告领域
D.广告的水平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进步
9.明朝时,朝廷以“票拟”制度处理奏疏,即奏疏先送至内阁,内阁官员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贴在奏疏之上呈交皇帝,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反映出明朝( )
A.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B.票拟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B.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C.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简答题
11.课后活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12.某班同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艺篇】
(1)唐朝书法家中,谁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2)北宋时改进了词的创作,词风豪迈而飘逸的文学家是谁?明朝时吴承恩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是什么?
【史学篇】
(3)北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什么?是由谁主持编写的?
【科技篇】
(4)毕昇的重大发明是什么?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什么?
(5)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3.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的伟大民族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时期,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请列举出“诗词”“书法”“绘画”三个方面各一位名家。
(2)我国古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它的发明者是谁?
(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被译成多种文字的这部著作是什么?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哪位科学家?
(4)明朝的北京城中最为雄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什么?
14.小明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据此可知该学习卡片涉及的地区是哪里
朝代:汉朝人物:张骞 事件:出使西域 朝代:元朝人物:忽必烈 事件:北庭都元帅府 朝代:清朝人物:乾隆 事件:设置伊犁将军
1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三、综合题
16.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九年级同学围绕“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图片,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
图1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示例一入选理由:秦朝完成全国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2《北魏帝王出御图》 图3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图4西夏货币
图5 戚继光 图6 班禅和达赖金印 图7新疆伊犁将军府
(1)以上材料是同学们围绕“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搜集到的图片,请你根据主题从图4-9中任选两幅图片,参照示例一写出入选理由。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17.在绵延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与文化成果。 以下是某班同学开展项目学习的部分环节,据此回答问题。
【医学名家】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1)请你分别简述材料一中两位医学名家的代表作一部或相关成就一点。再列举一位医学名家或一部医学著作。
【书写载体】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2)简述材料二中图3书写载体上文字的历史地位。东汉时期哪一人物对图4书写载体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改进?说出其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史学著作】
材料三 如下所示
《春秋》目录(部分)隐公元年(前722年) 昭公二年(前540年)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注:《春秋》以鲁国国君为系,采取纪年形式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鲁国二百四十余年的重要史实 《史记》目录(部分)卷七项羽本纪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注: “陈涉”即陈胜,“荀卿”即荀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编年体史书《春秋》相比,《史记》的体例有何不同 并从“《史记》目录”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一例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认识。
18.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
——赵翼《檐曝杂记》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体表现为什么制度?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是哪位皇帝设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19.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 ……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 自秦朝以来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边疆设立了一系列机构,读下图,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辽西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分析该王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
(4)图中字母D所示辖区,是哪位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的。清朝是如何管辖字母D所示辖区的。作用有哪些。
(5)通过这次探究活动,说明今天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20.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的政策和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在当时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启示。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同步练习: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D C A A B D D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它是一部药物学巨著,因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因此②④不符合题意,ACD选项中包含②或④,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因此今天,我们游览的鸭绿江边的长城,其修筑时间是在明朝,B项正确;清朝时期并未修筑长城,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西汉时期虽然也修建了长城,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未到绿江边,排除C项; 秦长城的起止点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元朝加强对台湾和西藏行政管辖”“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雅克萨之战强力反击外国侵略者,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专制统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非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D项正确;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排除A项;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度,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小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和军机处这两个机构只能按皇帝旨意办事,权力受到极大限制,是专制皇权的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内阁制和军机处是中央结构,不能够体现地方权力的削弱,排除B项;仅废除丞相和设置内阁,无法得出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的结论,排除C项;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各司其职,明朝时期加强了君主专制,废除丞相,由皇帝统领六部,清朝时设立军机处,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唐至明清,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项正确;题干三幅图片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君权的不断强化,与“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酒楼、理发店还有药材庄的广告各具有特点,因此可得出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对联,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广告的创新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开始”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进步”一词是通过比较得来的,材料中未涉及不同时间广告的比较,无法得出广告的水平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见,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君权至上,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因此,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各级官员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皇帝最终裁决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可知票拟制度无法执行决策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朝廷以厂卫制度监督官员”,这本质上体现了强化君权,无法体现厂卫制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小说和戏剧表演属于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D项正确;清代时期儒学说受到了冲击,排除A项;清朝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与文化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不利于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1.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地,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但是,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详解】根据材料“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可知土地贫瘠的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地,农民只得吃蓬草、树皮、石块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1628年为明末,官府不顾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12.(1)颜真卿。
(2)苏轼。《西游记》。
(3)《资治通鉴》。司马光。
(4)活字印刷术。《天工开物》。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发展等。(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书法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其中颜真 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2)文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 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
神话小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 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
(3)通史巨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 通史巨著。
主持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4)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 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5)做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而且其中有许多科技发明领先世界,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发展等。
13.(1)诗词:李白;书法:颜真卿;绘画:阎立本。(其他符合题意均可)
(2)时间:北宋;发明者:毕昇。
(3)著作:《天工开物》。科学家:宋应星。
(4)建筑群:紫禁城。
【详解】(1)诗词: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书法:根据所学可知,书法家著名的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绘画:根据所学可知,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2)时间: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发明者: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著作: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科学家:根据所学可知,《天工开物》的作者是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建筑群: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北京城中,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14.地区:新疆。
【详解】地区: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元朝忽必烈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因此学习卡片涉及的地区是新疆。
15.史实: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详解】史实:根据材料“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及所学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包括: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16.(1)图3《步辇图》入选理由:《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场景。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图6班禅和达赖金印入选理由: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班禅和达赖金印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要见证,表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
(2)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代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详解】(1)图3《步辇图》入选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这幅画直观呈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场景。从历史背景看,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在民族关系处理上秉持开明态度。吐蕃作为当时边疆的重要势力,赞普松赞干布对中原文化极为仰慕,多次派使者前往唐朝求婚。这一行为体现了吐蕃对唐朝的认可与向往,也反映出唐朝在当时周边民族中的影响力。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她带去了大量的书籍、种子、工匠等,涵盖了农业、手工业、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资源和技术传入吐蕃,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比如改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丰富了手工业技艺。同时,在文化交流层面,汉藏两族人民在长期接触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增进了彼此的友好关系。这种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交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积极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图6班禅和达赖金印入选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十分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帝册封 “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通过这种正式册封的方式,确立了达赖和班禅在西藏宗教界的重要地位。而且规定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事务的掌控权。班禅和达赖金印是这种册封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它明确表明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的地位是由中央政府赋予的,意味着西藏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对西藏地区有效的管辖措施,加强了中央与西藏的联系,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2)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到清朝对边疆地区细致的管辖措施,历经多个朝代,时间跨度漫长,每个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充分表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淀。无论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还是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融合方面的贡献,都体现出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族通过经济交流、文化融合、政治互动等多种形式,共同书写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篇章。历代中央政府,如秦朝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唐朝实施开明民族政策,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具体管辖(册封、设机构等 ),这些措施都在不同方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们或从制度层面保障国家统一,或从民族关系角度促进团结融合,或从领土管理方面维护完整。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深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来之不易。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秉持这种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17.(1)图1:著《伤寒杂病论》。图2:发明“麻沸散”或创编“五禽戏”等。
列举:李时珍或《本草纲目》等。
(2)历史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人物:蔡伦。
意义: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不同:《春秋》以年份为中心,《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示例:选韩非。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认识: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详解】(1)图1:根据材料一“张仲景塑像”并结合所学张仲景的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 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故图1:著《伤寒杂病论》。
图2:根据材料一“华佗塑像”并结合所学华佗的知识可知,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故图2:发明“麻沸散”或创编“五禽戏”等。
列举:结合所学李时珍的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本草纲目》。故可列举:李时珍或《本草纲目》等。
(2)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图3“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并结合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历史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人物、意义:结合所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 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 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故人物:蔡伦。意义: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不同:根据材料三“隐公元年(前722年)、昭公二年(前540年)”和“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可知,《春秋》以年份为中心,《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结合所学《春秋》和《史记》的体例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故不同:《春秋》以年份为中心,《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示例:根据《史记》目录中的人物,可选韩非。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医学名家、书写载体、史学著作可知,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18.(1)制度:三省六部制。
(2)制度:行省制度。
(3)皇帝:雍正帝。作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积极作用: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一条即可)
【详解】(1)制度: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信息反映的是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制度:据材料“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全国的有效管理,元朝首创行省制。
(3)皇帝及作用:据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和所学可知,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但没有决策权,军机处的设立,使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自己手中,皇权得以大大加强,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4)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确保了各个民族和地区在统一的政治体系下运作,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通过强化中央集权,使得国家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国防建设,提高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统一的政策和规划,能够有效地调配全国的资源,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1)和亲、会盟
(2)特点:互相吸收。相同之处:创制文字,发展生产。
(3)元朝。特点。民族关系发展和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或民族关系交融发展)。
(4)郑成功。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作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5)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边疆地区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详解】(1)主要形式:根据材料一“唐蕃关系示意图”中“和亲”“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得出和亲;根据材料一“会盟”“821年正式会盟”得出会盟。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宋辽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得出互相吸收。
相同之处:根据所学可知,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有时称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建立西夏政权后,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故二者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都有创制文字,发展生产。
(3)王朝: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故答案为元朝。
特点:根据材料三“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可知,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所呈现的特点是民族关系发展和交融(民族关系发展或民族关系交融发展)。
(4)民族英雄:根据材料四地图和所学可知,图中D处是台湾,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开始进攻台湾的荷兰殖民者,随后,郑成功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1662年2月经过八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故答案为郑成功。
如何管辖:本题可从设置机构方面回答。根据所学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作用:根据所学可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巩固海防和促进台湾发展的角度回答。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5)重大意义:本题相对开放,可从国家统一、稳定、边疆地区的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等角度回答。如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边疆地区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20.(1)奉行积极政策,市舶司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或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开放使国家强大。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得出奉行积极政策。
机构:根据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和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答案为市舶司。
(2)目的: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故答案为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最远到达的地方:根据地图和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答案为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消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方面回答。即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启示:本题相对开放。结合材料和问题可从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角度回答。例如,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或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开放使国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