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4月份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除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叙事作品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事”,因对象的产生、发展具有历时性特征,叙事作品在表达上自然体现出历时性特征,而抒情作品关注的不是客观之事,而是主体的情绪、情感,它具有瞬时性、不稳定性,因而作品更注重把握那个特定的时间点或片段,在表达上就会呈现出共时性特征。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历时性特征表现不突出,叙事中往往蕴含着浓郁的情感,甚至事随情化,事件为情绪所裹挟,历时性的流程叙述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共时性的场景呈现。这样,古代叙事诗难以达到“纯粹”叙事形态,而具有鲜明的“亚叙事”特征。
《诗经》中的叙事诗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富于民族意味的“亚叙事”特征。《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事性突出,如《绵》“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描绘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岐之后开辟土地、兴建宫室的景象,构成周族先民壮丽的创业画卷。这一组周族史诗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叙述周民族的发展史,而是要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所以这些诗歌没有顺着时间线来叙述周族产生发展的情节,而是着力于刻画某些宏大的场面,来歌颂祖先的英雄业绩,具有浓郁的抒彩。
《诗经》中民歌的“共时性”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而突出。其中,一些带有叙事性因素的短诗一般不具备完整的叙事轮廓,多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场景,描述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面,而略去情节的历时性发展流程,这就相对削弱了诗篇的叙事性,使其方便地向抒情转化。
《邶风·静女》截取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片段加以描述,但确切地说,带有叙事成分的仅限于前面几句:“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我彤管。”以下事件的历时性流程便被截断,转入了反复的情感抒发:“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主人公端详把玩手中的爱情信物,表现出对幸福的全力沉浸与陶醉,早已经把编织情节、刻画人物的叙事职责置之脑后。造成此种叙事抒情化的“亚叙事”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民歌结构中的复沓形式实际上加强了这种叙事抒情化的转向。
汉乐府的叙事诗中,“事”占比较大,但是,诗歌也往往由“历时性”的叙事转向“共时性”的场景呈现。比如《木兰诗》对事件的叙述往往一笔带过,对能表现木兰情感的场景——如开篇“木兰当户织”、木兰夜宿等情景——极力地刻画。其中,最特殊的莫过于《孔雀东南飞》。从“事”的角度看,事件的展开完整且具体,从“情”的角度看,诗前小序明白指出:“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结尾处又强调:“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情感的表达是清晰的,而且赞美与悲悯相融合的情感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只是这种共时性呈现并未打断历时性叙述而彼此混融成为一体,但叙事的抒情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摘编自熊江梅《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亚叙事”特征》)
材料二:《诗经》中的叙事诗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历代说法众多,主要有“王官采诗”“公卿献诗”“孔子删诗”三种观点。不论是“王官”“公卿”还是“孔子”,都透露出了这些诗歌在收集、编选过程中的官方色彩。儒家重视“史”,要求“以诗存史”“诗心史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诗经》被确立为经典,儒家的“诗史”的观念得到了强化。从汉代直至清代,文人主要以“诗史”的观念去阐释解读《诗经》。因此,这些叙事诗无论其诞生的初衷如何,在漫长的经典阐释过程中,都以官方的形式对中国诗歌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汉乐府大部分作品都曾在民间长期传唱,且多数未经官方修订、阐释,故较多地保留了其原生状态。现存汉乐府大概有一百余首,叙事诗占比多达三分之一。与《诗经》中的叙事诗相比,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在内容上更具有故事性、戏剧性、传奇性,在功能上更具有娱乐性。汉乐府与《诗经》构成了中国叙事诗的两大源头。
乐府诗重视诗歌的故事性,比如《孤儿行》中记述父母双亡、被兄嫂虐待的孤儿,在家要忙活做饭、喂马、打水、采桑等各种各样的家务,还被驱使收瓜,瓜车行到半路时不幸翻覆。情节十分丰富,甚至还写到瓜车翻覆后,路上行人“助我者少,啖瓜者多”的细节。乐府中往往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如《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与故夫的对答,《东门行》中因家贫而铤而走险的丈夫与妻子的争论,《陌上桑》中罗敷对太守无理要求的反击。这种对话的方式加强了矛盾冲突,使听众或读者身临其境。汉乐府还表现出极强的传奇性,比如,《战城南》中已死去的将士与前来啄食尸体的乌鸦对话的情节,传奇色彩浓郁。这些特点和乐府诗来自民间,与听众要求更生动曲折的情节、更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更鲜明具体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
乐府诗的创作者用戏剧性、传奇性的情节来吸引听众,满足大众一定的猎奇心态,同时也满足大众的审美(包括道德审美)取向,从而起到娱乐的效果。后世文人认为汉乐府与《诗经》一样都具有教化功能,但其实汉乐府的道德价值,并不是创作者有意为之,这与后世文人拟作的乐府诗完全不同,因为这些大众接受的娱乐艺术自身就蕴含着当时民间纯朴健康的道德价值,正如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所言,“乐府诗的伦理功能是依附于娱乐的。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是在娱乐活动中自然而然进入文本意义系统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教益”。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娱乐性不仅包括“喜”,也包括“悲”的方面,如《孤儿行》中对身世的悲叹,《战城南》中对战争惨状的控诉。汉乐府的娱乐性是一种对观众情绪的正向引导,除了让听众得到欢喜愉悦外,也让听众的悲伤、愤怒、郁结得以宣泄。
(摘编自辛晓娟《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乐府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雅》中的诗歌都是周族的史诗,记叙了古公亶父等周族祖先的创业史,表达了对周族祖先的崇敬之情。
B.《邶风·静女》采用了复沓的结构,把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情感抒发出来,这导致诗歌对事件的历时性流程的叙述被打断。
C.儒家重视诗歌记录历史的功能,《诗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它的产生以及后世对它的阐释都遵循着“诗史”的观念。
D.材料二认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有两大源头——《诗经》和汉乐府,前者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后者则具有强烈的民间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叙事作品具有历时性,抒情作品具有共时性,二者截然不同的特征是由它们各自的表现对象的特征决定的。
B.民歌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较强的抒情性,其中部分诗歌虽然含有叙事因素,但多只描绘某一场景。
C.汉乐府中的叙事诗不是单纯的叙事作品,它们大多都不重视事件的完整性,而着重描绘那些能表现情感的场景。
D.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主张发挥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这与汉乐府的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诗经》和汉乐府作具体分析。
B.材料一对《诗经》作了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对其“亚叙事”特征展开论述。
C.材料二引用钱志熙的言论,旨在强调其观点得到了权威专家的广泛认同。
D.材料二末段补充论述了娱乐性包括“喜”“悲”两方面,使得论证更加全面。
4.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亚叙事”特征在《氓》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二,从故事性、戏剧性、传奇性角度,评析《孔雀东南飞》。(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家庭
冰心
舅母在屋里做活,看见我进来,就放下针线,拉过一张椅子,叫我坐下。我们还没寒暄几句,我就被小表妹拉到后院里葡萄架底下,叫我和她一同坐在椅子上,要我说故事,忽然听见有小孩子啼哭的声音。
“妹妹!你听谁哭呢?”
她回头向隔壁一望说:“是陈家的大宝哭呢,我们看一看去。”就拉我走到竹篱旁边,又指给我看,说:“这一个院子就是陈家,那个哭的孩子,就是大宝。”
舅母家和陈家的后院,只隔一个竹篱。陈家的后院,对着篱笆,是一所厨房,里面看不清楚,只觉得墙壁被炊烟熏得很黑。外面门口,堆着许多什物,如破瓷盆之类。廊子上有三个老妈子,廊子底下有三个小男孩。那个大宝哭得很厉害,他的两个弟弟也不理他,只管坐在地下,抓土捏小泥人玩耍。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
表妹悄悄地对我说:“他们老妈子真可笑,各人护着各人的少爷,因此也常常打吵。”
这时候陈太太从屋里出来,挽着一把头发,拖着鞋子,睡眼惺忪,一出来就问大宝说:“你哭什么?”
“他们欺负我,不许我玩!”
陈太太啐了一声:“这一点事也值得这样哭,李妈也不劝一劝!横竖你们都是不管事的,我花钱雇你们来做什么,难道是叫你们帮着他们打架么?”说着就从袋里抓出一把铜子给了大宝说:“你拿了去跟李妈上街玩去罢,哭得我心里不耐烦,不许哭了!”大宝接了铜子,擦了眼泪,就跟李妈出去了。
表妹忽然笑了,拉我的衣服,小声说:“姐姐!看大宝一手的泥,都抹到脸上去了!”
过一会子,听见前面屋里电话的铃响。一个老妈子去接了,出来说:“太太,高家来催了,打牌的客都来齐了。”
“你说我就来,王妈。”
十分钟以后。陈太太打扮得珠围翠绕的出来,对厨房里的老妈说:“高家催得紧,我不吃晚饭了。”说完了就转过前面去。
我正要转身,舅母从前面来了,拿着一把扇子,笑着说:“你们原来在这里,树荫底下比前院凉快。”我答应着,一面一同坐下说些闲话。
忽然一阵子皮鞋的声音,从后面廊子上传来。表妹悄声对我说:“这就是陈先生。”只听见陈先生问道:“刘妈,太太呢?”刘妈从厨房里出来说:“太太刚到高家去了。”
陈先生半天不言语。过一会儿又问道:“少爷们呢?”
刘妈说:“上街玩去了。”陈先生急了,说:“快去叫他们回来。天都黑了还不回家。而且这街市也不是玩的去处。”
刘妈去了半天,不见回来。陈先生在廊子上踱来踱去,微微地叹气,一会子又坐下。点上烟,手里拿着报纸,却抬头望天凝神深思。又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他们回来,陈先生猛然站起来,扔了烟,戴上帽子,径自走了。
表妹笑说:“陈先生又生气走了。昨天陈先生和陈太太拌嘴,说陈太太不像一个当家人,成天里不在家。他们争辩以后,各自走了。他们的李妈说,他们拌嘴不止一次了。”
我们又闲聊了一会儿,我一看表,已经七点半,车还在外面等着,就辞了舅母,回家去了。
第二天早起,梳洗完了,母亲对我说:“自从三哥来到北京,你还没有去看看,昨天上午亚茜来了,请你今天去呢。”——三哥是我堂哥,亚茜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三嫂。我很愿意去看看他们,午饭以后就坐车去了。
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我们见面,喜欢得了不得,拉着手一同进去。六年不见,亚茜活泼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上了廊子,就看见苇帘的后面藤椅上,一个小男孩在那里摆积木玩。漆黑的眼睛,绯红的腮颊,不问而知是闻名未曾见面的侄儿小峻了。
亚茜笑说:“小峻,这位是姑姑。”他笑着鞠了一躬,自己觉得很不自然,便回过头去,仍玩他的积木,口中微微地唱歌。进到中间的屋子,窗外绿荫遮满,几张洋式的桌椅,一座钢琴,几件古玩,几盆花草,几张图画和照片,错错落落地点缀得非常静雅。右边一个门开着,里面几张书橱,垒着满满的中西书籍。三哥坐在书桌旁边正写着字,对面的一张椅子,似乎是亚茜坐的。我走了进去,三哥站起来,笑着说:“今天礼拜!”
我道:“是的,三哥为何这样忙?”
三哥说:“何尝是忙,不过我同亚茜翻译了一本书,已经快完了,今天闲着,又拿出来消遣。”
亚茜微微笑说:“我哪里配翻译书,不过借此多学一点英文就是了。”
我说:“正合了梁任公先生的一句诗‘红袖添香对译书’了。”大家一笑。
三哥又唤小峻进来。我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话,请他唱歌。他只笑着看着亚茜。亚茜说:“你唱罢,姑姑爱听的。”他便唱了一节,声音很响亮,字句也很清楚,他唱完了,我们一齐拍手。
晚餐的菜肴,是亚茜整治的,很是可口。门铃响了几声,老妈子进来说:“陈先生来见。”三哥对亚茜说:“我还没有吃完饭,请我们的小招待员去领他进来罢。”亚茜站起来唤道,“小招待员,有客来了!”
“好,我就去。”小峻应答着跑了出去。
陈先生和小峻连说带笑地一同进入客室,——原来这位就是住在舅母隔壁的陈先生——这时三哥便出去了。
天色渐晚,我看看时间,已经八点了,小峻便睡去了,亚茜也去算账了。对面客室里的灯光很亮,谈话的声音很高。我不知不觉地就注意到他们的谈话上面去。
只听得三哥说:“我们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觉得你很不是自暴自弃的一个人,为何现在有了这好闲纵酒的习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是什么,你难道都忘了么?我们一同毕业,一同留学,一同回国。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
陈先生冷笑说:“大概你也明白……我回国以前满想着一回国,立刻要把中国旋转过来。结果一回国,我的目的和希望,都受了大打击,已经灰了一半的心,并且在公事房终日闲坐,已经十分不耐烦。好容易回到家里,又看见那凌乱无章的家政,儿啼女哭的声音,真是加上我百倍的不痛快。我内人是个宦家小姐,没有接受新式教育,一切的家庭管理法都不知道,天天只出去应酬宴会,也不管教孩子们。我屡次地劝她,她总是不听,并且说我‘封建’‘不尊重女权’‘不平等’种种误会的话。……咳!峻哥呵!你要救救我才好!”这时已经听见陈先生呜咽的声音。
门铃响了,老妈子进来说我的车子来接我了,我便进去告辞了亚茜,坐车回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有多处描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描写声音,引出后文的叙事,这种写法符合旁观者的叙事视角。
B.陈家的大宝被两个弟弟欺负,三个老妈子护着各自的少爷,吵了起来,陈太太责骂了三个孩子,指责老妈子没有尽职。
C.文中表妹起到了类似话剧中“旁白”的作用,本文通过她对陈家的家庭情况的介绍,展现了陈家的日常生活状态。
D.陈家的大宝哭闹、不讲卫生,小峻安静、听话,二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从中也反映出两个家庭女主人的特点。
7.下列对陈先生和三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先生因陈太太热衷应酬、不顾家庭而感到不满,但他对家庭的照顾也较少,家庭不和谐也有他的责任。
B.三哥和陈先生都曾在英国留学,都曾有着振兴国家的想法,但是回国后,两人的发展却大相径庭。
C.三哥想要过“红袖添香对译书”的生活,于是和亚茜合作翻译一本书,即使到礼拜,他也坚持翻译。
D.陈先生吸烟、纵酒,三哥对此很不以为然,并批评他不该自暴自弃,希望他不忘初心,积极对待人生。
8.本文对两个家庭的家居环境的描写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易卜生《玩偶之家》与本文都聚焦社会问题,《玩偶之家》中娜拉毅然从家中出走,象征着女性的自我解放,而本文却批评主张“男女平等”的陈太太,赞扬守护家庭、相夫教子的亚茜。这是否意味着本文反对女性解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谈为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周游四方,归。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于是论次其文,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①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本纪、表、志、传,凡百篇。
(节选自班固《汉书·叙传》)
【注】①史臣:指司马迁。
材料三: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班固传》)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长A遂博B贯C载D籍E九流F百家之言G无H不穷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且,暂且,与《离骚》中“驰椒丘且焉止息”的“且”意思相同。
B.适,恰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材料二“冠德于百王”与材料三“时固始弱冠”中的“冠”意思不同。
D.属,撰写,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十岁时习诵古文,二十岁周游四方,后来做官,曾领兵向西征讨巴、蜀以南地区,向南讨伐邛、笮、昆明等地。
B.汉朝皇帝要封禅泰山,但太史公司马谈滞留在周南,不能参加封禅大典,在见到司马迁时,哭诉着内心的遗憾。
C.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指出《汉书》有本纪、表、志、传四部分,由此可知,与《史记》相比,《汉书》多了志,少了世家和书。
D.班固在编写《汉书》的过程中,被人举报私自改作国史而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担心他在狱中不能自我辩白,于是向皇帝上书施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4分)
(2)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4分)
14.班固为什么要写《汉书》?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六州歌头
刘过①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丘。似含羞。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郁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莫上醉翁亭②,看濛濛雨、杨柳丝柔。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东游。
【注】①刘过,南宋词人,四次应试不中,布衣终身,其词多抒发抗金抱负,风格与辛弃疾相近。②醉翁亭,指欧阳修在扬州修建的平山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谁知”二字表明战乱来得猝不及防,暗含对人们耽于享乐而没有远见的批评。
B.“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指出战争不过是让将领封侯而已,词人反思深刻。
C.“甚时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希望国家击败金人而强盛起来的愿望。
D.下片中“笑”指嘲笑,词人嘲笑那些只会谋取自身富贵而不愿替国分忧的书生。
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都是写扬州,在内容上很多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的上片,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2)小张到壶口瀑布游玩,听到急流冲击岩石的巨响,想起了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
(3)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到杭州既有边塞的音乐,也有南方的音乐,反映了杭州文化交融的繁盛景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火灾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灾害。中国古代的房子的主要原料是木头,因此那时火灾的发生是人们A的。在长期与火灾的斗争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防火经验,制造出各种消防设备,构建起了完整的防火体系。
早在商周时期,(①)。《易传》中有“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的表述,它强调“防患于未然”,这标志着古人防火意识的初步觉醒。
正因如此,古人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防火措施。古人常在木柱外涂抹湿润的泥土,凝固后形成保护层,以阻止火势蔓延。在距今约7800—4800年的大地湾遗址F901房址室内,考古学家发现了“草泥包皮”的防火保护层。古人在实践中还发明了多种耐火材料,比如琉璃瓦。古人在黏土釉化后对瓦片表面进行二次烧制,使瓦片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琉璃釉,这种琉璃瓦不仅色彩绚丽,坚硬耐用,(②),在我国古代防火材料中占据着B的地位。此外,古人还将传说中能吞火的鸱吻“请”上屋顶,镇宅辟火。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它具有吞火降雨的能力,古人深信其威能,将它安置在屋脊正脊两端,龙头鱼尾,双目怒睁,大张其口,仿佛随时准备吞火。除了防范火灾的象征意义和给予人们心理安慰,(③)——“避雷”。在古代建筑上,鸱吻多由琉璃等绝缘材质制作,但其须舌部分却巧妙地使用了导电的金属材质,在实际应用中发展了类似避雷针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因雷电引发的爆燃。这一古老而智慧的防火措施,至今仍令人C。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画横线处的“请”为什么加引号?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简述我国古人的防火措施。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学者莫砺锋指出,古典诗歌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对我们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启发?请结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诗篇或诗人,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4月份期中调研测试·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A项,“《大雅》中的诗歌都是周族的史诗”错,材料一只列举了《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指出这是一组周族史诗,没有说《大雅》中的诗歌都是周族的史诗。B项,“《邶风·静女》采用了复沓的结构……这导致诗歌对事件的历时性流程的叙述被打断”错,根据材料一“其中民歌结构中的复沓形式实际上加强了这种叙事抒情化的转向”可知,复沓的结构只是“加强了这种叙事抒情化的转向”的一个因素。C项,“它的产生以及后世对它的阐释都遵循着‘诗史’的观念”错,根据材料二“从汉代直至清代,文人主要以‘诗史’的观念去阐释解读《诗经》”可知,后世对《诗经》的阐释“主要”遵循着“诗史”的观念,其产生也并非遵循“诗史”的观念。)
2.D(“这与汉乐府的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错,根据材料二“后世文人认为汉乐府与《诗经》一样都具有教化功能,但其实汉乐府的道德价值,并不是创作者有意为之,这与后世文人拟作的乐府诗完全不同,因为这些大众接受的娱乐艺术自身就蕴含着当时民间纯朴健康的道德价值”可知,汉乐府创作者并不主张诗歌要起到教化作用,只是他们的作品蕴含了“当时民间纯朴健康的道德价值”才具有了教化作用。)
3.C(“旨在强调其观点得到了权威专家的广泛认同”错,材料二引用钱志熙的言论,是为了论证汉乐府的道德价值不是创作者有意为之。)
4.《氓》讲述了女主人公恋爱、定婚、结婚、婚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历时性特点。(1分)但是事件不完整,诗歌着重于抒发在不同场景中的情感,如恋爱时“言笑晏晏”,等待氓时“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婚变后“躬自悼矣”。(2分)《氓》的叙事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事随情化,历时性的流程叙述转化为共时性的场景呈现,表现出“亚叙事”特征。(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遭夫家休弃而被迫改嫁,丈夫向母亲求情而不得,夫妻二人最后殉情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②《孔雀东南飞》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人物语言,凸显了以婆媳矛盾为主的人物之间的多重矛盾,戏剧性强。③《孔雀东南飞》结尾处写焦刘二人合葬于华山旁,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夜夜和鸣,直到五更,这些景象具有浪漫的想象,使诗歌具有传奇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B(“三个老妈子护着各自的少爷,吵了起来,陈太太责骂了三个孩子”错,根据文中“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可知,老妈子没有吵架,另外,陈太太只批评了大宝。)
7.A(B项,“回国后,两人的发展却大相径庭”错,根据三哥的话“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两人的发展只是职位大小和薪俸有细小差别,并非“大相径庭”。C项,“三哥想要过‘红袖添香对译书’的生活,于是和亚茜合作翻译一本书”错,三哥和和亚茜合作翻译一本书,让“我”觉得正合“红袖添香对译书”,并非三哥想要过“红袖添香对译书”的生活而去和亚茜合作翻译一本书。D项,“陈先生吸烟、纵酒,三哥对此很不以为然”错,根据三哥的话“为何现在有了这好闲纵酒的习惯”,三哥只是对陈先生纵酒不以为然,并没有提到“吸烟”。)
8.①本文对陈家的家居环境的描写,从外部着笔,较为简略,突出了陈家厨房外部脏乱的特点,以小见大地呈现陈家全景。
②本文对三哥家的家居环境的描写,从外部写到内部,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他家的布置,特意点到三哥家的书橱,以凸显三哥家的文化气息。(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示例)①《玩偶之家》与本文所关注的女性解放的阶段不同。《玩偶之家》中娜拉认识了自己的家庭地位,毅然出走,女性实现了自我觉醒。本文中,即使陈太太这样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也都已认识到“男女平等”,说明本文关注的问题——女性受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已经超越了“女性觉醒”的阶段。②本文突出了女性对男性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女性的主导作用,反映出女性的解放。陈太太不理家政,不教育子女,陈先生痛苦不堪;亚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教子有方,和三哥有共同兴趣,三哥感受到快乐。本文中女性的主导地位,与封建社会女性的附属地位,完全不同。所以,本文不反对女性解放。(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果认为本文反对女性解放,并给出合理理由,最高给4分)
10.AEG(原文标点为: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11.A(A项,材料一中的“且”,将要。B项,“始适还家门”的“适”,出嫁。C项,“冠德于百王”的“冠”,超过众人,位居第一;“时固始弱冠”的“冠”,指男子成年。)
12.A(“曾领兵向西征讨巴、蜀以南地区,向南讨伐邛、笮、昆明等地”错,材料一“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指司马迁奉命出使,向西到达巴、蜀以南地区,向南到达邛、笮、昆明等地。)
13.(1)在后世传扬名声,来使父母显耀,这是最大的孝。(状语后置句,“显”,判断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显宗对它感到很惊奇,让(班固)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奇”“诣”“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班固认为汉朝继承尧运,而《史记》却把汉朝的本纪放在前代君主之后,杂列于秦始皇、项羽这类人中间,他对此感到不满。②汉朝历史不完备,太初之后的汉朝历史,没有史书记载。③他的父亲班彪没有写完《汉书》,他想完成父亲的事业。(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5.D(“词人嘲笑那些只会谋取自身富贵而不愿替国分忧的书生”错,下片中“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书生是指词人自己,词人笑自己是一个书生,无作用于国家,又不善于为自己谋取富贵。)
16.①都写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本词“镇长淮”,《扬州慢》“淮左名都”,都写到扬州位于淮河边。②都写到了扬州的今昔变化。本词“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故垒荒丘”,《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等都写出了扬州城的今昔变化。③都写到了战争。本词“边尘暗,胡马扰”,《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都写到了宋金在扬州发生的战争。(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A司空见惯 B举足轻重 C赞叹不已(每空1分,填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19.①人们就有了防火意识 ②还具有防火性能 ③鸱吻还有一个功能(每处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0.画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非真的“请”,而是表示建造。(2分)“请”字将鸱吻拟人化,使文本语言通俗生动,富有趣味,也体现了人们对防火的重视。(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1.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类似避雷针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因雷电引发的爆燃的风险。(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①搭配不当,可将“发展”改为“发挥”;②成分残缺,可在“爆燃”后加“的风险”。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3分。如有其他改法,修改正确则酌情给分)
22.古人通过给建筑物涂上防火涂层,使用耐火材料,以及在屋顶安装鸱吻避雷等措施来防火。(包含并列关系1分,三个要点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①读《氓》,学习女主人公的果决与坚毅。②读屈原、杜甫,陶冶爱国情操。③读李白,培养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
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司马谈担任太史公。太史公职掌天官,不治理民事。有个儿子名叫司马迁。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周游四方,回到家乡。司马迁出仕担任郎中,奉命出使,向西到达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皇帝开始建立汉朝的封禅制度,而太史公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内心愤懑将死。其子司马迁恰好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河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官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接续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封禅,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后,你必定为太史;做太史后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在后世传扬名声,来使父母显耀,这是最大的孝。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荒废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头流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细编纂先人所整理的史实古事,不敢有缺失。”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最后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从黄帝开始写起。
材料二:我认为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在《诗经》和《尚书》上已经提到,历代都有典籍,因此即使远在尧舜盛世,也一定有典、谟之类古篇,这样之后名声才传播到后世,盛德超过百王而居首,所以说:“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功绩这多么伟大,他们制订了灿烂的典章制度这多么辉煌!”汉朝继承了尧的世系,建立了帝王的基业,传到第六代时,史臣就追述汉朝功德,私下撰写本纪,将本朝天子编在前代君主之后,杂列于秦始皇、项羽这类人中间。太初以后的历史,缺失没有写出,所以(我)整理了前书所记内容,编撰所见所闻,写成了《汉书》,从汉高祖开始,到平帝、王莽被诛杀结束,前后十二代,共二百三十年,综括了有关史实,与《五经》相联系,上下贯通,编成本纪、表、志、传,共一百篇。
材料三: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撰写文章诵诗赋。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打开东阁之门,广纳英雄。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认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拷逼,而不能自我辩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对它感到很惊奇,让(班固)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班固从永平年间开始接受诏令,专心致志地钻研二十多年,到建初年间才写成。当时的人很重视这本书,求学的人没有不诵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