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 C(“领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够达到……”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人
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
2.B(A.“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则会让人归隐山林”错误,过于绝对。C 项“完全一致”
表述不妥,原文为“总体一致”。D 项关系颠倒,原文是“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
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
聚中国力量”)
3. B(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是“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
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B 项指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①“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在形式上符合“深山藏古寺”这
一主题,凭借绘画技巧就可以做到。②“道”表现为内涵、神妙,“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
构思巧妙,内涵丰富,表达含蓄:“和尚”暗示了“古寺”的存在;见人不见寺,暗示了“深
山藏古寺”,“藏”这一主题被表现得出神入化,“和尚舀水”的细节又使画面富有生活气息。
5.①勤学苦练,磨砺技巧而又能超越技巧。
②重视美育,陶养感情,提升美的素养,培育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深入生活,体察民情,开阔胸襟,引领时代风气,弘扬中国精神。
④从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锤炼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等。(答对 3 点即可)
6.C(A 项“或同情,或威吓欺压”不妥,本质上都是“威吓欺压”;B 项没有“好笑”,只有
“痛心”;D 项“这一举动表现出迥异于洋人的同情心”错误,都表现出相同的冷漠和嘲弄,
没有同情心)
7. A (“也是重要的参与者”错误,文章确实是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我”也确实
是故事的见证者,但从始至终,“我”都没有参与。)
8. (改编: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教材 P60 第二单元第 7 课《包身工》学习提示“底层人民
苦难”。)
①报告文学《包身工》采用纪实手法,真实再现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状态,直指当时包身
工制度的罪恶,激发了读者对社会公正和工人权益的关注,字里行间饱含同情。
②《沧州道中》通过火车旅途中的见闻,描述了上流社会人们的优越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呼
唤读者关注并反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
9. ①狗争抢食物的场景与同样处于饥饿状态的人类形成鲜明映照,强化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与不公。
②狗争抢食物隐喻当时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残酷竞争。
③对狗的描写增加了文章的情感色彩,使读者的感受更加形象直观,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量。
(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作业》P70 改编)
10. C E G(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
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
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
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
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
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11. B(A 项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意思是,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
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B项中“不可以不劝爱人”意思是,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
1
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 项正确;D 项中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
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12. C(C 项原文比对:“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
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
就自己的是“好事而穿凿者”。扩大范围。)
13.(1)我的大臣们无不对我有骄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
先奖赏他。
(2)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教材 P83)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14.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
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赵襄子被围困于晋阳城中,解围后,赏赐有功的五个人,第一个受赏赐的是高赫。张孟
谈说:“晋阳城解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现在第一个赏他,为什么?”赵襄子回答说:“晋
阳被围的时候,我的国家形势危急 ,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们对我都有轻慢之意,只有高
赫没有失去君臣应有的礼节,因此先赏赐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善于赏赐啊,赵襄子!
奖赏一个人而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赏赐。懂得
赏赐的,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侵犯他人职守,群臣不敢失去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
了有关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的想法。如果这样,就可以说是懂得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亲
密的恩泽,执行着严正的法令,如果还有轻慢(主上)的臣下,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
则。做臣下的,谋事有功就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轻慢,赵襄子就赏赐他,这就赏赐错了。
所以说,孔子不懂得善于奖赏的道理。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
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就会感到他们的学说的影响力都是那样经久不
衰,而且也都主张遏制奸邪劝导向善。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
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
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
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
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
“从前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首先赏赐的是并无功劳的高赫,然后才奖赏有功劳
的臣子。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话来作为伏笔,
后面再反驳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不是篇篇都用的这种手法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
如何能够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因为我的先祖孔子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
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因齐国陈恒率师救郑无功而返,而这时夫子
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
相隔很久,韩非却公然前后颠倒信口胡说,竟然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
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
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
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15.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
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
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2
16.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
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
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17.改编(1)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作业》P66T11(5) 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2)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作业》P73T11(5)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3)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作业》P95T17(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18. 序号:③,修改为:如闻其声(得闻其声)。
③错误。“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与境遇中。前文是“而且还用上了‘嚓!嚓!’
的象声词,使人……”,可知这里指对阿 Q 性格化语言的感受,故错误。应该用“得闻其声”
或“如闻其声”,得闻其声(如闻其声):能够听见他的声音一样,或像听到他的声音一样。
19. A 引用 B引文的省略(省略) C 插入语 D 解释说明
20. (1)“罪壮”的“壮”修改为“状”(2)“比仿”的“仿”修改为“方”(3)“句势”的
“势”修改为“式” 。
21.答:我认为“浮”字最合适。因为“浮”本指停留在液体表面,这里与上文的“血”字
照应,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革命者流血之多、牺牲之大、受骗之深。“选”字强调选举,不符
合前文“受骗”的语境;“抬”字虽然也有使物体升高的意思,但缺乏那种过度尊崇、拥戴
的意味;“捧”字有双手托着、奉承、吹嘘等意思,但用在此处无法与上文的“血”相照应。
故填“浮”。(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 “调查研究”。该词原指“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文中把它用在洗完脸照镜子这样的小事上。这是大词小用。作者
借此批评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显得新颖巧妙,令人捧腹。(或:巧妙诙谐地批评了……,令
人耳目一新。)
23.(改编: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教材 P36 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三第 2 题)
写作时,不用面面俱到,只需要选择自己最能把握的内容进行论述即可。如:1.个人隐
私,2.沟通能力,3.陪伴空间,4.阅读能力,5.时间自由,6.身体健康。
参考立意:
互联网时代,更呼唤亲情陪伴!
网络时代更需要真诚
互联网时代: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还我隐私!
健康上网,规避风险
3安庆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历程,然而透
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
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
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
“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
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
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
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
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接受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
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
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
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
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
的《小石潭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
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
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
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
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
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
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
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
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
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
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
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
1
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
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
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
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
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
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
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
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
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
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
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
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
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
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
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
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
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文
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
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
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
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
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
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
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文学经典生成和变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会化为准则与范式。
B.一些不得志的中国文人会借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抒发心中的无奈与苦闷。
C.领悟了“道”并依“道”而行,就能够达到如庖丁解牛般出神入化的境界。
D.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在时代发展中出现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追求建功立业,而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则会让人归隐山林。
B.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在文学经典的创作、接受与评判过程中有着深远影响。
C.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虽然内涵各不相同,但其审美旨归完全一致。
D.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能够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第二段中涉及的儒家思想无关的一项是( ) (3 分)
2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4.材料二第二段说,“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
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结合材料二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5.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道中
包天笑
有一年在初冬时候,我乘着津浦路的火车,傍晚时到了沧州。火车上汽笛“啵”的一声,
惊起了成群的寒鸦盘旋天空,好似觅不到一根枝栖。黄金色的杨柳摇曳在夕照之中,却比南
方凋零得迟。火车里的客人经此长途旅行,不免都有疲倦之色;也有的正在睡乡,却被车站
上人声喧杂和小儿的聒噪从睡梦中惊回来,揉着眼睛向车窗望出去,知道是到沧州车站了。
车站木栅的外面站着许多卖梨的、卖鸭子的、卖烧饼的,以及许多灾民。他们各携着一
只篮,在木栅的上面伸了出来。几个巡警手中执着藤条往来梭巡,对老年人做种种的示威举
动,那藤条却还不敢向他们身上抽;要是有小孩子从这折断的木栅中挤身而进,被那巡警老
爷见了,便要痛打一顿。
车窗另一面横了七八条轨道。离月台稍远处的短栅已经开了几个好大的缺口。许多灾民
便从这缺口中进来,但是那边也派了两个巡警在那里梭巡,使这些灾民不许靠近火车。可是
那轨道上,已经有许多衣衫褴褛白发飘萧的老妇,和那赤脚蓬头遍体污泥的小儿。头等车中
有许多洋大人、洋太太,都凭着车窗展览风景。淡黄的头发披拂于风前,雪白的手巾按着那
个高鼻子,似乎怕闻着中国人臭气。也不知道他们出于慈善心呢,还是玩弄心呢,还是好奇
心,忽然丢出几个铜圆来,引得一班蓬头赤脚的小孩子拼命地去争,也有踏痛了手的,也有
跌破了头的,哭哭啼啼。旁边几个老灾民也禁止不住抢夺,而就丢在他近侧的铜圆也拾了两
枚,塞在破裂的衣袋里。
见了小灾民抢钱打架的洋大人、洋太太们,都拍手欢笑。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
夺的喜剧,都不过尔尔。然而没有抢着钱,在沙泥里爬着一阵子的小孩子,还是垂着眼泪,
拖着鼻涕,伸着乌黑的小手嚷着尖峭的喉咙,高喊洋大人、洋太太们,舍一个铜子,舍一个
铜子。洋大人、洋太太们却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又惊动了头等车中另一中国人,紫膛色的脸
儿,在鼻孔和嘴唇中间留着一抹胡子,披着一件灰鼠袍子,手中拈着半段雪茄,似乎想给外
3
国人搭话。刚说得两句 Yes,只听里面娇滴滴的声音,操着吴语说道:“僚进来。”那位中
国先生便进去,同了一位二十左右的美妇人,凭着车窗眺望,便把从上海带来的鹦鹉牌饼干
和她不大喜欢吃的陈皮梅与南华李,丢与许多小孩子。这时又一阵子乱抢,可怜那种最高贵
最奢华的赈粮,沧州的小灾民生平从未尝过的东西、在灰里泥里掏出来,还怕别个小孩子来
抢,便向口中乱塞,塞得气嗌泪流。又引动洋人夫妇和中国大人夫妇呵呵一笑。他们火车中
的华洋赈济会,总算告了一个小结束。
火车停了有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开,说是等天津来的急行车。可是火车中的华洋赈济会
已经告终了。一班小孩子们见头等车里的华洋太太们,也不凭窗展玩风景了。警察老爷们知
道这个时候可以行使职权,小灾民便也一哄而散。却留几个老灾民还是徘徊不去,只要车窗
探出个头来,他那可怜的颜色,便故意地呈现到人家的视线上去。
而且这个当儿,有一股香味从头等车后面的大餐车厨房里透出,散扬到各处,是洋葱和
牛肉同煎才发出这种味儿。那灾民一样地有食欲,而且在饥饿中更觉得这香味直透鼻端,可
是仅仅这香味终不能果腹,反使胃里的虫蠕蠕欲动,馋涎只在舌尖上似春泉汩汩而流。
三四头黄色、白色的狗,跳跃在轨道的中间,时时摇着尾巴,张着眼睛,向车窗中闪视,
想见它的灵捷的嗅觉,已经嗅得这洋葱和牛肉的香味了。平常乡中的狗,每见有奇形怪状的
外国人到它村里,便吠之不已;此刻车窗中虽有外国人的面庞时时出没隐现,它也司空见惯,
或者交通路上的狗,它也知道些外交政策、国际道义吗?
那时大餐车厨房里的大司务,和那班中国人操外国语呼他为仆欧的侍者,随意地无意识
地从车窗中丢出些吃剩的肉骨和面包上的边皮,却不想因此便引起黄白之争。黄狗的地位站
得好,恰有半块明治猪排丢在距离黄狗三尺地;白狗却离此有一丈多远,连忙窜过来,却已
被黄狗以势力范围所在,得有优先占有权,竟毫不客气地独吞了。白狗大怒,咆哮起来,一
场争闹,却被守中立的一只花狗,拖了半只由德州吃剩一把瘦骨的熏鸡去。这也算是鹬蚌相
争,渔翁得利了。
可怜啊,还有一个想做渔翁的人类,却是一个没有脚的残疾乞丐。他的年纪也瞧不出,
大概在这个地狱世界已经有三四十年罢。他用手帮着臀,用臀帮着手,在地面上移动。他身
上的衣服分不出孰是衫,孰是裤,破裂的地方还用那种厚皮的纸包着。他慢慢地从短缺口处
将身体挪至轨道,又慢慢地移至与车窗相近。他正仰望着车窗中丢出的肉类和面包屑,他还
羡慕着黄狗、白狗、花狗等有这跳跃的脚;他并且艳羡黄狗、白狗、花狗等在这天气渐寒的
时候,已穿了各色的皮囊。他怨望天老爷怎么不让他变作一只四足灵便的狗。他盼望了半晌,
只望从车窗中丢出一块面包,恰巧地落在他身边。
4
俄而隐隐听得如雷声一般,知道前面的火车来了。巡警不愿这轨道上还留着人,急忙把
那个无脚的可怜人驱逐出了轨道。一刹那间,从天津开来的急行车已到眼前。那头等车里有
许多大人、先生、太太、小姐玉笑珠香,酒痕花气,把个荒寒的原野遮去了。我们的车也徐
徐地动了。许多小灾民还呐着一声喊,再要寻那无脚的人,早已不知所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车站巡警对待灾民中的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动作上有差别,或同情,或威吓欺压。
B. 洋人丢出的几个铜圆就让一群小灾民们踏痛了手、跌破了头,好笑之余令人痛心。
C.“好像欧美人出钱,教中国人争夺的喜剧”一句影射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悲苦。
D. 那对中国夫妇把饼干等零食丢给儿童灾民,这一举动表现出迥异于洋人的同情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虽然文中没有“我”的身影,但“我”事实上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B. 文章开篇描写寒鸦群,既烘托了故事压抑悲凉的气氛,也象征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苦难。
C. 文章以那无脚灾民“不知所之”结尾,含蓄蕴藉,引人遐思,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D. 文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8. 本文与夏衍的《包身工》都写了底层人的生活,而社会意义却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4分)
9. 文中描写几只狗争抢食物的画面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
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
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
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
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
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5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
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
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
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
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
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
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
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
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
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韩非书 A云夫子 B善之 C引 D以张本 E然 F后难之 G岂有 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
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
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
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 分)
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诉说:如果当初没有祖母,李密就“ ”;现
在,祖母如果没有他的奉养,就“ ”。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在《陋室铭》中写宾客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
《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 ”
(3)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过秦论》鉴于秦由盛及衰的过程,提出其灭亡是由于
“ ”;《六国论》中“ ”一句,则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割地而灭亡的
教训,不要被敌国胁迫而进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林则徐》中,中国政府严禁贩卖鸦片,说如有违令者,A“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外商有不明白“正法”含义的,中国官员答道:“就是杀头!”前者庄严典雅,和郑重①申
明政令的语境相符;后者②俚俗浅显,和一般对话的语境相适应。阿 Q 痛恨假洋鬼子:
“B……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也是用“杀头”而不用“正法”,
而且还用上了“嚓!嚓!”的象声词,使人③设身处地,这是阿 Q 性格化的语言。如果用
7
到禁烟令中,作“船货交公,人即杀头,——嚓!嚓!”C 那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
——令人啼笑皆非了。
又如“革命者受了骗,D 以为他(指袁世凯)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
于是引为④同志,流了大家的血,将他( )上总统的宝位去”。再如,“党八股的
第六条罪壮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拿洗脸作比仿,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
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可
见,在特定的语境里,做某些变通,如词语迁移、大词小用、句势变换等,往往可以收到更
好的表达效果。
18. 文中划横线的四个词语(成语)中,有一个使用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2 分)
1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双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与括号,请指出这四处标点符
号的用法。(4 分)
20.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 分)
21. 如从“选、抬、浮、捧”几字中选一个字填入文中括号内,你认为哪个字最合适,为什
么?(6 分)
22. 在特定语境中做某些变通,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材料第二段中有一个词符合“大
词小用”特征,请找出它并分析其用法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
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