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24一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0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折
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结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作为时代生活的映射、学习研究的源泉、情感表达的渠道,以及社会结构的镜像,它的
价值与意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叠
在过去十年间,人工智能技术以其独有的力量,在各个领域中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力。它
不仅能够创作现代诗歌、古体诗篇,还能够撰写短篇小说乃至长篇巨著。随着大型人工智能模型
岩
的问世,我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然而,这样的能力并非完全源自人类个体的智
慧与才华,而是得益于人工智能助手的鼎力相助。因此,人机协同创作无疑将成为未来文学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不仅推动文学创作的革新,更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学体验。
我深信,新的文学形式正悄然萌生,但其未来的轮廓仍旧模糊不清。正如我们在1910年无
法预见1990年的文学面貌一般,站在世纪初向未来展望,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新兴文学将
线
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颜覆旧有的文学体系。我们正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变革。这场变革
戡
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思想和文化层面的。随着算法和大数据的介入,文学创作不再是纯粹
的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而是开始融入了机器的计算与分析。
一方面,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它能够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读者喜好,
从而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模仿各种文学风格,创造出令人惊叹的
跨时代作品,让古老的文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文学的挑战也是显而易
见的。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如原创性、情感表达、思想深度等,都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当
文学作品可以被算法生成,当情感可以被程序模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究竞来自哪里?来自人的
内在心灵吗?如果这一心灵的形态可以被程序模拟,以致乱真,我们还会在意它的出处吗?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旧有社会和文化体系的解体与新秩序的诞生。如今,随
着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文学领域亦将经历这一蜕变过程。虽然传统的文学力量仍然占据一席
【“皖八”高二期中·语文第1页(共8页)】“皖南八校”2024一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C(“创意写作无法在课堂上教学”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原文是“我对学生们说,创意是没法从课堂上学来
的”“文学大概有一点点技术性,是课堂上可教和可学的”。)
2.B(A.“文学将在技术层面发生变革”错误。材料一原文是“我们正目睹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变革。这场变革
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思想和文化层面的”。C.“能够完全胜任文学评论家之职”错误。材料二原文是
“不过,当一个好记者、好作家、好评论家是另一回事。这些应用场景,对人生的经验感受依存度高,千差百
异,千变万化,不按套路出牌,AI不可能有什么优势”。D.“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化,不符文意。)
3.B(“这意味着它可以复刻经典文学作品的神韵,经典的价值将被消解”理解错误。经典文学作品的神韵是由
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等多因素融合而成,人工智能难以复刻;另外经典依然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价值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被消解。)
4.①材料一中连续发问,层层递进,引发读者对人工智能时代文学本质和意义的复杂问题的关注思考,增强了
论述的思辨性和深度。②材料二中使用反问句,强调了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人生经验感受无法通过传授获
得,只能靠自身亲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感染力、说服力。(每点2分)
5.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过于片面。①人工智能能够分析读者喜好、预测市场趋势,可能导致创作者为了获
得成功而迎合大众,使文学创作变得功利化。(或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文学作品可以被算法生
成、完善,可能导致创作者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使文学创作变得功利化。)②但在人机协同创作中,人
类的情感思考、人生体验等核心价值难以被人工智能模仿替代,人类可以在文学创作中保持纯粹性。(或答:
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创作者可以审慎利用,创新文学表达的新可能,创造更优秀的文学
作品,不会消解文学的纯粹性。)(每点3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若完全从一个
方面表达看法,理由充分,最高不超过3分)
6.B(理解错误。老原家厢房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乡村建筑在保留传统与融入现代元素时的和谐统一,并非
矛盾。)
7.D(“直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本文对乡村建筑色彩和风格的描写是为了展现乡村风貌的时代之变,不是推
动情节发展;《边城》中对湘西自然风光的诗意描绘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展现湘西的风土人情和美好人性,
也并非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①相较城里的规矩约束,乡村的生活环境更为自由、宽松;②回村随性自在,反映出人们对乡村有强烈的身份
认同及归属感。(每点2分)
9.本文生动描绘乡村生活的图景,挖掘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分)①方言俗语的运
用:方言“扣尖儿”来形容人背影伛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②乡村生活用语的融人:像“大粪”这一乡村对
粪的俗称,体现了乡村特有的文化认知。③民间文化符号的运用:老原家条案上摆放花瓶和镜子寓意“平平
静静”,承载着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④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多采用简洁明快的短句,没有过多修
饰,如“朝里瞄了一眼,床铺桌椅电视空调都齐备”,符合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习惯,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
朴、本真状态。(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 D F
11.C(意思不相同。“赍钱三百万”中“赍”字是“赠送”的意思。)
12.C(“经过一关”错误。是经过两关后。)
13.(1)我顺着小溪到达石崖西侧的乱石中间,水在石崖下面流尽,一个洞穴在上面张开。(“循”“西胁”“穷”各1
分,句意1分。)
(2)我所见过的洞,都比不上它,不知道当地人为什么如此害怕进入!(“莫能及“乃尔”各1分,句意2分。)
14.“吾守吾常,吾探吾胜”体现了徐霞客坚定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①探寻麻叶洞时,当地人因惧怕传
说中的神龙、精怪而无人敢做向导,徐霞客坚持去探寻。②洞内环境艰险,他仍凭借自己的努力深入其中,
追求胜景。(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5.C(“描绘了少年、老将们在贺兰山上的激烈战斗场景”错误。“贺兰烽火新收”意思是“在贺兰山刚刚平息了
烽火,取得了胜利”,而非表现激烈战斗场景。)
16.①从全词来看,词人在从军途中,目睹了山河壮丽、军队威武、战争紧张、少年新收等。(2分)②“恨需冠误
我”体现出词人认为自己因读书求仕,未能早早投身军旅,错过施展抱负的机会,流露出对过往选择的遗憾。
(2分)③“却羡兜鉴”则直接表达出对从军将士的羡慕,也反映出词人渴望改变现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
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2分)
【“皖八”高二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