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语学习高 2022 级高考模拟试卷(三)
语 文 答 案
1.B. 【解析】“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错误,材料一认为 AI 绘画作品缺乏艺术原创性,但并未完全否定其所
有艺术价值。材料一强调的是 AI 绘画作品无法达到真正艺术作品的“原真性”,而不是完全否定其艺术价值。
2.D【解析】A.“不是马奈在绘画上的摸索创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就不可能发现这条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道路”错误,材料一提到马奈的创新为印象派等画家揭示了新的艺术道路,但并未说“如果没有马奈,就不可能发
现这条道路”,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但无法理解凡·高的情感,因此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活动”错误,从原文来看,还有“更无法理解凡·高
对时代精神困境的反馈及其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示意义”,选项缺少条件。
C.“可见模仿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错误,材料二提到模仿是艺术创新的阶梯,但并未说模仿是“一切艺术
创作的必经之路”,条件无法推出结果。
3.C【解析】“作者主要采取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如马奈的例子),
“只不过科学家应用的是理论知识,而艺术家是应用图式来回答时代问题”采用的是类比论证,并非对比论证。
4.①针对“模仿不具原创性”进行驳斥。指出模仿是艺术的天性,艺术大师也需模仿;且目前 AI 应用模型被嵌入
创新学习机制,模仿是 AI 艺术的天然优势,不能因其模仿就否定其艺术性。
②针对“无法解读作品意义”进行反驳斥。强调艺术作品关键在于其美学价值,美学价值取决于艺术素养等,而非
技术出身与解读能力,不能因 AI 无法解读作品意义就将其排除在艺术之外。
(评分参考:从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角度入手,一点 2 分,二点 4 分,意思接近可酌
情给分)
5.观点一:AI 续画不属于艺术品。
理由:①机械模仿,缺乏情感交流:AI 续画无法理解北宋社会文化和张择端创作时的心境,只是机械模仿,而非有
意识的思想情感交流。
②脱离历史情境,缺乏新价值:AI 续画脱离北宋历史情境,仅复制《清明上河图》的形式,脱离北宋特定的历史情
景,不能赋予作品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新价值和意义,缺乏对特定时代精神的独特表达。
③缺乏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探索:AI 续画重复前人成果,未针对当下艺术发展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方向,无法推动
艺术进步。
④缺乏创作的自觉性:AI 续画虽能模仿、生成作品,但无法理解创作者面对宋朝都城繁华的心情,缺乏创作的自觉
性。
观点二:AI 续画部分属于艺术作品。
理由:
①模仿是人的天性,是艺术创新的基础,艺术家通过模仿揭示真理,AI 续画部分基于对原作的模仿,体现了 AI 艺
术的天然优势。
②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于美学价值,AI 续画在风格神韵上与原作别无二致,说明其在美学表达上有一定价值,能给人
带来审美体验。
③AI 续画虽目前在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未达人类艺术经典水准,但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后,必将作为一种新兴艺术
将大放异彩。
(评分参考:明确观点并阐述理由,一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6.C【解析】“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错误。由“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
似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就到了。’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
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青年寡妇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截然相反,只是描述了她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主要是
尽力照顾和安抚,她并没有因为性别而区别对待,文中也没有表现出“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7.B.【解析】“意味着生命的陨落”错误。由“正掂着手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到了家
就可吃橘子了喔?”’‘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
抛了数下”可知,文中的橘皮的红色象征着孩童的天真与未来的希望,并不直接意味着生命的陨落。
8.①萧涧秋厌倦了漂泊的生活,选择回到故乡的芙蓉镇,表面上显示出一种悲观和消极的态度。
②然而,他在观察学校环境和对孩子们的喜欢中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表现出积极的改变和向往新生的情绪。
③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变化,印证了柔石虽有悲观的情绪,但仍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评分参考:第一点和第二点各 2 分,第三点 1 分)
9.(1)表现方式:以萧涧秋回到芙蓉镇、在船上的经历为主体故事,在萧涧秋的视角下嵌入老妇人讲述李先生英
第 1页,共 4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勇牺牲及其家庭悲惨遭遇的次级故事,形成“故事中套故事”的嵌套式结构。
(2)艺术效果:
①丰富叙事内容,叙事层次感强:通过次级故事的叙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主体故事与次级故事相互交织,避免
单一视角叙事的单调,使文本结构更具层次性;
②深化主题表达:通过穿插青年寡妇一家的经历,将战争创伤具象化,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和底层民众的悲惨遭
遇真切可感,凸显了时代的悲剧性,强化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主题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
③映衬人物心境:萧涧秋在船上听闻故事,其内心活动与老妇人的叙述形成隐性关联,侧面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对底
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评分参考:表现方式 2 分;艺术效果 4 分,答一点 2 分,二点 4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给分)
10.BDF 【解析】句意:齐心协力共同忧虑国家的危难,努力耕作以增加财富。如今大王调遣的军队虽然超过以
前一倍,臣下料想赵国守备的军队也超过了以前十倍。“勠力同忧”“耕田疾作”,并列谓语,中间 B处断开;“今
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两个分句是转折关系,应在 DF 处断开。
11.B 【解析】A.正确。浪费/倒下。句意:浪费了许多财物。/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
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B.“用法相同”错误。介词,用,把/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句意:汉高祖就这件事询问各位将领。/君主与
臣子稳固地坚守(基业),伺机图谋周王朝的政权。
C.正确。连词,不过,表示转折/动词,看。句意:只是深知他们是错误的。/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却发现没
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D.正确。气味/不好的气味,也可引申为不好的名声。句意:汉王也称他口中尚含乳臭。/身上的奶腥味还没有退
尽。/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12.D 【解析】“他同时为人谦恭有礼,做列侯时对樊哙趋奉拜谒、迎来送往,言必称臣”错误。根据材料二“而
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可知,应是樊哙对韩信趋奉拜谒、迎来送往,言必称臣。
13. (1)(赵国君臣)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厚重的礼物与燕、魏、齐、楚结成友好同盟,把防
备秦国作为最重要的事务。
(2)世俗之士不明白这一点,认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虽然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话错了。
评分参考:得分点每译对一处 1 分,句意 1 分。
(1)“币”,财物;“结亲”,结交亲善;“务”,事务、任务,这里指防备秦国的事务。
(2)“达”,通达、明白;“讥”,讥讽、嘲讽;“失之”,指不正确、有错误,这里指观点、看法不正确。
14.①白起见识卓越,反对秦昭王再次举兵伐赵。
②白起率兵与楚国交战获得胜利,攻下鄢、郢,焚烧夷陵。
③白起数立大功,且在长平之战中战胜赵军。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 1 分,二点 3 分,三点 4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武备得到整治的时候,又想征伐赵国。武安君说:“不行。”秦昭王说:
“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你不考虑百姓之力,请求增加军队、粮饷以消灭赵国。如今我使百姓休养生息、训练
士卒,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了以前一倍,而(你)却说‘不行’,为什么这样说呢?”武安君说:“长
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失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畏惧。秦国战死之人得到厚葬,受伤之人得到厚养,作战劳累
之人得到犒劳,供给他们饮食,浪费了许多财物。赵国战死之人得不到收殓,受伤之人得不到治疗,全国军民哭泣
哀号,齐心协力共同忧虑国家的危难,努力耕作以增加财富。如今大王调遣的军队虽然超过以前一倍,臣下料想赵
国守备的军队也超过了以前十倍。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君臣忧虑恐惧,很早上朝,很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厚重
的礼物与燕、魏、齐、楚结成友好同盟,把防备秦国作为最重要的事务。赵国国内国力充实,在外交卓有成效。在
这个时候,赵国是不可征伐的。”秦昭王说:“我已经准备发兵了。”于是派五大夫王陵为将征伐赵国。王陵作战
失败,损失了五校军队。
材料二:
赵国被秦国围困,(赵王)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楚王不肯签订合纵的盟约出兵。毛遂说:“白起,小竖子罢
了!发兵与楚作战,攻下鄙、郢,焚烧夷陵,辱没大王您的先人,这是百世难解的仇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
下大功,而且在长平之战中获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就这件事询问各位将领,(将领们)都说:“急速发兵
活埋这个竖子!”高祖默默不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锐,各位将领用兵的才能比不上韩信。英布谋
第 2页,共 4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反,文书上传到汉高祖,汉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竖子!”高
祖也是默然不语。把白起、韩信、英布这三人看作竖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
让他知道合纵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这一类的人。
当初韩信被捉拿回长安,在长安做列侯惶惶不安,那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
谒、迎来送往,说话必称臣,更何况占据着拥有万辆战车的楚国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
本来曾说过:“各位将领中我只担心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他们)现在都已经死了,其余的人不值得害怕。”
这样看来,用“竖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谓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之人差不多。汉高祖默
然不语,只是深知他们是错误的。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竖子,则确实这样,
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的,汉王也称他口中尚含乳臭,他是真正的一个竖子啊。阮籍登上广武山,感叹说:
“这个时代没有英雄,使竖子成就了功名。”这是感叹当时没有出现像古人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明白这一点,
认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虽然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话错了。
15.C 【解析】“也赞美他悠游江海之间开阔的心胸”错误。应该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友人胸怀如江海般宽
广包容。颈联是说友人的心像松竹一样,越是历经风雨越要显坚韧,有像无边江海一样兼容万物的度量。这里的“江
海量”是形容其胸怀宽广,有包容万物的气度,而不是说他悠游江海。
16.①友人素有正直敢言的声望,心怀天下,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情怀,不会因致政而忘却苍生。
②友人具有坚韧的品格,即使致政也不会贪图安逸,而是心系天下,随时准备为苍生效力。
③以姜太公比友人,表明友人虽然年老致政但仍有出仕为苍生的可能,相信友人会像姜太公一样,虽已致政,但不
会一直闲居,会为了苍生重新出仕。
(评分参考:共三点,一点 2 分)
17.
(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
长叹)
(评分参考:每空 1分,错字别字不得分)
18. A.更新换代 B.坚不可摧
【解析】A处,前文提到农村老房子受限于建筑材料等变得破旧,与之对比,城市里的现代建筑材料、设备肯定是
已经更新了,故填“更新换代”。更新换代:指以新的代替旧的,除旧布新。常用于描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一
代的产品、技术、观念等取代旧有的,以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变化。
B处,前半句说“没有了人类,水和火会慢慢摧毁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意味着没人维护,现代城市建筑就会被破
坏,“水泥森林”就不再是牢固、不可破坏的状态,故填“坚不可摧”。坚不可摧:意思是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该词一般用来形容物体或力量等十分强大、稳固,具有很强的抵御外力破坏的能力。
19.甲: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寿命更长
乙:没有人类的清理维护
【解析】甲:前文描述农村空置老房子“会坏得特别快”,后文提出疑问“没人住的反而先坏掉呢”,重点均是“无
人居住”的房子会坏掉,那么中间空缺处应该与之形成对比,引出疑问,即与有人住的房子不会“坏得特别快”状
况相关的内容,故填“为什么有人住的房子寿命更长”。
乙:开头提到“如果……建筑可能受其它生物影响而老化”,本空应是“建筑老化”的假设条件;后文先列举了“无
人清理的……”等影响建筑物老化的因素,又指出“人们生火取暖……形同维护”,则体现了人对建筑影响的作用
——清理、维护,结合前面的假设,故填“没有人类的清理维护”。
20.(1)长期无人居住意味着没人在屋内生火取暖
(2)没有了“烟火气”,建筑构件缺少防止发霉、虫蛀的保护
【解析】①前提(1)的结论是“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层‘烟火气’”,联系前文提到生火取暖产生“烟火气”,无
人居住就缺失这个条件,所以隐含前提是“长期无人居住意味着没人在屋内生火取暖”。
②前提(2)的结论是“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前文提到“烟火气”能“防止构件发霉、虫蛀,形同维护”,
那么没了“烟火气”,构件就缺少这种保护,所以前提是“没有了‘烟火气’,建筑构件缺少防止发霉、虫蛀的保
护”。
21.D 【解析】文中加点的“仰”指“抬头向上看”,是具体的动作。
A.“仰慕”指“敬仰”,是抽象的心理活动。
第 3页,共 4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B.“仰赖”意为“依靠”,是抽象的心理活动。
C.“仰承”指“遵从”,是抽象的心理活动。
D.指“抬头向上看”,是具体的动作。
22.选择①,使用拟人手法,轻松愉悦,有幽默感;反问语气突出想要攀登小雁塔的急切心情。
选择②,简洁直白,语气坚定,直接体现作者想要攀登小雁塔的急切心情。
(评分参考:选择序号 1 分,理由阐释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3. 作文(60 分)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知道”意味着收集事实,是对知识表层的获取,通过阅读积累大量信息,
了解各种事件、数据、现象等。“被启发”强调开启智慧,是在阅读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感悟,能将阅读内
容与自身经验、认知相结合,产生新的见解、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材料呈现了阅读的两种不同层次和结果,“知道”
是浅层次的阅读收获,“被启发”是深层次的阅读升华 ,二者形成对比,引导思考阅读不应仅停留在收集事实,
更应追求开启智慧。“身处阅读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时代”是写作背景。在信息时代,阅读途径多元化,如
电子阅读兴起、碎片化阅读流行等。这一背景既带来获取信息的便捷,也使阅读面临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思考等
问题,需结合此背景探讨阅读中“知道”与“被启发”的相关话题。写作需联系自身阅读体会,不能空谈理论,要
将个人阅读经历、感悟融入对材料的思考中,阐述对阅读中“知道”与“被启发”的看法。
行文时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写作模式,能让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一步步引
导读者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的阅读问题。开篇可以引入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阅读变得
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让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抛出疑问:在海量信息的洪流中,我们的阅读是真正的收获,还是只
是浮于表面的知晓?从而引出对阅读中“知道”与“被启发”的思考。接着分析问题,可以阐述“知道”的阅读,
人们如何轻易获取大量信息,指出这种阅读虽能让我们快速积累事实,却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然后阐述“被启发”
的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是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还要结合自身经历 讲述自己阅读文学名著时,“知道”到“被
启发”的转变,以个人亲身体验进一步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增强文章可信度和感染力。最后解决问题,结尾总
结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呼吁读者在丰富的阅读资源中,主动追求深度阅读,不满足于简单“知道”,努力在阅读
中开启智慧。
立意:
1.莫让阅读止于“知道”,向着“被启发”远航。
2.在“知道”与“被启发”间寻阅读平衡。
3.多元阅读下,从“知道”迈向“被启发”之路。
基准分 45 分;基本要求:能关涉两个概念,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流畅。
一类文:54—60 分,立意深刻,观点明确,思辨性较强,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论据典型,文采斐然,
书写工整。
二类文:48—53 分,符合立意,观点明确,体现思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论据充实,文笔流畅,
书写工整。
三类文:42—47 分,比较符合立意,观点明确,能扣住关键词,结构完整,有论据,语言通顺,字迹
清楚。
四类文:36—41 分,话题游离,观点不明确,论证有多处逻辑问题,思路不清,结构混乱,字迹潦草。
五类文:36 以下,完全偏离题意,思想消极,写其他无关话题。
具体细则:
1.没有标题扣 2 分。
2.错别字 1 字 1 分,不累计,上限 3 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 2 分。
3.字数不足:600 字以上未到 800 字,结构完整的,每少 50 字扣 1 分;多于 600 字,扣题但结构不完
整的,36-40 分;400-600 字,25-35 分;200 字-400 字,10-20 分;200 字以下,0-10 分。
4.抄袭:全篇抄,10 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 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5.完全是作文材料的扩展,不得高于 40 分。
第 4页,共 4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成都外国语学校高 2022 级高考模拟试卷(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如今,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学习与分析,已经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绘画作品,甚
至惟妙惟肖地“创造”出古典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派等不同风格的绘画。但我认为,AI生
成的绘画作品并非真正的、原创的艺术。
艺术创作并非简单地通过学习既往作品而输出类似作品这样一个智能机器程序生生产过程,而
是人类以语言、图像、物品、机器、身体、行为、情境、事件等为媒介,有意识、创造性地进行思
想与情感交流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之前,艺术创作主要依靠个体艺术家的手工技艺,同时,艺术作品主要用
于尊道重孝等礼仪活动,这使其被赋予神圣的膜拜价值。随着摄影术的发明,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
制作,无限的可复制性代替了作品的独一无二性。此外,艺术作品也更多被用作娱乐宣传等世俗的
展示活动,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但是,无论艺术的主要生产方式与社会功能随着时代发生了
多大转变,原创性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始终没有改变。原作最初诞生时的特定历史瞬间与存在境遇,
是无法被机械复制的。这正是赝品和目前致力于模仿的 AI绘画无法被赋予艺术原创价值的根本原因。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一样,都需要面对时代提出的特定问题。只不过
科学家应用的是理论知识,而艺术家是应用图式来回答时代问题。艺术史上的伟大艺术家,是那些
用自己的方式最先回应特定时代艺术问题的人,譬如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马奈。19世纪中叶日益发
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与视觉经验。对此感到不满的马奈放弃了
传统画法,独自摸索。最终,马奈用外光画法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对时代问题给予了回答,向接踵
而至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揭示出一条新的可以瞥见远景的艺术道路。
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人文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被
卷入了艺术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之中,成了打开特定历史情境与时代精神的关键钥匙。基
于此,我认为即使 AI生成的作品与达·芬奇或凡·高的一模一样,它们也无法被称作艺术。凡·高
在他那个时代的大胆尝试推动了艺术革新,引领了艺术发展,而目前 AI的绘画作品只是在重复前人
既有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在创造新的历史,这与再描摹精良的赝品也并无多少艺术价值是一样的道
第 1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理。
艺术创造过程本质上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艺术
家对其创作具有自觉性;而 AI虽然可以对海量的艺术作品进行精细的统计、存储、分类、模仿,甚
至可以生成新作品,但它仍然不能理解它模仿与“创作”的对象。即便 AI生成的绘画作品可以有和
凡·高一样热烈的颜色与稚拙的笔触,可是它仍然不能理解凡·高在艺术上的抱负、孤独与骄傲,
更无法理解凡·高对时代精神困境的反馈及其对表现主义绘画的启示意义,那么艺术活动就没有在
这个过程中发生。从这一层面上理解,AI绘画并不是艺术。
(摘编自刘昌奇《AI 绘画不能被视为艺术》)
材料二:
大多数人都以 AI绘画创作的模仿机理为理由,认为这种模仿无论如何高超都不具备艺术的原
创性或本真性,甚至视其为赝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指出,“模仿是人的天性”,艺
术家和诗人通过模仿可以揭示真理或“哲学意味”。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也同样证明,像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毕加索、凡·高、齐白石等这些公认的艺术大师,都经历过各种艰苦的学习和模仿,
才创作出堪称典范的艺术作品。因此,模仿本身并没有错,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创新的阶
梯。更何况目前 AI科学家和艺术家所研发的诸如 GAN、CAN、GPT等应用模型和基础模型本身就
被嵌入了各种创新学习机制,目的就在于确保 AI算法能够生成别县一格的作品,在笔者看来,这恰
恰是 AI艺术较之其他艺术在创造上的一大天然优势。
还有人以目前的 AI算法尚无力解读自身作品的意义为由,而将其作品放逐于艺术王国之外,
这同样是武断的。因为对于一切艺术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美学价值,而美学价值的大小
和正负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艺的高低,取决于作品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
康,而不取决于作品的技术出身和血统的贵贱,更不取决于创作者是否能够圆满地解读自己的作品。
当然,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 AI绘画归属于一种崭新的数字艺术形式的时候,我们也应清醒
地认识到,目前的 AI绘画从美学价值和艺术质量上看,的确还没有达到人类艺术经典的水准,还有
很多关键问题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协作攻关,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 AI算法学会像人类艺术
家那样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这一美学铁律。诚如是,包括 AI绘画在内的 AI艺术将在
人类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摘编自马立新《AI 绘画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变化,如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减弱甚至丧失,膜拜
价值更多被展示价值取代。
B.材料一认为,AI绘画作品与赝品一样,都是前人既有劳动成果的复制,缺乏创造性,没有任
何艺术价值可言。
C.材料二认为 AI绘画虽具有模仿性,但不乏创新学习机制,能够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也是
它的一大优势。
D.材料二承认 AI绘画存在诸多问题,如艺术水准问题、AI算法还无法像艺术家那样体验生活
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马奈在绘画上的摸索创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画家们就不可能发现这条具有生命
第 2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力的艺术道路。
B.材料一认为 AI绘画作品即使能模仿凡·高的作品,也无法理解凡·高的情感,它不是严格意义
上的艺术活动。
C.达·芬奇等艺术大师都是经历过早期的模仿才创作出典范的艺术作品,可见模仿是一切艺术创
作的必经之路。
D.如果 AI能体验生活并掌握和精通艺术真实的美学铁律,那么 AI艺术将在艺术领域具有更好
的发展前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开门见山亮明“AI绘画不是艺术”的观点,全文主要从原因的角度对此展开论证。
B.材料一中,为了使论证站得住脚,作者首先厘清艺术创作的内涵和特征,为后文论证打好基
础。
C.材料一第四段,作者主要采取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证明了艺术创作需要回答现实问
题。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凡·高但作用不同,材料一中为了与 AI绘画作对比,材料二中则作为论据。
4.材料二从哪些方面来驳斥“AI绘画不是艺术”的观点的?(4分)
5.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近期,有人运用 AI在对原
作进行存储分析后续画了《清明上河图》,其风格神韵与原作别无二致,AI续画是否属于艺术作品?
某市要举行艺术研讨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张先生将在会上阐明观点并陈述理由,请你根据材
料为他写一个发言提纲。(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二月(节选)【注】
柔石
六年前,萧涧秋和陶慕侃一起从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可是毕业以
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走各路了。在这六年之中,萧涧秋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大部分的疆土。但
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所以答应陶慕侃的聘请,回到浙江来。浙江本是他的故乡,可是他从小就
死了父母,孑然一身,只跟着一位堂姊生活。不料,堂姊在他临毕业的一年也死去了。他在人间更
加孤独,没别的朋友。陶慕侃倒还是和以前一样记着他,时常与他通通信,而且也佩服他的学问,
所以趁着学校的扩充,再三要求他到芙蓉镇来帮忙。
他喜欢孩子,所以应了下来。况且他将学校观察一番之后,更觉得满意。这座学校的房子,虽
然不大,却是新造的,半西式的;布置,光线,都像一座学校。陶慕侃为他选定的房间靠近小花园,
当时他打开窗,就望见梅花还在落瓣。他觉得自己愿意在这住两三年,也可能更久。他在房内走了
两圈,似乎他的过去,没有一事使他挂念,他要在这里新生了,从此新生了。
因为一星期的旅路劳苦,他就上了床想睡下去。可是,他的性情使他常常在快乐时想到不幸,
所以,这时,他三小时前在船上所见的一幕,一个悲惨的故事,在他脑内复现了:
从海市到芙蓉镇,三个小时,他坐在统舱的栏杆边,眺望两岸的衰草。他对面,是一位青年妇
人,身穿着青布夹衣,满脸愁戚的。她虽大方而温良,可是从她的两眼内,可以瞧出极烈的悲哀,
如夏午骤雨一般。她的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眼秀颊红,小嘴如樱桃,非常可爱。正掂着手
里的橘子玩,好似橘子的红色可以使她心醉。妇人怀里还抱着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位老人,就向
第 3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坐在她旁边的一位老妇问:
“李先生到底怎么哩?”
那位老妇凄惨地答:
“真的打死了!”
“真的打死了吗?”老人惊骇地重复问。
“可怜真的打死了!什么惠州一役打死的。听说惠州城,铜墙铁壁那样坚固,里面又排着阵图,
李先生这边的兵,打了半个月也打不进去。李先生愤怒起来,可怜的孩子,真不懂事!他自讨令箭,
要一个人去冲锋。说他那时,一手提着机关枪,腰里佩着一把钢刀,藏着一颗炸弹,背上又背着一
支短枪,真像古代的猛将!说起来吓死人!就趁半夜漆黑的时候,他去偷营。谁知城墙还没有爬上
去,那边就是一炮,接着就是雨点似的排枪。李先生立刻就从半城墙上跌下来,死了!”老妇人擦一
擦眼泪,继续说,“惠州倒是打下来了。城内的敌兵,见这边有这样忠勇的人,吓破了胆,都逃散了。
不过李先生终究给打死了!”她语气和缓一些,说:“我们这次到上海去,也白跑了一趟。李先生的
行李衣服都没有了,抚恤金一时也领不到。他们说上海还是一个姓孙的管的,他和守惠州的人一边
的,都是李先生这边的敌人。所以我们也没处去多说,跑了两三处秘密的、不像衙门的地方。他们
告诉我,抚恤金是有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我们白住在上海也费钱,只得回家。”稍停一息,
又说:“可怜她们母子,不知怎样过活!家里一块田没有,屋后一方菜园也在前年卖掉,给李先生做
了盘缠。两年来,他也没有寄回家一个钱。现在竟连性命都送掉了!李先生是个有志的人,人又非
常好。他去当兵,是骗了他的妻去的,对她是说到广东考武官。谁知刚刚有些升上去,竟给一炮打
死了!李先生的身体,他的朋友看见,打的和蜂窝一样,千穿百孔,血肉模糊,哪里还有鼻子眼睛,
说起来怕死人!”
两旁的人都听得摇头叹息!
这时,那位青年寡妇,止不住流出泪来。老妇人说到末段的时候,她更低头看着小孩的脸,似
乎小孩的白嫩的脸包含着未来的隐光,可以安慰一些她内心的酸痛和绝望。女孩仍是一味玩着橘子。
一时她仰头向她的母亲问:
“妈妈,家里就到了喔?”
“就到了。”
妇人轻轻而冷淡地答。女孩又问:
“到了家就可吃橘子了喔?”
“此刻吃好了。”
女孩听到,简直跳起来。随即剥了橘子的皮,将红色的橘皮在手心上抛了数下,藏在她母亲的
怀里。又将橘子分一半给她弟弟和母亲,一边自己吃起来,又抬头向她母亲问:
“家里就到了喔?”
“是呀,就到了。”
妇人不耐烦地。女孩又叫:
“家里真好呀!家里还有娃娃呢!”
这样,萧涧秋就离开栏杆,向船头默默地走去。
船到埠,他先望见妇人,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牵着少女。那位述故事的老妇人提着衣包走在前
面。她们慢慢地向一条小径走去。
这样想了一回,他从床上起来。似乎精神有些不安定,失落了物件在船上一样。站在窗前向窗
外望了一望,天已经刮起风,小雨点也在干燥的空气中落下几滴。于是他又打开箱子,将几部他所
第 4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喜欢的旧书都拿出来,整齐地放在书架之上。又抽出一本古诗来,读了几首,要排遣方才的回忆似
的。
(有删改)
【注】《二月》最初发表于 1929年,中国尚处在剧烈动荡期。1926年至 1927年,国民革命军
挥师北伐,重创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而上海作为多方外国势力的盘踞地和各种思想潮流的
交汇地,形势更为复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涧秋决定落脚芙蓉镇,是因为他厌倦了漂泊,好友又发出了邀约,而他自己也喜欢孩子和
这里的环境。
B.老妇的叙述中夹杂着“说起来吓死人”“怕死人”这类评说,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残酷战争的恐惧
心理。
C.青年寡妇对待怀中男孩儿和身边女孩儿的态度截然相反,主要是由于乡土社会“重男轻女”的
传统思想。
D.李先生的英勇献身及其家人的遭遇,使革命义士的巨大牺牲真实可感,使底层民众的辛酸苦
楚如在目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简笔交代了萧涧秋的身世经历,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并与后文关联甚密。
B.文中的橘皮的红色,与整体素淡的色调形成视觉冲击,富有暗喻性,意味着生命的陨落。
C.年龄稍大的女孩尚不谙世事,单身母亲养育儿女的艰难可想而知,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D.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或清新恬静,或阴郁压抑,暗示了主人公萧涧秋的心境变化。
8.学界普遍认为萧涧秋身上有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柔石“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
不然”,请结合文本分析萧涧秋的形象如何印证了这一评价。(5分)
9.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不同时间线或不同视角的叠加,使一个主体故事包含一个或多个次级故
事。请简要分析本文嵌套式结构的表现方式及艺术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①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
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
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
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
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
退,以卑辞重币结亲燕、魏、齐、楚,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②。
(节选自《战国策·卷三十三》,有删改)
第 5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材料二: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③耳!兴师以与楚
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
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
能及信。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帝亦默然。以白起、信、
布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徒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
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
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
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
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
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
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
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指白起,他被封为武安君。②五校:秦国的军队建制。③竖子:相当于“小
子”,对人的蔑称,文中含有“平庸无能的小子”的意思。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勠力同 A忧 B耕田疾作以生 C其财 D今王发军虽倍 E其前 F臣 G料赵国守备亦 H以十倍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靡,浪费,与《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的“靡”意思不同。
B.“汉祖以问诸将”与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用法相同。
C.顾,不过,表示转折,与《项脊轩志》“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中的“顾”意思不同。
D.臭,气味,同“乳臭未干”中的“臭”;后来“臭”词义缩小,指不好的气味,如“臭不可当”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昭王想再次攻打赵国,执意兴师,于是任命王陵为将,率领秦军伐赵,结果王陵作战失利,
损兵折将。
B.洪迈认为,在楚王不肯出兵援赵的情势下,毛遂称白起为“竖子”是为了激怒楚王,使他明白
合纵之利害。
C.在如何应对韩信谋反这个问题上,诸将建议立刻发兵、活埋韩信,只有陈平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出不同意见。
D.韩信才能突出,令英布也有忌惮之心;他同时为人谦恭有礼,做列侯时对樊哙趋奉拜谒、迎
来送往,言必称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早朝晏退,以卑辞重币结亲燕、魏、齐、楚,备秦为务。
(2)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14.称白起为“竖子”并不符合史实,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第 6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和酬赵宫保①致政言怀二首(其一)
曾巩
谠②论危言望素隆,独于声利性偏慵。
龙楼调护官虽宠,鸠杖跻攀兴已浓。
不变松篁心转劲,无边江海量兼容。
磻溪③纵老宁闲得,会为苍生起更重。
【注】①宫保:唐宋时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之别称。②谠(dǎng):正直的。③蹯(pán)溪:
姜太公垂钓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友人声望盛大,但懒于追名逐利,交代致政原因,照应诗题。
B.友人受朝廷信任曾调教辅佐太子,但已习惯往鸠杖穿行山野的生活。
C.颈联既用松竹比喻友人的坚韧,也赞美他悠游江海之间开阔的心胸。
D.整首诗虽都是称赞友人,但用语转折变化,平实质朴中寓丰富情感。
15.友人已经致政,诗人为什么相信他“会为苍生”重新出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据说是从《归去来兮辞》的“ , ”这两句中得到
启发,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傲然自得的精神追求。
(2)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与他的《虞
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 , ”都直接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之痛。
(3)月背采样凯旋、神舟遨游苍穹、卫星首回大地……近年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迅猛。回溯古代,科
技 不 发 达 , 诗 人 们 常 常 借 助 广 袤 苍 穹 里 的 璀 璨 星 辰 来 抒 发 内 心 的 万 千 情 思 , 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0 分)
如果农村空置的老房子长时间没人住,它们会坏得特别快,有的甚至不出几年就房倒屋塌。(甲),
没人住的反而先坏掉呢?
不难想到人对房屋的日常维护。在农村,很多老房子是用土、木、石等自然材料建造的,这种
房子要想经久耐用,日常的维护至关重要。在云南,村民用泥或石灰抹面保护土坯房的墙面,覆以
维护得当的小青瓦屋顶遮风避雨,土房子或可用上 100年。但屋顶受损的小青瓦如果得不到及时修
补,那么,在下雨天雨水将沿着土墙持续冲刷,损伤墙体,威胁房屋。
如果(乙),建筑可能受其它生物影响而老化。譬如,植物的种子容易掉落在屋顶或墙体的缝
隙里,生根发芽。无人清理的灰尘、鸟类的粪便等,会成为植物生长的基质。久而久之,植物壮大
的根系会破坏屋顶和墙体,损坏建筑。而在很多传统木构建筑中,人们生火取暖产生的烟气会持续
熏烤建筑内部构件,保持干燥的同时形成黑黑的保护层,防止构件发霉、虫蛀,形同维护。长期无
人居住,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层“烟火气”,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
农村的老房子受限于建筑材料,难免有磕磕碰碰,小病小灾,需要细心照顾。城市里的现代建
第 7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
筑材料、设备早已 A ,没人住的话也坏得快吗?
其实,除了检修维护,人的居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让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比较舒适的
范围内。当然,房子本身不会感觉到是否舒适,但如果长期无人居住,室内环境会随着外界气候的
变化而大幅度波动。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冷干燥,反复的干湿循环、热胀冷缩,会导致室内装修
材料、管道产生霉变、开裂、脱落等问题,进而引发安全事故。恰如一位科学家所言,没有了人类,
水和火会慢慢摧毁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这样看来,“水泥森林”在没有人的使用维护时,也并非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个字。(4分)
20.为了表述的简洁,逻辑推理过程中的部分前提可能会被省略。请根据文中第三段的内容,为画
波浪线句子的两个结论补充隐含的前提。(4分)
前提(1):
结论(1):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层“烟火气”。
前提(2):
结论(2):建筑构件会更快地腐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8 分)
在开花的石榴树下,我们仰.见了逼在半空的小雁塔,我立刻决定要攀登绝顶。导游说,很抱歉,
按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准攀爬。我在世界各地旅行,几乎无塔不登, 于是我
对导游说,何妨先陪我爬到第三层,如果见我余勇可贾,就让我一路仰攻到顶如何。他答应了,陪
我登上第三层,见我并无异状,索性让我放步登高。小雁塔内一层比一层的内壁缩紧,到了十层以
上,里面的空间便逼人愈甚,登高客只能缩头缩颈,收肘弓腰,谦卑起来。兴致勃物,一路攀登,
塔外的风景也不断地匍匐下去,我终于钻到了塔顶,全西安都在脚底了。
21.下列句子中的“仰”和文中加点的“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科学家。
B.这个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仰赖丰富的自然资源。
C.我们应仰承先辈遗志,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D.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22.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将序号填入文中画横线处,并阐述理由。 (5分)
①我怎么能拒绝唐代风云的号召呢?
②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攀登的好机会!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阅读时,有的人是收集事实,即“知道”了;而有的人是开启智慧,即“被启发”了。
身处阅读方式正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时代,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
阅读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字。
第 8页,共 8页
{#{QQABYQaQogAAABBAARgCQwHSCkCQkBEACSoGhAAQsAABQ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