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三校(培正、三中、四中)联考 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三校(培正、三中、四中)联考 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4 20:2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检测题
高二级 语文(问卷)
本试卷共 10页,23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天文学是随着农业生产和星占两种需要而诞生的,诞生以后又受中国社会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古希腊天文学走了一条很不相同的道路。古希腊天文学并不想鼓励人们去观察天象,相反地,它企图建立一个宇宙模型,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的先哲们要求天文学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不必追问。这条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历法和星占。古代中国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如创制“二十四节气”直接表示寒来暑往的变化,给农业生产以极大方便,像“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这类谚语至今还在民间流行。另一方面历法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为皇家所掌握。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奉行谁家颁布的历法,就表示拥护谁家的统治。正如《史记·历书》所说:“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古代中国的星占术属于预警性系统,古人利用天象来占卜国家大事,如年成的丰歉、战争的胜负、皇族的行动等等,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其夜未央宫中地震,杜钦回答皇帝:“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杜钦的这段话表明了古代中国星占术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因此,君主可以借助天上星宿的变化,来证明自己权力的正当性;而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借助天变来警示、告诚君主要端正行为。
在中国,天文记录持续了几千年,二十四史中以“天文志”命名的篇章绝大部分是记录奇异天象和与它相关联的政治事件。这批记录,成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对当今的天文学研究还有重要的作用,至今已在超新星遗迹、太阳活动、地球自转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起着作用。
(摘编自席泽宗《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
从远古时代开始,各民族都有观察天象、解释天象的冲动。这份冲动不仅出于实用需要,也源于面对浩瀚宇宙产生的敬畏之情。这两个方面几乎是一切民族起初都具有的。不过,随着文明成型,各民族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古希腊天文学本质上是一门几何学。古希腊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天球包地球的结构,所有的天体都镶嵌在天球上随天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古希腊天文学的根本目标。古希腊人把天体的匀速运动看成是遵循理性的最佳范本,于是,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对理性的坚定追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便把宇宙作为理性的代表,把对宇宙的着迷视为追求理性的一种标志。
同样,古代中国发达的天文学也不只是为了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并没有把节气精确到几分几秒,它反映的是一种规律和秩序。中国古代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之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制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表现为对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
在古代中国,不只是皇帝需要天文学来维护秩序,普通百姓也需要。传统社会里,老百姓做大事之前都要看一下老皇历,看看哪天是黄道吉日,哪天流年不利。这些老皇历就是天文学家为“敬授民时”而编制的历书。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其研究动机而言,是政治星占术,是日常伦理学,一言以蔽之,是礼学,而不是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共同视为“科学”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把“推算预报”日月行星的位置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推算方法。这套推算方法,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数理天文学,与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对应。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希腊数理天文学之所以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研究行星,是因为他们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相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因此天是人格化的上天显灵的场所,而不是希腊天文学家眼中秩序和定律的场所。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记录和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则与之相反,反对观察天象和研究天象。
B.二十四节气反映寒来暑往,是中国古人创造的天文历法,也是农业生产指南,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应用性。
C.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重视历法,一方面是用于指导农业耕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权威的历法去解释奇异天象。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推算日月行星位置的数理天文学,都被视为科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应不仅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认知时节的变化,也可指通过天象预测行事的时机。
B.古希腊人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因而形成了尊崇理性的观念,正是这一观念推动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C.古希腊天文学的唯理性,表现在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去探寻宇宙规律,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
D.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在研究动机、主要问题、研究方法上有差异,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发展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 豳风》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展示了古代中国统治者颁布历法以彰显权力的现象。
B.《唐雎不辱使命》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C.谚语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法能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一定便利。
D.《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说自己“罗星照运,运气不好”,人们认为天文现象会对生活产生影响。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二十四节气”,但用意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5.两则材料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古希腊天文学的差异进行比较,但比较的角度有所不同,
请加以概括并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头青铜锁 聂鑫森
九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久卧病榻的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浑身透着虚汗,翻动一下轻飘飘的身子,竹席上便见一片人形的汗渍。从窗口斜射进来的夕光,闪着一种青铜的凉意,覆在他的面颊上。屋子里是一派看厌了的陈旧的风景,老式的双门柜,老式的条桌,老式的圆凳,就连他睡的床也是一张老式的圆柱床。
江雨亭兀地喊了一声:“秀芬!”
“那把龙头锁呢?”
“你要它做什么?好多日子都不动它了,怎么又想起了它?唉,唉,你的病就是它引起的。”
“胡说。难道我父亲交给我,就是把个病交给我?真是好不晓事!”
秀芬不敢作声了,忙打开双门柜,在里面摸索一阵,才寻出一个小布包,再一层一层打开,便凸出了那把龙头青铜锁,然后小心地递给了江雨亭。
江雨亭接过来,久久地摩挲着。
这真是一把好锁,锁身镜面一样闪亮,冰凉冰凉的,造型更奇特,两只龙角就是锁柄,弯成弧对绞在一起,龙眼、龙嘴透出凛凛威严。三个锁孔,是用三片钥匙,还是用一片钥匙,钥匙该是什么形状,至今是个谜。而在锁的一侧,排着六个自上而下的孔。
他无数次企望打开这把锁,想象在打开的一刹那,随着很清脆的一响,两只绞在一起的龙角猛地松开。但他一直没有打开过它。爷爷没有打开过,父亲没有打开过,他也如此。
他父亲把锁谨慎地交给他的时候,是一九五五年。那时,父亲在中华锁厂当高级技工,他在设计室当技术员。深夜,父亲气喘吁吁地躺在床上,从枕头下掏出了龙头青铜锁,交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打开它。打不开不要紧,但不能砸坏或者遗失,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打开的。
父亲断断续续交代完后事,就安祥地阖上了眼睛。
江雨亭从那一天开始,就把心思放在龙头青铜锁上。白天在设计室搞新锁的设计和试制,晚上回到家里,翻资料,研究各种锁形和原理。他配置过各种不同的钥匙,但结果都一样:打不开。在每个夜晚的梦中,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锁,纷至沓来,各种精美的钥匙依次打开那些锁,锁柄从锁孔里猛地弹出的声音,清亮悦耳,如鸣佩环,他常常狂笑着从梦中走出来。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为打开一把古代的锁而昼夜苦思,只知道他痴痴呆呆,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工人们给他取的外号叫“锁宝”。
第二年,开始了一场运动,动员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向党的领导干部提意见。那一次江雨亭被邀请去了。
他走进会场时,人已经坐得满满的,他便拣个墙角的座位坐下来。双眼微闭,双手抱在胸前,臆想着开锁的方法,一个人嘿嘿的笑着。那天,会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发言的一个接一个,有批评党委书记工作方法粗暴的,有批评厂长不懂技术乱指挥的……江雨亭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喃喃自语:“打开了!打开了!”
他忽然听见党委书记点他的名,他一惊,说:“我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一切都很好。我想的是锁。”哄堂大笑。结果江雨亭倒落下个“立场坚定”的好名声。
一九七八年,二十岁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又过了几年,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华锁厂的设计室,和他共事。到一九九一年,江雨亭六十岁,退休了。这一年,儿子经群众选举当了厂长。
可是,龙头青铜锁还没有打开。江雨亭有些灰心了。
有一天,秀芬悄悄坐在江雨亭的身边,看着他摆弄龙头青铜锁,然后说:“雨亭,我说句话,你听不听?”
江雨亭惊愕地抬起头,说:“我听着哩。”
“我怀疑这是一把死锁,根本就打不开——做的时候就是一把死锁。”
“啊?”
“要不,为什么几代人都打不开?不过是个锁的意思,让江家子孙的心思都在锁上,好守着这门技艺。”
江雨亭突然低下了脑袋,说:“那么,这把锁就太邪乎了,岂不是把江家子孙世世代代锁住了,安分守己,老老实实。”
江雨亭把龙头青铜锁包好,交给秀芬,让她好好收着,到蹬腿前交给儿子,了一桩心事。他说:“秀芬,我们都退休了,好好玩一玩,跳晨舞,打门球。”
秀芬说:“要得!”
三年前,江雨亭突然病了,全身乏力,坐卧不宁,自言自语,旁若无人。他又想起了龙头青铜锁,想起了多年来总盯着龙眼、龙嘴那三个锁孔,而锁侧的那六个自上而下的形如装饰的小孔呢?
在一九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江雨亭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些龙的意象,并由此想到了《易经》上的“乾”卦。那六个呈扁形的孔,是不是像“乾”卦的六个爻位?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
江雨亭高喊:“秀芬,快寻几根铁丝来。”
秀芬满头大汗进来了,她说家中没有铁丝,只找到几颗回形针,并捶直了,看行不行?
开锁的过程并不冗长。
龙头青铜锁打开了,叭叭叭,响了几声后,两只龙角蓦地分开,整个龙头变得美丽极了。
江雨亭放声大哭。
秀芬说:“你该笑,还哭什么?”
江雨亭抹了抹老泪,沉思了一阵,说:“不!这把锁,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我坚信这一点。只是在他们快离开人世时,再把锁关死,只传锁,不传开锁的方法,让下一代把心思都放在锁上,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
“你父亲也打开过?”
“是的。我相信我的判断。我老老实实地过了一辈子,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成就,不过能养家糊口而已,这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件憾事?”
秀芬说:“当然是幸事。你把锁关上吧,传给儿子!”
“不!我要把这一切都告诉小波。一个人就为开一把锁过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秀芬说:“我真担心。”
江雨亭劲鼓鼓地跳下床,说:“晚餐准备一瓶好酒,把儿子叫回来!”
“你怎么下床了,你还病着哩。”
“我有病吗?不!我很健旺,我还想多活些日子。”
几个月后,濒临破产边缘的中华锁厂突然起死回生,像一条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龙头青铜锁以它奇特的外形和充满趣味的开锁方法风行于城乡市场及各旅游风景地。
当小波将锁和一串针样的镀银钥匙交给父亲时,江雨亭仰天大笑,说:“你比我有出息。那把祖传的锁呢?”
小波说:“摆在厂里的陈列室了。放在家里,我怕它有一天又要来锁住我。”
江雨亭骂一声:“这小子!”
这以后,江雨亭的身体好了起来,吃得,睡得,走得,玩得。那些老式家具,通通不要了,换上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墙上挂上了国画条轴,其中一幅《鲤鱼跃水图》,题款是“鱼为奔波始化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把龙头青铜锁交代给儿子,特别叮嘱“不能砸坏或者遗失”,这暗示下文江雨亭的推断“世世代代都打开过”是合理的。
B.在锁没打开的时候,秀芬怀疑是死锁,在锁打开后,秀芬又建议把锁锁上,意在以秀芬的保守封闭反衬江雨亭的开拓进取。
C.“一套组合式米黄色的家具”,不仅给小说结局带来一抹亮色,而且与开头的“老式”家具前后照应,暗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D.小说以“九七年初夏的这个黄昏”为线索联结过去和现在,巧妙地讲述了三代开锁的故事,同时使叙事具有历史纵深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文叙事较舒缓,此处交代江雨亭儿子的重要经历,叙事节奏加快,使行文张弛有度。
B.江雨亭家祖孙三代在中华锁厂工作,这与江家“老老实实一辈子”的家风有一定关系。
C.儿子被选为厂长,既表现出儿子的才能,又使后文带领锁厂起死回生的情节自然合理。
D.看似介绍儿子的成长发展,实则暗写江雨亭心理,即后文提及的钻研未果,难免灰心。
8.文章开篇写江雨亭“从一个宽宽的梦里走出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说,请结合文本简述这一叙事效果是如何实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贯休,字德隐,婺州人,俗姓姜氏。风骚之外,尤精笔礼。荆州成中令问以书法,休勃然曰:“此事须登坛可授,安得草草而言!”中令衔之,乃递入黔中,因为《病鹤》诗以见志云:“见说气清邪不入,不知尔病自何来。”初,昭宗以武肃钱镠平董昌功,拜镇东军节度使,自称吴越王。休时居灵隐,往投诗贺,中联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武肃大喜,然僭侈之心始张,遣谕令改为“四十州”,乃可相见。休答曰:“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日裹衣钵,拂袖而去。至蜀,以诗投孟知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特特来。”知祥久慕,至是非常尊礼之。及王建僭位,一日游龙华寺,召休坐,令口诵近诗,时诸王贵戚皆侍,休意在箴戒,因读《公子行》曰:“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陵忽。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建小忉,然敬事不少怠也。赐号“禅月大师”。后顺寂,敕塔葬丈人山青城峰下。有集三十卷。休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后少其比者。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十》)
材料二
夫诗之作,善善则颂美之,恶恶则风刺之。苟不能本此二道,虽甚美,犹土木偶不生于气血,何所尚哉 自风雅之道息,为五七字诗者,皆率拘以句度属对焉。既有所拘,则演情叙事不尽矣。取非常语非常意,又尽则为善矣。国朝能为歌为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盖气骨高举,不失颂美风刺之道焉。厥后,白乐天讽谏五十篇,亦一时之奇逸极言。沙门贯休,雅善歌诗。多以理胜,复能创新意。其语往往得景物于混茫自然之际,然其旨归必合于道。太白、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节选自吴融《禅月集序》[注])
【注】《禅月集》是唐末五代时期前蜀著名画僧、诗僧贯休的诗集。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海内无双A意度高B疏C天赋D敏速E之才F笔G吐H猛锐之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以书法”的“以”与《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中的“以”用法不同。
B. 相,动作偏指一方,与《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中的“相”意思不同。
C. 行,文中指歌行体,多保留有古乐府诗歌的特点,比如《琵琶行》《燕歌行》。
D. 善,认为好,与《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休不仅有诗才,也有精深的书法造诣,引起荆州成中令的关注,但他性格刚直耿介,拒绝随意传授书法,因此得罪了成中令,被遣送往黔中。
B.吴越王钱镠要求贯休不顾事实将其诗句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才肯接见,贯休不愿屈从,毅然离开,后来投奔蜀地孟知祥,受到礼遇。
C.在蜀地生活时,贯休曾在龙华寺诵读《公子行》来规劝诸王贵戚,因此受到王建的赏识,赐号为“禅月大师”,但亦未接受他的劝诫。
D.贯休的诗既能“颂美”又能“风刺”,其语言常常能在混沌朦胧的自然中捕捉意象,他的乐府古律被当时的人推崇,吴融也对他的诗歌作出高度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不能本此二道,虽甚美,犹土木偶不生于气血,何所尚哉
(2)太白、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而谁
14.在吴融看来优秀的诗歌应符合哪些条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惜红衣① 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注】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快刀,古代并州出产快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生活细节,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
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诗人借蝉表达高洁的志向。
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极言水乡湖塘之多,显示荷花生长环境,呼应并紧扣小序。
D.本词体现了姜夔“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其用词如“换日”“吹香”等,精健有力。
有人认为本词和《扬州慢》一样,都在时空交错中表达黍离之悲。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离骚》中的“ , ?”,与汉乐府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仿,都提出要把握好壮年光阴。
(2)小雅是一名导游,她在带领游客途经蜀道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向游客说明蜀道历史悠久且交通不便。
(3)小明去杭州观看钱塘江大潮,面对雄壮的自然奇观,小明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爸爸认为用柳永《望海潮》中的“ , ”就很好。
(4)杜甫《客至》中写出作者虽然生活简朴、饮食简陋,但待客之心热情无比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 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巩义双槐树、偃师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 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从用一把小小的手铲开启科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 ,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容置喙 大有可为 揭露 宵衣旰食
B. 不言而喻 大有作为 揭露 栉风沐雨
C. 不容置喙 大有作为 揭示 宵衣旰食
D. 不言而喻 大有可为 揭示 栉风沐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 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如改写为“历史包含了众多知识,而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变的时期,身体和大脑只有很少的活动。直到1952年,研究者记录了睡眠中人的脑电波, ① 。
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 ② ,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相应的,其余的睡眠时间你则处于一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不会产生复杂的梦,但你的身体是可以活动的。
俗话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似乎证明了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的梦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那么,梦中真的可以“解题”吗?从研究者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来看,睡眠确实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的巩固。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灵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是必需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各种AI 工具掀起了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言必称 AI,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每每借 AI寻找依据,求得答案,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AI是这样说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测试题
高二级 语文(参考答案)
1.B(A选项错在“反对观察天象和研究天象”,原文为“不鼓励观察天象”,不等于“反对观察和研究”, C选项错在“用权威的历法去解释天象”,解释天象的应是“星占”;D项错在“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基于相同的观念”,古希腊数理天文学相信,宇宙的运行本来就是遵循几何规律的,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眼中的“天”有意志、情感的,两者明显不同。)
2.B(因果倒置,希腊人因为尊崇理性的观念,才向往天体运动的严谨性。)
3.A(“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到了七月,大火星西移,天气将渐渐转凉,到了九月,妇女们就可以开始缝制寒衣了。这体现古代中国的历法服务于日常生活。)
4.①材料一指出“二十四节气”能体现寒来暑往的变化,以此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②材料二则指出“二十四节气”不会精细到几分几秒,以此论证中国古代天文学追求的实质是一种规律和秩序。
5. ①材料一侧重于思想路线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重视唯理性,而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视应用性。②材料二侧重于研究动机与学科性质的比较,指出古希腊天文学是追求理性的几何学(科学),而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研究天人合一的礼学。
6. C(3分) (A选项错在并没有提供合理性的暗示;B选项错在不存在“反衬”;D选项错在“线索”)
7. D(3分)(并不存在暗写,也不能体现“灰心”)
8.“宽宽的梦”,表现出江雨亭解开龙头青铜锁执念之深、耗时之久,“走出来”意味着神志清醒,找到出路。(4分)
9.以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表现中国半世纪的历史波澜,以“解锁”这件小事表现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主题,以“龙”这个具体的意象象征中国积极进取的传统文化精神。(6分)
10 . (3分) ACF (海内无双, 意度高疏,天赋敏速之才, 笔吐猛锐之气)
11 . (3分) B (两处“相”意思相同)
12 . (3分) C (“因为创作《公子行》受到王建的赏识,赐号为‘禅月大师’”错误)
13 . (8分) (1) 如果不能以这两种方式为根本, 诗歌即使很美, 也如同不是从气血中生出 的土像木偶(没有生命的土像木偶), 有什么可推崇的呢 (“本”“尚”各1分,大意 2分)
(2) 李白、白居易去世后, 能够继承他们诗歌之美的, 除了贯休还有谁呢 (“殁”“嗣 ” 各1分,大意2分)
14 . (3 分) ①咏颂美好, 讽刺邪恶; ②不受形式束缚, 充分表达思想情感; ③要有独特的诗歌语言, 有新意。(答对一点得1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B(诗中高柳晓蝉是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作者凄然悲凉的心事,并非表明诗人的高洁志向。)
16.① 下片以"红衣狼藉""渚边沙外"写眼前荷花凋零、沙洲冷落的实景(2分)② “试望故国”,遥想北方沦陷山河(1分),“不共美人游历”,联想昔日与友人同赏荷花的盛景(1分)③ 虚实结合,时空交错,将个人漂泊之悲升华为"黍离之悲"的家国慨叹。(2分)
17.(1)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8.D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语意,这里应填“不言而喻”。大有可为:比喻所做之事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原意不能指人,现也可用以形容人。大有作为:意思是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很大成绩。根据语境,此处应填“大有可为”。揭示: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揭露:使隐瞒的事物显露出来。根据语义及后文的“文明的来处”,这里应填“揭示”。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根据语境,此处应填“栉风沐雨”。)
19.B(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二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因为”放在“他们”之前,“所以”放在“中国”之前,所以排除C、D;一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在形容词短语之前,所以排除A,选B。)
20.①原句使用了引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句话精练典雅,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②原句使用了比喻:将历史比作教科书,将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比作“活字典”,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历史和考古遗存的作用和意义。
21.①才发现睡眠由不同的阶段组成②但你的身体却是静止的
22.示例: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于是他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贯休,字德隐,婺州人,俗家姓姜。他不仅擅长诗文,更精通书法。荆州成中令(成
汭)向他请教书法,贯休突然变色道:"此等技艺须设坛方可传授,岂能随意谈论!"成汭怀恨在心,将贯休流放至黔中。贯休因而作《病鹤》诗明志:"听闻正气充盈则邪气不侵,不知你病根从何而起。"当初唐昭宗因钱镠平定董昌有功,封其为镇东军节度使,后钱镠自封吴越王。贯休当时在灵隐寺修行,献诗祝贺,其中一联写道:"满堂花影醉倒三千门客,一剑寒霜威震十四州郡。"钱镠大喜,但膨胀的野心驱使他派人传话,要求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才肯接见他。贯休断然回绝:"疆域不可妄增,诗句岂能擅改。我本是闲云野鹤,何处青天不可翱翔!"当日便收拾衣钵,拂袖离去。入蜀后,贯休投诗孟知祥:"一钵一杖垂垂老,万水千山迢迢来。"孟知祥素来仰慕其才,至此愈加礼遇。后王建自立为帝,一日游龙华寺召贯休诵诗。当时王公贵戚环侍,贯休借《公子行》暗含规劝:"锦衣华服手擎猎鹰,闲庭信步傲慢轻狂。耕作艰辛全然不知,三皇五帝算甚人物!"王建虽不悦,仍保持敬意,赐号"禅月大师"。贯休圆寂后,敕令建塔葬于丈人山青城峰下。留有文集三十卷。其人一身正气举世无双,气度高洁超凡脱俗,才思敏捷下笔凌厉,乐府古诗皆为当世典范,后世鲜有能及者。
材料二
诗歌创作的根本,在于赞美善行时需彰显美德,批判恶事时应含讽谏之意。若不能遵循
这两种原则,即便文辞再华美,也不过是具没有气血的木偶泥塑,还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自《诗经》风雅传统衰微后,作五言、七言诗者,大都拘泥于句数格律,讲究对仗工整。既然受到形式束缚,抒情叙事便难以酣畅淋漓。唯有运用超凡的语句表达非凡的意蕴,且能完整呈现者,方称得上佳作。本朝擅长乐府诗与格律诗的文人众多,其中当以李白为翘楚。因其作品气骨高峻,始终恪守颂美讽谏的创作正道。此后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讽喻诗,亦是突破常规的惊世直言。僧人贯休,尤擅诗歌创作。其诗多以义理见长,且常有创新意境。语言往往能在混沌自然的境界中捕捉景物神韵,但思想主旨必定合乎儒家正道。李白、白居易逝世后,能继承这种美誉的,除了贯休大师还能有谁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