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方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方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21: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于本部分课程内容的描述是: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在“内容要求”部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贞观之治”,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授课内容的选择应当充分满足新课标要求,选取典型内容对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的史实进行讲解。
二、教材分析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在课本中位于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第二课,上承第一课《隋朝统一与灭亡》,下启第三课《开元盛世》。就史学的视角分析,高祖李渊反隋自立,建立了李唐王朝。唐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励精图治,吸取隋亡教训,积极进行社会改良。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与“贞观遗风”,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从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当注重把握“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作为”与“繁荣与开放”这一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展教学活动。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三项目。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繁荣的过程展开。
三、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初次系统性接触唐朝历史,对于具体史实的学习仍然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将讲课的重心放在“是什么”的部分。
能力层面:经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大致认识到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便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因此本单元可以考虑进一步通过模仿和迁移,完善学生把握时代特征的路径和方法。
思维层面: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思维仍然偏向感性化,因此需要我们借助情境学习法等帮助其代入历史学习情境,具体呈现两位帝王的言、行,进而加深对主旨的理解,避免过多抽象化概念的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太宗、武则天在位期间治理国家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教学难点:何以成就贞观之治
五、教学目标
大致知道唐太宗、武则天两位统治者在位期间的作为,运用“继承与发展”的概念范畴,初步理解唐初统治的主要特点,归纳出这一时期繁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感悟统治者的言行与决策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大家好,今天的课呢,要从一首民谣说起。这是一首隋朝末年的民谣:“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
教师讲授:民谣中的“杨花落”和“李花开”分别指的什么意思呀?“桃李子,有天下”一句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其实当时大多数隋朝人也不知道。直到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桃李子指的就是李渊父子。由此,一段关于唐朝的传奇故事也就开始了。这节课呢,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一起探寻大唐盛世出现的秘密。
设计意图:以“民谣”引入课程学习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唐朝建立历史背景的铺垫为后续“贞观之治”的学习打下基础,理清了隋唐接续发展的历史脉络,符合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的要求。
环节二:高祖创大唐
教师讲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朝建立的相关史实。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和隋朝皇室一样出身于北周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家族,其幼年丧父,七岁袭封唐国公,在姨母独孤皇后的关照下长大。隋末乱年,群雄并起,原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李氏作为关陇贵族的重要家族,其在关中势力雄厚,“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李渊起兵后,即命二子分领左右军,进军关中,攻占长安,取得了号令全国的地位。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改元“武德”。随后,他命第二子秦王李世民削平群雄,到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环节三:太宗启贞观
教师过渡: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李渊成为太上皇。次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今天看来,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并不光彩,但是作为一名皇帝,我们关键是要看他的统治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那么,刚刚坐上龙椅的唐太宗,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
(贞观初年)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摘自《贞观政要集校》
材料二: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开始的战争到唐高祖武德七年,人口急剧减少890万户到200万户。
——摘自《隋书·地理志》《通典·食货记》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二提取信息,概括唐初的社会状况以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预设回答:人口大量减少、社会萧条,原因在于隋炀帝滥用民力以及隋末农民起义及战争对社会的破坏。
教师过渡:从刚才的材料之中我们已经找到了贞观初年凋敝的社会状况,面对这一状况,唐太宗又作何感想?
出示材料:
往昔初年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终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教师讲述:正如我们前面所述,隋朝末年统治者沉迷享乐、鱼肉百姓、穷兵黩武、连年战乱,社会早已不堪重负,唐太宗看在眼里,于是他下定决心改革隋朝弊政,戒奢从简,勤勉自律,爱护百姓,与民休息。
教师过渡:可是,治理天下仅仅凭唐太宗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少不了他身边的一群得力助手。
出示材料: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 \d "https://so1./dr/270_500_/t012d93cc1de16a4f86.jpg size=400x488" \* MERGEFORMATINET
长孙无忌 魏征 秦叔宝
材料二:
“人物则不私于党, 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旧唐书》
教师讲授:唐太宗的文武大臣中,除旧有的亲信房玄令、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外,还有出身于农民起义的将领、不少少数民族与奴仆出身的大将,甚至有原来其政敌的部下如忠义之臣魏征就曾是先太子李建成的部下。
教师提问:那么唐太宗“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的这番表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治国理政方面的第三个突出之处是什么?
预设回答:唐太宗任用人才不介意党派出身,考虑的是对方的才能;体现了唐太宗重用人才,求贤若渴。
教师讲授:此外,在唐太宗手下这些贤才可以恰当发挥自身才能,典型案例便是房谋杜断。
教师过渡:唐太宗不仅积极招揽天下英才,还非常善于接纳外来意见。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原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魏征就是以“直言进谏”著称的一代名相。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魏徵指责唐太宗这是“失信于民”,并且认为这种征兵的做法是“竭泽而渔”,为此他甚至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
出示材料:
大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超过)魏徵,每于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充数)后宫,安敢不贺?”太宗乃悦。
教师讲授:魏征进谏得多了,难免也会引起太宗的不快。有一天,太宗退朝回宫,脸色铁青地大吼道:“总有一天我要找机会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太宗道:“还不是魏征,他总是在金銮殿上侮辱我。”长孙皇后听了就退回寝殿,穿上正式的皇后礼服,庄重地站在大厅之中向太宗朝拜。太宗大吃一惊,忙问什么缘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如果君王英明,那么臣子们都会正直。现在魏征这么正直,不正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吗?我作为臣妾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顿时开心了不少,杀魏征的念头也就云消雾散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面对逆耳忠言,心中也会不悦,但他却能听得进身边人的劝告及时反省,为了江山社稷去继续听取来自魏征等人的建议。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做法就与刚愎自用的隋炀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的言行,对当时朝堂的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臣们敢于积极进言,这一时期的政治较为清明。
教师过渡:在政治思想方面,唐太宗注重吸取隋亡教训,爱惜民力、勤勉自律,重用贤才且善于纳谏。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形成离不开唐太宗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他身边辅佐劝诫的忠义之士。除此之外,唐太宗在具体的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也有所创举。
教师提问:唐太宗是如何把招揽来的大量贤才组织起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呢?唐太宗的政令是如何下达官员执行的呢?
预设回答: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教师讲授:非常好,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际上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唐代不仅确立了三省制六部制度,唐太宗时期对这一制度加以完善,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枢机构。
教师提问:前文中我们提到了魏徵曾经数次驳回了唐太宗的征兵诏令,结合课前的预习,老师想问一下大家,唐太宗发布征兵的命令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呢?以及,魏征能够“驳回”起草的诏令,说明他当时供职于哪一个部门呢?
教师出示并讲授:三省六部职能及分工示意图
教师讲授:不仅如此,唐太宗时期还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世人报考,扩大了国学的规模;颁布了《唐律》废除了鞭背等酷刑以及断趾等肉刑;同时在少数民族方面也采取了羁縻怀柔政策。
出示材料:
材料一:
(贞观初年)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摘自《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二: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予道路焉。
——《资治通鉴》
注释:①稔(rěn),指的是庄稼成熟。 ②赍(jī),指借助。
教师讲授:对比贞观之初人员流散,残破不堪的凋敝场景,经过唐太宗的悉心治理,社会面貌终于有所改观。根据资治通鉴的描述,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在唐太宗的治理之下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答案:百姓回归乡里、粮食产量增多,价格下降、死罪人数较少;反映出百姓生活富足、民族关系系融洽、社会治安良好。
教师小结:从贞观初年到贞观二十三年,从一个大乱局面到一个治世(即昌平之世)局面的出现,我们历史上就把它称之为贞观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分析唐太宗的言与行,从个人行为与国家政策的角度,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便于学生理解感悟。通过对执政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环节四:武皇续荣光
教师讲授:唐太宗去世以后,唐高宗继承皇位,他的皇后武氏就是后来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不妨藉一个故事来看看。有一位大臣,长得体面,能力又强,深得武则天赏识,就有点恃宠而骄。有一天,这个大臣上奏,援古引今,洋洋自得。武则天生气了,说:“你说的这些,我早就知道,不必再说。太宗时,有一匹骏马,没人能制得了。我当时是宫女,就对太宗说,我可以制,请给我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锤,三是匕首。铁鞭打,制不服,就锤它的头,还是不服,就用匕首割断的喉咙。太宗听了,很是称许。你今天是不是要尝尝我匕首的滋味!”(《资治通鉴》二百六)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第一,看到了一个好厉害的青年女子,做事有谋略、有手段,还有一股狠劲。第二,她得到什么人的欣赏?唐太宗。唐太宗是怎样的人物,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得到唐太宗法眼的肯定,何其不易。
教师过渡:事实上,武则天在位期间就运用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的政治思想与措施。我们不妨再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看看
呈现材料: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骆宾王《讨武氏檄》
教师讲授:骆宾王想必大家一定已经很熟悉了。他在《讨武氏檄》中将武则天骂得可谓是狗血喷头,比如说武则天性格阴险、狐媚惑主等等。然而武则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他的文采大为震惊,连忙问是谁写的,大臣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便感叹:“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武则天的惜才爱才之心与唐太宗如出一辙。
教师过渡:除了“惜才爱才”,下表还展示了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其他政策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表格来观察:武则天的施政措施与之前贞观年间的政策还有哪些相同点?他们之间的联系是?
教师小结:正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重用贤才、爱护百姓、重视生产等措施,因此他的政策是有贞观遗风,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也推动了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进步。那么他的政策就被称作叫治宏贞观,又因为他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又被称作政启开元。经过前面两位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唐朝终于即将迎来盛世时代,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开元盛世又是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武则天对于贞观之治的过渡作用并引出其对开元盛世的铺垫作用,从延续与变迁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对唐前期繁荣局面的认识。
环节五:新课总结
教师提问:学完本课,同学们是否能探析“贞观之治”和“贞观遗风”出现的共同原因?请大家讨论并给出答案。
预设回答: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爱惜百姓、重视生产、任用贤才等);各级官吏辅佐之功(魏征等贤才);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等等。
教师总结:唐朝繁荣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的。就本课看,统治者个人的言行与其选择的政策,是造就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唐太宗、武则天的施政措施是一脉相承的,在政策延续与变迁的过程中,他们吸取前代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对政策加以改进或创新,造就了唐前期的繁荣局面。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那一部分君主左右尽到辅佐与执行义务的忠贞之臣以及真正用双手创造历史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提供了环境支撑,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盛唐文明,下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盛唐气象,下节课见。
七、板书设计
高祖创大唐
治世 太宗启贞观 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
广纳贤才
虚心纳谏 一脉相承,继承发展
完善制度
武皇续荣光 发展科举 贞观遗风
发展生产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