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核心素养:
1.能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自主归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能通过时间轴归纳新中国在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时空观念)
3.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养成关心国家和国家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家国情怀)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
材料二: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材料三: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经过了“绝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
材料四:清朝的西太后,北洋军阀袁世凯,国民党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
以上材料表明,中国近代外交有何特征?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特征: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屈辱外交
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政策:
材料五: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六: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
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人捣乱。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无产阶级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环境:
(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环境:
(2)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2毛泽东访问苏联
1950.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意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对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环境: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1949-1953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据统计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的数量 10 8 1 0 0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少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首次提出:
相关链接
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存在的最大历史遗留问题。中印两国有长约两千公里的边界,分为东、中、西三段,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根据双方历来行政管辖范围而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英国统治印度后,于1914年背着当时中国中央政府,诱迫西藏地方当局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制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划入印度版图,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不仅非法继承了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还继续扩大其占领范围。
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正式提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说:“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对周恩来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
周恩来与缅甸总理握手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 时间地点
目的
会议特征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会前危机: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会中困难:
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伊拉克代表:
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
泰国代表:
锡兰代表:
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台湾应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结果: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遭遇相同: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求同
存异
面临问题相同: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与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及其夫人合影
周恩来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二)、缅甸总理吴努(右一)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影响: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周恩来为各国朋友签名留念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