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东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豫东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4 22:49:46

文档简介

2025 届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三)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五帝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夯土围墙的城市有了较快的发展;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少数大墓和中型墓以及大量的小墓,大墓中随葬了初步具有礼器性质的石磬、朱绘龙盘等;记事符号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有的抽象符号之外又出现了图形符号。这表明当时
A.文明诸要素在较快发展 B.社会分化已经初步定型
C宗法等级社会形态初现 D.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
2.汉武帝时期外戚常因军功被册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属于中朝官,但当时的外戚地位虽高,却只有领兵权,不参与政事。武帝去世后昭帝年幼,(外戚)大将军霍光操纵朝纲,甚至可以操纵皇帝的废立,昭宣时期外戚还策划发动了两次叛乱。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引发了外戚干政局面
B.天人感应思想冲击了皇帝制度
C.外戚势力开始威胁汉代中央集权
D.外戚对皇权的离心力逐渐增强
3.唐代前期,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设置的都护府的监领。而唐朝中后期,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多在军城节度使内任职,其部落则成为当地军城节度使的“蕃兵”。这一变化
A.有利于推进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延续了“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
C.折射出唐朝与边疆各族力量对比变化
D.加强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4.澶渊之盟订立后,名臣富弼指出“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由此推断澶渊之盟
A.促使宋朝确立重文轻武国策
B.未能实现宋辽之间长期和平
C.助推宋室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D.间接加剧了宋朝的军事弱势
5.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皇帝屡颁“去奢返朴”之谕,但收效甚微。雍正皇帝也承认:“如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赡养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若不能养生,必反为非,不可究竟矣”。这表明
A.“奢靡”现象影响劳动就业以及社会稳定
B.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
C.新的经济因素萌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行政命令不可能遏制奢靡现象
6.下表为1913~1919年中国进口部分产品情况统计。该表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产品 1913年 1919 年
鸦片(担) 18137 156
棉纱(千两) 72947 79134
小麦(担) 2064 20
煤油(千两) 26443 53156
机器需用器具(海关两) 50454 491196
其它类机器及零件(海关两) 7086596 41803375
铁路客、货车(海关两) 1193823 12633336
汽车(海关两) 606651 7741650
①一战促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②工业制造能力仍然凸显薄弱 ③中国的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④近代文明影响人们社会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国民党和三民主义理论是排斥的,强调“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但1922年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接受了国民党及其三民主义理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指导帮助
B.中共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失利的教训
D.国民党的革命性得到了认同
8.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苏联及共产国际给中共发出的电报称:“张学良的行动客观上只能有损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鼓励日本的侵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则发表评论:“张学良反复无常,此次与苏俄携手……企图颠覆蒋介石将军之势力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意识形势差异导致苏联对事变的性质做出误判
B.西安事变一定程度折射出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
C.苏联从自身的角度主张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局一定程度涉及国际因素
9.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五”计划期间虽然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的高速度,平均每年涨幅达11.3%,但物价的涨幅却维持着较低的数值,只有1.1%。对这一现象的最合理解释是
A.政府打击投机倒把行为成效显著
B.政府运用经济规律平抑物价
C.工业建设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经济体制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10.1980年,城乡人口就业成为困扰温州市党政部门的难题。为此,市委和市政府鼓励人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城镇允许发展个体工商户,在农村支持和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较快解决了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体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
B.企业制度创新激发经济活力
C.经济危机倒逼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D.思想解放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11.古罗马共和国时期,除了监察官、保民官等少数官员之外,一切官员都要对自己担任官吏时的行为负责。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58年遭流放就是因为他在四年前任职期间没有按法律程序将暴乱分子喀提林的同党交公民大会审判,而是自行将其处死。这突出说明当时的古罗马
A.治理机制蕴含一定理性因素
B.公民大会是重要权力机关
C.民主政治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有效防范了官员滥用权力
12.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人、银行家、房地产主成为城市贵族,行会成员、小商人成为市民,帮工、学徒、小贩则成为平民。城市反对封建主以争取自治的斗争依靠民众,但胜利后手工业者又发动了反对城市贵族压迫的斗争。这主要反映了城市的兴起
A.加剧了欧洲社会局势动荡
B.推动欧洲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C.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基
D.促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3.有学者指出,南北战争爆发前,由于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拥有两个固定席位的宪法条款,使南方陷入了一种“不扩张即灭亡”的宪政困境,而北方绝不会听任蓄奴州占据参议院多数席位。作者意在强调
A.政治利益是南方挑起内战的根本原因
B.南北双方的矛盾聚焦于国会的主导权问题
C.宪政危机是引发美国内战的深层原因
D.1787 年宪法没有调和南北双方的利益诉求
14.如图为苏俄或苏联时期发表的一组宣传画。图片中文字大意为“收集废金属!环顾四周,看看是否有废金属:家里、街上、附近的工厂或集体农庄。将其熔化以制造炮弹,我们将使胜利日更接近!”据此可知当时苏俄或苏联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战胜国内外敌人
B.实施“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
C.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重视激发苏联人民投身卫国战争的积极性
15.赫鲁晓夫执政前期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被西方称之为“和平攻势”的措施。1954年,苏联同美英法三国举行了柏林外长会议,讨论保障欧洲安全等问题。1955年8月,苏联决定单方面裁军64万人,同年9月,苏联同西德建立外交关系。这些举措
A.表明美苏冷战对峙具有隐蔽性
B.避免了冷战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对苏联国内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6.如图是漫画《资本的跨国运动》。该漫画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模式的扩张
B.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全球国家南北差距
C.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D.社会信息化带来国家安全问题新挑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明清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烟草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内烟草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今菲律宾)出一草……烟气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疟疾、痢疾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虽然当时种烟很辛苦,然而“一亩之收可以敌四十亩”之入。郭起元在《论闽省务本节用书》中记载:“闽地二千余里……今则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弥望绿野,皆此物也”。《烟草谱》云:“闽中以百里所产,常供数省之用,非人力独勤,种植独饶,良田地气使然也”。由于漳泉两地人多地少,所以专门到闽西、闽北来租地种烟。他们雇佣来自四面八方的贫民和佃农,从事垦植、栽种烟草及其它经济作物。
——摘编自汪银生、张翔《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的传入与发展》
材料二 到清代前期,全国各地广泛引种烟草,发展速度惊人。有些山区农民为了获得种烟之地,不惜“将久年之森林伐去以作植菸(烟)之地”。乾隆八年,户部议唯民间种烟一事,认为“废可耕之地而营无益以妨农……自应通行禁止”。至光绪年间,《瑞金县志》卷记载:“夫种烟者,其劳固倍于稼穑,而工食资用其费亦倍于稼穑。及当收采之时,富商巨贾乘其急而以贱价售之,未见烟之利能浮于谷。此种烟之人已不能收种烟之利矣。”“今年曰米贵,明年曰米贵。在上者未详其故,在下者习以为常。一旦金饥木穰,谷绝于下流,如鲋鱼涸辙,存亡在呼吸间,穿偷劫掠,因缘相继,其害可其道哉!”
——摘编自陶卫宁《清代烟草生产的消极影响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烟草在福建地区传播和推广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烟草种植的影响。(9分)
18.(14分)图书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一些驻外使节和知识分子,开始游历欧美,考察、介绍其先进的文化,其中就包括西方的图书馆。通过考察西方图书馆,他们逐渐看到了西方图书馆与国内藏书楼之间的差异。王韬考察英法图书馆后说“都中藏书之库林立,咸许人人而览观”“都中人士,无论贫富,人而披览诵读者,日有数百人”。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呼吁政府建立供广大民众“以广见闻”的图书馆,以启迪民智。当时国内各地成立的学会也纷纷设立图书机构,广集古今中外有用之书,许多官员也纷纷奏请创设图书馆。
———摘编自范玉红《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教育意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图书出版逐步发展起来。1937~1941年,为增强人们的抗战意识和胜利信心,思想类图书为多。1942年,中共中央掀起整风运动,文艺类、历史类、医药卫生类图书增多。1944年大生产运动相继开展后,经济类图书日趋增多,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干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导。中共山东分局对各地文协作出指示:“出版刊物要保证有党性与切合斗争的实际,一切空谈应该休息。”根据地出版界还十分留心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形势,出版了《第二战场的开辟与中国抗战》等书籍。当时物资匮乏,出版器械简陋,但出版人员集思广益,把发行工作当成群众工作来做,保证了出版任务的完成。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版单位的许多同志北上东北地区,参与当地的出版发行事业建设。
——摘编自董文强《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简述近代中国图书馆观念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图书馆在中国创办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东抗日根据地图书出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抗日根据地图书出版的意义。(9分)
19.(12分)麦卡锡主义与战后美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2月,美国国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由此开启了持续近五年的麦卡锡主义。之后的几年里有许多来自保守派财团的资金来援助麦卡锡的反共行动。国会议员们因担心自己的仕途遭遇不测而不敢对势头正盛的麦卡锡提出批评,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同样担心遭受来自于政敌的“反共不力”的指责而没对麦卡锡进行抑制。麦卡锡则利用自己出众的口才,使很多美国民众信以为真,从而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麦卡锡对政府“共产主义渗透”的调查,从国务院各部门一直搞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支柱——军队。他肆意践踏公民自由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抗议斗争,反对麦卡锡主义的书信、明信片、电报,雪片似地飞向国会和白宫。在国际上,麦卡锡的行为也引起了正义舆论的谴责,损害了美国的“民主形象”和国际地位。最终,麦卡锡失去了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摘编自高志伟《论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原因》等
材料二 麦卡锡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数千人因麦卡锡主义失去了工作,左翼进步力量受到空前的打击。在外交方面,麦卡锡在“丢失中国”问题上的发难,使美国在东亚政策上采取非常僵硬的方式,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中,谁也不敢主动提出新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触的思路。麦卡锡主义借反共的名义,扼杀了美国思想界的自由讨论,所有被麦卡锡定为嫌疑分子的人的著作被禁止流通,大学教授在讲课时倍加小心,大众文化的生产也极力避免敏感的政治性题目,而代之以智力测验表演和轻歌曼舞。
——摘编自张红路《麦卡锡主义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兴盛一时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麦卡锡主义予以评述。(8分)
20.(12分)现代化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章开沅在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时,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但并不盲目照搬。他指出“现代化从来没有不可逾越的单一模式”,强调了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请以“现代化模式”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高三·历史(河南)·模拟三·参考答案
1.A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五帝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礼
器,记事符号等都有了发展,由此说明文明诸要素在迅速发
展,A项正确:题干不仅体现了社会分化,也体现了文明其
他要素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和文
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D项。
2.D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汉武帝去世后,不仅外戚大将军霍光
操纵朝纲,而且还有外戚发动的叛乱,由此说明外戚对皇权
的离心力逐渐增强,D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汉武帝实行
中外朝制度时,外戚地位虽高,但不参与政事,排除A项:B
项说法不能得出;题干的主旨也不是说明地方与中央的关
系,排除C项。
3.C依据题干可知,唐代前期“羁摩府州”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权,
但必须接受唐代设置的都护府的监领,但唐朝中后期“羁縻
府州”受到节度使的管控,结合所学,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中
央的权力受到削弱,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这一变化折
射出唐朝与边疆各族力量对比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
体现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
指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
排除B项;“有效管理”的说法显然夸大,排除D项。
4,D依据题干可知灌渊之盟订立后,宋朝君臣认为边境从此相
安无事,对国防日益轻视,显然间接加剧了宋朝的军事弱
势,D项正确:宋朝确立重文轻武国策是在宋太祖时期,排
除A项:渡渊之盟有利于宋辽之间长期相对的和平,排除B
项:澶渊之盟订立是在北宋时期,而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是在
南宋时期,排除C项。
5.A依据题干可知,雍正皇帝承认“奢靡”现象有利于提供就业
机会,如果朝廷禁之过急,有可能影响劳动就业以及社会稳
定,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传统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排除
B项:新的经济因素是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但在题
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并非说明行政
命令不可能遏制奢靡现象,排除D项。
6.B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13至1919年中国进口机器类产品的
数量显著上升,这反过来说明中国自身的工业制造能力仍
然凸显薄弱,另外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显著上升,由此可见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②④正确;依据题
干表格可知这一时期虽然鸦片、小麦等进口量下降,但机器
类等产品的进口量仍然上升,因此不足以说明一战爆发促
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鸦片进口量下降不代表中国的
禁烟运动取得显著成效,也可能是国内种植鸦片的增多,排
除①③。
7.C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22年后,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
到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被迫转入低潮,这
(1923年二七悔案)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凭工人阶级
不可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必须寻找革命的同盟者,
因此推动中共做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C项正确:共产
国际的帮助和国民党的革命性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
项: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
8.B依据题干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声称张学良的行为是
鼓励日本的侵略,而德国则认为张学良是和苏俄携手,由此
可见,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西安事变进行了不同的评
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B项
正确: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跟本国的战路利益有关,并
非意识形态的差异,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尚未
建立,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安事变的起因,排除D项
9.D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计划经济体
制逐渐确立,由于计划经体制排斥市场关系,因此使得物价
的涨幅仍然维持了较低的数值,D项正确:政府打击投机倒
把行为是在1949一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时间不符,
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规律,排除B项: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是物价涨幅较低的主要原因,排除C

10.D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1980年温州市委和市政府通过鼓励
人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举措,较快解决了城乡劳
动力就业问题,这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推动就
业结构的变化,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并不是强调农村体
制改革释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不是反映企业制度创
新,而是反映了就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B项;就业问题
不一定代表经济危机,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