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5 06: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梳理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1 重庆谈判
1.目的
①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2.经过
①1945年8月,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下,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②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③1946年1月10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考点2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概况: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意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1)三大战役
战役 时间 作战部队 战果 影响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 —- 1949年1月 东北解放军 解放东北 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中原、华东解放军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 东北、华北解放军 解放华北地区
(2)渡江战役
①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②意义: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考点3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共产党方面: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
(2)国民党方面:发动内战,在政治上不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重点难点精讲
【思维导图】
1.近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及其结果
2.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历史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命运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给民族带来福祉,分则两伤,给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在新时期,国共两党应从民族利益出发,再次携手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作出贡献。
【易错易混】
1.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覆灭。
2.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是渡江战役,标志是南京解放。
【拓展延伸】
1. 周恩来在20世纪30-40年代参加了哪两次重要的国共谈判?这两次谈判的落实情况如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何启示?
事件 落实情况 影响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联合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重要的基础。
重庆谈判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并发动内战。 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启示: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共产党在两次谈判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因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线由解放区推向国统区,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向中国进攻,因此说它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典例分析
【考情分析】
本主题近3年2考,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分值2分。
【考点跟踪】
跟踪1 (识记)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典例】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A )
A.北平 B.锦州 C.沈阳 D.天津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四座城市中,锦州、沈阳、天津都是通过武力解放的,只有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战术小结:辽沈战役解放了锦州、沈阳等城市,淮海战役解放了徐州等城市,平津战役解放了北平、天津等城市,其中北平是通过和平解放的,天津是武力解放的。
变式拓展1
(原创)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的一幅解放军战士合影。根据图片内容判断,解放军战士合影是为了庆祝( B )
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以“图片‘解放天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役平津战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与天津无关,故A项错误;以“图片‘解放天津’”可知与平津战役有关。可知B项正确;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与天津无关,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与天津无关,故D项错误。
【易错易混】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是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
跟踪2 (识记)知道南京解放。
【典例】“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是( D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思维破冰: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且继续向南进军,最终消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础解放。
战术小结:三大战役之后,美国、苏联为防止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出现,支持国民党划江而治,遭到中国共产党的严正拒绝,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变式拓展2
(原创)如图所示是当年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从此定格成为永恒。它寓意( D )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是日军占领南京进行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解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图所示是当年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从此定格成为永恒。它寓意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是1949年4月23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易错易混】
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右图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读判时合影,经过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 )
A.“八一宣言” B.《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 D.“九二共识”
2.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D.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
3.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右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6.电影海报是影片上映前推出的一种招贴形式。用于介绍推广电影。以下反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影响是( )
A B C D
7.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 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的基础。三大战役是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⑤台儿庄战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课时提升练习
1.图片无言,历史有声,下列对如图反映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停止了内战
B.该图片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胜利后
C.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
2.张治中将军在某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协定
C.国共达成第一次合作
D.国民党全面进攻取得成效
3.对于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刘伯承是这样说的:“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淅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拦腰砍去”是指(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孟良崮战役
C.中原解放军突围 D.台儿庄战役
4.下列描述符合右图所示事件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党中捉置 D.百万雄狮,渡江作战
5.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B.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
6.1949年3月26日,中共总前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主持会议的邓小平说:“我军的战役目标是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全体,歼灭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及浙赣线蒋军的全部或大部,占领苏皖南部和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该战役是指(  )
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用直尺标记能直观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历程,下面的材料反映什么主题的历程(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
D.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历程
8.“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山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翻身的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B.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D.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
9.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如此描述:“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 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说明当时(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10.汪涵代言的统一企业老坛酸菜牛肉面销量屡创新高,很多人把吃“统一面”当作推动祖国统一的一种方式,使当前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的原因是(  )
A.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B.日本占领台湾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高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王栓林《中国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件事情?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主张?这一主张促成的结果是什么?
(3)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参考答案
课堂演练
模拟演练
1.B
2.B
3.B
4.C
5.C
6.D
7.A
课时提升练习
1.C
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张治中将军在某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国共达成和平建国协定。
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据“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军事行动”,“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掉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拦腰砍去”是指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突破黄河天险,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4.【解析】选A。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描述符合图片所示事件特点的是“千里跃进,逐鹿中原”。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5.【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退到台湾,台湾问题由此形成。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是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
6.【解析】选D。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渡江战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49年3月26日,中共总前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主持会议的邓小平说:“我军的战役目标是以第二、第三野战军全体,歼灭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庆等地及浙赣线蒋军的全部或大部,占领苏皖南部和浙江全省,夺取京沪杭,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该战役是指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C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解放区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由“民工……送粮食”“随军……争立功”可以判断正是由于解放区的土改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保障。而A项也是由C项派生出来的。选项D符合题意。
9.【解析】选C。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中国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文字“解放战争后期”、“进入了北平”可知是战略决战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结束,三大战役胜利其意义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故C正确。
北平解放发生在1949年,此时战略反攻早已经开始。故排除A。
B所说现象没有出现过。故排除B。
D出现在渡江战役之后。故排除D。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失败后,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故使当前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的原因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
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由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南昌起义。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2)据“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抗日通电)”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日本发动对中国侵略时期,中共发表的抗日通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该核心主张的实施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由材料材料三“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可知,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
(1)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
(2)全民族抗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