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世界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6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7~9年级:@知道已知的绝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这些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科学观念: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十分微小;通过探索活动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科学思维:通过事实与证据推理分子的存在,论证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基于分子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特点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初步具有理解模型和建构模型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探索活动,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通过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分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借助多媒体演示,开展分子模型构建,学习和解释分子的基本特点。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走进微观世界》第一课时。分子是学生进人微观世界的开端,是学习认识微观世界的窗口。教材通过对物体能否一直分割,得到最小组成单元的思考,进入微观层面去探究物质的构成。通过对冰糖一直分割的探索活动,引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进而通过类比法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看到的苯分子图片,让学生感受分子的存在和分子之微小。随后,教材通过水与酒精混合的探索活动,获取证据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本课时为下一课时奠定了学习基础,在整章《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分子概念的建立对于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解释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感受分子的存在
学习活动 能否对物体一直分割,得到最小组 教学活动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有下列
成单元 论述:“一尺之棰(小木棍),日取其半,万
我们以冰糖这个物体为例,如何分割,使之 世不竭。”其意指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不断变小 将物体溶解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分割方法。
用刀切、用手掰、用研钵磨碎等。 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完成教
磨碎成粉末的冰糖能否继续分割,使之变得 说明在水中,冰糖颗粒被拆分为肉眼看不见
更小 有什么证据证明冰糖没有消失 的颗粒。科学研究表明,冰糖的主要成分是
蔗糖,在水中会分散成无数个蔗糖分子。分
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过程诊断
让学生利用分割的理念,从微观层面探究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通过探索活动,寻找事实与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认识分子的存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学校任务② 了解分子的特点1:分子很小
学习活动 分子很小,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不能 教学活动 请仔细观察这杯糖水,能看到水分
直接观察的微粒,可以通过模型来进行研究 子和蔗糖分子吗
在纸上绘制一杯水中的水分子模型。 你知道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细胞大还是水分子大 一滴水中含有约1.67X1027个水分子
细胞大,细胞液中有水细胞;可以用光学显 圆形和点状都可以作为表示水分子的一种
微镜观察到,水分子不能。 模型,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分子,
现在,科学家用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 它的形状和大小是不同的。但同种分子的形
能看到一些物质的分子。 状和大小是相同的。
展示苯分子、石墨烯分子、DNA分子的图片
过程诊断
通过阅读、类比,让学生知道分子很小。对比水分子和细胞,从结构层次上再次感受分子的大小。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不同分子的图片,丰富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为建立分子微粒观打下基础。以事实为证据,对分子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验证分子的特点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学习活动 四人一组开展教材第55页的探索 教学活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紧密无间隙地挤
活动,即水和酒精混合实验。 在一起的,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什么原因导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有些液体沾在玻璃管壁和手指上,才导致总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体积减小。
不来回颠倒,能不能通过类似搅拌棒的仪 能否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提出了疑问,能不
器使两种液体混匀 能改进该装置,排除残留液体的干扰,使证
观察到液面下降,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据更可靠
过程诊断
通过探索活动,获取证据,质疑结论,思考原因,改进装置,动手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
学校任务④ 建构、修正模型
学习活动 用手堵住针筒前面的孔,用力向 教学活动 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那气体分
里推活塞。 子呢 能否利用针筒来证明气体分子之间也
能推动活塞,证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存在空隙
用圆形磁粒扣展示并介绍固体、液体分子 装满油的密封钢筒加压后“流汗”的现象,
空隙模型。 铅块与金块互相渗透1mm的照片,说明固体
气体分子空隙模型呢 分子之间也存在空隙。
一般来说,分子间空隙:气体>液体>固体
过程诊断
通过活动体验,感知事实,让学生感知气体、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空隙。利用磁粒扣来建构不同状态下的分子间隙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达标检测
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规格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人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如图所示),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 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并再举出一个生活或生产中利用这个知识的实例。
解析:本题通过对比实验和转换法,考查了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且气体物质分子间隙大于液体物质分子间隙。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