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建构分子模型 第1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建构分子模型 第1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09: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建构分子模型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7~9年级:②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
科学观念:通过多种模型和符号的展示,知道模型和符号的建立与作用;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见过的符号和模型,并加以区分;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三种水的状态模型,初步掌握建立模型的思维方法。
探究实践: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符号、模型;通过构建简单的分子模型解释分子的构成。
态度责任:能关注生活中的模型与符号,体会用符号、模型来研究科学的作用;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的学习首次将七年级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十分抽象。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缺乏形象直观的认知,对构成物质的微粒难以理解。而本节课“模型和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是学生学习微观世界的人门基础。通过对模型和符号的学习以及建模的体验,让学生在物质的宏观世界与微观结构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抽象的微观世界。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 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凸出两个核心要素:“模型”与“符号”。教材从学生容易理解的、形象的模型,如地球仪、细胞模型等引入,过渡到较为抽象的模型,如一幅图、一张表、一幅计算机图像和公式等。在理解模型的同时,还设计了观察水分子微观状态模型的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模型是理解、解释或表达事物形态、特征及本质的一种方法。对于符号,则将科学中常见的速度符号作为引入,介绍了其他多种生活中常见的符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使用符号的原因。本节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模型和符号讲述模型和符号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模型和符号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微观世界,为后续学习分子、原子结构等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了解符号的作用
学习活动 常见的交通标志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活动 图片展示某路口的交通标志。这些
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 标志提示车辆在马路上规范行驶。
符号的三大作用:(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思考: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交通提示牌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1)展示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引导学生用
(3)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 一个符号来表示它。
而引起的混乱。 (2)描述同一个事物,比如“时间”,用中文 、
正因为符号有这些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的 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表示都不相同,
生活和学习中会大量应用符号。 引导学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t。
过程诊断
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符号进行科学学习。
学校任务② 了解模型的作用
学习活动 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 教学活动 请你用一个符号表示地球,你会怎
地球符号不足以用来研究地球表面的概况及 么画 如果用这个符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
其运动情况。 理概况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可以吗
因为地球太大了,难以认识,为了更好地研 展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为什么要建立这
究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些模型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 当一个物体太大或者太小以至于难以观察
细胞太小,肉眼观察不到,按其结构特征做 和理解时,人们经常会使用模型来帮助研究。
成模型展示出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细
胞及其结构。
过程诊断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某些情境中符号的使用不足以满足科学研究。通过地球仪、细胞模型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当研究一些复杂的事物或者难以观察的对象时建立模型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体验建模过程
学习活动 如何用模型对不同状态下的水进 教学活动 建构不同状态下的水分子模型
行区分的 液态水和气态水模型有什么相同 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
点和不同点 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者复杂的现象。模型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一幅计算机 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
图像,还可以是一个公式。如果选取班级 模型来表示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呈现
中的两名同学进行赛跑,如何比较两者的 教材第60页图2.2-3。
快慢呢 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 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表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也称为建模。
过程诊断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基础科学类学科的培养重点,而模型认知和建构是科学思维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以不同状态下的水和速度公式为例,利用建模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
学校任务④ 分子模型的构建
学习活动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 教学活动 阅读教材第61页图2.2-7不同物质
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由原 的分子模型,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或者轻
子直接构成的,如铅笔芯内的石墨是由碳 黏土动手制作水分子或其他分子的模型,完
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成制作后小组代表展示模型并解说模型表
我们是否可以用模型直观形象地表示分子 示的意义。
的构成呢 同学们在用橡皮泥制作分子模型过程中是
同一种原子的大小是相同的,不同的原子 否体现出分子、原子大小的一致性
大小不同。 展示实验室中分子的球棍模型。
过程诊断
从生活中的模型入手,形成模型概念并知道其作用,为后续分子模型和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体验模型的建构过程。最后通过自制分子模型,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应用的能力。
达标检测
展示教材图2.2-8以及学生制作的模型,可以知道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用3张标有不同英文字母的卡片相互组合出不同的英语单词。将英文字母的相互组合迁移应用到不同原子的组合,形成不同种类的分子。利用模型或符号的方式表现出这些微观粒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宏观世界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