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建构分子模型 第2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建构分子模型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7~9年级:⑦了解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明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学观念:通过电解水实验,从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定性、定量角度,认识水分子的构成和变化。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水分子的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利用实验初步分析水分子的构成以及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解析”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电解水实验,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总结水分子的构成,提高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感受科学的奇妙和魅力,培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有广泛的接触,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前期学习中对物质的构成也已有初步的了解,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参与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但是学生在分析复杂实验现象、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等方面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掌握。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建构分子模型》第二课时。宏观、微观结合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模型和符号是重要的科学语言。本课在“模型与符号”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电解水实验直观地展示水的电解过程,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模型符号层面建构水的宏观组成、微观组成概念,并为建构化学式符号概念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水分子的构成,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课程中学会探究和分析,培养勤于观察、善于总结、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水的结构
学习活动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不可缺少 教学活动 水是生命的源泉。
的物质,是维持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性物质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
你知道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水,哪里就会有生命。
或者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
水分子可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子构成的。
过程诊断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为真实问题情境,重新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产生再探究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校任务② 电解水实验
学习活动 实验前需要向学生强调几个问题 教学活动 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中,状态上
①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两根透明玻璃管 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中水位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水中通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②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两根玻璃管中产生 呢
气泡的快慢。 展示实验室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
③电解结束后,要记录两根玻璃管中气体产 观察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解水实验装置的组
生的多少。 成(装置由水电解器、球形漏斗、刻度玻璃
④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电解速度较慢, 管、电极构成)
该怎么办 观察实验前水的状态、颜色。
过程诊断
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寻找事实与证据来分析水的构成。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电解水的原理和过程,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识实验探究的规范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实验产物的检验
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教学活动 电解水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①通电时,正负极两端的玻璃管中液面均 现象
下降。 正负极两端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
②通电时,正负极两端的玻璃管中都产生了 什么
气泡,且负极端玻璃管中气泡产生的速率更 请小组代表阐述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现
快。 象以及验证两种气体的方法。
③正负极两端的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
比为1:2。
观察对象 可能产生的气体 验证方法
正极端玻璃管(阳极 ) 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口,若木条复燃则 为氧气,反之则不是
负极端玻璃管(阴极 ) 氢气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玻璃管尖嘴口,若气体可燃烧并 产生淡蓝色火焰则为氢气,反之则不是
过程诊断
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了水通电的宏观变化。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水的微观构成,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基于事实,论证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校任务④ 推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学习活动 展示:实验室中水分子的球棍模型 教学活动 根据水电解的式子以及实验现象,
在电解的过程中,水被分解了,可以通过 利用水分子模型,请同学们来分析,水在通
拆分水分子模型来演示电解水的过程。 电情况下是如何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的
首先将两个水分子模型拆分成四个氢原子 如何推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和两个氧原子,接下来按原子种类重新组 组合好后的氢分子模型和氧分子模型个数
合,组合成新的氢分子模型和氧分子模型。 之比意味着什么
思考电解水宏观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与微观 视频播放:电解水的微观动态过程。
分子个数比之间的关系。
过程诊断
利用水分子模型,让学生自主拆分模型,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从“宏观、微观、模型”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水分子的构成,体验建模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由“宏”入“微”,从定性到定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达标检测
电解水的反应中,请同学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通过电解水的模型,分析电解水反应中变化和未变化的量。在电解水时,分子种类、数目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发生变化。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构建分子模型(第二课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