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建构原子模型 第1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0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建构原子模型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6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7~9年级②知道已知的绝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这些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因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⑩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科学观念:通过模型建构,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等概念和数量关系;通过了解原子构成,能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科学思维:通过上网搜索等途径,收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资料,让枯燥的史实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素材;能依托假说建构模型,基于证据修正模型,展现研究物质结构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借助网络,能充分提取科学史中的实验证据,基于实验事实提出假设、建构模型。态度责任:通过原子模型建构的科学史,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对水分子等的运动和变化的学习,已初步确立了认识物质的宏观、微观分子视角,体会了探索物质组成的学科思维方式,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知之甚少。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未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微观粒子是不可见的,科学家的重要实验也难以在课堂上复制,这导致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多以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为主,很容易出现知识的遗忘和混淆,他们也难以从中感受到“不可再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建构原子模型》第一课时。教材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让学生经历“证据意识”“建构模型”“证据推理”“修正模型”等科学探究过程,探索物质的结构。科学家在依托假说建构模型、基于证据修正模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研究物质结构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能从学习过程中发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的构成,主要包括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各微粒的带电情况,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和几种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初探原子模型
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制作原子结构 教学活动 人类从未停止对物质构成奥秘的
模型。 探索。墨家思想中的“端”就是墨子认为
同学们的观点与科学家道尔顿不谋而合。 的无可分割的最原始的东西。在古希腊,哲
18世纪中后期,道尔顿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原 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将
子论。 这最小的部分称为原子。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观点 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请用橡皮泥做一做你想象中的原子模型。
过程诊断
将原子从哲学概念引入科学研究领域,带领学生从巳有的科学资料中提取信息,提炼观点,交流汇报。
学校任务② 再探原子模型
学习活动 汤姆生实验和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教学活动 1897年,有一位叫汤姆生的科学
有无冲突 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结论 家做了一个阴极射线实验,由此发现了电子。
小组合作,二次制作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真的不能再分吗
汤姆生建构的布萄干面包模型 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相关资料,观看阴极
电子均匀地分布在正电荷的液体中,就像许 射线实验视频。
多葡萄干镶嵌在面包里一样。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建构模型的方法,个
别小组做得还不太理想,请继续修正。
过程诊断
通过汤姆生关于“原子真的不能再分吗”的疑问,查阅汤姆生的原子结构相关资料,通过比较发现汤姆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和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存在的冲突,小组合作,二次制作原子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三探原子模型
学习活动 观看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描述 教学活动 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通过大量实
实验现象。在纸上画出可能的现象(轨迹)。 验,在原子可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
(1)a粒子散射实验证据能推理出什么结论 问题。即: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2)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预测,实验中会出现什
(3)什么模型能解释这些新证据呢 么现象 请你在纸上画一画。由此,你认为
它如何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否合理
卢瑟福受太阳系模型的启发,提出了新的原
子模型,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核式结构模型,也叫“行星模型”(课件展示卢瑟福的模型)。
过程诊断
观看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描述实验现象。若用汤姆生模型预测,结果与本实不符。通过修正制作一个新原子模型,学生充分经历信息提取、证据推理、建构模型、修正模型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逻辑推导能力。
学校任务④ 发现质子与中子,完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活动 你能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吗 教学活动 卢瑟福采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
这些粒子的带电情况呢 实验,打出了一种带正电的微粒,他发现这
原子包含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包含 种粒子与氢原子核是一样的。经大量试验,
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显电性, 他确信原子核中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并将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不显电性 它命名为质子。同时,通过定量测算,他预
那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了 夸克。 言原子核中还应该有一种中性的粒子。最终,
夸克就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了吗 英国的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是与不是 就需要大家今后去揭晓答案了。
过程诊断
学生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不断完普原子结构模型,借助网络,充分提取科学史中的实验证据,提升提出假设、建构模型的能力,总结归纳科学探究的方法,领会科学家精神,体悟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达标检测
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分钟,经历了三次模型建构,这个过程其实浓缩了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的百年光阴。同学们,你们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