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班考阅读理解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童年读书(节选)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但是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有一次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我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跑出家门,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我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好大,眼睛成了一条缝。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二哥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帮你看看!”他把书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作者:莫言有删改)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我”童年迷恋读书的经历。
为读《封神演义》, →为读 ,忘记割草喂羊→为读 , →为读 , 。
2.短文中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封神演义》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4.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你从中体会到“我” 。
课外拓展。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请他们进屋。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要请求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运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和与妻子深深地鞠了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⑥我急忙扶起来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要上门答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⑦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为别人行善,也为自己储蓄幸福。”
5.给本文选了一个最直接、最浅显易懂的题目是( )
A.轻点关门 B.举手之劳
C.储蓄幸福 D.儒雅的新邻居
6.短文前后分别写了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目的是什么?
7.细读段③,“沉吟”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沉吟了片刻?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8.段⑦中,“为别人行善”“储蓄幸福”分别指的是什么?
9.“举手之劳”是什么意思?读了本文后,你觉得自己在“把家乡建成人民喜欢的样子”活动中,你将会有哪些改变?
课内回顾。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___过,从我脚边___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___过了。
10.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到文中横线上。
A.闪 B.飞 C.跨 D.溜
11.从结构上看,文段的第一句话 句,起 的作用。
12.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准确地表达的含义是( )
A.时光不知不觉地消失。
B.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
C.时间来得快去得也快,拦挡不住,挽留不住。
13.请你用一句名言或诗句将自己读完本段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美文阅读。
母亲的电话
周亚鹰
①其实,我很害怕听到母亲的电话,尤其是晚上,尤其是深夜。
②只要是母亲来电,我的心从来都是忐忑的——老娘的心脏病不会又犯了吧?老爹不会又摔倒了吧?电话还没接通,脑子里便闪过无数种可怕的念头。
③那时我在县里工作,父母亲虽然没跟我住一起,但我每天都要去他们住处一次。但我偶尔出差几日,母亲就会想我,就会给我打电话,她每次都会找个事由,比如说做了个奇怪的梦要说给我听下,比如说老家谁谁谁来了要告诉我下。我往往没有耐心听她说完,但她并不在乎。有时,她的电话来了,响一下又停了,我回拨过去,她又说没事,或者说打错了。其实,她就是想听听我的声音。
④前年,我调到市里上班,周末才回县里一次。母亲偶尔给我打电话,开口就说:“也没什么事,你别担心,我们身体好着,就问下你们好不好,孙子乖不乖!”即使这样,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我仍然十分忐忑。
⑤今年开春,妻子有事赴澳洲半个月,我把父母亲接来市里,帮我守家。我儿易易在上饶中学念书,我住处到学校仅几百米远,儿子每天中午回家吃饭,饭后午睡,一点四十叫醒去上课。叫醒这活平常基本上由我完成,但那半个月,就成为母亲最主要的工作。即使我在家,母亲也不让我叫,她说:“你可以多睡下,易易我会叫的,反正我又不睡。”回县里后,母亲把这活也带回去了,她每天中午一点四十都会来电:“鹰,一点四十了,叫易易上学!”我说:“我知道的,你不用来电话了!”可是,母亲她不听我的,每天到一点四十,手机就会准时响起。记得清明节那天,我和妻儿回到县里,我与哥哥到乡下上坟扫墓了,妻儿与年迈的父母留在城里,一点四十,我还在乡下的野地里,手机响起,我一看,又是母亲,她说:“鹰,一点四十了。”没待她说完,我就打断她:“易易不是跟你在一起吗?”母亲迟疑一下,恍然说:“咳,是啊,我都忘记了。”搞得我苦笑不已。当天晚上,我告诉母亲:“我手机调了闹钟的,你中午可以不给我打电话了。”母亲幽幽地应我一声:“嗯!”但是,待我回到市里后,母亲又准时在中午一点四十给我来电了。
⑥有朋友听了我母亲来电的事,很是羡慕,告诉我:“你真幸福,有八十多岁的爹娘关心你,你娘她只是想听到你的声音,你就让她打吧!我爹娘已故,想听还没这个福分呢!兄弟,好好珍惜,父母年迈,看一天少一天了!”想想也是,平常没事时来电我又提心吊胆,这一点四十准时来电,起码是母亲他们平安无事的一个信号啊。
⑦现在,每到中午一点四十,我就等着母亲的电话,要是某天母亲没有来电,我就忐忑不安,十分焦虑,就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要给母亲打去电话,细细地询问。
14.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阅读全文后,说说“我”为什么很害怕听到母亲的电话。
16.“忐忑”一词文中三次出现了这个词,请品析它的表达效果。
17.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8.文章以“母亲的电话”为题,有何妙处?
课外拓展。
如果你被原谅过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她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搁于椅子的皮包上!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可是,我还没有发作,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事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
②当天晚上,返回旅馆之后,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伦敦三年,她在英国兼职打工,也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③第一天上班,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要松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哐啷、哐啷”连续不断的一串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④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⑤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19.“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21.文章以“如果你被原谅过”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第③④段分别记叙了什么事情?是采用什么顺序记叙的?有什么作用?
23.文章结尾写道:“此刻,在这静谧的夜里,我眼眶全湿。”为什么“我”眼眶全湿?
阅读理解。
【材料一】
近些年,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破解垃圾围城的关键手段。据统计,家庭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60%左右。垃圾分类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家里先把垃圾分好类,怎么做呢?第一步:给家庭配备不同功能的垃圾桶。第二步:垃圾分置。在厨房准备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装丢弃的菜叶等。厨房里产生的并不一定就是厨余垃圾,建议在阳台或者厨房放置一个蓝色的垃圾桶装可回收的废纸、易拉罐啤酒瓶等。有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要放在红色垃圾桶。其他垃圾如废旧衣物破旧陶瓷品、一次性餐具等应放在橙黄色垃圾桶。
在垃圾分类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人曾经把垃圾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00千克,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
【材料二】
厦门垃圾分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行。如今,经过几年的实践,早已领跑全国。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接近100%,参与率达85%,连续4个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厦门居民垃圾分类只是福建省推行垃圾分类的一个“美丽缩影”,正在引领着全省群众生活新时尚。
24.根据材料,破解垃圾围城的关键手段是
25.下列有关【材料二】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目前,厦门垃圾分类宣传很到位,市民参与率达85%
B.厦门市连续4个季度在全国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超过其他46个城市。
C.厦门垃圾分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行,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厦门居民垃圾分类正在引领着福建全省群众生活新时尚。
26.综合以上材料,对“垃圾”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
B.所有的垃圾都是有害的。
C.厨房产生的垃圾都是厨余垃圾。
D.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又环保。
27.西安市也实施了垃圾分类,为了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我们应当从每个家庭做起,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家人提三条建议。
《小升初分班考阅读理解检测卷(一)-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给同学家拉磨 《青春之歌》 《破晓记》 被马蜂蜇到脸 《三家巷》 钻到牛棚里 2.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3.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4. 动作 对读书的热爱和迷恋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由句子“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可概括得出答案。第二空由文章第③短可得出答案。第三、四空由句子“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可概括得出答案。第五、六空由句子“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可概括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句子“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可知,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可知,《封神演义》这本书得到非常不容易,需要很多的汗水才换来短暂的阅读权,因此,“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
“溜到他的身后”“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的”“靠了前”是对“我”动作的描写,是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对读书的热爱和迷恋。
5.A 6.第一次是: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并希望我们出入单元防盗门时轻点关门;第二次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上门答谢大家这些年对患病父亲的照顾。 7.“沉吟”是迟疑不决的意思,“我”担心有时候急了会顾不上轻声关门而打扰到老人,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思虑周全的人。 8.“为别人行善”指的是受邻居所托,轻点儿关门;“储蓄幸福”指的是自己的举手之劳,换来了别人的感激。 9.“举手之劳”的意思是一举手就能办到的事情,形容办事轻而易举,毫不费力。生活中,看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及时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
通过认真阅读文章可知,邻居为了生病的父亲请求“我们”关门的时候轻点儿,再结合文章结尾处点明中心的句子“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为别人行善,也为自己储蓄幸福。”可知,标题可拟为:轻点关门。
故选A。
6.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与概括。
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对应的段落,从中提取关键句子分析可得出答案。
从第一自然段句子“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从第二自然段句子“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可知李先生第一次来我家,是为了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同时希望我们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轻点关门;
从第五自然段句子“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要上门答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可知李先生第二次上文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交代,上门答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从第三自然段句子“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可知“沉吟”意思是沉思低吟,迟疑不决;从我说的话中可以看出我“沉吟”的原因: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轻点关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未雨绸缪、思虑周全的人。
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四自然段句子“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中可知“为别人行善”指的是受邻居所托,轻点儿关门;从第七自然段句子“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为别人行善,也为自己储蓄幸福。’”中可知“储蓄幸福”指的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从第七自然段句子“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为别人行善,也为自己储蓄幸福。’”可知“举手之劳”是一举手就能做到的事,比喻不费力气。
结合文段内容可知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献上一份力量,对别人而言就是十分值得感激的一件事,因此在“把家乡建成人民喜欢的样子”活动中,我们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帮助别人。
10.C B D A 11. 过渡 承上启下 12.B 13.示例: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补充语段内容。
出自课文《匆匆》,原段为: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结合题目中的选项,语段中应依次选填序号为:C、B、D、A。
1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和所起的作用。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上文写我的日子消逝的如此之快,下文写了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因此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通读语段,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解释可知,文中的加点词语“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形象准确地表达的含义是太阳和时间都是易逝的。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对知识的拓展。
通读语段可知,光阴、时间来去匆匆,飞走不会回来,并使人不知不觉,让人惋惜。因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即: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4.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给“我”打电话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关爱。 15.担心父母生病或发生意外。 16.“忐忑”的反复出现,渲染了不安、着急的氛围,表现出“我”不安的心理状态。 17.略写“我”出差时和前年调到市里上班后,母亲偶尔给“我”打电话这一事情,详写母亲每天一点四十打电话提醒“我”叫醒儿子一事。好处:突显出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使母亲的形象更鲜明生动。 18.①文章是围绕母亲的电话来写的,母亲给“我”打电话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母亲的电话,寄寓了深沉的母爱,蕴含了文章主题。
【解析】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先由“我很害怕听到母亲的电话”引出下文,然后写自己调到市里上班,母亲偶尔给“我”打电话及“我”接电话的心情;再写今年开春,母亲每天一点四十准时给“我”打电话;最后又一次写自己听母亲电话的心情。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给“我”打电话的事,作者通过写自己的心情,来渲染母亲对儿子的爱。
1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我很害怕听到母亲的电话”这一观点主要在第①段,随后作者在第②段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答案可以从第②段进行概括。“老娘的心脏病不会又犯了吧”,这是担心母亲生病;“老爹不会又摔倒了吧”,这是担心父亲出意外。
16.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语表达效果。
“忐忑”意为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文中,作者使用这个词语来表达自己听到母亲电话时的心情,表现了对父母身体状况等的担心。反复使用这个词语的效果,要从氛围营造、内容表达上考虑。
17.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
确定详写和略写,要明白详写、略写的含义。详略的处理,主要是根据文章中心意思的表达来处理,答作用时主要从这一点思考,其他的可以从形象塑造、避免啰唆冗长,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等方面考虑。第③④段是概括“面”的情况,是略写。第⑤段表现“点”的情况,是详写。详略得当可以让文章重点更加突出。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对“母亲的电话”这一标题作用的理解,要放在整篇文章中去思考,文章是围绕母亲的电话来写的。题目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也反映了文章的内容。母亲的电话代表着母亲的感情,寄寓着文章的主旨思想。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女侍比作树上的一片嫩叶,表现出女侍的年轻。 20.“拍拍”是动作描写,表现了那位原谅女儿的顾客的善良与体贴。 21.“如果你被原谅过”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是文章抒情的出发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2.女儿在英国兼职当女侍时的两件事:①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领班没有责备她。②女儿不小心将葡萄酒倒在顾客的衣裙上,顾客安慰并原谅了她。顺序:插叙。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更好地突出原谅之美。 23.①听到女儿的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了;②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③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解析】1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侍女”比作“树上的一片嫩叶”,“树上的嫩叶”是刚长出来的,非常的稚嫩,用“树上的嫩叶”比喻女侍,写出了女侍的年轻。
2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
“拍拍”是对那位顾客的动作描写;从句子“我亲爱的女儿便以旋风般的速度站了起来,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为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从那位顾客的动作中可以体现出那位顾客设身处地的为女儿着想,感受到那位顾客的体贴和善良。
21.本题考查的是标题作用。
文章通过女侍将蒸鱼汤汁洒在“我”的皮包上,引出女儿在英国兼职当女侍也犯了很多错,结果都被原谅了,说明主要内容是围绕题目来写的;“如果你被原谅过”这个标题会让人思考“‘你’究竟犯了什么错?‘你’被谁原谅?”等问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女儿原谅女侍是因为自己被别人原谅过,感受到了别人的关爱,因此“如果你被原谅过”是文章抒情的出发点,它提示原谅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善良。
22.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内容、记叙顺序、事件的作用。
第③④段分别写了女儿当女侍的两件事,用“人物+事件”的形式概括即可。第③段结合“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要松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踉跄,撞倒了杯子”“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可概括为: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很多酒杯,领班没有责备她。第④段,结合“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原以为顾客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女儿”可概括为:女儿不小心将葡萄酒倒在顾客的衣裙上,顾客安慰并原谅了她。
这两段是女儿讲自己当女侍的事,且发生在她在伦敦期间,所以是插叙。插叙的事件都与原谅有关,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能更好地突出原谅之美。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五自然段句子“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既然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就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可知自己的女儿有类似的经历,作为一位母亲,“我”能想象到女儿在异国他乡遭遇困难时那种无助,因此对能原谅女儿的陌生人抱有感谢的态度,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深深打动了;女儿被别人原谅后,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能体谅到别人的不易,能主动要求原谅别人,我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对照女儿的表现,再想想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当时差点对女侍大发雷霆而愧疚。
24.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5.B 26.D 27.①在家里准备多个垃圾桶,方便垃圾在家中就实现分类;②扔垃圾时不要嫌麻烦,培养分类意识;③建议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区分垃圾种类,以免混淆。
【解析】2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材料,找到准确的信息。
根据阅读材料一中“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破解垃圾围城的关键手段。”可知。
25.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段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材料,选出有误的一项。
根据阅读材料“目前,厦门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接近100%,参与率达85%,连续4个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可知是“目前”而不是一直。
故选项B错误。
26.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需要认真的阅读材料,并选出合理选项。
根据阅读材料可知,两篇材料都是在说垃圾分类的益处,选项AB两者说法相互矛盾,选项C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并不只是厨房产生。
故选项D正确。
27.本题是开放型试题,需要学生书写合理,符合实际即可。
根据阅读材料,结合实际,可以提出的建议是:1.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从而减少垃圾的产生。
2.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放置。
3.经常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