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07: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
轻松阅读。
碧雪湖
①碧雪湖坐落在家乡群山怀抱之中,那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不久前,湖边建了一座美丽的农庄,每天来这里休闲的人络绎不绝,为的就是(浏览 饱览)碧雪湖的一番美景。
②清晨,太阳伸了个懒腰,爬上了山坡。这时,碧雪湖也醒了,她最喜欢阳光了!你瞧,她和小鱼一起嬉戏着,扑溅出金色的水花,(玩 顽)得多欢啊!湖水轻抚着湖岸,像在与她们一起轻歌(漫 曼)舞呢!阳光洒满波光粼(lín)粼的湖面,好像撒了一层碎金子似的。站在远处眺望,她像一面镜子,将山水、农庄和垂钓者全部映在湖面上;站在近处欣赏,亭台楼阁,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犹如一个世外桃源。
③傍晚,天边飘来一片片红彤彤的火烧云,空中掠过一只只归巢的鸟儿,湖中是一片绿莹莹的湖水,湖边的乡亲们或三五成群地散步,或站在湖边凭栏远眺。这一切,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④夜悄然地合上了双眼,月亮姑娘来了,鸟儿睡着了,大山睡着了,游客也睡着了,碧雪湖静悄悄的……明月在天空中(撤 撒)下清辉,碧雪湖在水面上倒映着月影,这一切又显得如此宁静、幽远。
⑤清清的碧雪湖啊,我该怎样欣赏你,才能完全领略你迷人的风姿!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
2.短文按照 顺序,分别描写了碧雪湖 、 和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请写出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重点片段阅读。
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第①段写了写了 的景象,第②段 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5.海上日出是个 态的过程,作者按照 的顺序,抓住 、 、和 的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 、 、发出光芒四个画面。

6.作者通过( )几个方面的变化,描写了日出的过程。(多选)
A.位置 B.颜色 C.光亮 D.形状
7.第②段开头的“果然”和上文中的“ ”相呼应。
8.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负着重荷”“慢慢地努力”等词语写出了太阳跃出海面时的 和 。
9.下列对画“ ”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等短语中,可以感受到太阳升起时位置变化的动态过程。
B.“负着重荷”“一步一步”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C.这句话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0.阅读选段,理清海上日出的变化,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11.加点词语“过了一会儿”“一刹那间”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课外阅读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开始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剩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垂下来。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云雾般腾空而起,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水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么长,但远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水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hōng)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无限扩展,此时此刻的我们,完全沉醉了。
1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哗——( ) 舒适——( ) 闻名遐迩——( )
13.用“——”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14.本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远听 ,再写近观 ,接着写来到 之后的真切感受,使我们读了之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外阅读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qiú)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pán)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16.短文中能体现黄山松“奇”的四字词语是 ,能体现人们对“黄山奇松”喜爱的四字词语是 。
17.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的象征?
18.短文表达出作者 之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19.“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 的心情。
20.“突兀森郁”体现出( )
A.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B.十分显眼、阴森可怖
21.语段主要写了 。
22.作者在介绍外洞时,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阅读
竹叶青酒
①竹叶青酒和名盛千年的汾酒,同产于汾阳杏花村汾酒厂,在第二、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
②竹叶青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梁简文帝萧纲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北周文学家庾信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有:“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古书上指形状象鹤的鸟)弦”的佳句。《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可见,竹叶青,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
③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配方,据说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精通医道,他寓良药于美酒,使竹叶青酒成为今天名冠全球的佳酿。竹叶青酒以汾酒为底酒,保留了竹叶的特色,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制陈酿而成,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④解放以后,杏花村汾酒厂的广大职工进一步发挥了聪明才智,从精选药材,浸泡兑制,到勾兑陈酿等工序都建立了完整的竹叶青酒生产工艺,使竹叶青酒具有酒体完整,谐调匀称,虽有多种药材香气,但其中的任一种香气成分均不吐露的特色,在全国配制酒类中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年平均出口量近千吨,远销五大洲,在海外一些国家被誉为“仙酒”。1975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改进了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随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竹叶青酒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23.竹叶青酒具有什么特点?
24.文中划“ ”句中的“据说”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5.文章④段划“﹏﹏”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此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第5单元阅读理解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浏览 顽 漫 撤 2. 时间 清晨 傍晚 夜里 对碧雪湖的喜爱和赞美 3.作者完全陶醉在碧雪湖的美景中,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对碧雪湖的赞美。
【导语】这篇描写碧雪湖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文章采用时间顺序(晨-暮-夜)展开描写,通过拟人手法(“湖醒了”“月亮姑娘来了”)赋予自然以灵性,并巧妙运用视觉意象(“碎金子”“火烧云”)与听觉描写(“轻歌曼舞”)构建多感官体验。文中对比了远观如镜与近看如桃源的不同视角,最后以抒情式反问收尾,将写景升华为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散文“物我交融”的审美意境。
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浏览 :粗略地看,快速阅读或观看。
饱览 :尽情地、充分地观赏(强调全面欣赏)。
第①段“为的就是(浏览 饱览)碧雪湖的一番美景。”可知,人们来碧雪湖是为了“完全欣赏美景”,选填“饱览”合适。划去“浏览”。
玩 :游戏、嬉戏(动词)。
顽 :多用于“顽皮”“顽固”(形容词),或通“玩”(古语用法,现代文较少)。
第②段“你瞧,她和小鱼一起嬉戏着,扑溅出金色的水花,(玩 顽)得多欢啊!”可知,描写湖水和小鱼“嬉戏”,选填“玩”更贴切。划去“顽”。
漫 :本义为“水过满外流”,引申为“遍布、充满”(如“漫天”“漫山遍野”) 。可形容自由散漫的状态(如“漫步”“漫画”) 。与水相关的场景多用“漫”,如“水漫金山” 。
曼 :本义指“长度或辽远”,后引申为“柔美、细腻”(如“曼妙”“轻歌曼舞”) 。多用于形容视觉或听觉的柔和美感 。
轻歌曼舞 :形容轻柔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曼”指柔美)。选填“曼”,划去“曼”。
撤 :收回、撤离(如“撤退”)。
撒 :分散地落下(如“撒网”“撒糖”)。
第④段“明月在天空中(撤 撒)下清辉”可知,月光“洒下清辉”,选填“撒”。划去“撤”。
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第②段“清晨,太阳伸了个懒腰……”可知,描写 清晨 的碧雪湖。
第③段“傍晚,天边飘来一片片红彤彤的火烧云……”可知,描写 傍晚 的碧雪湖。
第④段如“夜悄然地合上了双眼……”可知,描写 夜晚 的碧雪湖。
第⑤段:总结作者情感(直接抒情句)。
从清晨→傍晚→夜晚,符合 时间顺序 。
通过第⑤段的感叹句“清清的碧雪湖啊……”可知,作者表达了对碧雪湖 深深的喜爱和赞美 。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第⑤段“清清的碧雪湖啊,我该怎样欣赏你,才能完全领略你迷人的风姿!”这个句子中的“清清的碧雪湖啊”直接称呼碧雪湖,带有一种亲切和赞叹的语气,仿佛在与湖对话,体现了作者对碧雪湖的深厚感情。“我该怎样欣赏你”表明作者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感受碧雪湖的美,展现了作者对美景的珍视和欣赏的渴望。这句话位于短文的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将前文描写的清晨、傍晚和夜晚的景色凝聚为对碧雪湖整体魅力的赞叹。
4. 日出前 天气晴好 5.动 太阳变化 颜色、光亮、 位置 露小半边脸、跳出海面 6.ABC 7.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8. 拟人 缓慢 吃力 9.C 10.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 形状 圆 红是真红,没有亮光 11.不可以去掉。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时间短暂,去掉后就不能表现出太阳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段落内容。
抓住第①自然段关键句子“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可知此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因此写了日出前的景象;
抓住第②自然段关键句子“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可知描写的是我在晴朗天气下看到的日出。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海上日出描写了太阳一步一步升起的过程,因此是个动态的过程,抓住第①自然段句子“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第②自然段句子“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可知作者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太阳“颜色、亮光、位置”的变化,写出了太阳在“天边、海面下、露出小半边脸、完全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几个画面。转眼间天空出现一片红霞,过了一会儿出现了小半边脸,一刹那间跳出海面,发出了夺目的亮光。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②自然段句子“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可知作者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了太阳“颜色、亮光、位置”的变化,写出了日出的过程。
故选ABC。
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语。
“果然”是指表示事实与所预料的相符,联系上文第①自然段句子“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可知“果然”和它相呼应。
8.本题考查句子修辞手法。
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努力上升、跳出海面”可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负着重荷”可知太阳上升得非常吃力,“慢慢地努力”中能看出太阳上升的很缓慢。
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C.“负着重荷”背着沉重的东西,因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选项说法有误。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句子“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可知“天边出现一道红霞”;
从“半圆(小半张脸)”可知描写的是太阳的形状,从第②自然段句子“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可知太阳的形状变化;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可知太阳的颜色变化。
1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作用。
分析“过了一会儿”“一刹那间”的意思,在句子中的作用,说出能不能去掉及原因,“过了一会儿”、“一刹那间”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出了太阳变化的过程,这两个词语都表示很短的时间,去掉之后就不能写出太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因此不能去掉。
12. 喧嚣 舒服 远近闻名 13.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垂下来。 14. 由远及近 水声 水形 谷底 15.表达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寻找近义词。
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嘈杂。近义词是喧嚣。
舒适,表示指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近义词是远近闻名。
1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从第二自然段句子: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垂下来。可以看出黄果树瀑布的形状。
14.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黄果树瀑布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先写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水声,远听水声,再写透过树的缝隙,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近观水形,接着写下到谷底,真切的感受到声音与形态。
15.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从最后一段句子: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无限扩展,此时此刻的我们,完全沉醉了。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6. 千姿百态 情有独钟 17.因为迎客松是黄山松中最有名的,一提迎客松人们就会想到黄山。 18.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千姿百态:形容事物或景色的姿态、形状多种多样。在文中形容黄山松形状多种多样,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体现了黄山松的“奇”。
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在文中指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体现了人们对“黄山奇松”的喜爱。
17.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由“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道(qiú)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可知,迎客松的造型奇特,犹如开怀迎客的主人一般,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象征,从而成为黄山的象征。
18.本题考查短文情感的体会。
短文主要介绍了黄山奇松的“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体现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9. 拟人 愉快 20.A 21.洞口和外洞的大小 22.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外洞的宽大。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赏析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
结合句子“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可知,这是一句拟人句,把“溪声”拟人化,从中表现了作者外出游玩时欢快的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时根据对词语的积累作答。平时还要多注意积累。
“突兀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或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由此可知该词体现出山势险峻、树木繁茂,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寻找关键信息概括作答。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文中“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描写了洞口的样子;“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描写了外洞的大小。由此可知语段主要描写了洞口和外洞的大小。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与赏析句子能力。说明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再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结合句子“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中的“一千”“八百人开个会”可知,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形象地写出了双龙洞外洞的宽大,能够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双龙洞外洞的大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3.竹叶青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
24.不能。原意是竹叶青酒这一配方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但不能确定,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真实、科学。 25. 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竹叶青酒的优质率有很大提高。
【分析】23.本题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答题。
文章第①自然段“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从颜色、气味、味道三方面介绍了竹叶青酒的特点,提取此句即可。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语言形式的能力,从语句的意思出发,探索其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
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思考“据说”一词的本义及在文章中的意思,比较分析去掉“据说”后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题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画横线中的“据说”一词不能删掉。句子“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配方,据说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原意是竹叶青酒这一配方可能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但不能确定,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真实、科学。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鉴赏句子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
通过阅读语句“1975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改进了操作规程,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可知,句中的“百分之三十二”、“百分之五十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竹叶青酒的优质率有很大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