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走近作者 姜夔 (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屡试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漂
泊江湖。
四十五岁时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
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仕途之念,以 布衣终老,去世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
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已虽然流落江湖,但仍不忘国家的感时伤世的 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 云野鹤般的个性,抒发了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
姜夔工诗词、善书法、深谙音律,能自度曲,词被誉为 “词中之 圣 ” 。他 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属婉约派。其词上 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在南宋词坛上, 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
派(其特点是清空高远、格律严谨、意境清幽、语言简练。)的代表 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 《白石道人诗集》 《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
《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背景探寻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 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 空。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1
35°
2
25°
背景探寻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 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路过扬
州,仍然是满目疮痍, “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 写 下了这篇名作。
初读诗词,体会情感
《扬州慢》姜夔kuí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jì), 荠 (jì) 麦弥望。入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chuàng)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shǎo) 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自/胡马窥 (kul)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jiǎo) /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 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 谁生
“扬州慢”是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作调, “白石因 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 “扬州慢” 也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扬州慢”只被用作词牌名,就与
词的内容无关了。
“扬州慢”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 篇幅 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其词牌、词题 是统一的。
初读感知
■ 如何理解“扬州慢”三字 请谈谈你的看法。
扬州慢
“黍离之悲” ——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
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 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 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 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
叹称为“黍离之悲”。
解读小序及作用 故国残破的悲思
故国之思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 予怀怆 然 )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干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之悲也。
小序奠定了悲苦哀伤的感情基调,点 明 了亡国之痛的主旨,为正文 描写扬州昔盛今衰和抒发山河破碎之感做了铺垫。
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逐句翻译,读懂本词大意。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
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短 暂停留。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 青荠麦, 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 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 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 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扬州受战争洗
劫后的萧条、凄凉景象。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
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
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 生长为谁开放呢
下 阕 以抒 情为 主, 通 过 扬 州景物今昔、 盛衰的对 比,进 一 步抒发了“ 黍 离 之 悲 ”。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
再读析情
思考问题一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你从哪些意象能读出黍离之悲
哪 些意 象能 读 出黍 离 之 悲 时间 意象 意境 词语概括
手法
眼前景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清冷荒凉 破败萧条 空城 (词眼)
今昔对比
昔日景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热闹 繁华 名都
虚实结合
再读析情
问题探讨二
上阕运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
写出了什么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作用: “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
“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词人开篇写扬州苷日的繁华 ,
与后文扬州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著名的都会 稍作停留初段行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找出使用的典故 作 用
赏析上片
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①用典
②对比
③虚实结合
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进一步
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金兵南侵,曾打过长江,把扬州城洗劫一空。
赏析上片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词人将废池、乔木人格化, 连他 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寄 寓 着 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怀。也从侧面表 现词人对当权者的软弱无能的控诉。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清 " :军号凄厉,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寒" : 寒冷,凄清。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
中响起。
(通 感——触觉写听觉)
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
日落黄昏之际. 清越的号角 声传来。以有声来反衬寂静,更 显 萧 条。
以动衬静
赏析上片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
此句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
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伤感的氛围,从 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 ,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 为空城的不胜沉痛悲凉之感。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 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
座“空 城” 里 ,
既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 慨;
也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 送 的痛心;
更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 起人们的忧 心,哀深恨彻。
赏析上片
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凉萧条景象。
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抓住了“荠麦”、 “废池”、 “乔木”、 “清角”、
“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 衬托,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 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上阕小结
思考:杜牧为何而惊 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由“空”引出“惊”,作者想象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 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②结构上: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
一边是萧条冷落, 一边是繁华热闹;
一边是实,一边是虚。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请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纵然有写“豆蔻” “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
表当时悲怆的深情。
娉娉pīng 袅袅niǎo 十三余,豆 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豆蔻词工: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
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①借用典故,对比反衬
化用了杜牧诗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
杜牧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
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
清 ,昔盛今衰对比鲜明。
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仍有,但“玉人吹箫”的繁华
之景却没有了,以乐景衬哀情 ,倍增今日之凄清,把“黍离 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
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
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 了如今的衰败。
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 凄清感伤的气氛,寄托了悲怆之 情、 “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② 通感的修辞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月亮本就“无声” ,也无所谓冷暖。
①此处以景结情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盛开着鲜
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②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 ,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同时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抒发了什么情感
下阕小结
下阕怀古伤今,
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月”、 “波”是眼前景物,今昔对比令人产 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想象昔日繁 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 条
昔盛今衰的感伤
黍离之悲(主题)
特色:对比鲜明, 虚实相生,化用诗 句,情景交融
昔日 →名都
( 虚 写 )
今日 →空 城
( 实 写 )
昔日 →名都
( 虚 写 )
今日 →空城
( 实 写 )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上片
扬州慢
全诗脉络
下片
总结主旨
这首词通过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战争摧
残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叹今日的荒
中既表达了因祖国山河残破、百姓遭难而产
生的深沉悲痛,也流露出内心的郁愤与浓烈 的爱国情怀,情感真挚而深刻。
凉 ,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往日盛景的
深切怀念和对眼前山河破碎的无限哀痛。词
对比鉴赏
■ 《望海潮》和《扬州慢》都以城市为描写对象,试从意象、意境、 手法方面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1.从意象而言:
《望海潮》的主要意象: “烟柳” “画桥” “风帘” “翠幕”
“云树” “怒涛” “珠玑” “罗绮” “叠峨” “桂子” “荷花”“ 羌 管” “菱歌” “钓叟” “莲娃” “箫鼓” “烟霞”。
《扬州慢》的主要意象: “春风十里” “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 “二十四桥” “冷月”“红药”。
2.从意境来看:
《望海潮》主要描写的是杭州的秀丽 山川和钱塘江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词人对 繁华盛世和统治阶级的赞扬。在这首词里, 词人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 凡。
《扬州慢》主要描写的是扬州的荒凉 与词人内心的孤独。词人在这首词中表达 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寄托了对扬州昔 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败的哀思。
3.从手法方面看:
《望海潮》善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
动静结合,如“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沙堤的静态美,而“怒 涛卷霜雪”则写出了钱塘江波涛汹涌的动态美。 点面结合,这首词开 篇即“词眼”,先总括杭州全貌,凸显了杭州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 重要地位。接下来细写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况、四时风物、昼夜笙 歌等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
《扬州慢》妙用今昔对比和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如上阙用昔日 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用昔日“春风十里”的热闹来反 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下阙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 工” “青楼梦好”等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 赋等凄凉。
抄
篇目 时代背景 词中意象 写景 目 的 写作手 法 意象分 类 意境 特点
情感
《望海 潮》 北宋鼎盛时期 ,诗人为赠两 浙转运使孙何 而作。 柳、桥,帘幕, 云树,堤沙,浪花 ,市井,街巷, 桂子,荷花,羌 管,菱歌,钓叟 ,莲娃,千骑,高 牙,烟霞 营造 杭州 热闹 繁华 的氛 围 铺叙渲 染 ; 虚实相 生 自然 人文 生活 繁华 富庶
对杭州景 美、政通 、人和的 赞美
对孙何政 绩的赞美
《扬州 慢》 南宋后期,宋 金对峙的局面 比较稳定,本 词为词人往来 于长江中下游 与江淮之间路 过扬州时所作 竹西,春风,荠 麦废池,乔木, 清角,空城,二 十四桥,蝾波心, 冷月,红药 突出 扬州 城萧 条之 感 今昔对 比 , 用典 繁华(昔) 凄清(今) 萧条 荒凉
对扬州萧 条之景的 感伤,
对战争的 争的控诉 o
比较阅读: 《望海潮》 《扬州慢》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O
2.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 凄凉情形的诗句是“过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0
3.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
77
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77
o
理解性默写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
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 《扬州慢》的_“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三句,作者从 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 为的感彩。
6. 《扬州慢》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能与出 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 句用假设
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 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写当日
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
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波 心 荡 , 冷 月 无 声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
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以乐景写哀情
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