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蜀相》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5 10: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穿越时空的凝眸 流传千古的哀叹
蜀 相
杜甫
任务 一 : “老杜”知多少
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
( 诗史 ) , 他 被 后 人 冠 以 ( 诗圣 ) 的美称;;杜甫是中国诗 歌史上著名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代表诗歌
( 三吏 ) ( "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
( 沉郁顿挫 ) 为 主 。
读书破万卷
笔 如 有 神 。
章 赠 韦 左 承 丈 、 十1
杜 有 。 字 子 美 ( 7 2 - 刀
原 籍 离 F 其 心 显 了 唐 代
转 哀的历史过程
以 古 体 、 律i 见
沉 部 为 主 被 后 世 家 草 为
长, 风 将 多 样
被 称

:
。 : 令
i5


杜甫的 一 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 (公元712-745) 20、30岁
(二)困守长安时期 (公元746-755) 30、40岁左右
(三)战乱流亡时期 (公元755-758) 46岁
(四)漂泊西南时期 (公元759-770) 59岁
读书壮游时期
(712 — 745)34岁之前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有神”,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越齐 赵 ,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 李白相遇,二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 一诗中,“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到长安试 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 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称“杜陵布衣”、 “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 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风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困守长安时期
(746 - 755)35岁 - 44岁
杜甫的 一 生
安史 之乱 755-763
战乱流离时期
(756 — 759)45岁 - 48岁
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寄家鄜[fū] 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 安。脱贼后,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 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惨遭贬斥。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 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 吏 》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 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759年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几经辗转,最后入蜀,在严武等人 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期间游览武侯祠,创作
《 蜀 相》 。764年严武再镇蜀,他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 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严武死后, 杜甫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后病死在湘江
一条小船上。
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春 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旅夜书怀》
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48-59岁
杜甫的一生
安史之乱 755-763
任务二:走进《蜀相》
(一)自主学习:诵读正文,疏通词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盖台阶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济老臣心。
开创大业,匡济危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胜利
(一)自主学习:诵读正文,疏通词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诸葛武侯祠要到哪里寻找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城外的一片翠柏之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为统一天下三顾茅庐多次烦劳咨询天下大计,为两朝开创基业扶助后主,
献出老臣的一片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兵征战您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长久地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
襟。
一、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二、本诗的体裁是什么
——咏史诗
三、用一个字概括本诗的情感
——泪
四、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抒已志
总结概括
①共访古迹。研读作者所见之景,探寻意象特征与情景关系。
②弄清史实。研读作品及注释提及的史实和人物,探究古人事 与作者自身遭际或时代背景的联系。
③领悟感情。研读作者所感。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 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 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第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 思考 】
1.开头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2.如何理解此处的“寻”字
——有意寻找,专程来访, 刻画出诗人对先贤景仰追慕和虔诚造谒的悠悠
之 思 。
3. “柏森森”可否换成“树森森”
— — “柏”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象 征着坚强、忠贞,正好可以烘托诸葛 亮的形象,而“树”就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森森”给人整肃之感,写 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临古地
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
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诗眼: “自”和“空”。
“自”的意思是独自, “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
①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听,衬托 出庙宇之荒 凉。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 伤。
②春光大好,但“热闹是他们的”,诗人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 追怀。青草、鸟声不入诗人之心。 (反向衬托)
——乐 景写哀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临古地
例题: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 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1、 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作用 4、析情感
1.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2.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 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是一幅冷寂、凄凉却富有生机的春日图。
3.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 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补充:炼字赏读方向
三 顾 : 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 :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本联中诸葛亮的事迹有哪些 展现了诸葛孔明怎样的形象
(三)思古人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 ● ● ●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雄才大略、事业艰难、忠贞不二、坚毅不拔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事业未竟的痛惜;
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四)抒己志
诸葛亮
英雄 诗人自己
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抱憾而终的仁人志士(功业未成者)
思考:“英雄”指的谁
(四)抒己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莱雄泪满襟。
对诸葛亮现身精神的赞叹
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惋惜
泪满襟
自己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苦痛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写景)
诸葛亮(怀古)
英雄(抒情)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理思路
任务三:如果杜甫和丞相见面......
剧本:《蜀相》
时间:暮春时节
地点:成都武侯祠
人物:
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从容
杜甫:青衫落拓,神情凝重
请结合诗歌《蜀相》内容,设计一下诸葛亮和杜甫的古今对话,涉及理想抱负、身处困境、人生得失
等方面,白话文剧本,类似《渔父》中屈原与渔父对话那种,2000字左右
第一幕
(细雨蒙蒙,武侯祠内古柏森森。杜甫倚廊而坐,手中握着一卷《出师表》。) 杜甫: (轻叹)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诸葛亮手持羽扇,从柏影中缓步而出。)
诸葛亮: ( 微笑) “子美何故在此长吁短叹 ”
杜甫: ( 惊起) “ 丞相 ! ”
诸葛亮: ( 摇扇) “不必惊惶。我观你在此徘徊多时,可是为这祠堂题诗 ”
杜 甫: ( 恭 敬 ) “ 正 是 。 只 是 写 到 ‘ 三 顾 频 烦 天 下 计 , 两 朝 开 济 老 臣 心 ' 时 , 总 觉 未 能 道 尽 丞 相 心 事 。
诸葛亮: (轻笑) “心事 我不过一介布衣,蒙先主三顾之恩,尽忠报国而已。 ”
第二幕
(两人并肩而行,廊外黄鹂鸣叫。)
杜甫: “丞相可知,千年之后,世人仍在争论北伐之事。有人说您太过执着……”
诸葛亮: ( 驻足) “执着 (摇头) ”
杜甫: “ 见过。”
诸葛亮: “那是我当年屯田时所植。百姓有田可耕,有桑可采,方能安居乐业。北
伐非为功名,实为民生。"
(杜甫若有所思,从袖中取出一卷诗稿。)
杜甫: “ 这 是 我 在 长 安 时 所 写 《 兵 车 行 》 。 ‘ 君 不 见 青 海 头 , 古 来 白 骨 无 人 收 ’ .…… ” 诸葛亮: ( 接过细看,叹息) “战乱之苦,古今皆同。我在五丈原时,常见百姓送
97
第三幕
(两人步入祠堂正殿,诸葛亮指着沙盘。)
诸葛亮: “你看这祁山地形。当年我在此屯兵,本可直取长安 …… ”
杜甫: “却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
诸葛亮: ( 点头) “世人只道我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却不知每次退兵,我都
命将士沿途教民耕种,开凿水渠。
(杜甫眼中含泪。)
杜甫: “丞相用心良苦。如今安史之乱,百姓流离,我常想若丞相在世… …”
诸葛亮: (摆手) “ 治乱兴衰,自有定数。我在隆中时便知天下三分,却仍 愿鞠躬尽瘁,你可知为何
杜 甫:“愿闻其详。”
第四幕
(两人在古柏下对坐。)
诸葛亮: “我本布衣,躬耕南阳,若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已是万幸。然见天
下苍生受苦,于心何忍
杜甫: , (激动) “ 正是!我虽一介书生,亦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之 志 。
诸葛亮; (微笑) “ 所以你不辞劳苦,奔走呼号,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 这样的诗句。
杜甫: 可 叹 朝 廷 昏 聩 ,我空有报国之心…..…
诸葛亮: (正色) “子美差矣。你可知你的诗篇,比我的北伐更能救民于水 火
杜 甫: (困惑) “此话怎讲 ”
7
第五幕
(诸葛亮起身,指着祠堂外的百姓。)
诸葛亮: “ 你看这些来祭拜的百姓。他们敬我,是因我为他们谋过福祉。
而你的诗,却能唤醒千百年后的为政者。"
(杜甫若有所思。)
诸葛亮: “我在五丈原观星时,曾见千年后的长安城。那里的人们仍在
诵读你的诗篇,为你的诗句落泪。
杜甫 : (激动) “可我的诗,终究改变不了眼前的苦难…… ”
诸葛亮: (轻拍杜甫肩头) “ 莫要小看文字的力量。我留下的《出师
表 》 ,你留下的诗篇,都是照亮后世的明灯。
第六幕
(晨钟响起,诸葛亮的身影渐渐模糊。)
杜甫: (急切) “ 丞相且慢!我还有一事请教。您临终之时,可曾后悔 ”
诸葛亮: (含笑) “ 后悔 我在五丈原观星时,见满天繁星,只觉此生无憾。
成败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
(身影渐淡。)
诸葛亮: “ 记住,真正的功业,不在青史,而在民心。你的诗,便是最好的
功业 …… ”
(声音消散,只余古柏沙沙。)
7
尾声
(杜甫独坐廊下,提笔写下《蜀相》。)
杜甫: ( 独白) “ 丞相,我明白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这便是我的功业 …… ”
(黄鹂鸣叫,细雨依旧。远处传来百姓祭拜的声音。)
幕落
任务四:拓展练习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补充】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
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 (guǎn)触怒唐肃宗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